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学没有毕业就能够考上大学实属不易。我因为文革期间都在反相,没有学习高考的内容,1977没有考上。1978以后又不能考,只能上个夜大学滥竽充数。 |
你小学没有毕业就能够考上大学实属不易。我因为文革期间都在反相,没有学习高考的内容,1977没有考上。1978以后又不能考,只能上个夜大学滥竽充数。 |
由于垂直于载流导线和平行于载流导线的安培力分量Fv和Fh都存在,因此它们的矢量和就是指向对方的,非常的顺理成章。安培力是符合牛顿第三定律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对方导线(段)上。
这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一个机理表明:第一象限平面上一段平行于X轴的导线和第三象限平面上一段平行于X轴的载流导线之间的力只有Y方向的分量。你们谁也制造不出这样的力来。
我前面说过的两电流环之间的受力 (8)、(9)其实也是符合牛三定律的微分式。如果把它看作一个垂直分量,情况就更加直观了。即可写成: 因为rv12=-rv12,dFv12=-dFv21,分力是分解出来的力,作图时可以不指到对方物体上。 这里 rv12=vr12sinθ、rv21=vr21sinθ rh12=hr12cosθ、rh21=hr21cosθ rv=vrsinθ rh=hrcosθ 两个电流环之间的受力可写成这个模样: =v∮∮(μ0I1I2rv/4πr^3)dl2·dl1+h∮∮((μ0I1I2rh/4πr^3)dl2·dl1 =v∮∮(μ0I1I2sinθ/4πr^2)dl2·dl1+h∮∮((μ0I1I2cosθ/4πr^3)dl2·dl1 =v∮∮(μ0I1I2sinθcosα /4πr^2)dl2dl1+h∮∮((μ0I1I2cosθcosα/4πr^2)dl2dl1 v、h为垂直方向和平行方向的单位矢量。 |
其实我为了表达安培力的完整式子还费劲巴拉去定义垂直的和平行的单位矢量v和h,我刚刚才突然发现:其实式子dF=(μ0I1I2/4π)(r/r^3)dl2·dl1中已经隐含了垂直和平行两个方向的矢量了,关键就是不做真实运算就不会在意到!其实分子上的r矢量,本来就是可以分解成垂直方向rv和平行方向rh的。那么
这里r=|r|、rv=rsinθ、rh=rcosθ vr=vrsinθ、hr=hrcosθ
就是说:原本拉普拉斯推导的微分式子是符合牛顿第三定律的,它已经是含有平行方向分量的。看来对这个式子的理解,大家都错了,都以为不符合牛三的,包括俎栋林、张三慧、赵凯华全错了!当然也包括朱顶余和我。我现在率先发现了,这个微分式是符合牛顿第三定律的。 |
接514楼老王:之所以会这样因为你所谓的平行分量始终为0。你以为你是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天才,别人(从安培开始以来的)都是笨蛋? |
为零是因为对称,并不是任何非对称的情况下都为零。半无限长载流导线对和导线端点垂直距离为d的位置的电流元Idl的力之平行分量就不为零!前面我有计算。谁告诉你始终为零了? 在坐标原点(0,0)有一水平方向的电流元Idl1,在第一象限有一根水平的载流I2导线,左端点在(0,d)、右端点在(+∞,d),它们之间的力就是有水平分量的。计算结果表明,水平分量是左、右两端点各为无限远(-∞,d)、(+∞,d)的载流导线对(0,0)处电流元Idl1垂直安培力的一半。
这个世界上笨蛋确实有,我并不承认他们个个都是聪明绝顶的。
|
理论上澄清安培力有平行分量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因为特殊情况下(对称)的计算结果以偏概全。如果让你们坐飞船到月球上去,如果月球只是个半球,球面朝向地球,背面是平面,你万万想不到你站到月球球面上,绝大多数情况下你是倾斜站立的。 |
