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这首诗 从回顾“绝地天通”以来的历史入手,道出了人类与“群怪”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无论是黄帝的铸镜,还是夏禹的铸鼎,目的都是为了识别自然界的异物,以保障人类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所以对“有害”于人类的妖物,势必要采取斩除的态度 |
吴承恩这首诗 从回顾“绝地天通”以来的历史入手,道出了人类与“群怪”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无论是黄帝的铸镜,还是夏禹的铸鼎,目的都是为了识别自然界的异物,以保障人类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所以对“有害”于人类的妖物,势必要采取斩除的态度 |
但另一方面 自然之物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前提,人是绝对不能将自然界的“怪物”一概斩尽杀绝的,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四方民物俱昭融”。 |
体现在《禹鼎志》 《二郎搜山图歌》中的对于人类和物怪建立起各得其所、互不相扰关系的精辟见解,与《西游记》的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
因此 尽管吴承恩作《西游记》之事尚不能最后认定,但从他的爱好、性格和生活环境等方面考察,我们相信,能够撰写《禹鼎志》、《二郎搜山图歌》的吴承恩,是完全可能写出《西游记》来的。 |
作为《西游记》的原型 玄奘孤征万里,历十七载,经五十馀国,西行取经,堪称宗教史上的壮举。 |
但作者关心的 显然不是佛经本身的价值,而是取经这一“寻求异域之书,究其情事”行为所蘊含的意义。 |
《西游记》 通过对取经历程长卷式的渲染,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眼界。 |
《大唐西域记》 写其艰险情形道:“山谷高深,峰岩危险,风雪相继,盛夏合冻,积雪弥谷,蹊径难涉,山神鬼魅,暴纵妖祟,群盗横行,杀害为务”,“四顾茫然,人马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 |
从艺术上看 为了表现取经的艰苦,《西游记》固然采用了胡适所揭示的“用奇异动人的神话来代替平常的事实”的手法:“沙漠上光线屈折所成的幻影渐渐的成了真妖怪了,沙漠的风沙渐渐的成了黄风大王的怪风和罗刹女的铁扇风了,沙漠里四日五夜的枯焦渐渐的成了周围八百里的火焰山了,烈日炎风的沙河渐渐的又成了八百里‘鹅毛飘不起’的流沙河了……” |
但从神怪小说的发展历程着眼 《西游记》的真正贡献在于,它第一次运用长篇白话小说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出极为广阔的大自然奇幻疆域,集中描画了由生活在其中的形形色色动物和植物幻化成的“妖怪”,并且让怪中之怪、妖中之妖的孙悟空,充当了居于全书支配地位的主角。 |
西游 这种结构的方式,既是构建长篇神怪小说的需要,也是表达作者独特的天道观和神怪观的需要。 |
《西游记》的开卷诗 精要地道出了作者的天道观: |
小说紧接着又引《易》曰 “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及顺承天。” |
明晰地道出了作者 关于天地生人、生兽、生禽的天、地、人三才定位,万物并育的观念。 |
乾隆年间张书绅《新说西游记》 回后总评曰:“《西游记》开卷却从天地阴阳、三才四象写起,自‘无’以至于‘有’,轻轻落在东胜神洲,一层一层,自然而然,并不假半点涂染,妙想天开,来龙不可以万计矣。”虽是从章法着眼,却点出了个中的要义。 |
乾隆年间张书绅《新说西游记》 回后总评曰:“《西游记》开卷却从天地阴阳、三才四象写起,自‘无’以至于‘有’,轻轻落在东胜神洲,一层一层,自然而然,并不假半点涂染,妙想天开,来龙不可以万计矣。”虽是从章法着眼,却点出了个中的要义。 |
小说首先展现了 “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的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的美好环境:“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 |
在这山顶之上 有一块仙石: |
正是这毓秀钟灵的美妙环境 方得以孕育出通灵石猴,这是古老神怪小说关于人与自然之物相感相通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对神秘的覆载群生的大自然最美好的颂歌。 |
妥善处理人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 是神怪小说历久不衰的核心主题,《西游记》也不例外。 |
它既写了优美的山水胜景 如“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的水帘洞,“金光万道,瑞气千条”的五台山,“岩前草秀,岭上梅香”的万寿山,皆是婀娜多姿,充满生机,是人和千万生物栖息繁衍的最佳场所 |
它又写了许多恶山恶水 如“却有八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此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的火焰山,“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沉底”的流沙河,则是大自然对于人类、同时也是对于一切生物生存空间的限制和留难。 |
还有那 “夹道柔烟乱,漫山翠盖张,密密槎槎初发叶,攀攀扯扯正芬芳,遥望不知何所尽,近观一似绿云茫”的荆棘岭,从自然生态的角度看,本来是差堪称为优美环境的,但“荆棘蓬攀八百里”的过分繁茂,只有蛇虫可伏地而行,而对人的旅行则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于是就转化为一种“有害”的存在。 |
这也充分证明 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总不免渗入自己的意向和价值观,从而将人的规定性融入自然界中。 |
这种关于自然环境“优”、“劣”判断的相对性 在稀柿衕问题上表现得最为典型: |
柿子本是极好的果品 八百里满山尽挂金色的柿果,亦可算得上是极好的景致,但听凭柿树自生自长,不加管理,熟烂了的柿子无人采摘,落在地上任其堆积腐烂,遂成了环境污染之源,便朝着反面转化了。 |
但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 人类的种种行为,尤其是那互相残杀的战争,却总是给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 ※※※※※※ 唯实主义理论宣称主体可以在思维中精确的反映或再现世界,而不需要文化、语言和哲学的中介,所以我表现了对生命哲学的推崇,这种生命哲学置躯体及其力量,欲望和意志于存在和再现图式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