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了[4020楼]的实验,否定以太存在的理由就是无源之水。我在[3997楼]已经阐明了这个逻辑。 |
缺少了[4020楼]的实验,否定以太存在的理由就是无源之水。我在[3997楼]已经阐明了这个逻辑。 |
[4015楼]:
虚光子就是以光速c在地面附近真空中传播的一份能量。我们常见的光、无线电电磁波都属于虚光子传播。 实光子是以粒子形态出现的、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光子。实光子可以是任何粒子,带电的、不带电的。 电子就是一个实光子。它以低于光速的速度在场物质中运动,会激发出高于它自身速度的虚光子传播。电子可在未到达双缝前,就在双缝后的屏上产生干涉。 |
[4013楼]:
那是因为几十公里的高度范围内有大气对它们有拖拽。 |
[4014楼]:
“以太是什么,和介电常数有什么关系?” 地面附近真空的相对介电常数就是地面附近场物质的介电常数。 |
我们常用的空气介质电容器,你把它密封起来,把里面抽成真空,它照样储存能量。这能量不是存在两极板上,而是存在于被极化的真空中。真空也是介质。 |
在座的一部分人和以往的一些科学家,都犯有逻辑错误。通俗地说就是:把“无风”作为判断“无空气”的依据。 |
通过“无风”给出判断“无空气”可以不可以呢?当然可以,但是一定要做两个实验:第一个是小旗子静止时的实验,如果小旗子飘动了,则第二个实验就不用做了,这个实验已经确定了“有空气”。如果第一个实验中小旗子没有飘动,那就要做第二个实验了。第二个实验就是让小旗子运动起来,如果小旗子还没有飘动,才能说“无空气”。 |
迈-莫实验的原理就是:在假设有以太风的环境下用干涉仪器进行测量。
如果在没有以太风的地面,把测量仪器运动起来,不是就能在仪器周围建立起一个以太风吗?这时如果还无任何反应,才能说明以太不存在。 这个基本逻辑难道没人看明白吗? |
[4019楼]zhx8126先生:
这个问题我在几千楼前已经说过多少次了:场物质由于随时在进行高速、高频率碰撞,因此表现出有压力。普通物质在运动中,在其身后表现出一个运动的低压区,这个低压区可裹挟受到压力的场物质来补充。 |
5.3.1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19世纪流行着一种“以太”学说,它是随着光的波动理论发展起来的。由于对光的本性知之甚少,人们套用机械波的概念,想像必然有一种能够传播光波的弹性物质,它的名字叫“以太”。许多物理学家们相信“以太”的存在,把这种无处不在地“以太”看作绝对惯性系,用实验去验证“以太”的存在就成为许多科学家追求的目标。 地球以每秒30km的速度绕太阳运动,就必须会遇到每秒30km的“以太风”迎面吹来。同时,它也必须对光的传播产生影响。这个问题的产生,引起人们去探讨“以太风”存在与否。如果存在以太,当地球以太绕太阳公转时,在地球通过以太运动的方向测量的光速应该大于在与运动垂直方向测量的光速。 1887年,阿尔贝特•迈克尔逊和爱德华•莫雷在克里夫兰的卡思应用科学学校进行了测量地球在以太中的速度。利用地球的运动和光速在方向上的不同,从而求得地球相对于以太的绝对速度。实验结果表明,光速在各个方向上没有差异。 根据EPD理论,EPDs具有一定质量,星系牵引一定范围内的EPDs运动,太阳系牵引一定范围内的EPDs运动,地球牵引一定范围内的EPDs运动。在一定范围内,EPDs随着地球运动,超过一定的范围后,EPDs随着地球速度就存在了一定的速度梯度。再超过一定范围,EPDs就不随着地球运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均处于地球全速牵引EPDs的范围内,因此观察到的光在各个方向上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 预测与验证: 在空中进行类似试验,人造卫星的高度或空间站的高度已经超过了EPDs的牵引范围,因此会出现预期的相对运动。 5.3.2 斐索实验 1859年,斐索做了一个流水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介质的运动对在其中传播的光速有何影响,从而判断以太是否被拖拽。