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 寻 勺 圃
——对张伯英先生迟到六十周年的缅怀 在冬去春来之时,张伯英先生走了。 “勺圃”毁弃,田园荒芜,六十年春花秋月,连婴儿的记忆都已衰老,何况后知后觉们原本就没有记忆! 所幸,他在纸上、石上留下了铁划银钩的墨痕。高蹈于“碑”、“帖”之上的,是一位诗人、学者艺术版的遗嘱。 张伯英先生是徐州文化史上最后的“儒者”。“儒”家者流,曾是一个人群。他们集结于先秦,游文于六经,志在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而已。好景不长,遭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是“儒”的第一大劫难。汉朝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生们“学而优则仕”,经历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两千年大幸福。 张伯英先生赶上了科举考试的末班车,登科中举,光耀门楣;可惜大清王朝的衰亡,中断了他的仕宦宏途。既无缘于庙堂,遂转蓬于江湖,发为文,发为诗,发为书,皆末技也。这叫“无心插柳”。而在张伯英先生心里,他最认同的角色,也许还是那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 “儒,柔也。”这是《说文》的权威阐释。 大抵为了遏制“伯英”这个名字的“英霸(伯)”之气,先生的谱名被定为“启让”,与“让”字呼应,先生的字选了“勺圃”二字。“让”字,最早见《尚书•尧典》:“允恭克让。”那是宏扬帝王之德的褒词。“勺圃”,直解为“一勺之圃”,真是小而又小的一方生存空间。 或许这就是“儒”的宿命。在一个封杀了“儒”的“后秦”时代,张伯英被禁锢了政治生命之后,大约只能“游于艺”了——这还是孔圣先师的教导;而遗憾在于,此时的“艺”,早已舍弃了“六艺”中礼、乐、射、御、教的必修科目,仅留一片“书”的方寸。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书家”鸣世,非张伯英先生素志也明。 榆 庄 远 眺 2004年春夏之交,为撰写《徐州历史文化丛书》的《徐州名人》卷,我请孙统义先生引领,初访张伯英先生的桑梓之地铜山县三堡镇榆庄村。绕庄有碧水如带,远眺有青山为屏,惊叹是一处风水宝地。 在先生的书法传人孙鸿啸老人的农家小院,听孙先生说张家旧事。鸡鸣犬吠之声,穿透百年岁月,从西南面的张家老宅传来,让我眩惑于“今”即是“昔”,“昔”即是“今”,在今昔迭印中,张伯英先生的青春岁月已经永远留在了榆庄。 清同治十年七月二十四日(1871年9月8日),张伯英诞生于榆庄故宅。名讳伯英,谱名启让,字勺圃,一字少溥,成年后又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 榆庄还叫榆庄,但今日的榆庄人已不再是当日的榆庄人。低徊俯仰于绿杨烟霭之中,哪一片世纪的砖瓦,还能向我诉说张伯英先生的童稚与青春? 旧地重游,往往是新梦的点燃。在榆庄的楼堂瓦舍间穿行,我恍然于日月逆行…… 明中叶嘉靖年间,浙江绍兴人张棋过江渡淮,看中了铜山县的好风水,遂定居于铜山吕梁。这位叫张棋的山阴人,就是张伯英的十二世祖,也即是徐州山阴张氏的始迁祖。 至张棋子应科,张家又移居徐州城。应科子张垣(又名垣崇),字曙三,明朝武举,以荐任河南归德通判(正六品)。明末动乱,以身殉国。 垣子胆,明崇祯癸酉(1633)武举,随父任归德营参将。父死难,率所部直击叛帅。入清,随豫亲王南征,授副总兵职。积功,疏题天津总兵,廷议会推开(封)归(德)提督总兵(从一品)。