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其无常
不再去苦苦追寻其常,就少些痛苦了 |
作家必须不断提高思想文化艺术修养
克服目前大多数文学的文化缺失、思想贫血,不然难以创作好的作品
|
好的作家
应对文学创作做艰苦的纵深挖掘。寻求文本博大深沉的历史深思感。 |
水月相忘的直觉境 中华民族传统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物、以物观物。以我观物,故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禅宗的“观物”方式 而禅宗的“观物”方式,则是迥异于这两者的禅定直觉,它不是观物论,而是直觉论。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它的关键是保持心灵的空灵自由,即《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无住生心是金刚般若的精髓 无住生心是金刚般若的精髓,对禅思禅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慧能在《坛经》中 慧能在《坛经》中,即提出“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留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体现无住生心的范型是水月相忘。不为境转,保持心灵的空明与自由,即可产生水月相忘的审美观照:“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留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
水月两忘,方可称断 宝月流辉,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方可称断。 |
事情来了,以完全自然的态度来顺应 “无所住”并不是对外物毫无感知、反应,在“无所住”的同时,还必须“生其心”,让明镜止水般的心涵容万事万物。事情来了,以完全自然的态度来顺应;事情过去了,心境便恢复到原来的空明。“无所住”是“生其心” 的基础,“生其心”的同时必须“无所住”。 |
禅心一似清湛的池水 禅者既有芳春兴又不滞于芳春兴,禅心一似清湛的池水,映现着世上万事万物的影子,但受影的同时,仍然保持澄明平静 |
在无心中映现万象 心若停止流动,即成腐水。心必须流动,感受外境。在流动时保持它的幽玄微妙,在无心中映现万象,而不注入任何东西,这便是“幽”。 |
不失本心的虚明 这样,才能心随境转,又超乎其境,“随流”之时仍不失本心的虚明,以获得超越忧喜的安详与宁谧。 |
存在而超越,充实而空灵 存在而超越,充实而空灵,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