斐索实验虽然只用了水、酒精和石英棒等很少几种透明物质做过,由于其非常符合菲涅耳的以太拖拽假设和相对论的速度变换式而使人们坚信,斐索实验的条纹变化将随着透明物质的折射率变化而变化,折射率越高,观察到的条纹变化越大。光速发生变化,光在媒质中速度的变化不是加上或减去运动媒质的速度v,而是v乘以一个小于1的因子。这说明,作为光的载体的以太,在浸入运动媒质时,即不是被运动媒质所完全带动,也不是一点也不被带动,而是部分被带动。 根据EPD理论,水、酒精等物质,质量极小,即使在水、酒精的内部,其牵引EPDs的范围也极小,且存在着速度梯度,因此v乘以一个小于1的因子。 5.3.3 钢盘转动实验 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洛奇完成钢盘转动实验。他把两块靠得很近(相距仅1英寸)的大钢锯圆盘(直径为3英尺)平行地安装在电机的轴上,高速地旋转(转速可达4000转/分)。一束光线经半镀银面分成相干的两路,分别沿相反方向,绕四方框架在钢盘之间走三圈,再会合于望远镜产生干涉条纹。结果表明钢盘正转与反转对光速都没有影响。 根据EPD理论,钢盘的质量太小,钢盘的外部无法牵引空气随之高速旋转,对于质量远远小于空气分子的EPDs更无法高速牵引。对于钢盘的外部的EPDs,牵引力为万有引力,牵引的范围极小,牵引的速度更小,且存在一定的速度梯度,因此钢盘转动无法对光速产生影响。 5.3.4 恒星光行差 恒星光行差(或称为天文光行差)是指运动着的观测者观察到光的方向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静止的观测者观察到的方向有偏差的现象。光行差现象在天文观测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地球公转、自转等原因,地球上观察天体的位置时总是存在光行差,其大小与观测者的速度和天体方向与观测者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并且在不断变化。1728年在探测恒星视差时发现了恒星光行差现象,光行差指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星光方向细微的变化。地球绕日公转造成的光行差称为周年光行差,其最大值可达20.5″。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为30km/s,观测点均在地球全速牵引EPDs的范围内,因此,地球绕太阳公转造成的光行差最大可以达到20.5角秒。 根据EPD理论,太阳系、银河系均分别在一定范围内牵引EPDs运动,观测这个范围以外的光线的光行差分别以各自的速度为准。而同样,不同系统会牵引EPDs自转(一个系统的自转可能是另一个系统的公转),在一定范围内牵引EPDs运动,观测这个范围以外的光线的自转光行差分别以各自的自转速度为准。 |
5.3.1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19世纪流行着一种“以太”学说,它是随着光的波动理论发展起来的。由于对光的本性知之甚少,人们套用机械波的概念,想像必然有一种能够传播光波的弹性物质,它的名字叫“以太”。许多物理学家们相信“以太”的存在,把这种无处不在地“以太”看作绝对惯性系,用实验去验证“以太”的存在就成为许多科学家追求的目标。 地球以每秒30km的速度绕太阳运动,就必须会遇到每秒30km的“以太风”迎面吹来。同时,它也必须对光的传播产生影响。这个问题的产生,引起人们去探讨“以太风”存在与否。如果存在以太,当地球以太绕太阳公转时,在地球通过以太运动的方向测量的光速应该大于在与运动垂直方向测量的光速。 1887年,阿尔贝特•迈克尔逊和爱德华•莫雷在克里夫兰的卡思应用科学学校进行了测量地球在以太中的速度。利用地球的运动和光速在方向上的不同,从而求得地球相对于以太的绝对速度。实验结果表明,光速在各个方向上没有差异。 根据EPD理论,EPDs具有一定质量,星系牵引一定范围内的EPDs运动,太阳系牵引一定范围内的EPDs运动,地球牵引一定范围内的EPDs运动。在一定范围内,EPDs随着地球运动,超过一定的范围后,EPDs随着地球速度就存在了一定的速度梯度。