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 人的思想意识是从心中产生的 |
心之官则思 心就是思想意识活动的代称,故它多变,虚幻而难以把握。 |
在山水描写中 吸收了古代山水诗的营养。由于《西游记》中的山水多与佛、道二教的人士有关,这些不是他们的“家”就是他们的布道之所。 |
孙悟空 善于七十二般变化,他的性格乖戾多变,具有无拘无束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
作者也就把这些山水作为自己说“教”的“圣坛” 小说中山水就多少带上了佛道之气,就使得描写的语言有了玄言的成份。在玄言诗以及山水体道观念的影响下,作品中的山水描写形成了大全景式的构图,具有中国山水诗所特有的时空观念。 |
高不高,顶上接云霄 深不深,涧中如地府。”既有观看山顶的仰视又有由山脚看水涧的俯察。 |
孙悟空随心所欲 为所欲为,以一个“心”字来囊括其特征在此最为恰当。 |
尖峰挺挺插天高,陡涧沉沉流水急 此中有尖峰之仰视,有陡涧之俯瞰。同时,作者又对此山水前后左右的松、石、兽、禽等作了细致形象的描绘。仰视这一角度的描写是为了突出山之高峻;俯视则为了强调水之险恶。 |
最初 他追求的是道心,其直接目的十分简单,就是为了求得长生之道。 |
故他跋山涉水 最后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寻得心之所在并在菩提老祖的教诲下悟道。 |
此后 他受了招安上了天庭,这又寓示着他在儒教世界中入世的开始,后虽被授予“齐天大圣”的称号,其实依旧是有名无实,最后以其大闹天宫遭到镇压宣告了他走儒家入世之路的彻底失败 |
然后才有了此后的心猿归正 走上了向佛求心的道路,一路上除妖降魔,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完成了在释门中对心的追求。 |
而我们知道 王阳明在他的求学历程中有过著名的“为学三变”,在他的心学形成体系之前他曾经学过佛悟过道,也曾有过亭前格竹研学程朱理义的经历 |
生长在山中的各种植物以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语言绘声绘色,万象罗会,而且按照上下左右的空问顺序排列,形成了大全景式的构图。这种描写方式虽有山水诗描写方式之短:即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固定模式,但更有山水诗构图之长:即所描写的语言境界不受具体的时问和固定的视点限制。朝夕之间的风云变化,阴阳开合,天地之际的山川景物,草木虫鱼,均被作者组织成一个顺应自然之道的和谐的境界,构成作者心灵中的宇宙空间 |
作为一个追求自由 个性解放的时代叛逆者,李贽继承了王阳明的良知之论而改造为童心说. |
李贽所说的“童心” 是指未被“耳闻目见”所蒙蔽的心,是一种未被道德伦理思想侵蚀过的心,是一种天真纯朴的先天存在的精神状态, |
孙悟空 为天地孕育,生来便具有“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精神,有着个性解放的追求 |
孙悟空超出于三界之外 无拘无束,言语肆无忌惮,并且疾恶如仇,敢作敢为 |
这不仅 是王阳明所激赏的“知行合一”,也是李贽“童心说”所谓的真性情的本色所在。 |
在《西游记》 这个儒释道并存的文学世界里,儒释道三教各自有着对“心”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