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昨天地灵性
明人:不仅与天地同体,而且是为天地立命,做天地灵性。到了王阳明的心学,更是高唱;"人者,天地之心,心者,万物之主” |
人要昨天地灵性
明人:不仅与天地同体,而且是为天地立命,做天地灵性。到了王阳明的心学,更是高唱;"人者,天地之心,心者,万物之主” |
人心是本体
不但把人当作了衡量万物价值的绝对尺度,而且又把人心当作了赋天地万物以价值意义的本体。 |
心如何养?又如何化? 儒家哲人们拈出了一个"乐"字,"乐"不仅仅是养心的一种工夫,而且本身就是心的本体。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儒家的六艺就是重视这个“乐”的表现
为此都会编创系列节目呢,用俺们今天的观点看。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我们老孔的意思是 通过"乐"的修养工夫,达到"乐"的人生境界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如何通过"乐"的修养工夫
达到"乐"的人生境界。先哲们爱研究这个 |
养心贵在诚哈
《荀子》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古人早就注意上了 |
来看看所谓的诚
"所谓"诚"、"自慊"都是强调心的一种真实自然、毫无勉强、浑然天成的本体状态。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如何达到这种本体状态?
按北宋理学开山师祖周敦颐的说法是"寻乐顺化"。①返诚至宋,顺乐达化,通过乐的中介圆融作用,消除天人之间的渣滓与隔阂,使人进入浑然与万物为一体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
再看与老庄不同的理学家们
理学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这种境界的工夫,都深刻地包含着审美化育精神。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回复:洒落和敬畏
王阳明曾说:"洒落为吾心之体,敬畏为洒落之功。"(《王文成公全书》卷5《答舒国用》)"洒落为吾心之体"即"乐是心之本体",洒落与敬畏的关系,是本体与工夫,也即境界与工夫的关系。 |
宋明理学修养工夫的一面
说敬畏为洒落的工夫,揭示了宋明理学修养工夫的一面,而这一面是在将敬畏与洒落对待而言时所强调的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乐"的工夫
宋明理学人生境界的修养工夫还有另一面,那就是"乐"的工夫,也即"洒落"的工夫,通过"洒落"工夫达到"洒落"的境界。 |
工夫论上
如果说在境界论上理学家们念念不忘追寻"孑L颜之乐",那么在工夫论上他们则反复咀嚼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三段式理论 |
能"好之"才会积极去追求
人仅知善之可贵未必肯积极去追求,能"好之"才会积极去追求 |
好善且去为善,古人早就强调这个了
仅好善而加以追求,自己犹与善为二,有时不免因懈怠而与善相离;只有到了以善为乐,则善已渗入己身,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行善与得乐的浑然一体论
于乐处便是诚实为善",此时行善与得乐浑然一体,伦理规范的实行成为个体情感的自觉要求及其满足,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呜呼,善哉! |
可谓一种全盘考虑
古人思维的缜密可见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儒道之同与异
以孔子为开端的儒家美学和以老子为开端的道家美学相异相歧,但又相辅相成地构成中国的传统美学.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老子哲学思想核心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又体现了万物发展的规律."道"是自然无欲的,人也应顺乎自然,清静无为.人有意为之的结果导致了祸乱,违背了道,故需"抱朴守静"、回到自然状态.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不要害;
老子的哲学观不是不要"利",而是不要害----这要求可真低 |
庄子面对善
不是不要善,而是不要不善.,人人都比较容易达到的境界的哟 |
"大音希声"的主张.
于美与丑、善与不善、利与害"相伏"、"相倚",相伴相生,所以,为了不要丑、害、不善,干脆不要美、善、利.老子的音乐美学观与哲学观是一致的.为子避免音乐的丑,他连音乐也彻底抛弃,提出了"大音希声"的主张. |
通俗些讲
《论语》讲的是做人治事的平实道理,是讲当然 |
儒道会通
儒道会通不是先秦时代之后两种思潮的合流,那更多的表现为二者的叠加、修正乃至扭曲、开叉、错落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本质性的可融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