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渗透的轨迹正好与小说的成书过程相对应。 |
“不生不灭”、“与天同寿”说他已经修行成为不生不灭之体,在三界之中升降沉浮已经可以傲然穿行,这不像金蝉子。 |
也就是说,小说原形玄奘取经故事本是佛教事迹,它被故事化以后,它本身所已孕涵了佛教的教义被有意识的突现。 |
开始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做到了齐天大圣还不满足,非要做玉皇大帝不可。 |
道教故事的加盟是从玄奘取经故事与猴子故事联姻开始的,道教教义的渗透却是三教圆润思潮的结果,应当最晚。 |
孙悟空终于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因为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哪怕是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齐天大圣,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用有限的能力去满足无限的欲望,这怎么可能呢? |
因此,佛、儒两家文化与小说故事已是水乳交融,不露痕迹,道教教义却只在留文与回首回末出现,与故事不大相容,往往穿凿附会,附加的痕迹明显。它便呈现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百回本。 |
500年前,须菩提祖师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授徒,金蝉子在兰盆会上给客人(五观庄主镇元子大仙)传茶。释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最受佛喜欢的是迦叶与阿难。入门早的金蝉子(二徒)和须菩提(四大弟子)倒没受什么重用。一个受贬,一个隐居。 |
菩须菩提祖师不许孙悟空说是他的徒弟可能有二个考虑:一是孙悟空惹祸,如说是菩须菩提祖师的徒弟,那把孙悟空压上500年前的事就会由他来完成,这是他所不愿的。二是菩须菩提祖师法力无边,能知过去未来,肯定知道金蝉子将来会受贬,代师兄收徒和授徒。金蝉子和须菩提祖师毕竟是师兄弟。 |
于是孙悟空被压在了五行山下,一压就是五百年。他终于死了想当玉皇大帝这条心了,这条心一死,他的痛苦也就结束了。 |
心是佛,亦即元神,是修炼中的重要因素;心性修持之法须无心,心性悟空,即是佛心。这是对心佛、体相、色空、来往、有无的诠释。 |
行者悟空。伯钦送唐僧行至两界山,伯钦道:“这山东半边属我大唐所管,西半边乃是鞑靼的地界。那厢狼虎,不伏我降,我却也不能过界”。 |
孙悟空的第二个师傅叫唐僧。 唐僧应是孙悟空的师伯,孙悟空拜唐僧为师也是允许的,不差辈分。 |
两界山寓意阴与阳、先天与后天、金与木的临界。正说着,只听得山脚下孙悟空叫喊道:“我师父来也!”借此指明:悟空在阴阳之间、先天后天之间、金木之间。 |
金、鼻是五行金之象,火是五行火之象,苔藓、薜萝、青草、绿莎是五行木之象,土、泥、尘垢是五行土之象,此是土木之中,弱显金火,寓意藏于气中之元神。 |
有人撰文说,《西游记》有两处断点让人感觉到非常突兀,甚至有些莫名其妙。 |
两界山,就人体部位而言,位于“夹脊”处(见图一 人体元气运行周天)。从东土大唐过得两界山者,仅唐僧三藏,再无别人;三藏是阴阳之桥梁,精气神。这两界山,旧名五行山,与第7回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正合,此是前后、阴阳、人神(身心)之衔接点。 |
唐僧来到山下,孙悟空得知是从东土而来、去西天取经之人,道:“我愿保你取经,与你作个徒弟”。 |
小时候看西游记,最喜欢的是孙悟空,最讨厌的当然是唐僧(比讨厌妖精还讨厌他)。 |
唐僧那匹坐马见了孙悟空腰软蹄矬,战兢兢的立站不住,此凡马,属火,寓意识神 |
唐僧来到山下,孙悟空得知是从东土而来、去西天取经之人,道:“我愿保你取经,与你作个徒弟”。 |
当看到唐僧骗孙悟空戴上金箍疼得齐天大圣满地打滚时,真想把这个秃驴从电视里拽出来掐死得了! |
然而今天看来,孙悟空的紧箍咒竟然是全篇最大的妙笔,在看似卑鄙的欺骗后是大慈悲大智慧。
|
然而这个强大的存在却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于是从地府直到天庭,天地间的秩序被其破坏无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