因受中伤,毅然辞军职,回徐州养亲。后诰授骠骑将军。张胆的人生亮点是义修荆山桥。该桥全部巨石券砌,长362丈5尺,顶宽1丈9尺,共40余孔,耗银26800两,历时两年始成。湖流巨浸,七省孔道,因此桥而成坦途。 胆六子,其中五个儿子身膺重任。其次子道瑞,即张伯英八世祖。道瑞,字履贞,武进士出身,仕至福山游击,署徐州副总兵。 道瑞孙朝锦,字霞抒,恩岁贡生,官上元(江宁)训导。在他未做官前,曾拜了张伯行为师修程朱之学,且以仁义称著。某年岁饥,他出粟数千斛(一斛五斗,约百斤),救济贫乏。可惜,朝锦英年早逝,未能有大功于社稷。 朝锦子随,字子正。因父早殁,随事母极孝。其母石氏,为徐州知州石杰(浙江桐乡人,进士,于乾隆二年出任是职)之女。每当母怒,张随总是长跪自责,直到母亲气消怒解。 随子省斋,字鲁门,以附生议叙盐运知事,积军功,加州同衔,世人咸称清毅先生。清毅先生出仕时,捻军之乱方炽,他练丁壮,组民军,筑圩寨,建社仓,堵御捻乱,有功地方,逝后祀于徐州乡贤祠。这位清毅先生即是张伯英先生的曾祖父。 省斋之子达,字卓堂,为张伯英先生祖父。张达不到十岁,“七经皆成诵”,“为文援笔立就,嗜今隶书,得颜平原遗意”。成年,张达奋身军旅,亦未尝一日废书。他曾经表白:“学当识其大者,非第沾沾腥腐之文为科目地,而世之少自异者,又耗心力于考证,纤琐以为博,支离以为新;其于身世之大,所以自治治人者,反在所略,是相率出于无用也。”忆及这么一位能文、能武、能修身、能治世的书法家祖父,后人自可从“家教”方面探知张伯英成才的必然性。 张伯英先生之父名仁广,字溥原,以“通判”衔,分职东河,前后治河三十年,调钱发物,一尘不染,“未尝乞贵人”,亦“不假人一钱”。入民国,遂不复仕,“读书作字”,终老乡里。 此时此刻,榆庄静悄悄,榆庄平淡淡。谁知道,隔着岁月,这儿也曾经藏龙卧虎! 生活过,就是生命;存在过,就是永恒。如果你认为追怀是虚幻的,那么榆庄内的老宅以及榆庄村西的老林,则早已先于我的追怀而将一切尘封。我相信,历史一定是以历史的自信储存记忆的。今天,这记忆只是有选择的复活了一小部分,仅此一丝亮光,已经再现了绝代风流的奇异。 同治十年辛未,吉羊之岁,七月炎夏,那份酷热与酷热中的葱绿,一定依如今世。在这个不缺水草的月份,一个羊命的婴儿降生。无须看“八字”,溥原公与陈夫人便对长子的降生抱了极度的乐观。 这一年,卓堂公亦晚年得子。张伯英一出世,就有了一个同庚同运的小叔叔,这就是张从仁(云生)。张从仁的不幸是,出生不久,生母去世;而他的幸运则是,大嫂刚生了侄子,一乳哺二婴,叔侄有如双胞胎一样,得到了最温馨、最公平的呵护。 诗礼之家,经书启蒙,张伯英与张从仁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被一种浓浓的书香与淡淡的槐香吸引着,步入了耕读互济的人生设计。 张伯英诞生后,又有三个弟弟相继出生,他们分别是铭让(仲警)、猷让(叔庚)、循让(季遵)。这个家庭,祖父与父亲出仕在外,祖母金太夫人卧病,四个姑姑待字闺中,故全家上下,只有伯英之母陈夫人主政。遥想当年,她才是个二、三十岁的女子,却自觉以《朱子家训》为参照,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自奉俭约,法肃辞严。张家虽佃田百亩,不愁吃穿,谁若抛洒一粒粮食,她都要立予训斥。待儿子们依次进到私塾读书,除完成老师布置的课业外,她还要日日耳提面命,进行忠、孝、勤、俭的教育。“母教”,是张伯英兄弟的人生启蒙。 清光绪元年(1875)乙亥,张伯英五岁,与其叔父张从仁入村塾读书。两个五岁的娃娃走入课堂,书包里除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及《论语》等课本外,还有一方沉甸甸的石砚。这方石砚是张伯英祖母金太夫人的奁中之物。