再超过一定范围,EPDs就不随着地球运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均处于地球全速牵引EPDs的范围内,因此观察到的光在各个方向上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 预测与验证: 在空中进行类似试验,人造卫星的高度或空间站的高度已经超过了EPDs的牵引范围,因此会出现预期的相对运动。 5.3.2 斐索实验 1859年,斐索做了一个流水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介质的运动对在其中传播的光速有何影响,从而判断以太是否被拖拽。斐索实验虽然只用了水、酒精和石英棒等很少几种透明物质做过,由于其非常符合菲涅耳的以太拖拽假设和相对论的速度变换式而使人们坚信,斐索实验的条纹变化将随着透明物质的折射率变化而变化,折射率越高,观察到的条纹变化越大。光速发生变化,光在媒质中速度的变化不是加上或减去运动媒质的速度v,而是v乘以一个小于1的因子。这说明,作为光的载体的以太,在浸入运动媒质时,即不是被运动媒质所完全带动,也不是一点也不被带动,而是部分被带动。 根据EPD理论,水、酒精等物质,质量极小,即使在水、酒精的内部,其牵引EPDs的范围也极小,且存在着速度梯度,因此v乘以一个小于1的因子。 5.3.3 钢盘转动实验 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洛奇完成钢盘转动实验。他把两块靠得很近(相距仅1英寸)的大钢锯圆盘(直径为3英尺)平行地安装在电机的轴上,高速地旋转(转速可达4000转/分)。一束光线经半镀银面分成相干的两路,分别沿相反方向,绕四方框架在钢盘之间走三圈,再会合于望远镜产生干涉条纹。结果表明钢盘正转与反转对光速都没有影响。 根据EPD理论,钢盘的质量太小,钢盘的外部无法牵引空气随之高速旋转,对于质量远远小于空气分子的EPDs更无法高速牵引。对于钢盘的外部的EPDs,牵引力为万有引力,牵引的范围极小,牵引的速度更小,且存在一定的速度梯度,因此钢盘转动无法对光速产生影响。 5.3.4 恒星光行差 恒星光行差(或称为天文光行差)是指运动着的观测者观察到光的方向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静止的观测者观察到的方向有偏差的现象。光行差现象在天文观测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地球公转、自转等原因,地球上观察天体的位置时总是存在光行差,其大小与观测者的速度和天体方向与观测者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并且在不断变化。1728年在探测恒星视差时发现了恒星光行差现象,光行差指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星光方向细微的变化。地球绕日公转造成的光行差称为周年光行差,其最大值可达20.5″。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为30km/s,观测点均在地球全速牵引EPDs的范围内,因此,地球绕太阳公转造成的光行差最大可以达到20.5角秒。 根据EPD理论,太阳系、银河系均分别在一定范围内牵引EPDs运动,观测这个范围以外的光线的光行差分别以各自的速度为准。而同样,不同系统会牵引EPDs自转(一个系统的自转可能是另一个系统的公转),在一定范围内牵引EPDs运动,观测这个范围以外的光线的自转光行差分别以各自的自转速度为准。 |
[4009楼]的说法,不一定有人会完全理解,这里可解释的东西很多。
根据场物质有和天体相同运动规律的说法,在自转的大天体(如太阳)外围的场物质,有和行星相同的运动规律,它们也绕大天体公转。如果不考虑行星对场物质的拽引,则自转的天体表面和场物质的最大相对速度几乎等于自转线速度(远日点和近日点的差别可忽略)。这个相对速度和行星自转方向相反。 如果考虑地球表面的拽引,这个相对地面的相反方向运动的场物质速度就大打折扣,甚至趋于零或反向。为什么有可能反向?因为地球表面有气体,在太阳风的作用下(我有专题论述),地球是被动自转的。它的外围有和地球自转方向相同的高空气流,是气流带动地球旋转的。当然,地球内部也会受到类似的撞击,但是这些数据也都是不可得的。气体如果能相对地面向东转,根据相互拽引的原理,气流也会牵拽场物质向东流动。 |
