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谢谢这么好的支持! 很生动啊,呵呵 |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一切皆苦” 原始佛教为了论证人生无常,提出了三个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一切皆苦”,是为“三法印”。 |
李商隐的禅诗---看看我们的诗人如何"游于艺" 与佛教对人生痛苦的深切感悟一样,对诸法一切有为法无常,李商隐体验得尤为深刻,在诗歌中发为凄切哀楚的吟咏。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终有一死者的吟唱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震古铄今的诗句。 |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生命的还乡 李商隐的诗是诗与美的结合 |
李商隐以悲剧性的人生体验 李商隐以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对“求不得苦”感受尤深。 |
禅定观照中的另一种感受是小大相即,破除分别 禅定观照中的另一种感受是小大相即,破除分别。李商隐《题僧壁》“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便表现了芥子纳须弥的禅观 |
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灭,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
佛教轮回观认为, 人的生命不只是限于现在这一生,还有前生和后生。 |
然而在禅宗那里,三世的观念已被超越 “如何是高峰独宿底人?”“夜半日头明,午时打三更。” |
不二禅观,何圆何缺 禅宗不二法门,超越了时空、圆缺、长短、是非、穷通、好恶、爱憎等一系列相对的物质现象和二元对峙的心理观念,从而使人获得澄明宁静的情感体证。 |
圆缺均幻,悲喜皆空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轮圆月,往往能触发人们团圆、美满的联想和幸福、愉悦的感受,但以佛眼观之,诸法无常,诸相非相,圆缺只是相对的概念,圆缺均幻,悲喜皆空。 |
禅宗诗歌表达了独特的禅悟体验 禅宗诗歌表达了独特的禅悟体验,其审美境界范型是一切现成现量境、能所俱泯直觉境、涵容互摄圆融境、随缘任运日用境。 |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佛教禅宗把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
自然界的一切莫不呈显着活泼的自性 在禅宗看来,无情有佛性,山水悉真如,百草树木作大狮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自然界的一切莫不呈显着活泼的自性。 |
大道就在目前,故乡就在脚下 “白云乡”是白云万里之外的乡关,是精神的故里。游子思归,多少次努力都没有成功,因为歧路太多,找不到回家之路。忽然间岩桂送幽香,嗅闻之际,灵光乍现,方悟大道就在目前,故乡就在脚下。 |
现量境一切现成,不假推理, 现量境一切现成,不假推理,它是原真的、即时呈显的、未经逻辑理念干预的境界 |
不依文字,不著世间 它“不依文字,不著世间,不取诸法,不起分别,不染著世事,不分别境界,于诸法智,但应安住,不应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