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宗法规定,皇帝的 长子为太子,其各兄弟自幼封王,稍长后便当去自己的封地生活,只可享乐但不 得与闻朝政。 |
明代的宗法规定,皇帝的 长子为太子,其各兄弟自幼封王,稍长后便当去自己的封地生活,只可享乐但不 得与闻朝政。 |
表面上看,整部《西游记》都沉浸在一片滑稽、谑浪的喜剧氛围中,然而就在貌似轻松的文字背后却隐藏着一张冷峻的面孔,在滑稽、谑浪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忧世愤俗的赤子之心。 |
清人入关之后,总结明代亡国的原因,曾将这一制度视为明代亡国 的原因之一, |
所以论《西游记》的艺术风格,又不能不提它别具一格的讽刺艺术。 |
据说康熙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明朝宗法,使皇家骨肉分离,众 王尸位素餐,毫无作为,以至于国事紧要时竟无人能援手相助,远不如大清制度 能使皇家兄弟齐心协力。 |
或许基于这一认识,清初各朝不设太子(康熙朝时立时 废,态度暧昧),大有让诸皇子中原逐鹿,使捷足者先登的意思。 |
前文说过,《西游记》那位不知名的作者,将自己的一腔不得已全都寄寓在自己笔下的艺术形象上。 |
清人的这一制 度,让他们培养了一批彪悍的亲王,但也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麻烦: |
康熙朝参与 党争的皇子有九人之多,时间长达二十多年,祸害延至雍正朝,直弄的非死即伤 ; |
雍正帝为了不给自己选定的继承人(皇四子弘历)遗祸,不得不处死了暗中使 劲争位的名为三子实为长子的弘时。 |
佛祖手下的伽叶、阿傩居然借传经之机公然向唐僧师徒索要取经人事,因为没有达到目的,便传下了无字真经。 |
两相比较,两代制度各有千秋,正暗合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哲学命 题。 |
当悟空等嚷上灵山,佛祖如来却轻描淡写地说: |
两相比较,两代制度各有千秋,正暗合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哲学命 题。 |
分明是属下犯了错误,但如来却曲为遮掩,正因为有了如来的纵容,二尊者第二次传经,依然坚持索要人事。 |
明代的封国制其实也是血泪的结晶。按礼法,明太祖朱元璋的继承人应是长 子,出于治国能力的考虑,太祖曾想传位于诸子中最强悍、当时又镇守北方要地的 四子朱棣,但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太祖后来似乎也认识到了礼法制度稳定的重要 性,同意传位长子(因长子早逝,实际即位者为长孙,帝号建文)。 |
然而仅仅是传位于朱棣这一想法,便已留下祸根,太祖死后,朱棣根本瞧不起侄儿皇帝,不 久便起兵夺位,征战四年,终于从侄儿手中夺来皇位,史书称此为“靖难”,盖 为朱棣掩饰也,其实是又一次改朝换代,真个是又一次血流成河。 |
“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了,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
朱棣坐稳江山后,不想让自己的故伎给别人重演,赶忙完善封国制度,把太祖时的有实权的封 国改成有名无实的封国,把除太子以外的皇子早早都赶出京城,免生事端。 |
此后 明代二百年稳定,帝位传接有序,不能不说得益于这一制度。 |
他们已经褪尽了笼罩在头上的神圣光环,露出了可笑、可悯的嘴脸。 |
可怜朱家子孙,被分封在全国各地,虽说有自己的一小片宫殿,不缺吃穿, 但无调不得进京,甚至不得离开封地,大多数就从此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兄弟; |
我一直奇怪,当唐僧师徒离开灵山,观音查看难薄发现尚少一难,为什么不将阿傩、伽叶索要取经人事算作一难?明摆着的“刁难”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