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楼]老宋:
是你自己错了! |
在你的对钟约定下,你只能保证人所到达的地点的钟的读数为0,你不能保证人到达终点时,起点的钟还指示在0。 |
因此,人到达终点时,终点的时钟指示在0,不等于说人在起点时,终点的钟也指示在0。 |
那么,人在起点时,终点的钟指示在-3600就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
人从起点出发,每走出5/6米,钟表都要走出1秒,不管是地面固定的两钟还是随身的钟。 |
人到达终点时,终点的钟指示在0,是人走路的过程中,终点钟从-3600到-3599到-3598……到-2、到-1、到0的倒计时的结果,这你怎么否定得了? |
你怎么能在[1911楼]对“人在起点时,终点的钟就在0秒时刻”加以肯定,说“(按照新的对钟约定)是的!”呢? |
1922楼,你这是用原来的同时对应关系理解的,按照新的同时对应关系:肯定是0。对于这样的结论,你一定无法理解,因为你的头脑之中同时对应关系是固定不变的。 |
1916楼,如果你说t是过程或过程属性,则t就不是个数量量化结果,不取决于计量约定;如果t是对过程的计量结果、是数量,则t与过程有关,也与计量约定有关。 |
在一个物理瞬间读取到的两钟读数之差永远是-3600秒。这就是固有误差。 |
显然,起点的钟A1、A2在人到达终点时都指向了3600秒刻度处。 |
如果把天安门的B1钟、木樨地的B2钟都搞成不走时的停摆钟,都让它们指在0时刻,岂不更好? |
[1931楼]:
每隔5/6米设一个木桩,人每走过一个桩子就摸一下桩子,你说要摸多少次? |
人到达终点,是摸了3600次木桩才摸过来的。你的钟表不需要走3600个刻度吗? |
如果把人到达终点时终点钟指示的0时刻的影片倒着放,你会看到-1秒时,人距离终点5/6米……终点钟-3600秒时刻,人在起点。 |
你站在木樨地的钟前面,一眼看人、一眼看钟,你会看到什么?你会看到人接近你的过程,就是你终点钟的倒计时过程! |
[1920楼]:
B1、B2两个钟的读数之差叫做“在两非同步时钟上、非同时读取的两个读数之差”。 |
[1931楼]:
你看到的钟可以这样理解: 你随身带一个会走的钟,你每走出一个5/6米,钟表向前走1秒,而你每走一个5/6米,你又把它回调1秒,这样,你看到的总是0。 你随身带一个不会走的钟,你每走出一个5/6米,钟表指针不动,而你每走一个5/6米,你又把它逆时针调1秒,这样,你到达终点看到的就是-3600秒。这就是你回调这个动作的功绩! 这就说明,不论是会走的表还是不会走的表,你对它们回调的动作次数其实已经完成了计时。 |
匀速运动的步行者,摸桩子的动作本身就是钟表的动作。步行人就是运动对比物。步行人本身就完成了时钟的功能。 |
对于一个匀速步行者来说,他每走过5/6米就摸一次桩子的动作就完成了计时。还用特别量化它吗? |
老王,在新的约定下,相应的同时理念、同时对应关系等与原约定下的不再等同,而你根本不知道区分,固执地用原约定下的同时理念、同时对应关系分析一切。这就如同你叫王普霖,家住北京,然后你把这些概念和对应关系固化,如果天津某人也叫王普霖,当他的朋友说:王普霖住在天津,你立刻就会反对说:错了,王普霖不住在天津,正确的结论是王普霖住在北京,不论如何告诉你此王普霖不是彼王普霖统统无效,因为谁是王普霖及其对应的驻地已经被你固化,你永远不能随着不同的前提而接受和理解“王普霖住在天津”。 |
老王,在新的约定下,相应的同时理念、同时对应关系等与原约定下的不再等同,而你根本不知道区分,固执地用原约定下的同时理念、同时对应关系分析一切。这就如同你叫王普霖,家住北京,然后你把这些概念和对应关系固化,如果天津某人也叫王普霖,当他的朋友说:王普霖住在天津,你立刻就会反对说:错了,王普霖不住在天津,正确的结论是王普霖住在北京,不论如何告诉你此王普霖不是彼王普霖统统无效,因为谁是王普霖及其对应的驻地已经被你固化,你永远不能随着不同的前提而接受和理解“王普霖住在天津”。 |
这个回调动作的累积效果就显示在Ax这一项上了。因为A=-1.2秒/米,x是人的位移,所以人走到3000米终点时,Ax=-3600秒。单独看Ax这一项,它就是反方向转的时钟。 |
Ax这一项是一个反方向的钟所计时间的负值,t是正方向转的时钟所计时间。二者的代数和要么大于t、要么小于t。在我这个例子中,要么是7200、要么是0,但是7200和0都不是时间。 |
向东走的步行人,相当于:
你随身带一个会走的钟,你每走出一个5/6米,钟表向前走1秒,而你每走一个5/6米,你又把它向前增调1秒,这样,你看到的总是二倍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