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社区文学社区游戏中心西陆现代城论坛申请论坛导航西陆空间帮助中心
[楼主]  [30楼]  作者:菜九段001  发表时间: 2015/04/27 12:40

梦 寻 勺 圃
——对张伯英先生迟到六十周年的缅怀

在冬去春来之时,张伯英先生走了。
“勺圃”毁弃,田园荒芜,六十年春花秋月,连婴儿的记忆都已衰老,何况后知后觉们原本就没有记忆!
所幸,他在纸上、石上留下了铁划银钩的墨痕。高蹈于“碑”、“帖”之上的,是一位诗人、学者艺术版的遗嘱。
张伯英先生是徐州文化史上最后的“儒者”。“儒”家者流,曾是一个人群。他们集结于先秦,游文于六经,志在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而已。好景不长,遭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是“儒”的第一大劫难。汉朝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生们“学而优则仕”,经历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两千年大幸福。
张伯英先生赶上了科举考试的末班车,登科中举,光耀门楣;可惜大清王朝的衰亡,中断了他的仕宦宏途。既无缘于庙堂,遂转蓬于江湖,发为文,发为诗,发为书,皆末技也。这叫“无心插柳”。而在张伯英先生心里,他最认同的角色,也许还是那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
“儒,柔也。”这是《说文》的权威阐释。
大抵为了遏制“伯英”这个名字的“英霸(伯)”之气,先生的谱名被定为“启让”,与“让”字呼应,先生的字选了“勺圃”二字。“让”字,最早见《尚书•尧典》:“允恭克让。”那是宏扬帝王之德的褒词。“勺圃”,直解为“一勺之圃”,真是小而又小的一方生存空间。
或许这就是“儒”的宿命。在一个封杀了“儒”的“后秦”时代,张伯英被禁锢了政治生命之后,大约只能“游于艺”了——这还是孔圣先师的教导;而遗憾在于,此时的“艺”,早已舍弃了“六艺”中礼、乐、射、御、教的必修科目,仅留一片“书”的方寸。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书家”鸣世,非张伯英先生素志也明。
榆 庄 远 眺
2004年春夏之交,为撰写《徐州历史文化丛书》的《徐州名人》卷,我请孙统义先生引领,初访张伯英先生的桑梓之地铜山县三堡镇榆庄村。绕庄有碧水如带,远眺有青山为屏,惊叹是一处风水宝地。
在先生的书法传人孙鸿啸老人的农家小院,听孙先生说张家旧事。鸡鸣犬吠之声,穿透百年岁月,从西南面的张家老宅传来,让我眩惑于“今”即是“昔”,“昔”即是“今”,在今昔迭印中,张伯英先生的青春岁月已经永远留在了榆庄。
清同治十年七月二十四日(1871年9月8日),张伯英诞生于榆庄故宅。名讳伯英,谱名启让,字勺圃,一字少溥,成年后又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
榆庄还叫榆庄,但今日的榆庄人已不再是当日的榆庄人。低徊俯仰于绿杨烟霭之中,哪一片世纪的砖瓦,还能向我诉说张伯英先生的童稚与青春?
