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荒原上的普罗米修斯(一个青年艺术... 下一主题:在烟雾中快乐并痛苦
 [2041楼]  作者:奎师那  发表时间: 2007/08/04 21:21 

作品中关于某些妖魔
与神佛之间某种密切关系的描写,深刻而形象地揭示了现实中危害社会、残害人民的邪恶势力是“衣冠”阶级中最腐朽、最反动、最残暴的势力,是统治阶级中的“邪”的势力。
 [2042楼]  作者:女娲大神  发表时间: 2007/08/04 21:21 

作者正是
通过西天路上的妖魔的种种邪恶和不义行为的描摹刻划,对统治阶级的某些腐朽和罪恶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
 [2043楼]  作者:英雄公主  发表时间: 2007/08/04 21:22 

通过描写神佛
和皈依后的孙悟空对这些妖魔的围剿和扫荡,用幻想的形式曲折地表现了人民追求光明和正义,要求铲除邪恶势力的强烈愿望和伟大力量。
 [2044楼]  作者:奎师那  发表时间: 2007/08/04 21:22 

神佛和西天路上的妖魔的对立
是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的对立
 [2045楼]  作者:女娲大神  发表时间: 2007/08/04 21:23 

神佛
对西天路上妖魔的胜利,是社会光明和正义力量对黑暗、邪恶势力的战胜,表现了吴承恩思想中强烈的进步性和突出的民主倾向。
 [2046楼]  作者:奎师那  发表时间: 2007/08/04 21:24 

《西游记》
中的神佛与妖魔是处在尖锐对立的两大阵营之中,而作者对他们所持的不同态度,正是作者的立场、世界观所决定的。
 [2047楼]  作者:静夜微阑  发表时间: 2007/08/04 22:35 

西游记》对佛教经典
《心经》的直接引用引人注目。浦安迪先生《明代小说四大奇书》论及《西游记》时指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摆在醒目位置上,这构成了本书中心思想的导线之一。
 [2048楼]  作者:零落晨星  发表时间: 2007/08/04 22:36 

从创作方面看
《西游记》对《心经》的演现和强化意义何在?这对于我们理解宗教描写在小说文本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小说创作如何对宗教情感思维进行艺术转化.能够带来一些重要的启发。
 [2049楼]  作者:静夜微阑  发表时间: 2007/08/04 22:38 

玄奖西行题材中
《多心经》的出现,标志着宗教历史本事被纳人小说之后缘饰本事所作的神异化处理。《太平广记》引《独异志》和《唐新语》记载:“唐武德初,(玄奘)往西域取经。行至厨宾国,道险,虎豹不得过。矣不知为计,乃锁房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演,身体脓血。床上独坐,莫知来由。类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经》一卷,令羹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遂至佛国,取经六百余部而归。
 [2050楼]  作者:零落晨星  发表时间: 2007/08/04 22:39 

其《多心经》,至今诵之
这一段话也被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据《独异志》原文引录。清崔颧《通俗编》卷三十七《故事·唐僧取经》引《独异志》对于“老僧”只是说“莫知所来由”,而无“头面疮皮,身体脓血”的描述。而在现存的唐人有关玄奖本事的材料中《多心经》未见提及。
 [2051楼]  作者:静夜微阑  发表时间: 2007/08/04 22:40 

在现存的残本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心经》的传授得到特殊的关注。
 [2052楼]  作者:零落晨星  发表时间: 2007/08/04 22:41 

书中《人竺国度海之处第十五》
记载三藏向西竺鸡足山祷祝,求请法教,得如所愿。“三藏顶礼,点检经文五千四十八卷,各各俱足,只无《多心经》本”,“此回只少《心经》本”原属特殊安排,不过是为下回《转至香林寺受心经本第十六》张本。
 [2053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07/08/04 22:51 

宗教描写艺术转换的几个方面,
受取经题材的宗教性质限制繁本小说《西游记》的写定者在创作中继承了颂佛的宗教旨义,小说情节发展寓含着不断的心性修持,这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唤醒的宗教意识。

※※※※※※
飞翔需要体魄和毅力



 [2054楼]  作者:零落晨星  发表时间: 2007/08/04 22:52 

从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
到第一百回“五圣成真”,展现的是从真如缘起到佛性回归的心路历程。这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企图复制的一袭宗教的细衣。
 [2055楼]  作者:日月星舞  发表时间: 2007/08/04 22:54 

