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用过禅定工夫的境界 第二阶段所说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倒是百分之百,的的确确是真实用过禅定工夫的境界 |
真实用过禅定工夫的境界 第二阶段所说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倒是百分之百,的的确确是真实用过禅定工夫的境界 |
目前亲眼所看到 目前亲眼所看到山河大地等等的物质世界,自然而然地都像在开眼作白日梦一样,犹一片浮光掠影,觉得这个物理世界的一切,都是梦幻般存在,并不真实,看人也好像是一个机械的作用一样 |
恍恍惚惚 这是因为身心在静定的工夫中久了,心力与生理的本能,消耗减少了,精力充沛了,致使头脑神经系统起了类似充电的变化,于是看去面前的万物景象,犹如恍恍惚惚,并无实质的感觉。 |
当我们见过山水以后,那山水的形相便真实地映在我们的脑海里,山则青黛,有高有低;水则湛蓝,有清有浊,人们正是根据这种认识,生活在一个充满二元相对的现象世界之中。…… |
“人一生下来就被抛进这个层次”,“生活在充满二元相对的现象世界之中”的“原生状态”,不但与禅宗所说的“混沌未分”的涵义相反,也与叶氏“稚心、朴素之心”之说相径庭。 |
“人一生下来就被抛进这个层次”,“生活在充满二元相对的现象世界之中”的“原生状态”,不但与禅宗所说的“混沌未分”的涵义相反,也与叶氏“稚心、朴素之心”之说相径庭。 |
禅的体证 人们通过自己的好奇与探究,并接受一定的教育,智慧从静中起动,多方摄纳有关知识,融汇到自己的思维之中。此时,人们发现山不过是地平线上突出的土堆岗丘的名字而已,而且这些土堆岗丘,亦随时可因地壳运动而改变其形貌。如此论析“见山不是山”,是逻辑推理,而非禅的体证。 |
回复:果真是好境界啊 山山水水尽在心中 ※※※※※※ 万里情空 一鹤经天 来时无影 去亦无踪 随你冷漠 任你痴狂 挡他不住 留他不能 |
自心、自性才是宇宙的实体 自心、自性才是宇宙的实体,万有的本源,也是众生成佛的根据。山、水、我都是‘无’,都是‘空’” ※※※※※※ 万里情空 一鹤经天 来时无影 去亦无踪 随你冷漠 任你痴狂 挡他不住 留他不能 |
禅的“入处” 禅的“入处”,不是推理、认知式的“加法”,而是“减法”,它要将全部“有关知识”、“教育” 剔除出去。 ※※※※※※ 万里情空 一鹤经天 来时无影 去亦无踪 随你冷漠 任你痴狂 挡他不住 留他不能 |
自然的人化 论者指出,在第三阶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统一,即实现属人的自然或艺术理论所说的“第二自然”。按照这种观点,在第三阶段仅仅是回到了“自然的人化”。 ※※※※※※ 万里情空 一鹤经天 来时无影 去亦无踪 随你冷漠 任你痴狂 挡他不住 留他不能 |
不可同日而语 “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的说法都突出了主观的“人”,这种情境中的山水仍然是作为主体的“我”所感觉到的物体,与山水以其本然呈现似不可同日而语。 ※※※※※※ 万里情空 一鹤经天 来时无影 去亦无踪 随你冷漠 任你痴狂 挡他不住 留他不能 |
回归精神家园 禅的终极关怀,是回归精神家园, |
古帆未挂时 对这个精神家园,禅宗以“母胎中事”、“婴儿稚子”、“阴阳未分时”、“混沌未凿时”、“古帆未挂时”、“一沤未发前”、“黑豆未生芽时”之类来象征。 |
僧是僧,俗是俗 僧是僧,俗是俗,岂不是母胎中事? |
母胎中事 母胎中事,亦即“父母未生时”、“天地未分时”、“混沌未分时”的原始素朴状态,对这种状态,禅宗也譬为初婴稚子之时,此时二元意识还没有产生 |
原我 人是“原我”,对外物作直观而浑沌的感知,而“离分别取舍心”,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 万里情空 一鹤经天 来时无影 去亦无踪 随你冷漠 任你痴狂 挡他不住 留他不能 |
一种准开悟状态 一种准开悟状态,故禅师在“赞叹婴儿,可况喻取之 ※※※※※※ 万里情空 一鹤经天 来时无影 去亦无踪 随你冷漠 任你痴狂 挡他不住 留他不能 |
若谓婴儿是道 禅师在“赞叹婴儿,可况喻取之”后特意强调:“若谓婴儿是道,今时人错会” ※※※※※※ 万里情空 一鹤经天 来时无影 去亦无踪 随你冷漠 任你痴狂 挡他不住 留他不能 |
知性、悟性还没有介入前的原始而简单的感知,是《演变》所说的用稚心、素朴之心未进入认识论的哲学思维之前的无智的心去感应山水的阶段。 ※※※※※※ 万里情空 一鹤经天 来时无影 去亦无踪 随你冷漠 任你痴狂 挡他不住 留他不能 |
精神的流浪 人们处在相对世界的万有事相之中,见山见水,寻声逐色,精神的流浪遂从此开始。 |
天籁的和谐 “原我”与山水浑然一体,是天籁的和谐,此时人所见山水是一元之山水; |
了悟 在第二阶段,参禅者像善财童子那样,踏遍百城烟水,参见大善知识,获得种种生命的指点,遂有了悟入之处。 |
公案机锋 禅宗通过公案机锋、门庭施设等种种方便权宜来达成这种否定。否定的方法,往往从破除人法二执入手,即对作为主体的人和观照客体的法的实存性都予破除,我法双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参禅初悟,泯除了第一阶段的二元对立性。 |
一潭死水 否定容易落于空的一面,容易沉入一潭死水,堕于黑山鬼窟。 |
祖师未来时 祖师未来时,那里唤天作地,唤山作水来?为什么祖师更西来,诸方升堂入室,说个什么,尽是情识计较。若是情识计较,情尽方见得透。若见得透,依旧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 |
学道之人如何开悟? 首先,学人没参见善知识时,处于第一阶段第一层面的准开悟状态。其次,参禅悟道之后,唤天作地,唤山作水,通过否定消除了事物的相对性。但学人沉溺于否定,胶着于师家言句,又落于新的情识计较。 |
情识计较 必须注意的是,这里“情识计较”专指参禅者粘着师家言句,与第一阶段二元对待的情识计较不同。 |
隐蔽的情尘 要跃入禅悟澄明的第三境,必须将此阶段各种门庭施设摒弃不用,使隐蔽的情尘脱落净尽。 |
棒喝玄妙,皆为长物 说妙谈玄,乃太平之奸贼。行棒行喝,为乱世之英雄。英雄奸贼,棒喝玄妙,皆为长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