旧地重游,往往是新梦的点燃。在榆庄的楼堂瓦舍间穿行,我恍然于日月逆行……
明中叶嘉靖年间,浙江绍兴人张棋过江渡淮,看中了铜山县的好风水,遂定居于铜山吕梁。这位叫张棋的山阴人,就是张伯英的十二世祖,也即是徐州山阴张氏的始迁祖。
至张棋子应科,张家又移居徐州城。应科子张垣(又名垣崇),字曙三,明朝武举,以荐任河南归德通判(正六品)。明末动乱,以身殉国。
垣子胆,明崇祯癸酉(1633)武举,随父任归德营参将。父死难,率所部直击叛帅。入清,随豫亲王南征,授副总兵职。积功,疏题天津总兵,廷议会推开(封)归(德)提督总兵(从一品)。因受中伤,毅然辞军职,回徐州养亲。后诰授骠骑将军。张胆的人生亮点是义修荆山桥。该桥全部巨石券砌,长362丈5尺,顶宽1丈9尺,共40余孔,耗银26800两,历时两年始成。湖流巨浸,七省孔道,因此桥而成坦途。
胆六子,其中五个儿子身膺重任。其次子道瑞,即张伯英八世祖。道瑞,字履贞,武进士出身,仕至福山游击,署徐州副总兵。
道瑞孙朝锦,字霞抒,恩岁贡生,官上元(江宁)训导。在他未做官前,曾拜了张伯行为师修程朱之学,且以仁义称著。某年岁饥,他出粟数千斛(一斛五斗,约百斤),救济贫乏。可惜,朝锦英年早逝,未能有大功于社稷。
朝锦子随,字子正。因父早殁,随事母极孝。其母石氏,为徐州知州石杰(浙江桐乡人,进士,于乾隆二年出任是职)之女。每当母怒,张随总是长跪自责,直到母亲气消怒解。
随子省斋,字鲁门,以附生议叙盐运知事,积军功,加州同衔,世人咸称清毅先生。清毅先生出仕时,捻军之乱方炽,他练丁壮,组民军,筑圩寨,建社仓,堵御捻乱,有功地方,逝后祀于徐州乡贤祠。这位清毅先生即是张伯英先生的曾祖父。
省斋之子达,字卓堂,为张伯英先生祖父。张达不到十岁,“七经皆成诵”,“为文援笔立就,嗜今隶书,得颜平原遗意”。成年,张达奋身军旅,亦未尝一日废书。他曾经表白:“学当识其大者,非第沾沾腥腐之文为科目地,而世之少自异者,又耗心力于考证,纤琐以为博,支离以为新;其于身世之大,所以自治治人者,反在所略,是相率出于无用也。”忆及这么一位能文、能武、能修身、能治世的书法家祖父,后人自可从“家教”方面探知张伯英成才的必然性。
张伯英先生之父名仁广,字溥原,以“通判”衔,分职东河,前后治河三十年,调钱发物,一尘不染,“未尝乞贵人”,亦“不假人一钱”。入民国,遂不复仕,“读书作字”,终老乡里。
此时此刻,榆庄静悄悄,榆庄平淡淡。谁知道,隔着岁月,这儿也曾经藏龙卧虎!
生活过,就是生命;存在过,就是永恒。如果你认为追怀是虚幻的,那么榆庄内的老宅以及榆庄村西的老林,则早已先于我的追怀而将一切尘封。我相信,历史一定是以历史的自信储存记忆的。今天,这记忆只是有选择的复活了一小部分,仅此一丝亮光,已经再现了绝代风流的奇异。
同治十年辛未,吉羊之岁,七月炎夏,那份酷热与酷热中的葱绿,一定依如今世。在这个不缺水草的月份,一个羊命的婴儿降生。无须看“八字”,溥原公与陈夫人便对长子的降生抱了极度的乐观。
这一年,卓堂公亦晚年得子。张伯英一出世,就有了一个同庚同运的小叔叔,这就是张从仁(云生)。张从仁的不幸是,出生不久,生母去世;而他的幸运则是,大嫂刚生了侄子,一乳哺二婴,叔侄有如双胞胎一样,得到了最温馨、最公平的呵护。
诗礼之家,经书启蒙,张伯英与张从仁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被一种浓浓的书香与淡淡的槐香吸引着,步入了耕读互济的人生设计。
张伯英诞生后,又有三个弟弟相继出生,他们分别是铭让(仲警)、猷让(叔庚)、循让(季遵)。这个家庭,祖父与父亲出仕在外,祖母金太夫人卧病,四个姑姑待字闺中,故全家上下,只有伯英之母陈夫人主政。遥想当年,她才是个二、三十岁的女子,却自觉以《朱子家训》为参照,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自奉俭约,法肃辞严。张家虽佃田百亩,不愁吃穿,谁若抛洒一粒粮食,她都要立予训斥。待儿子们依次进到私塾读书,除完成老师布置的课业外,她还要日日耳提面命,进行忠、孝、勤、俭的教育。“母教”,是张伯英兄弟的人生启蒙。