什么叫科学态度?一万条计算结果也比不上一个公式。一万个例子都是垂直的,但是没有公式摆在那里,谁也不知道式子里还有平行分量的成分存在。但是只要一个计算例子表明平行分力没有被抵消,就说明那个判断是错误的。反例只需一个。
分解为两个垂直的力其实这也还不全面。两个异面载流导线之间的力就更不简单了,它们可以分解出三个互相垂直的分力来。如果大家都一味盲从于安培力总垂直于导线的愚钝认识,将不可能写出任意方位载流线段之间的力的公式! |
如果人人都聪明无比,也就不会出现安培力微分式不满足牛三的说法了,而这些说法恰恰出自教科书!粉饰、掩饰都是没有作用的。
很多人都知道矢量表达的公式非常简单,但它们都是示性式。真正要对其进行具体计算时,先要将其分解为三个互相垂直的分量i、j、k,然后分别处理。我可以猜测得到,对那个简单的矢量微分式表达,诸位著书的作者没有一位亲自去计算过i、j、k分量,否则就一定会发现问题。 |
我并没有说过、也没有以为我是“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天才”,但我非常努力、非常勤奋。我看书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从不放过任何引起疑义的蛛丝马迹。没上过学的人或上过很少学的人上大学的不是没有,但你要看看是怎么上的,不是保举就是推荐。抗大不是这样么?工农兵学员不是这样么?我这个说法不是对这些人有任何的歧视,而是阐述一个历史事实。学生上学有跳班的,你见过一次跳八年级的吗?我就是。在这一点上,我是世界屈指可数的。即便如此,我也只是平铺直叙,没有说过我是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天才。我骄傲的同时总保留一份谦虚。 |
安培力的微分式本身就是根据 安培力定律 来确定力的方向。
老王推了那么多式子,只不过是从正确的理论出发,经过自己混乱的思维,瞎扯一气,最后得到一个错误的结论。还标榜他推出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而原先的理论是错误的。 既然原来的理论是错误的,你根据错误的理论来推导,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吗? 基本的逻辑演绎法都不懂。 |
对【521楼】说: 很多人都如此。声称自己有新发现或原有的理论有问题,可他所谓的实验或推理过程无不都是从原有理论开始,或者完全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来研究。最终把因他错误而得出的结论视为正确的东西,否定已有的理论,自相矛盾,不能自拔。 |
对【521楼】说: 沈建其 就是按照这个演绎思路即公理化方法来审查(要求、督导)我的推导思路的。 我的结论(引力温度梯度论)虽然离经叛道但却自然可信,令人即感到震惊又觉得自然可信无懈可击颠扑不破。 就是因为 我是依据物理学基本原理(基本事实)即最大熵原理准确运用变分法 进行周密的朴实的泛函分析 ,进而借助严苛破解欧勒方程(组)获得唯一坚硬的计算结论 即平衡态体系内的比熵在位形空间的分布函数保持同一常数。 再从 比熵分布函数出发结合静力学平衡条件严苛计算到 引力场中平衡态体系的分布函数的导函数不等于零的离经叛道的坚硬结论 。 …………………………………………………………………………………… 王普霖 却说我具有很强的魔力即欺骗能力,居然牵着沈建其等博导的鼻子一步步误入歧途 居然真的误以为引力场真的会控制温度的分布。 居然还欺骗了 日本物理学会杂志的编审教授们。 朱顶余的欺骗能力惊人。
