使吴承恩成为《西游记》 近乎不可动摇的作者要归因于胡适、鲁迅两位大学者的努力。 |
使吴承恩成为《西游记》 近乎不可动摇的作者要归因于胡适、鲁迅两位大学者的努力。 |
当然他们二位也并非始作俑者 自从明代万历二十年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写定本)问世以来,关于它的作者一直是个谜。 |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在当时写小说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甚至是有伤风化的行为。 |
举一个例子 大家就知道这种“偏见”有多么严重:一个叫李昌祺的人因为编撰了一本文言小说《剪灯余话》,不仅被人骂得体无完肤,最后竟不得入乡贤祠。 |
所以 当时的小说创作者对自己的行为都是遮遮掩掩,欲诉还羞,至于说像今天的作家们一样为自己这份又体面又风光的工作而感到自豪甚至四处招摇,那简直是一种不可想象的奢侈。 ※※※※※※ 唯实主义理论宣称主体可以在思维中精确的反映或再现世界,而不需要文化、语言和哲学的中介,所以我表现了对生命哲学的推崇,这种生命哲学置躯体及其力量,欲望和意志于存在和再现图式之上 |
《西游记》的作者 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名实姓,恐怕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
世德堂本《西游记》写序的陈元之 这样评价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及其作品: |
他认为这位不知名的作者 是一位放浪形骸、孤标傲世的人,对现实黑暗、人情冷暖感触极深,故意以一种滑稽谑浪的笔触去书写自己的“傲世之意”。 |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初 到了清康熙三、四间年出现的《西游证道书》,著作权就有了归属。 |
书前署名元代诗文名家虞集的序中 将著作的冠名权给了金、元间的全真道士丘处机,就是我们熟知的“全真七子”之一长春真人,这种说法在当时极为流行。 |
当然也有持怀疑态度者 如乾嘉时的风流才子纪晓岚,根据书中的官制判断《西游记》是明代人作品 |
江苏淮安籍学者吴玉搢 在乾隆十年(1746)纂修《山阳县志》时,因为看到了明代天启年间《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淮贤文目》)的某些文字材料,开始怀疑《西游记》的作者是自己的同乡明朝人吴承恩。 |
其后 山阳人阮葵生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撰写《茶余客话》时,据旧县志的记载也认为是吴承恩作小说《西游记》。 |
这是关于《西游记》作者异说的历史渊源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两位大学者胡适与鲁迅秉承了吴、阮的说法,鲁迅在1923年撰写《中国小说史略》时,认为吴承恩是《西游记》最后加工写定者。 |
以后凡是铅字排版的《西游记》 以及建国后出版的相关教科书都采纳了这一观点。 |
其实吴玉搢也好 ,阮葵生也好,他们判定吴承恩对小说《西游记》的著作权,所依据的无非是明代天启《淮安府志》的两则材料。 |
吴承恩 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 |
到二十世纪 再经过鲁迅、胡适的认定,吴承恩对小说《西游记》的著作权差不多就铁案如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