清光绪元年(1875)乙亥,张伯英五岁,与其叔父张从仁入村塾读书。两个五岁的娃娃走入课堂,书包里除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及《论语》等课本外,还有一方沉甸甸的石砚。这方石砚是张伯英祖母金太夫人的奁中之物。秘藏多年,终于等到了幼子、长孙双双入学的吉祥时光。砚为钟式,背镌梅花鹿、灵芝草及万字,暗寓“福”、“禄”、“寿”三愿。这方砚,由张伯英叔侄二人共用,陪他们走过了十年寒窗、两度科考,一直到1938年日寇占领徐州,家中文稿荡然无存,此砚仍在榆庄家中幸留。后人解读金太夫人赠砚的爱心与苦心,或许是人生宿命早已规范了张伯英这个书法巨擘的沉浮行藏。
村塾学童的生活,无趣而漫长。所幸,张伯英读书成瘾,写字有癖,到十岁时,他临写颜鲁公《勤礼碑》已经有模有样。春节将临,他随父亲溥原公去从叔幼卿先生家中拜会,适见幼卿先生正在书写春帖。初生牛犊不怕虎,伯英遂效其笔势,一挥而成,点划成阵。两位长者(其实才年届而立)亦颔首称许。
清光绪九年(1883),张伯英十三岁。七年多的寒窗苦读,他已经将四书五经吟诵如流。这一年,宿儒王蕴山担任了他的经史导师。在学识拓展的同时,他的书法功力亦日渐深厚。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伯英随母亲去外祖父家省亲,在外叔祖陈逊斋先生处,他意外获赠了《清河书画坊》一书以及明代书法名家王铎书法屏条一幅。一书一屏,让张伯英展玩不厌。小小年纪,他已经明白:艺无止境,天外有天。从此,他练习书法更加刻苦而自觉。
清光绪十一年(1885),张伯英十五岁,已经是一位英俊少年。而在他的村塾中,又来了一老三少四个人。老者是他的新老师徐忠清(葵南)先生,少者则是徐先生的长子、次子和幼子。徐先生的幼子即张伯英的终生挚友、此时年仅五龄的同窗伙伴徐树铮(又铮)。师生相识,徐先生即以徐州府学山长刘慈民先生的《偶句集古》相赠。
徐葵南先生家于徐州城南四十里萧铜交界处的醴泉村,为徐州宿儒,多年来均以教馆受聘于徐州城乡。溥原先生延徐葵南先生入塾为师,既考量到儿子的学业渐广,又考量了葵南先生的学海渊深,所以才作了这个影响张伯英一生一世的决定。
榆庄村塾最后两年的攻读,让张伯英完成了道德文章的飞跃,也让童稚而又聪慧的徐树铮深深地记住这位异姓兄长……
在这一时期,因徐奎南先生还在徐州守备李秀岭的家馆任教,张从仁、张伯英叔侄亦曾在李家附读,遂与李秀岭之子李辅中相识。
而当我与孙统义先生徘徊曲径的时候,榆庄的新篁新柳早已漠然于昨天的霜风。我有一种迟来的失落与怨悔。其实,前人是没有耐心等待后人的。
彭 城 追 忆
回徐州不久,我就完成了张伯英小传的初稿。即便在定稿付印之后,我仍然遗憾于不能勾勒出张伯英在徐州生活的动态画面。
主航道云帆高挂,六十年中流放舟,谁还会注意小河湾里的风景?只要你想刻意回避,你就能修养成只见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甚至不见泰山的本领。
浏览中国二十世纪的“书法”艺术史,张伯英无疑是一座被人故意漠视的峰峦。这是一套思想的魔术。灯光一闪,大幕一开,山岭消失了。于是,有人快意于创造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历史。
当我续上思念,准备在云龙山麓遥想张伯英的青春神韵时,一砖一瓦的物证都没有找到。云龙山还在,云龙书院消失了。而后人出之旅游、或纪念目的而垒起的墙垣,压根儿就与当年的精舍讲堂沾不上一点儿边际。