我曾经说过电子不进入双缝也能在干涉屏上产生干涉条纹的话,也另发过一个专题帖强调了它。我就是把低速电子作为一个实光子来对待的。非光速的实光子在场物质中运动,和场物质产生碰撞,激发出光速的虚光子波传播,也是基于有场物质的说法的。 |
我看问题能“一针见血”,这其实也是我过去总不愿意讨论MM实验的原因,因为我一讨论,准会得罪那些已经故去多年的老一辈科学家。 |
我向世界上的科学家提出建议:以联合国的名义,在南极点(或北极点)建立一个全世界人们共同使用的一个时间同步中心。 |
把场物质和气体分子做类比,也是我的独创。如果气体分子(不考虑直径)都完全静止在空间中,彼此保持间距为d,其中一个振动源粒子的振动幅度要大于或等于d,才能碰撞到下一个粒子,才能将振动传递下去,但事实上,无论这个分子的振动幅度多么小,这个振动也能传递下去。这就说明是高速相互碰撞的粒子携带着微小振动传递到下一个粒子上去的。 |
在小距离上测量东西方向上光速的差异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把测量距离加大,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很多。比如,在地球不同经度的赤道上空,有两颗同步卫星,由于卫星的高度、角度都是变化很微小的,可认为在短时间内它们静止于地面上空,距离也不变。从地理南极发射对钟信号,理论上这信号到达两卫星的时间也是相等的。因此可用极地的静止无线电装置对两卫星进行时间同步。同步后的卫星相互发光,测得单向光速就没有问题了。
同步卫星相当于把地面测量光速的装置的地基加高。我们也可以按照这个原理,把两个测量装置就放在地面上同纬度、同海拔、不同经度的地面,使用来自极地的同步信号进行对钟。这样对出的两钟,理论上也是绝对同时的。有了绝对同时的两钟,距离L的精度不再是问题,因为我们已经无须通过求解T=L/(c+v)+L/(c-v)才能得到判断结果,而是通过直接取得的T1=L/(c+v)和T2=L/(c-v)的不相等直接就得到判断了。 |
对【4029楼】说: 如果诚如王先生所言,那么在普通物质运动的正前方,则相应的是不是就应该存在场物质的正压区呢? |
普通物质运动的正前方,由于和场物质正面相撞,也形成对场物质的拖拽。 |
比如运动物前方的场物质颗粒的平均速度是零,它被运动物撞击之后,有了和运动物方向相同的反弹,它的平均速度就不是零了,产生了被拖拽的现象。 |
对【4039楼】说: 有了正负压(差)的存在,则又该如何解释普通物质的惯性运动呢? |
对[4042楼]说:
这个问题我也在几千楼前说过了。对真实宇宙中的物体来说,不存在可以在任意方向做匀速直线的惯性运动。 |
比如说银河系中,那些恒星天体系都在做速度为几百公里/秒的公转运动,天体间的场物质也都在做相同方向的运动。不可能出现一个“大阴系”逆着这些恒星系反着公转,即使它不和其它恒星系相碰撞。 |
对【4043楼】说: 就凭这一点,王先生您足可以干翻有史以来全部的所谓物理学家了。 |
天体在向前做公转运动的时候,它前面的场物质也在做相同速度的公转运动。前面的场物质运动走后留下的真空正是天体要去补充的地方,天体留下的真空也是身后有同样速度的场物质要来补充的地方。因此,这种看上去像对场物质有拖拽作用的运动,才是无损的惯性运动。这种无损的惯性运动不是向任意方向运动都具有的。 |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的惯性运动,实际是不考虑有场物质存在时的一种理想运动。 |
光行差现象在一般人眼里都是否定以太存在的,但是老王的说法总与一般人不一样。在我的说法里,它恰恰是证明场物质(以太)存在的,但我说的场物质和传统的静止以太不同。 |
对【4047楼】说: 王先生可否用你的场物质粒子碰撞理论解释一下普通物质体的“惯性”特性呢? |
对[4090楼]说:
物体的惯性是一种表现。它实际是物体吸收或释放运动极化能量过程中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