秘藏多年,终于等到了幼子、长孙双双入学的吉祥时光。砚为钟式,背镌梅花鹿、灵芝草及万字,暗寓“福”、“禄”、“寿”三愿。这方砚,由张伯英叔侄二人共用,陪他们走过了十年寒窗、两度科考,一直到1938年日寇占领徐州,家中文稿荡然无存,此砚仍在榆庄家中幸留。后人解读金太夫人赠砚的爱心与苦心,或许是人生宿命早已规范了张伯英这个书法巨擘的沉浮行藏。 村塾学童的生活,无趣而漫长。所幸,张伯英读书成瘾,写字有癖,到十岁时,他临写颜鲁公《勤礼碑》已经有模有样。春节将临,他随父亲溥原公去从叔幼卿先生家中拜会,适见幼卿先生正在书写春帖。初生牛犊不怕虎,伯英遂效其笔势,一挥而成,点划成阵。两位长者(其实才年届而立)亦颔首称许。 清光绪九年(1883),张伯英十三岁。七年多的寒窗苦读,他已经将四书五经吟诵如流。这一年,宿儒王蕴山担任了他的经史导师。在学识拓展的同时,他的书法功力亦日渐深厚。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伯英随母亲去外祖父家省亲,在外叔祖陈逊斋先生处,他意外获赠了《清河书画坊》一书以及明代书法名家王铎书法屏条一幅。一书一屏,让张伯英展玩不厌。小小年纪,他已经明白:艺无止境,天外有天。从此,他练习书法更加刻苦而自觉。 清光绪十一年(1885),张伯英十五岁,已经是一位英俊少年。而在他的村塾中,又来了一老三少四个人。老者是他的新老师徐忠清(葵南)先生,少者则是徐先生的长子、次子和幼子。徐先生的幼子即张伯英的终生挚友、此时年仅五龄的同窗伙伴徐树铮(又铮)。师生相识,徐先生即以徐州府学山长刘慈民先生的《偶句集古》相赠。 徐葵南先生家于徐州城南四十里萧铜交界处的醴泉村,为徐州宿儒,多年来均以教馆受聘于徐州城乡。溥原先生延徐葵南先生入塾为师,既考量到儿子的学业渐广,又考量了葵南先生的学海渊深,所以才作了这个影响张伯英一生一世的决定。 榆庄村塾最后两年的攻读,让张伯英完成了道德文章的飞跃,也让童稚而又聪慧的徐树铮深深地记住这位异姓兄长…… 在这一时期,因徐奎南先生还在徐州守备李秀岭的家馆任教,张从仁、张伯英叔侄亦曾在李家附读,遂与李秀岭之子李辅中相识。 而当我与孙统义先生徘徊曲径的时候,榆庄的新篁新柳早已漠然于昨天的霜风。我有一种迟来的失落与怨悔。其实,前人是没有耐心等待后人的。 彭 城 追 忆 回徐州不久,我就完成了张伯英小传的初稿。即便在定稿付印之后,我仍然遗憾于不能勾勒出张伯英在徐州生活的动态画面。 主航道云帆高挂,六十年中流放舟,谁还会注意小河湾里的风景?只要你想刻意回避,你就能修养成只见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甚至不见泰山的本领。 浏览中国二十世纪的“书法”艺术史,张伯英无疑是一座被人故意漠视的峰峦。这是一套思想的魔术。灯光一闪,大幕一开,山岭消失了。于是,有人快意于创造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历史。 当我续上思念,准备在云龙山麓遥想张伯英的青春神韵时,一砖一瓦的物证都没有找到。云龙山还在,云龙书院消失了。而后人出之旅游、或纪念目的而垒起的墙垣,压根儿就与当年的精舍讲堂沾不上一点儿边际。 清光绪十三年(1887),张伯英十七岁。告别榆庄村塾,步入徐州府学的殿堂。在云龙讲舍里,由江南鸿儒冯煦(蒿庵)先生主讲经纶;在云龙明伦堂,由地方硕学王鹤琴主持会课。一时间,徐州青年才俊如祁世倬(汉云)、陈弢素(璞完)、王学渊(惺三)等,咸聚云龙书院。明师指点,挚友砥砺,张伯英漫步于九曲云龙山头,感受了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超越。这一年,祖父卓堂公将珍藏大半生的万寿祺(年少)《遯渚倡和集册》交给张伯英保管,以示寄托。