清光绪十三年(1887),张伯英十七岁。告别榆庄村塾,步入徐州府学的殿堂。在云龙讲舍里,由江南鸿儒冯煦(蒿庵)先生主讲经纶;在云龙明伦堂,由地方硕学王鹤琴主持会课。一时间,徐州青年才俊如祁世倬(汉云)、陈弢素(璞完)、王学渊(惺三)等,咸聚云龙书院。明师指点,挚友砥砺,张伯英漫步于九曲云龙山头,感受了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超越。这一年,祖父卓堂公将珍藏大半生的万寿祺(年少)《遯渚倡和集册》交给张伯英保管,以示寄托。次年,张伯英随祖父游历金陵,得书法名家包世臣所著《安吴论书》、《艺舟双辑》诸书,受其影响,此后习书每以北碑为宗。回徐州后,勤习《龙门二十品》及《张玄墓志》,故其书法结体谨严,骨力雄健,每为蒿庵师称道,许为后起之秀者。
清光绪十五年(1889),张伯英年十九。是冬,迎娶夫人崔右铭(敬宜)。夫人与先生同庚,乃铜山缙绅崔弼均之女,能诗善画,且精于装治碑刻拓本。婚后,相继得长子寿慈、长女慈慧、次子恺慈。为家庭生活计,张伯英始于徐州城内设馆授业。从以人为师,到做人师表;从为人子,到为人父;张伯英在二十岁左右就完全走向了人格独立和思虑成熟。
大清王朝气数将尽,而张伯英似乎还不能忘怀于登科进仕。一边授徒,一边自修,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伯英二十七岁,终于考中了丁酉科拔贡,依例,出任直隶州州判。
前路一派光明,张伯英踏上学而优则仕的康庄大道。乐极生悲的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崔夫人因上一年生育次女慈勤而染病不治,竟在她三十一岁时撒手人寰。张伯英痛失爱妻,作《崔敬宜传》以寄哀情。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诏补并行庚子、辛丑恩科,张伯英赴金陵应顺天乡试,与其叔云生同科中举。发榜之前,有乌鸦在榆庄村的树上大声鸣叫。闻其声,张宅上下皆惊,以为不祥。独陈夫人大声说:“乌鸦乌鸦来报喜,一科两个举。”不几日,信差报捷,叔侄同登,传于乡里,蔚为佳话。为了以示区别,乡人称张从仁为“老举人”,称张伯英为“小举人”。
京 华 相 思
妻子去世后,张伯英度过了四年孤寂的岁月。光绪三十一年(1905),续娶夫人段端书。段夫人出萧县望族。婚后,相继得三女慈祺、四女慈融、五女慈荃、三子宇慈。
远方的呼唤传来,张伯英应时而动,跨出徐州城门,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先是随时任广东雷阳道台的萧县段书云(少沧)先生赴广东襄理文牍,并兼任其家馆教职,后出任广东学务公所课长。旋北归,先后任安徽省视学、津浦铁路南段总局文案,并入南京高等学堂研治新学。宣统二年(1910),张伯英当选为江苏省谘议局议员。辛亥革命前的南京,文人荟萃,墨客云集,早已中了探花、曾任安徽巡抚的冯煦先生此时以苏浙皖三省“查赈大臣”的名义驻节南京,张伯英重游师门,相与论诗衡文,兼及金石书画,眼界更高,腕力更强,善书之名,闻于金陵。宣统三年(1911),辛亥军兴,张伯英设馆于南京下关,与徐树铮同寓。经徐氏引荐,入第一军任秘书。
在新旧交替之际,张伯英以他“不惑”之智,一步跨入民国时代。徐树铮的引荐至关重要,但张伯英四十多年的学养积累和人生历练毕竟是他成功的关键。
此后的路,比较顺畅。民国元年(1912)四月,张伯英由南京转赴北平,出任民国政府陆军部编纂,次年,改任陆军部秘书。民国四年(1915),兼任徐树铮所办北平正志学校教习,教授国学及书法。民国五年(1916),出任民国政府国务院秘书,兼陆军部秘书。民国六年(1917)获准拓印故宫所藏《三希堂帖》及《快雪堂法书》,并作校勘。触摸皇家珍存秘藏,让张伯英深受启迪,从此,他告别了残存的那点江湖情结,而获得了纵贯古今的庙堂气度。