王普霖 胡搅蛮缠 死不认账,将别人的正确思路 精辟的计算结论 自然可信性 侮辱成欺骗性 是一种魔力。王普霖颠倒是非 混淆黑白 误导他人 亵渎真理,罪不可赦。 我居然使赵凯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难道这也属于魔力 欺骗的结果。 我仅仅是依据 动能守恒定律与动量守恒定律运用初中生都掌握 的代数学基本运算法则即轻松导出了能够使赵凯华 自打自己嘴巴的新结论。 %%%%%%%%%%%%%%%%%%%%%%%%%%%%% 只要 王普霖 也依据 物理学基本原理(基本事实)运用数学法则严苛推导计算出的结论 即使再离经叛道,人们也无法拒绝。 人们 也很容易审查王普霖的新结论的来路是否可被接受。因为 人们只要审查一下王普霖所建立的物理模型是否恰当 依据的物理学基本概念是否清楚是否在偷换概念 是否误用了概念,所使用数学法则是否准确 计算过程是否出错,即可做出判决。 譬如 质点相撞过程是否服从动量守恒 和动能守恒?某一个个项的分子分母同乘同除同一个代数式,该项 是否保持不变?只要澄清了这些基本概念 即可作出判断。
|
那个超光速20倍的结论也是这样。试想,电路中的电容、电感产生的效应都是因为电能在传输过程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如果如实验者所说:在特殊的情况下,电能传输会有不同的速度,那反过来岂不是可以说电感量会是任意的,不可度量的,或者是不可以确定的东西?再说,如果真的电传输有超光速和不超光速两种情况,在同一个信号处理的高频电路中,岂不是时序全乱套啦?怎么可能制造出时序逻辑门等集成电路?怎么可能造出那么强大的计算机? |
朱顶余的球被我否定了,我是一步步用基本物理概念否定的。我的安培力不一定垂直于导线,还没有见到你们谁拿出有力证据来否定。空说风凉话是没有任何效用的。你和他都如是,除了对人身如何攻击上有本事外,我也没看出什么本事来。我的安培力不一定垂直于导线,可从我推导的式子中看出来,对称时,互相抵消为零,不对称时不为零。你们坐井观天,管中窥豹怎能见到全体? |
我的注意力都是集中在学术上,你们的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人身上。似乎你们把我说成一文不值你们就胜利了。
我要的是什么,式子和事实。我能举出诸多例证,可你们一个也举不出来!这就是区别!基本可以说,你们并没有给我提高认识带来任何正面的效用,反而是我一次次纠正你们的错误。最第一就是那个球,其次就是那个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两根载流导线段的受力图。 |
王普霖概念不清。安培力垂直于导线是实验发现的规律,不可能用数学或逻辑来推导。基本物理规律不是推导出来的,比如你不可能用数学或逻辑推出:两质量间的引力方向是在它们质心的连线上,等等。 |
你们看看平面上两个电流环之间力的公式: F=Fv+Fh =v∮∮(μ0I1I2sinθcosα /4πr^2)dl2dl1+h∮∮((μ0I1I2cosθcosα/4πr^2)dl2dl1 这个环路积分用∫∫代替就是一般两导线段之间的受力。h分量计算出多少就是多少。对于全对称的导线布置,后一项恒为零,这是相反的平行分力完全抵消后的结果。对于不对称的导线布置,后一项不为零。 |
“安培力垂直于导线是实验发现的规律”,这是在磁场对称的情况下得到的规律,不是普遍规律。这个规律是我【529楼】公式指出的、后一项力为零时得到的规律,这个规律不具有普遍意义。 |
站在完全光滑的地球面上,你得到“万有引力总垂直于地面”的规律,一般认识水平的人看就是真规律。但我看不是普遍规律,因为我用一个半球的反例就立刻击破了这个规律! |
对【531楼】说: 站在完全光滑的地球面上,你得到“万有引力总垂直于地面”的规律,一般认识水平的人看就是真规律。但我看不是普遍规律,因为我用一个半球的反例就立刻击破了这个规律! 这是你以为的,没有人会那么认为。 |
你就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你安培力实验都是在对称导线布置下做的,得到的规律也是这种情况下的规律。
我正是提出反例的一方,你怎能诬我是这么认为的呢?可发一笑,你会辩论不? |
你要否定安培定律(或别的基本定律),绝对不可能从数学上推导出来,必须要在实验中做出来。这一点张操比你明智,但他不懂电磁波在导线端点会反射,会导致观测的波形不是原波形。 |
