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以人为镜,可以正身 下一主题:对人对己都公平,天下人间便安宁
 [1261楼]  作者:有主的人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10 

从禅的眼光来看
从禅的眼光来看,意识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其迷失的过程。
 [1262楼]  作者:有主的人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11 

人类在童年时代与其所栖居的世界浑然一体
人类在童年时代与其所栖居的世界浑然一体,扬眉瞬目,举足投步,皆如水流花开,纯乎天籁。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人们从与世界的本真合一状态中分离出来,蹒跚而固执地走进了二元世界
 [1263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12 

禅宗指出,人人皆有佛性
禅宗指出,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处迷而不减,在浊而不昏。
 [1264楼]  作者:异曲同工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13 

本源的、未受污染的心
不论是什么人,都自有其灵明觉知之性,即本源的、未受污染的心。只要见到了这个本源心,也就见到了我们的“本来面目”。
 [1265楼]  作者:有主的人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14 

摒除一切自我意识
为了化解人性深层的冲突,禅急切地呼唤:要重现我们的“本来面目”,必须抛弃一切相对知识,摒除一切自我意识,泯灭一概对立的观念。
 [1266楼]  作者:一是中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14 

六根才动被云遮
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1267楼]  作者:有主的人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15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只有将相对知识清除,我们才能以是一朵花的一朵花在“看”一朵花,以是一脉泉的一脉泉在“听”一脉泉,没有主客、自他、物我的对立,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1268楼]  作者:诗人思想家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17 

休歇
 这就是禅的“休歇”。“不思善,不思恶”之时,也就是一念未生之时。
 [1269楼]  作者:有主的人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18 

无心之心,也就是佛心
在这种境界里,相对的意识还没有被唤醒,心灵仍处在本初状态即它的清净起点上来看待万事万物。这时的心灵,即是无心之心,也就是佛心,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是精神和生命的本源。
 [1270楼]  作者:有主的人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18 

回光返照
“本来面目”又叫做“无位真人”、“主人公”。“主人公”即是真实的本我。临济禅师谓人的肉身上有超出时空的绝对的佛性,常从我们的面门出入。只要我们回光返照,见到了这个“无位真人”,也就见到了我们的“本来面目”。
 [1271楼]  作者:情空一鹤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19 

在禅宗看来,“本来面目”超越时空,不受污染,它纯洁、清净、永恒

※※※※※※
万里情空 一鹤经天 来时无影 去亦无踪 随你冷漠 任你痴狂 挡他不住 留他不能
 [1272楼]  作者:有主的人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20 

对于芸芸众生来说
不幸的是,这个“本来面目”是不可能长期停留在清纯无染的状态。精神的本性在于自我发展,它不会驻足在最初的阶段里。人生而有欲,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欲是一种顽固地歇斯底里地要求满足的力量。
 [1273楼]  作者:一是中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21 

在弗洛伊德等人看来
依照精神分析学派的看法,则这种欲望简直就成了生命的底里。在弗洛伊德等人看来,人是由力比多所驱使的一部机器,而其控制原则是将力比多兴奋保持在最小必需量。自我本位的人,同他人相关只是为了满足本能欲望的需要。
 [1274楼]  作者:有主的人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21 

人的习性像河水一样
如此看来,“本来面目”要在这五光十色充满诱惑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纯是何其艰难!人的习性像河水一样,在东边挖一条渠,它就向东流;在西边挖一条沟,它就向西边淌
 [1275楼]  作者:有主的人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22 

人之初,性本善
虽然儒家先哲也有 “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但人只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纯明的本心就容易受到各种蒙蔽。因而,重现清净的“本来面目”就成了禅宗的使命。
 [1276楼]  作者:如其所是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35 

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
禅提出“休歇”作为重现“本来面目”的途径。“休歇”,就是“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将相对的、二元的知识彻底斩断,达到一念不生的境地,即可大事了毕,归家稳坐
 [1277楼]  作者:如其所是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36 

顽空、断灭空——禅宗的大忌
但是,一念不生并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否则就沉溺于枯木死水般的顽空、断灭空,这是禅宗的大忌。
 [1278楼]  作者:如其所是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40 

六祖的“佛性常清静”
六祖的“佛性常清静”之所以高于“时时勤拂拭”,就在于神秀“时时勤拂拭”时,还没有把净、垢二分的意识也“拂拭”掉,还把“尘埃”当作是与“清净”相对立的东西加以清除,殊不知当“清净”一旦被当作相对于“尘埃”的“清净”时,它就走不出相对论的沼泽,就成了不清净,也就不再是“常”“清净” 的了。
 [1279楼]  作者:如其所是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41 

本来无一物
慧能将神秀还没有完全泯灭的净与不净的相对意识加以扫除,从而使佛性回归于真正的清净,这也就是后来的《坛经》版本将“佛性常清净”改作“本来无一物”之必然性所在。
 [1280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42 

即俗即真,即凡即圣,即色即空,火中生莲花,烦恼即菩提
人人皆有一面“明镜”,即“本来面目”,它处迷不减,在浊不昏。如此,“本来面目”遂突破了存在于遥远彼岸的“清净”的预设,而焕显为现实生活中的“灰头土面”,即俗即真,即凡即圣,即色即空,火中生莲花,烦恼即菩提。
 [1281楼]  作者:一是中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43 

透彻的禅悟境界
在动态中体证“本来面目”,将行住、语默、动静、苦乐的当体点化为清纯澄湛的“本来面目”,才是最为透彻的禅悟境界。
 [1282楼]  作者:是年之后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45 

涅槃妙心,亦曰本心,亦曰本性,亦曰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的内涵就是佛性,是纯真的人性,是没有蒙受世染时的原真心态
 [1283楼]  作者:如其所是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46 

澄明、觉悟、圆满、超越
。“本来面目”的特质是澄明、觉悟、圆满、超越,它既是我们“本来”就有的,也是通过休歇“将要”得到的,更是“现在”也伴随着我们的。
 [1284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46 

人的习性受环境的感染

 

最典型的还是狼孩,给人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
 [1285楼]  作者:细雨闲花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46 

芸芸众生的欲

 

 是跟本性的无染相违背的,所以人很难达到无欲之境

 [1286楼]  作者:情空一鹤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47 

本源即终极
起点即终点,本源即终极

※※※※※※
万里情空 一鹤经天 来时无影 去亦无踪 随你冷漠 任你痴狂 挡他不住 留他不能
 [1287楼]  作者:细雨闲花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48 

原我吧

 

原我就是佛心?我觉得不对吧,得有一定修养才能佛吧?

 [1288楼]  作者:如其所是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48 

参禅大悟之后
它是我们本来就有的,所以参禅大悟之后,眼横鼻直,柳绿花红,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并无奇特之事
 [1289楼]  作者:诗人思想家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49 

“烦恼即菩提”的妙谛
由于它又是我们将来要见到的,所以要不断地清除人性中的杂质,花一番“时时勤拂拭”的功夫;更由于它是现在也伴随着我们的,所以我们即使置身烦恼,也要参透“烦恼即菩提”的妙谛
 [1290楼]  作者:细雨闲花  发表时间: 2007/07/16 20:50 

不思善恶

 

  很难有种这种休歇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041800022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