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 ※※※※※※ 唯实主义理论宣称主体可以在思维中精确的反映或再现世界,而不需要文化、语言和哲学的中介,所以我表现了对生命哲学的推崇,这种生命哲学置躯体及其力量,欲望和意志于存在和再现图式之上 |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 ※※※※※※ 唯实主义理论宣称主体可以在思维中精确的反映或再现世界,而不需要文化、语言和哲学的中介,所以我表现了对生命哲学的推崇,这种生命哲学置躯体及其力量,欲望和意志于存在和再现图式之上 |
儒、道、禅三家审美理想 美学特征和艺术追求来反观和合文化对中国诗性智慧的浸润,更能看出中国美学的和谐基调 |
说的好,三家美学中 儒家美学偏重个体与社会间的和谐,道家美学偏重于个体与自然间的和谐,禅宗美学偏重于个体与自我的和谐 ※※※※※※ 我的博克:[url=http://blog.sina.com.cn/u/1214982941]儒帅哲师文学殿堂 [/color][/url] 在贫困的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
在艺术追求上 儒家以中正仁和为至境,道家以妙造自然为至境,禅家以心物相圆为至境 |
我也总结一下 儒家美学是一种伦理美学,道家美学是一种自然美学,而禅宗美学则是一种心性美学 ※※※※※※ 唯实主义理论宣称主体可以在思维中精确的反映或再现世界,而不需要文化、语言和哲学的中介,所以我表现了对生命哲学的推崇,这种生命哲学置躯体及其力量,欲望和意志于存在和再现图式之上 |
总结的好啊,这就是说 虽然各有其侧重点,但都以和谐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 |
正所谓 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 我的博克:[url=http://blog.sina.com.cn/u/1214982941]儒帅哲师文学殿堂 [/color][/url] 在贫困的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
这句话说的妙啊 中国的思想、艺术、美学,都是一体是,一理万殊啊 |
见山三阶段表达了禅宗独特的审美感悟 见山三阶段表达了禅宗独特的审美感悟。对禅悟三阶段的揭示,以阿部正雄最近原意。他将此三阶段理解为未悟、初悟、彻悟三个阶段的见解,分别是“习禅之前的见解”、“习禅若干年有所契会时”的见解和“开悟时”的见解。 |
回复:阿部指出 阿部指出,在第一阶段,惟信把山水判然区分,既有山不是水、水不是山的区别性,又有山是山,水是水的肯定性; |
在第二阶段 在第二阶段,既没有区别性又没有肯定性,只有否定性; |
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二元性 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二元性。在把山、水及一切构成我们世界的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时,我们也就把我们自己与他物区别开来了 |
“真我”不可得 “真我”不可得,于是产生了从“自我”到“无我”的飞跃,遂迈入第二阶段。 |
否定性的观念也必须被否定 否定性的观念也必须被否定。空必须空掉自身,这样,我们就到达了第三阶段 |
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当我们达到第三阶段时,就有一种全新的分别形式。这是一种通过否定‘无分别’而被认识到的 ‘分别’。在此我们可以说:‘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
父母未生你前的本来面目 “父母未生你前的本来面目”和“无位真人”,无非就是这个不可得的“真我”。 |
很多谈禅论艺者 这一体证,基本上是趋近原意的。然而,很多谈禅论艺者,对此视而不见,却屡屡征引一篇有关中西诗歌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 |
稚心素心不涉语 第一阶段可比作用稚心、素朴之心未进入认识论的哲学思维之前的无智的心去感应山水,稚心素心不涉语。 |
由无智的素心 第二阶段,由无智的素心进入认识的哲学思维去感应山水,这个活动就逐渐离开新鲜直抒的山水,而移入概念世界,去寻求意义和联系。 |
由无智的素心 第二阶段,由无智的素心进入认识的哲学思维去感应山水,这个活动就逐渐离开新鲜直抒的山水,而移入概念世界,去寻求意义和联系。 |
即物即真 第三个阶段是对自然现象“即物即真”的感悟,对山水自然自主的原始存在作无条件的认可。这个信念同时要我们摒弃语言和心智活动而归回本样的物象。 |
六经注我 这是立足于道家语言观背景来借用此语,系六经注我,其所论若以禅的观点来看,则未免有偏颇之处。 |
《庄子·应帝王》的混沌 首先,在第一阶段中,惟信“未参禅时”之心,固应当包含论者所说的“稚心、素朴之心”,犹《庄子·应帝王》的混沌,同时也应当包括阿部所说的受熏染的无明心。 |
以无明心认识山水 以无明心认识山水,立足于“自我”的中心,所见山水是“自我”所见的山水,而不复是 “新鲜直抒”的山水。 |
以稚心、素朴之心见山是山 以稚心、素朴之心见山是山是第一阶段第一层面 |
移入概念世界,去寻求意义和联系 在第二阶段中,惟信的本意是指参禅者否定了第一阶段的主客二元对立,进入禅悟初阶,我空法亦空,一切皆空,并非“移入概念世界,去寻求意义和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