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的产生条件是:先认识到了异地具有相同走时率的两个时钟可以无须校对。然后认识到了在这样的时钟安排下可以得到精度高得多的测量结果。最后根据两时钟不过是提供一个频率相同的信号源。
那么两个频率相同的、不要求相位相同的信号,就可以由一个信号源产生。这就既大大提高了精度,还用不着多用一个原子钟。 |
这就是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的产生条件是:先认识到了异地具有相同走时率的两个时钟可以无须校对。然后认识到了在这样的时钟安排下可以得到精度高得多的测量结果。最后根据两时钟不过是提供一个频率相同的信号源。
那么两个频率相同的、不要求相位相同的信号,就可以由一个信号源产生。这就既大大提高了精度,还用不着多用一个原子钟。 |
今早才放行的[3922楼]是[3904楼]发出之前写的,我因去吃饭没写完,现在补充完它:
三、反射光到达光接收器件转换成阶跃电平到停止计时也需要一段小延时τ,在[3908楼]我已经说过。这个小延时τ由几个因素造成:光接收器件表面透光的非真空的保护塑料或玻璃造成的非真空光速延迟、光电转换电路的延迟、信号到达计数器的传输延迟。这个小延时τ在我的实验方案中的设备上也存在,但用两个同样装置接收,把它能完全消除掉。但是,传统的实验因为只有一个光接收器,不能抵消掉这个小延时τ。 也就是说,传统的实验,产生的所有的这些误差的时间,都在计数器测量时间的这段时间内产生,器件的封装也占有真空空间,又都没法抵消,所以它的测量误差是非常大的。 我的这个实验方案,阶跃的光在不同的时段从AB距离以外的甲乙两地发出,两个检测装置上的时钟一直在计着时 ,静候阶跃光的到来,记录下到来时刻。所以发光器件的延时、器件非真空部分占有测量空间的问题,都产生在测量时间、测量范围之外,对测量不产生丝毫影响。 这段补充,结合昨晚发出的几段,把我这个实验方案的所有优点都交代给大家了。 |
对【3930楼】说: 结束了?你们没有得到共识? |
对【3934楼】说: 认为虚空有暗物质,场物质,极化,空间电偶,介质传递力等共识的的四人,没能取得进一步的共同认识成果,就此不欢而散了? |
[3933楼]第二段“产生的所有的这些误差的时间,都在计数器测量时间的这段时间内产生,”改为“所有这些误差,都在计数器计时期间产生、”更通顺一点。 |
光速测量还有一个全世界人都面临的问题:这个L如何准确地获得?
别的问题比如我都解决了,那么我又如何摆放我的两个装置呢?这是个难题!刘先生说有很多人做过回路光速实验,我就特别想知道他们是如何调整镜子和光收发装置的距离,使它精确等于所要求的L? |
如果他们是用激光测距确定出的L,那这个回路光速测量实验就不用做了,做了也白做,纯属于瞎耽误工夫。那么他们用的是什么尺子呢?谁知道? |
定义光速如果是根据测量得到的,299792458米/秒有九位有效数字,我们的测量距离起码要比它高出一位有效数字才说得过去。比如我们要弄个100米长的测试距离,我们怎么得到一个100.00000000十位有效数字的距离?拿个什么尺去得到它? |
我这个实验方案中的两个接收“光到达”的设备之间,没有发光元器件,也没有反光镜,在接收设备上唯一的小延时τ还被两个相同的设备给“共摸抑制”掉了,所以是无差检测。
能够产生误差的唯一地方是,计数器的频率上限和信号源的输出频率。由于计数器计数都是靠上升沿或下降沿触发,这可以产生一个脉冲周期的偏差。这种偏差在任何计数器中都存在。有效减小这个误差的手段是提高信号源(原子钟)的输出信号频率。比如若达到1T的频率,这个误差会小到皮秒。 |
有些文字表达细节上的东西要说明:[3926楼]到[3931楼]说的回到的“一个钟”,是指原子钟。我这里只把原子钟当作一个信号发生器。我在A、B用计数器对这个频率的信号脉冲进行计数,充当的是钟表,其实我的方案的本质还是两个钟。 |
计数器的成本是很低的,LED数码管不到1元就可买到,你做个20位、30位也没多少成本,关键是计数器的计数芯片要选高速的。 |