次年,张伯英随祖父游历金陵,得书法名家包世臣所著《安吴论书》、《艺舟双辑》诸书,受其影响,此后习书每以北碑为宗。回徐州后,勤习《龙门二十品》及《张玄墓志》,故其书法结体谨严,骨力雄健,每为蒿庵师称道,许为后起之秀者。 清光绪十五年(1889),张伯英年十九。是冬,迎娶夫人崔右铭(敬宜)。夫人与先生同庚,乃铜山缙绅崔弼均之女,能诗善画,且精于装治碑刻拓本。婚后,相继得长子寿慈、长女慈慧、次子恺慈。为家庭生活计,张伯英始于徐州城内设馆授业。从以人为师,到做人师表;从为人子,到为人父;张伯英在二十岁左右就完全走向了人格独立和思虑成熟。 大清王朝气数将尽,而张伯英似乎还不能忘怀于登科进仕。一边授徒,一边自修,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伯英二十七岁,终于考中了丁酉科拔贡,依例,出任直隶州州判。 前路一派光明,张伯英踏上学而优则仕的康庄大道。乐极生悲的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崔夫人因上一年生育次女慈勤而染病不治,竟在她三十一岁时撒手人寰。张伯英痛失爱妻,作《崔敬宜传》以寄哀情。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诏补并行庚子、辛丑恩科,张伯英赴金陵应顺天乡试,与其叔云生同科中举。发榜之前,有乌鸦在榆庄村的树上大声鸣叫。闻其声,张宅上下皆惊,以为不祥。独陈夫人大声说:“乌鸦乌鸦来报喜,一科两个举。”不几日,信差报捷,叔侄同登,传于乡里,蔚为佳话。为了以示区别,乡人称张从仁为“老举人”,称张伯英为“小举人”。 京 华 相 思 妻子去世后,张伯英度过了四年孤寂的岁月。光绪三十一年(1905),续娶夫人段端书。段夫人出萧县望族。婚后,相继得三女慈祺、四女慈融、五女慈荃、三子宇慈。 远方的呼唤传来,张伯英应时而动,跨出徐州城门,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先是随时任广东雷阳道台的萧县段书云(少沧)先生赴广东襄理文牍,并兼任其家馆教职,后出任广东学务公所课长。旋北归,先后任安徽省视学、津浦铁路南段总局文案,并入南京高等学堂研治新学。宣统二年(1910),张伯英当选为江苏省谘议局议员。辛亥革命前的南京,文人荟萃,墨客云集,早已中了探花、曾任安徽巡抚的冯煦先生此时以苏浙皖三省“查赈大臣”的名义驻节南京,张伯英重游师门,相与论诗衡文,兼及金石书画,眼界更高,腕力更强,善书之名,闻于金陵。宣统三年(1911),辛亥军兴,张伯英设馆于南京下关,与徐树铮同寓。经徐氏引荐,入第一军任秘书。 在新旧交替之际,张伯英以他“不惑”之智,一步跨入民国时代。徐树铮的引荐至关重要,但张伯英四十多年的学养积累和人生历练毕竟是他成功的关键。 此后的路,比较顺畅。民国元年(1912)四月,张伯英由南京转赴北平,出任民国政府陆军部编纂,次年,改任陆军部秘书。民国四年(1915),兼任徐树铮所办北平正志学校教习,教授国学及书法。民国五年(1916),出任民国政府国务院秘书,兼陆军部秘书。民国六年(1917)获准拓印故宫所藏《三希堂帖》及《快雪堂法书》,并作校勘。触摸皇家珍存秘藏,让张伯英深受启迪,从此,他告别了残存的那点江湖情结,而获得了纵贯古今的庙堂气度。 民国七年(1918)一月二十八日(丁巳年腊十六日),张伯英于隆福寺书肆购得宋拓弘文馆本王羲之“十七帖”。带回寓所,与溥原公鉴赏。千古名帖,父子同阅,欣欣之意,不能自已。溥原公特作阅帖赞,命先生书于“十七帖”后。自兹,张伯英遂以“小来禽馆”名其书斋,并特制“铜山张氏小来禽馆”印,钤于是帖之卷首。这一年,张伯英出任国务院秘书厅帮办。次年,因病请辞帮办职及陆军部秘书职,仍以“参议上行走”,留厅视事。