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在于他曾多次地斥责唐僧 愚弄八戒,更在于他在同妖魔鬼怪的斗争中 |
这不仅在于他曾多次地斥责唐僧 愚弄八戒,更在于他在同妖魔鬼怪的斗争中 |
能抢就抢,能偷就偷 能骗就骗,坑蒙拐骗无所不用,而这些都是被正人君子所不齿的“卑鄙伎俩” |
师徒们来到宝林寺 唐僧担心悟空“言语粗疏,性刚气傲”,“冲撞了本处僧人”,便自己前去借宿 |
唐僧奉着“人将礼乐为先”的儒家教条 低声下气向僧官求情,却被左右刁难,气得他“欲待要哭,又恐那寺里的老和尚笑他;但暗暗扯衣揩泪,忍气吞声,急走出去 |
而悟空进寺,痛骂佛像,打破大门,打碎石狮 吓得僧官及寺中五百僧人,“齐齐整整,摆班出门迎接” |
两相对比 充分表现了“醇儒”人格的迂腐无用,歌颂了富有抗争精神的事功型人格 |
假若我们把孙悟空形象 放到民族文化这个更为广阔的背景来观照,这个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在对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之一──奴性人格的批判和反思之后,对富于抗争与进取精神的崭新人格的重塑 |
沙僧形象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自觉的“赎罪”意识。驯顺服从,明哲保身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秉性善良。世故但不圆滑 |
从这些特征不难看出 沙僧身上既体现了我们民族善良老实、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又带有明显的奴性特征 |
《明史》中又有“卷帘将军”的称号 考其职责,不过是朝中专管卷帘、下帘的低级职位 |
沙僧虽然曾经自我夸耀说 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 |
但实际身份却相当低微 以至于虽然参加过蟠桃大会,却没有一般神仙吃蟠桃的份儿,只能在一旁为玉皇大帝执玻璃盏 |
可见,他的职责仅仅是“扶侍鸾舆”而已 是玉帝手下的侍臣,实际上就是奴仆 |
沙僧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奴性特征 当然是奴隶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但也与封建时代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有着重要关系 |
在中国封建社会 宗法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思想三位一体,相辅相成,构成了封建上层建筑最主要的内容 |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 尊者、长者永远处于主导地位,卑者、幼者永远处于服从地位 |
孔子就认为,所谓“孝”,就是“无违” 《礼记》中也多处讲到,孝、悌的本质内涵就是“顺” |
回复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限制的是人们的竞争意识、抗争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思想,而训练的却正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忠诚驯顺、老实本分、以和为贵的奴性人格。在这种奴性哲学的重压下,人们的人格被扭曲了,事业型、竞争型的人竟如凤毛麟角,更多的人则是唯唯喏喏,忍让顺从 |
鲁迅曾将中国全部历史划分为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
林语堂曾把中国人的特征 概括为圆熟、忍耐、冷淡、和平、知足等,都可谓是一针见血 |
就是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包袱 国民在麻醉中生活,历史在蹒跚地前进。这不能不引起一切有识之士的沉思与探索,并力图冲破这历史的桎梏,去重塑一种全新的民族人格 |
吴承恩本人虽然是一位终身科举而不能中第的穷书生 却有一身傲骨和面对黑暗现实无奈的愤激 |
他自称“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 吟啸临风,未许壮心灰”,“狗有三升糠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 |
但是,作为一名手无寸铁的书生 面对着“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的社会现实,也只能发出如此深沉而令人心悸的哀叹:“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 |
正是出于对自身一介书生回天无力的悲叹 于是,“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