先要有理论做指导才能去做实验,你知道吗?否则就是盲目实验。朱顶余的球就是理论上先提出来的,谁都没有去实验呢。理论上先要说得过去,再去实验才不浪费人力物力。事实上,地球上还没有一个人做过磁场不对称的实验呢!这是任何一本书都承认的。
我提出用电子束沿轴向通过螺线环轴心的理想实验说明连接在螺线环线圈上的电流表会动作,电子束会沿直线前进方向减速。你先否定了这个再提其它实验方法。 |
我做的磁场实验就是在理论指导下做的实验。磁极闭合的载流螺线环外的磁场一点不小,面电流磁场对铁磁物质的再磁化不起作用,但是面电流磁场对已极化的电子的作用力却比磁极端面的圆磁场对已极化电子的作用力一点不小!这就是我的实验。我的实验打破了闭环螺线环外部没有磁场的谬论。闭环螺线环外部的磁场不是漏磁场,不是绕制工艺问题造成的。我的这个结论是出你们意料的。我提出的东西都是反传统的,不理解我是不会责怪你们的,但你们出言不逊显然欠妥。因为我有第一手实验结果,你们没有。 |
为此实验,我专门在变压器制造厂家定制了密绕环形电感,铁芯就是环形变压器的铁芯,但匝数很多。实验结果表明环外磁场的性质和磁极端面的磁场的性质不同,它不能磁化铁磁物质但能和已极化的电子作用。这是事实,事实证明存在的东西,用书本是不能否定的。既然事实存在,就要为这种存在找出理由。这种理由我找到了,它就是不同的极化排列、或表现给你的排列(在磁极上能看到环行电流的异偶极子排列,在外侧面只能看到面电流的异偶极子排列)对外的极化能力也不同,表现出力的性质也不同。
我这是几年前就做过的实验,现在再做,结果还会一样。你们也可以去重复做,看我说的是不是真?在通直流电流的环形电感器外面,用现有检测环形磁场的一切手段你们都检测不出磁场来,因为面电流磁场和你们的检测元件不作用。但是它对已极化电子流有作用,且作用力很大。越是远离磁极的中间位置,该面磁场越强。你们还不相信我说的“书中说的外面磁场为零是错误的”吗?不相信可以,提出反对意见也可以,要拿出你们的理由。但是类似“书中说外部磁场为零,你王普霖思维混乱,睁着眼看不见书中文字。”这样的话还是免了吧。 |
朱顶余说“王普霖 胡搅蛮缠 死不认账,将别人的正确思路 精辟的计算结论 自然可信性 侮辱成欺骗性 是一种魔力。王普霖颠倒是非 混淆黑白 误导他人 亵渎真理,罪不可赦。”
我丝毫没有过度评价你,而是这些话都出自你自己之口,“我所构造的那个球壳确实具有欺骗性”是不是你自承认的?你既然这个球有欺骗性,难免别的里面就没有欺骗性,这是可以引发联想的。你自己是不是还说过类似某某博导评价你具有迷惑性的话。我丝毫不会添油加醋。 你们其他人说话也要有理有据,不能对自己说过的话不负责任,说出的话如同泼出的水,再收回就难了,当然要是学习耍赖就没辙了。假如我说你驳倒我的一条理由我就奖励你800元,到你驳倒我的时候我不承认了,不但拒付你800元,还不承认是你驳倒了我。这假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概不负责,也请勿对号入座。 |
我从λ=I/c推导出的微分式子(注意并不是取材于拉普拉斯的安培力微分式,因此并不受垂直前提条件限制,我早看到了这一点。)dF=(μ0I1I2/4π)(r/r^3)dl2·dl1看出,被积函数分子上的r矢量的方向就是dF的方向,而两线元矢量的点积是标量。因此这个r是唯一表征力的方向的因素,这是数学上无可挑剔的。既然dF的方向就是r的方向,那么r矢量能分解出垂直分量rv和平行分量rh,dF也能分解出垂直分量dFv和平行分量dFh。这理所当然不是吗?我这里的数学过程没有任何问题。因此 dF=(μ0I1I2/4π)(r/r^3)dl2·dl1 =(μ0I1I2/4π)((rv+rh)/r^3)dl2·dl1 =(μ0I1I2/4π)(rv/r^3)dl2·dl1+(μ0I1I2/4π)(rh/r^3)dl2·dl1 =dFv+dFh 哪里不严谨?一切顺理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