民国九年,溥原公去世;民国十二年,陈夫人去世。张伯英葬先人于榆庄西二里之王桥西、塔山之前。张伯英请挚友、光绪解元、京师大学堂教授、正志中学教务长姚永概为父亲撰述墓志铭。这则墓志铭借张从仁之口,说出了对张伯英兄弟的评价:“吾兄诸子,伯英得其学,铭让得其勤,猷让得其慎,循让得其淡。至于志行坚卓,兄所独也。” 治丧毕,张伯英在徐州居数月,会亲访友、诗歌唱和之外,还搜集了十余方汉画像石,并得拓片数幅。无意之间,张伯英成了徐州汉画像石的首位收藏家与研究者。这一时期他收藏的汉画像石,在共和国建立后由其次子恺慈(孝遐、晓霞)全部捐赠国家,成为日后建成的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最初的珍藏,。 民国十三年(1924),张伯英五十四岁。年初开始,他将自民国十一年夏天手录所藏的北魏墓志一百零九篇装订成册。过录全用正楷,深得北碑神韵;因意在存文,故既有文史价值,又可以窥见张伯英小楷功力。 同年,张伯英就任民国临时执政府秘书,这一年,一位日本人委托中介,欲以二万大洋购买先生所藏“十七帖”馆本。先生执于善本国宝不可流于外人之手而拒之。 秘书长。虽政务繁巨,但稍有闲暇,先生即投身碑帖研究。当年春,他喜获包世臣手稿四通,内有《十七帖疏证稿》。同时,他再次获准拓印《三希堂帖》数通,续为校勘。因恐善本流失,张伯英特将《十七帖》馆本转售教育部。入冬,北风萧杀,京华奇寒,从河北廊坊传来惊天噩耗,先生同窗挚友徐树铮将军被冯玉祥部下刺杀。 张伯英痛感政途险恶、国事难为,遂于民国十五年(1926)春天病辞临时政府各职。进京十五年,皆赁屋而居,五迁(东城报房胡同、大石作、慈慧殿、法通寺、东四十条)之后,他在好友张相文(蔚西)先生的帮助下,购得北京地安门外北官坊口十三号旧宅一所。因处明相李东阳(西涯)旧居李公桥之东,乃以“东涯老屋”命室名,自兹书法作品始有“东涯老人”之署。 彻底脱离了政坛,张伯英以一个独立文化人的身份,自励自强于北平这个文化之都。一心无牵挂,矢志于他的书法实践与书法理论,又经二十多年磨砺,一个书法巨子得到了时代公认。 若从生活上看,张伯英的活动范围日渐狭小。北官坊口旧宅,坐北朝南,三进院,正厅三大间,三进正厅连接东西两厢,厅前一大院,院中花木扶疏。正厅窗明几净,为张伯英披览诗文、临池弄笔之所。苟无外出,他的一日劳作,均在此厅。会客,则多在前院西厅“汉画室”。再西的西侧房,是张氏家塾,儿孙辈读四书五经,均在此。 若从交谊上看,辞职后的张伯英基本上不再与政界、军界人物交往。过从甚密者,非诗人、文人、即书家、画家。定居北官坊口前后与之交往的文化人先后有林纾(琴南)、梁上栋、赵椿年(剑秋)、齐白石、姚永概(叔节)、华世奎(璧臣)、白坚(坚甫)、秦树声(幼衡)、傅增湘(叔和)诸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惺惺相惜,同命相怜,这有助于张伯英在集思广益的吸纳中酝酿时代英华。 2005年初春,我与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周传家先生从后海北街的恭王府绕行去鼓楼,过北官坊口,按图索骥,终于也未进得张伯英故居。事后我安慰自己:即便踏入先生故居,又有谁烹茶待客呢?北官坊口十三号将不断迎来它新的住户,但它的老房东已经塑造了北官坊口十三号永恒的品格;作为回报,这处旧宅亦将不息地复活思念。 值得思念的历史,永远有凡夫俗子难以企及的精彩。 这里应该有三十万字的铺排,才能再现张伯英先生七十九年的峥嵘。这里应该有八音交融的旋律,才能告慰张伯英先生厚德载物的寂寞。而我,却只能将思念剪碎,希冀它化成漫天的花雨…… 张伯英先生是大智慧。 大智慧明于进退。徐树铮死,张伯英退,这是先生在用自己的余生酬报知己。