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信佛与否,都对菩萨印象不错 |
《西游记》是我们的处世宝典。 学门技术好糊口 没有"七十二变",没有"筋斗云"等等诸般神通,孙悟空在东海龙王眼里算个啥,在玉帝老儿眼里算个啥,在如来佛祖眼里又算个啥啊? |
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饱经风霜 猴王也应该懂得不少的世故人情,了解到许多的炎凉世态了吧? |
据说,历磨练 受煎熬,遭凌辱,悟人生,是成佛者都须经历的一个艰辛过程。 |
勿容置疑 猴王敢于抛弃猴王宝座,追求一劳永逸的长生之道,对“仙与佛与神圣”三者,自然是无比关心的,然而,他是否也会时时处处关注其他的世事和人情呢? |
美猴王学道企求长生 精神着实可嘉。流浪,游历,寻师,访道,所用时间,已经将近十年。走访过一个洲又一个洲,先是从东胜神洲出发,飘洋过海,到达西北,来到南赡部洲,在南赡部洲无缘寻访到仙佛,又飘过了西海,来到了西牛贺洲,真是百折不挠也。 |
虽然唐僧是取经队伍的头号人物,但全书的重点却在降妖除怪的过程描写,在这个过程中,唐僧是没有任何用武之地的。 |
当孙悟空在外面与强敌恶战,打得难解难分之时,唐僧不过在妖魔洞穴里呻吟两声而已。 |
对美猴王而言 人间的富贵荣华真是太重要了,然而,正如美猴王自己所说的那样,“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
在更多的时间里,唐僧不过是个和白龙马一样的道具和配角,露脸的机会还没有猪八戒和沙僧多,真正唱大戏的则是孙悟空。 |
如果“一旦身亡” 那种令美猴王“享乐天真”的荣华富贵,岂非要在将来的某一天到达尽头? |
但对参与取经的各位成员来说,却有着特别的意义,其意义就在行走本身。 |
从东土大唐到灵山乐土,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生命历程,也是一个逐渐成长的人生历程。 |
故而,必须要学到一个不死之术 “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永享富贵荣华也。这可真是一个追求永恒的大计也!有此雄心大志、崇高理想的支撑,美猴王自然能够永往直前,绝不退缩了。 |
其间,既有肉体上的折磨和考验,更有精神上的修炼和升华,正如一位研究者所形容的,这是一次奇特的精神漫游。这在孙悟空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
猴王“听得此言”后, 如何得知“神仙原来藏在这里”,以致“满心欢喜”? |
大闹天宫时期的孙悟空尽管武功高强,打遍天庭无敌手,但其为人处世、思考方式却完全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 |
三百多岁的年龄,在人间肯定是旷世奇闻,到了动辄以千年万年计时的神仙社会里,根本不值得一提,只能算是孩童。就连五庄观的清风、明月两个小童子,还一个一千三百二十岁,一个一千二百岁呢。 |
猴王通过这“一听”歌词 “二看”打扮,之后便尊别人为神仙,称自己是弟子,凭的是什么?樵夫的一身穿着,虽然作者说他“打扮非常”,却分明只能反映出原是普普通通的一个砍柴人。猴王如此就要拜他为师,是否太盲目了? |
原来 猴王是凭他人口中的言语,来判断是不是神仙。仅凭他人口中的言语来判断,这应该不是判断是不是神仙、是真神仙还是假神仙的正确方法吧? |
天地化育的奇特出身尽管赋予孙悟空许多先天的优秀品质,但也给他留下了不少缺憾 |
他无法像正常的生灵那样得到父母的教诲和呵护,获得长辈用阅历得来的教训和经验,只能靠自己的本性和童真摸索着适应这个世界,这个五光十色,让他感到困惑的世界。 |
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到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学到长生不老之术,和苦熬多年仍没有结果的终师兄师弟们相比,孙悟空已经算是很幸运了。 |
猴王能将《黄庭》与神仙挂起钩 说明通过近十年的游历,在“长生”“修身”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相应知识了。 |
他哪里会想到,仅有这些真功夫是远远不够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还需要另外一套为人处世的本领。因为没有这套本领,孙悟空付出了惨重的人生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