《西游记》中的宗教内容
作为文学精神现象的一个侧面,在作品中得到了正面表现。具体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非情节因素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宗教说教的诗词渴颂中;一是渗透在情节描写的具体过程中,与情节融为一体,或是利用回向褐的形式对故事内容进行概括对情节发展予以提示,或是利用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观念敷演故事。
 [2056楼]  作者:零落晨星  发表时间: 2007/08/04 22:55 

结合起来看
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使宗教意识与世俗观念彼此结合的思维倾向.这是作者契合民间接受心理对宗教描写进行的艺术转换。与此同时,又借取经一行的现实境遇,对君主政治融人民间批评的特殊视点,表达对民生大众的普遍关怀,从而在本事缘起的基础上,以“旁通曲喻”的形式,隐现时事缘起的写作意图。这两个方面,代表了宗教描写艺术转换的主要努力方向。
 [2057楼]  作者:日月星舞  发表时间: 2007/08/04 22:56 

黑格尔《美学》
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像单纯的具体的感性事物.即单纯的外在自然那样独立自足地存在着,“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和思想所发出的呼吁。
 [2058楼]  作者:零落晨星  发表时间: 2007/08/04 22:57 

黑格尔对艺术精神的描绘
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游记》宗教题材方面的“超旨”现象,以及意蕴方面的“溢出”状态。
 [2059楼]  作者:静夜微阑  发表时间: 2007/08/04 22:59 

.劝化善信,趋利避害
《西游记》全书有29首回前诗词渴颂。这些诗词渴颂形成一条宗教说理的言路。渴是佛事中重要的唱诵体裁,按题材分为赞佛渴、发愿渴、警众渴、回向渴等,其中,回向揭的意义是将前面念诵的内容归结到念诵者的心愿和目的上去
 [2060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8/04 23:00 

《西游记》在运用赞佛
揭使佛教义理得以阐发和弘扬的同时,用发愿渴、警众渴、回向渴等方式表达出劝化善信、趋利避害的民俗信仰。如第七回的警众褐“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在该回回前褐文之后,缀以“些些疏狂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的发愿渴,深有一番“正心诚意”、待机守时的劝进意味,与《增广贤文》之类杂书中的人生格言留心世务的精神相通,也与极富民间色彩的劝善文、阴耸文声口相类。
 [2061楼]  作者:静夜微阑  发表时间: 2007/08/04 23:02 

六道轮回,因果报应
佛教因缘和合的观念,与民间宗教积善消恶的心理相结合,形成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继而成为一种民俗佛教信仰,此种民俗信仰,又因其幼稚但又富于形象的感性形式被纳人民间文学艺术当中.很容易与“导愚适俗”的小说文学样式结合起来,成为小说敷演故事、组织世态的艺术手段。
 [2062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8/04 23:03 

所谓“一饮一啄
莫非前定”的宗教意识,在《西游记》中已成为文学想象、情节结构的思想基础。如小说第二十九至三十一回,写奎星下凡掳掠宝象国百花公主,在碗子山波月洞作怪,被悟空逼斗,悟空上访天庭,奎星被收上界。这一故事.包含两层因果:一是侍香玉女与奎星有前定之缘.一是悟空闹天宫时曾与奎星照面。奎星为神为魔,正与第二十九回回前诗渴诗意相合:“悟即刹那成正,迷而万劫沉流。若能一念合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2063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8/04 23:06 

3消灾释想,度亡脱苦
小说第十三回写三藏在猎人刘伯钦家,为其亡父念经超度。由于繁本小说又名《西游释厄传》,这一接近日常生活的细节也被作为一个典型事例,写得十分透足。
 [2064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8/04 23:06 

猪八戒绝对是《西游记》里的正面角色
  尽管相貌奇丑、面目可憎,一露面就能把人吓个半死,歪打正着的起到清道夫的作用,但猪八戒绝对是《西游记》里的正面角色
 [2065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8/04 23:07 

回复:属于取经革命队伍中的重要一员
属于取经革命队伍中的重要一员,这与西天路上那些专门打家劫舍、祸害四邻的妖魔鬼怪无疑有着本质的不同。
 [2066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8/04 23:07 

回复:不过
不过,不管是在作品内还是在作品外,猪八戒的正面角色身份并没有为他赢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
 [2067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8/04 23:08 

回复:他得到的只是不断的捉弄和嘲讽
他得到的只是不断的捉弄和嘲讽。尽管几乎所有读者都承认他是《西游记》中写得最为生动、最为丰满的人物
 [2068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8/04 23:08 

但并非
但并非每个人都喜欢他、说他的好话。
 [2069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8/04 23:09 

回复: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还作为中国落后农民的典型形象受到过批判。
 [2070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8/04 23:09 

回复: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老话正可用来描述文坛上的风云变迁。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32094883918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