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却在原本一个宗教故事框架中楔入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在滑稽谑浪的文字背后隐藏了自己的一颗“傲世之心”。 |
相反,却在原本一个宗教故事框架中楔入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在滑稽谑浪的文字背后隐藏了自己的一颗“傲世之心”。 |
唐僧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一心想成正果,持戒精进,因此对于财利的笼络、美色的诱惑和权势的引诱都毫不动心 |
作为一个和尚,他品性仁善,有时相当富于同情心。然而在性格方面,他几乎是孙悟空的对立面 |
《西游记》中,善意的嘲笑和辛辣的讽刺结合起来,寄予了作者对于笔底世界的鲜明爱憎 |
孙悟空是作者大力歌颂的正面人物,但对他"秉性高傲"的缺点,作者也不失时机底加以嘲讽。 |
由于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懑、不平,所以不论是天宫地府、灵山胜境,还是人间国度,都隐有所指,天、地、人三界皆非净土。 |
在他笔下玉帝昏聩、老君无能、如来护短、观音易怒;灵山之上公然索贿,地府之中串通作弊。 |
天界如此,地府如此,人间国度更为不堪。书第八回、第九十八回曾两次借如来之口评价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多欺多诈”。 |
而凤仙郡那位贤明的郡侯治下,偏偏“一连三载遇干荒,草子不生绝五谷”,“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由此不难体味作者对现实的失望之情。 |
在嬉笑怒骂的外表下,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在流血!可以说,他的希望、他的失望都在这一部稗官之中! |
《西游记》成功了!当时、后世的无数读者皆以一种惊异的目光审视着这部不可多得的奇书。 |
他们都在用心灵去体味,去感知,试图与创作者寻求一种心灵的交流、撞击,于是对《西游记》的主旨就有了形形色色的解说 |
其实,不同时代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标准,怀着“六经注我”的不同目的,去解读它。 |
百回本《西游记》的成书年代算起来大约在明嘉靖、万历年间,而这一时期,崇道风气极盛。 |
据《明史》记载:邵元节、陶仲文等道流因献秘方有功,位极人臣,权倾一时。 |
嘉靖帝佞道的直接后果是举国若狂,炼丹讨药,刮起了自上而下的“长生不老”风。 |
《西游记》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可以说隐含着对明世宗的批判再嘲讽。 |
但它的批判矛头指向的是整个宗教神灵世界,因为这个虚幻的彼岸世界正是现实社会的倒影、折光。 |
所以,他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其实是一样的,可以说讽刺了佛也揶揄了道,表面上儒释道三教思想都有(所谓“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材,我保你江山永固”),他的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儒者,所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才会不时地闪烁在小说的字里行间。 |
百回本《西游记》问世之后,很快风行一时,因为这种“驾刃游虚”“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获得了读者的极大认同。接下来,出现不少《西游记》的续书。 |
当然这所谓续书又分几种情形:一种是模仿《西游记》笔法,选择相似的题材,偶尔借用一下前书的人物,如《南游记》、《东游记》,从书名就可以知道是模仿前者,另外孙悟空、观音等形象也在里面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