民国七年(1918)一月二十八日(丁巳年腊十六日),张伯英于隆福寺书肆购得宋拓弘文馆本王羲之“十七帖”。带回寓所,与溥原公鉴赏。千古名帖,父子同阅,欣欣之意,不能自已。溥原公特作阅帖赞,命先生书于“十七帖”后。自兹,张伯英遂以“小来禽馆”名其书斋,并特制“铜山张氏小来禽馆”印,钤于是帖之卷首。这一年,张伯英出任国务院秘书厅帮办。次年,因病请辞帮办职及陆军部秘书职,仍以“参议上行走”,留厅视事。民国九年,溥原公去世;民国十二年,陈夫人去世。张伯英葬先人于榆庄西二里之王桥西、塔山之前。张伯英请挚友、光绪解元、京师大学堂教授、正志中学教务长姚永概为父亲撰述墓志铭。这则墓志铭借张从仁之口,说出了对张伯英兄弟的评价:“吾兄诸子,伯英得其学,铭让得其勤,猷让得其慎,循让得其淡。至于志行坚卓,兄所独也。”
治丧毕,张伯英在徐州居数月,会亲访友、诗歌唱和之外,还搜集了十余方汉画像石,并得拓片数幅。无意之间,张伯英成了徐州汉画像石的首位收藏家与研究者。这一时期他收藏的汉画像石,在共和国建立后由其次子恺慈(孝遐、晓霞)全部捐赠国家,成为日后建成的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最初的珍藏,。
民国十三年(1924),张伯英五十四岁。年初开始,他将自民国十一年夏天手录所藏的北魏墓志一百零九篇装订成册。过录全用正楷,深得北碑神韵;因意在存文,故既有文史价值,又可以窥见张伯英小楷功力。
同年,张伯英就任民国临时执政府秘书,这一年,一位日本人委托中介,欲以二万大洋购买先生所藏“十七帖”馆本。先生执于善本国宝不可流于外人之手而拒之。
秘书长。虽政务繁巨,但稍有闲暇,先生即投身碑帖研究。当年春,他喜获包世臣手稿四通,内有《十七帖疏证稿》。同时,他再次获准拓印《三希堂帖》数通,续为校勘。因恐善本流失,张伯英特将《十七帖》馆本转售教育部。入冬,北风萧杀,京华奇寒,从河北廊坊传来惊天噩耗,先生同窗挚友徐树铮将军被冯玉祥部下刺杀。
张伯英痛感政途险恶、国事难为,遂于民国十五年(1926)春天病辞临时政府各职。进京十五年,皆赁屋而居,五迁(东城报房胡同、大石作、慈慧殿、法通寺、东四十条)之后,他在好友张相文(蔚西)先生的帮助下,购得北京地安门外北官坊口十三号旧宅一所。因处明相李东阳(西涯)旧居李公桥之东,乃以“东涯老屋”命室名,自兹书法作品始有“东涯老人”之署。
彻底脱离了政坛,张伯英以一个独立文化人的身份,自励自强于北平这个文化之都。一心无牵挂,矢志于他的书法实践与书法理论,又经二十多年磨砺,一个书法巨子得到了时代公认。
若从生活上看,张伯英的活动范围日渐狭小。北官坊口旧宅,坐北朝南,三进院,正厅三大间,三进正厅连接东西两厢,厅前一大院,院中花木扶疏。正厅窗明几净,为张伯英披览诗文、临池弄笔之所。苟无外出,他的一日劳作,均在此厅。会客,则多在前院西厅“汉画室”。再西的西侧房,是张氏家塾,儿孙辈读四书五经,均在此。
若从交谊上看,辞职后的张伯英基本上不再与政界、军界人物交往。过从甚密者,非诗人、文人、即书家、画家。定居北官坊口前后与之交往的文化人先后有林纾(琴南)、梁上栋、赵椿年(剑秋)、齐白石、姚永概(叔节)、华世奎(璧臣)、白坚(坚甫)、秦树声(幼衡)、傅增湘(叔和)诸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惺惺相惜,同命相怜,这有助于张伯英在集思广益的吸纳中酝酿时代英华。
2005年初春,我与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周传家先生从后海北街的恭王府绕行去鼓楼,过北官坊口,按图索骥,终于也未进得张伯英故居。事后我安慰自己:即便踏入先生故居,又有谁烹茶待客呢?北官坊口十三号将不断迎来它新的住户,但它的老房东已经塑造了北官坊口十三号永恒的品格;作为回报,这处旧宅亦将不息地复活思念。
值得思念的历史,永远有凡夫俗子难以企及的精彩。
这里应该有三十万字的铺排,才能再现张伯英先生七十九年的峥嵘。这里应该有八音交融的旋律,才能告慰张伯英先生厚德载物的寂寞。而我,却只能将思念剪碎,希冀它化成漫天的花雨……
张伯英先生是大智慧。
大智慧明于进退。徐树铮死,张伯英退,这是先生在用自己的余生酬报知己。新进者以为段政府前的学潮惨案促成张伯英辞职,误矣!
