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禅可参,无法可学 禅师指出“无禅可参,无法可学”,如果追求禅法,就成了舍本逐末的“客作”汉 |
无禅可参,无法可学 禅师指出“无禅可参,无法可学”,如果追求禅法,就成了舍本逐末的“客作”汉 |
回复:仍只在半途 “客作”,虽然较第一阶段第二层面的“客作”略高一筹,但比之彻悟,仍只在半途。 |
求禅觅悟,沉溺于断空 由于求禅觅悟,沉溺于断空,致使彻悟飞跃无法实现,参禅者对现前的山水无法观照,以致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
悟了还同未悟时 有的担一担禅,到赵州处,一点也使不着,一时与他打迭,教洒洒落落无一星事,谓之悟了还同未悟时。 |
回复:也须是大彻大悟了 也须是大彻大悟了,依旧山是山水是水,乃至一切万法悉皆成现,方始作个无事底人 |
洒洒落落无一星事的直观悟境 第三境就是洒洒落落无一星事的直观悟境。禅宗在谈到第三阶段感受时说:“山僧近来非昔人也,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别也,非昔人也。有人问未审已前如何,山僧往时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所以迷情拥蔽,翳障心源,如今别也。” |
无禅之禅,谓之真禅 第三阶段则不但由于消除知见熏染而超越了第一阶段,且消除了虚无性和与之相关的意想、功勋而超越了第二阶段:“禅非意想”、“道绝功勋”, “无禅之禅,谓之真禅” |
证本地风光,见本来面目 直下摆脱情识,一念不生,证本地风光,见本来面目,然后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 |
般若直观 “一念不生”,则发生“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观照只能是般若直观。 |
在般若直观中,容不得任何妄想 在般若直观中,容不得任何妄想:“诸和尚子莫妄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 |
回复:禅宗指出 禅宗指出,“果能一尺还他十寸,八两元是半斤,自然内外和平,家国无事” |
一切现成之境 一尺十寸,八两半斤,六六三十六,正如柳绿花红,眼横鼻直,是“见山只是山”脱落情尘意想的一切现成之境。 |
一方面“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另一方面,“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 |
荷叶镜圆,菱角锥尖 荷叶镜圆,菱角锥尖,自然平常到了极致。莲花的圆叶和菱角的尖叶,虽有圆尖之别,却一样无争地浮在水面上。 |
水面意味平等 水面意味平等,任何事物都需要平等,但不是一味地平等。只重平等流于片面,只重差别也失之偏颇。平等中有差别,差别中有平等。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立性。 |
虚无见解 悉皆清除后,人们才能以是一座山的一座山的态度在“看”一座山,以是一脉水的一脉水在“听”一脉水,人看山水,人到山水里去。 |
惟信禅语 惟信禅语,以诗学象征表达禅悟体验,既植根于坚实的佛教理论背景,也体现着禅宗的掣电机锋 |
佛说般若波罗蜜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
世人不明佛理而执妄为真 世人不明佛理而执妄为真,以一己之“我”来界定山水,此时所见山水只是“我”眼中的山水,故妄而非真 ※※※※※※ 万里情空 一鹤经天 来时无影 去亦无踪 随你冷漠 任你痴狂 挡他不住 留他不能 |
四法界 四法界之说,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