新进者以为段政府前的学潮惨案促成张伯英辞职,误矣! 1937年,王克敏出任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三次登门邀约张伯英出山任职,张伯英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最后一次谈话闹到面红耳赤。王说:“你就是诸葛亮,我三顾茅庐也该出山了。”张答:“我没有诸葛亮之才,但我可以效仿诸葛亮之德。” 在日寇侵华的危急关头,张伯英支持长孙儒和参军御敌。此后儒和抗日负伤,立功疆场,兵退台岛,升任“中将”。由此反证,张伯英的暮年退养,并非人生绝望,在他的督责下,诸子诸孙皆激流勇进,各显风流。 大智慧明于使命。一人一个命,有醒有不醒。张伯英是醒者。他醒悟于生命的短促和使命的神圣,总能集中心力去完成独属他的宏图大业。有人把张伯英看成鬻书延命的书家,此乃大误。翻展六十二卷、一百四十万言的《黑龙江志稿》,我们才知道何谓“学问”、何谓“学问家”。就在日本军国主义妄图将中国东三省鲸吞的危急关头(1929—1932),张伯英为黑龙江编省志,爱国情怀,不言自明。 如有闲暇,我们还应该依次展阅《徐州续诗徵》、《东涯随笔》、《法帖提要》、《阅帖杂咏》、《庚子消夏录》、《小来禽馆诗稿》诸书。这是张伯英遗惠后人的精神财富。虽然“公产”公享,但是徐州人、徐州文化的幸运,并不在于坐享其成。要认识,要理解,此后才是真正的继承与发扬。《阅帖杂咏》是张伯英的诗体书论,论深论浅,自在人为,仅其韵语妙言,已让后生赧颜。“帖评近著徒纷繁,稍喜惜翁知本原。难与浅人为深语,妄云所作尽空言。”隔世重读,谁敢以“空言”相薄? 在思念的最表层,我惊叹张伯英“彭城书体”(伯英体)那熔铜铸鼎的沉著与雄浑。有人用“根植汉魏,化以苏黄,自成面目,不落窠臼”为评,得其仿佛。先生的入室弟子启功、孙方等人,继其志,传其艺,海内共仰,始知张派书法后继有人。 1949年1月14日(戊子年腊月十六日),张伯英病逝北平寓所。闻讯,齐白石老人于《阅帖杂咏》册后题诗致哀曰:“写作妙如神,前身有夙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 六十年一轮回,又到鼠年岁尾。迷雾渐消,霜月澄碧,冷静的季节,让我们对前世、对今生都有了冷静的理解。张伯英功德圆满,实现了他的人生设计。后来者何去何从,只有让后来者自我选择、自我修持。 2008年12月19日于益芳斋 出自田秉锷《江湖心雨》 |
菜九段001 | 9160 | 07-28 10:20 | |||
---|---|---|---|---|---|
读了此文[2楼] | 小雅无尘 | 3730 | 03-18 14:44 | ||
菜九段001 | 3776 | 03-18 14:58 | |||
看到了学识与心血![4楼] | 小雅无尘 | 3684 | 03-18 20:18 | ||
菜九段001 | 3688 | 03-19 09:00 | |||
嘤 鸣 友 声 满 江 湖[6楼] | 菜九段001 | 3648 | 03-19 09:36 | ||
菜九段001 | 3627 | 03-19 09:36 | |||
菜九段001 | 3576 | 03-19 11:50 | |||
菜九段001 | 3618 | 03-19 12:12 | |||
徜徉于奸雄与英雄之间[10楼] | 菜九段001 | 3617 | 03-19 14:02 | ||
一 路 花 雨 是 平 生[11楼] | 菜九段001 | 3413 | 03-20 08:43 | ||
孤舟横海照月华[12楼] | 菜九段001 | 3348 | 03-21 09:06 | ||
菜九段001 | 3070 | 03-23 09:33 | |||