1937年,王克敏出任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三次登门邀约张伯英出山任职,张伯英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最后一次谈话闹到面红耳赤。王说:“你就是诸葛亮,我三顾茅庐也该出山了。”张答:“我没有诸葛亮之才,但我可以效仿诸葛亮之德。”
在日寇侵华的危急关头,张伯英支持长孙儒和参军御敌。此后儒和抗日负伤,立功疆场,兵退台岛,升任“中将”。由此反证,张伯英的暮年退养,并非人生绝望,在他的督责下,诸子诸孙皆激流勇进,各显风流。
大智慧明于使命。一人一个命,有醒有不醒。张伯英是醒者。他醒悟于生命的短促和使命的神圣,总能集中心力去完成独属他的宏图大业。有人把张伯英看成鬻书延命的书家,此乃大误。翻展六十二卷、一百四十万言的《黑龙江志稿》,我们才知道何谓“学问”、何谓“学问家”。就在日本军国主义妄图将中国东三省鲸吞的危急关头(1929—1932),张伯英为黑龙江编省志,爱国情怀,不言自明。
如有闲暇,我们还应该依次展阅《徐州续诗徵》、《东涯随笔》、《法帖提要》、《阅帖杂咏》、《庚子消夏录》、《小来禽馆诗稿》诸书。这是张伯英遗惠后人的精神财富。虽然“公产”公享,但是徐州人、徐州文化的幸运,并不在于坐享其成。要认识,要理解,此后才是真正的继承与发扬。《阅帖杂咏》是张伯英的诗体书论,论深论浅,自在人为,仅其韵语妙言,已让后生赧颜。“帖评近著徒纷繁,稍喜惜翁知本原。难与浅人为深语,妄云所作尽空言。”隔世重读,谁敢以“空言”相薄?
在思念的最表层,我惊叹张伯英“彭城书体”(伯英体)那熔铜铸鼎的沉著与雄浑。有人用“根植汉魏,化以苏黄,自成面目,不落窠臼”为评,得其仿佛。先生的入室弟子启功、孙方等人,继其志,传其艺,海内共仰,始知张派书法后继有人。
1949年1月14日(戊子年腊月十六日),张伯英病逝北平寓所。闻讯,齐白石老人于《阅帖杂咏》册后题诗致哀曰:“写作妙如神,前身有夙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
六十年一轮回,又到鼠年岁尾。迷雾渐消,霜月澄碧,冷静的季节,让我们对前世、对今生都有了冷静的理解。张伯英功德圆满,实现了他的人生设计。后来者何去何从,只有让后来者自我选择、自我修持。
2008年12月19日于益芳斋
出自田秉锷《江湖心雨》


菜九段001916007-28 10:20
  小雅无尘 373003-18 14:44
  菜九段001 377603-18 14:58
  小雅无尘 368403-18 20:18
  菜九段001 368803-19 09:00
  菜九段001 364803-19 09:36
  菜九段001 362703-19 09:36
  菜九段001 357603-19 11:50
  菜九段001 361803-19 12:12
  菜九段001 361703-19 14:02
  菜九段001 341303-20 08:43
  菜九段001 334803-21 09:06
  菜九段001 307003-23 09:33
  菜九段001 306403-23 11:09
  菜九段001 305503-23 14:42
  菜九段001 285903-24 13:23
  菜九段001 287703-25 09:09
  菜九段001 261203-26 13:10
  菜九段001 201403-31 18:43
  菜九段001 177504-01 15:13
  菜九段001 173304-02 13:31
  菜九段001 163004-03 11:01
  菜九段001 166104-07 10:02
  菜九段001 161504-08 12:15
  菜九段001 158204-13 09:25
  菜九段001 163904-16 09:01
  菜九段001 162604-17 16:30
  菜九段001 159904-23 08:44
  菜九段001 157404-24 11:57
  菜九段001 157104-27 12:40
  菜九段001 160605-06 12:21
  菜九段001 156505-12 12:48
  菜九段001 159605-13 08:59
  菜九段001 154005-22 09:14
  菜九段001 163705-25 09:45
  菜九段001 158605-27 12:56
  菜九段001 160405-29 11:08
  菜九段001 155706-03 06:02
  菜九段001 160906-09 04:48
  菜九段001 155606-15 12:10
  菜九段001 159206-16 15:49
  菜九段001 159906-16 15:49
  菜九段001 157407-01 10:52
  菜九段001 156007-15 14:23
  菜九段001 153607-15 16:12
  菜九段001 164707-28 10:20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06561899185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