手哆嗦,[3940楼]多敲进了一个0。
[3941楼]“共摸”应为“共模”。 |
用静止的两个测量设备A、B测试完多组数据后,可以得到一个T的平均值。然后想办法让A、B以相同的已知速度v1运动起来,L距离不变,我就可以测量到另一个光回路时间T',得到一组含有T'和v1的方程。两个方程联立,可求出c和v。 |
让A、B以相同速度v1共同运动起来获得一个新方程的方法,我在过去发专题帖讨论过。 |
测量设备A、B的距离一旦调整好,它可以不再变。比如A是可以在一个长齿条上运动的平台,B也是在这个长齿条上运动的平台,两个平台相对同一齿条以相同的数齿数的频率进行同方向运动,AB距离不变。
AB的这种运动,不会在AB上引起尺缩,所以我就能保持它们的距离L不变。道理就是,这根长齿条并不运动,齿条不因上面的平台运动而收缩。 在不运动的平台上用我的方法测量到一个数据T(可以使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尽量减少误差)后,我再做让A、B平台等速v1运动起来的测量,得出一个T'(也使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这个T'≠T。由于v1是已知数,这样两个不同的光往返时间,就可以通过解方程组: L/(c+v)+L/(c-v)=T L/[(c+v)+v1]+L/[(c-v)-v1]=T' 求出c和v来。创造一个运动的环境,获得一个新方程,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这个方法我在多年前的一个专题帖中阐述过。 |
老王的方法没人看得懂?作为独家学问估计还是有传授给他自己孙子的价值。 |
[3938楼]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精准的L是如何取得的问题。比如在赤道上放一把基准米尺,平行于赤道切线,我们先用激光测量出光在这个“1米”上的往返时间,再把这个时间乘100,去调整镜子和发光、接收光点的距离为“100米”,则此后的回路光速测量,无论如何也测量不出别的数,是不是?这就是无人能测出v的原因。正确的方法是,先在制造米基准的地面上让它运动起来,用静止的设备测出运动的尺、钟,短了多少、慢了多少,取得修正用的数据来。我们用修正过的米基准、秒基准再做同样的事,我想,得出的就不会是v=0这样的同一结果了。 |
[3948楼]:
孙子和孙子也不同。有的孙子会看得懂,有的孙子会看不懂。所以,我对孙子也不能一视同仁。 |
不过那是将来的事了。孙子看我这些东西的时候,我还在不在都不知道了。
不过你们没有看出来的优点,我给讲出来了,这是事实。 |
分析问题,一定要有正确的思路、完整的逻辑。
比如说,如果承认光相对密度均匀的场物质速度恒定,又认为场物质在宇宙中密度不变、没有运动(相当于静止以太),那就要承认所有天体上都有相对运动的场物质,因为天体是运动的。 又比如,认识到了场物质在天体表面有速度,但是又检测不出来,那问题就一定产生在检测方法上了。这不都是基本逻辑推理吗? |
我对检测方法就进行了评估,认为他们所做的实验,都是在默认了光回路光速就等于c,然后用这个c(当然还有时钟)丈量出一个L,用于做实验。那么他们无论怎么做,结果都是一个c'=c。这不是明摆着的么? |
自己都在和自己兜圈子,都在沾沾自喜。面对不能解释的问题,只在那里望洋兴叹。 |
对【3955楼】说: 你说得对。都是胡扯淡,自欺欺人,痴人说梦....... |
[3956楼]:
我扯的淡也都是你引起的淡。在我眼里,你什么也解释不出来。 |
有一种人,叫下三烂,听说过这个词吗?我希望任何人都不要朝那个方向走。 |
对以往的科学家做出的实验,我给出否定意见也都是有根据的,我从来不骂他们。只要你的认识比他们的深刻,必然就能发现他们认识上的缺陷。把这些缺陷找出来就是对科学的贡献,就不白活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