生命,如果可以穿越的[14楼] | 菜九段001 | 3064 | 03-23 11:09 | ||
太 虚 幻 境 谁 逍 遥[15楼] | 菜九段001 | 3055 | 03-23 14:42 | ||
沛 泽 剑 气 开 紫 云[16楼] | 菜九段001 | 2859 | 03-24 13:23 | ||
吟 诗 好 似 成 仙 骨[17楼] | 菜九段001 | 2877 | 03-25 09:09 | ||
《乡 风》发 刊 辞[18楼] | 菜九段001 | 2612 | 03-26 13:10 | ||
聆听永恒的人民话语[19楼] | 菜九段001 | 2014 | 03-31 18:43 | ||
领异黄淮墨牡丹[20楼] | 菜九段001 | 1775 | 04-01 15:13 | ||
浩 然 与 溟 涬 同 科[21楼] | 菜九段001 | 1733 | 04-02 13:31 | ||
第二编 夏云唤雨——赋铭[22楼] | 菜九段001 | 1630 | 04-03 11:01 | ||
回复:一个人的江湖(田秉锷先生文字集)[23楼] | 菜九段001 | 1661 | 04-07 10:02 | ||
圣旨博物馆建成碑记[24楼] | 菜九段001 | 1615 | 04-08 12:15 | ||
第三编 秋月思雨——随想[25楼] | 菜九段001 | 1582 | 04-13 09:25 | ||
“宽容滞后”与东方智慧的自我消解[26楼] | 菜九段001 | 1639 | 04-16 09:01 | ||
哭 泣 创 造人 格 尊 严[27楼] | 菜九段001 | 1626 | 04-17 16:30 | ||
怀念“流失的国土”[28楼] | 菜九段001 | 1599 | 04-23 08:44 | ||
东 方 有 绿 林[29楼] | 菜九段001 | 1574 | 04-24 11:57 | ||
梦 寻 勺 圃[30楼] | 菜九段001 | 1571 | 04-27 12:40 | ||
徐泗如有待 千秋曜魁星[31楼] | 菜九段001 | 1606 | 05-06 12:21 | ||
刘邦给我们留下一面“五星”红旗[32楼] | 菜九段001 | 1565 | 05-12 12:48 | ||
男 性 的 尴 尬[33楼] | 菜九段001 | 1596 | 05-13 08:59 | ||
摇落深知宋玉悲[34楼] | 菜九段001 | 1540 | 05-22 09:14 | ||
历 史 惰 性 的实 证 形 态[35楼] | 菜九段001 | 1637 | 05-25 09:45 | ||
北京立了圣人像[36楼] | 菜九段001 | 1586 | 05-27 12:56 | ||
第四编 冬雪梦雨——片扎[37楼] | 菜九段001 | 1604 | 05-29 11:08 | ||
时 间 恋:东 方 长 梦 的 残 局[38楼] | 菜九段001 | 1557 | 06-03 06:02 | ||
中 国 古 代“公 车 族”[39楼] | 菜九段001 | 1609 | 06-09 04:48 | ||
又 见 流 萤[40楼] | 菜九段001 | 1556 | 06-15 12:10 | ||
“三十三间楼”见证[41楼] | 菜九段001 | 1592 | 06-16 15:49 | ||
“三十三间楼”见证[42楼] | 菜九段001 | 1599 | 06-16 15:49 | ||
卡拉麦里野马[43楼] | 菜九段001 | 1574 | 07-01 10:52 | ||
徐州山西会馆碑刻解密[44楼] | 菜九段001 | 1560 | 07-15 14:23 | ||
八年《守湖州》 清名满界首[45楼] | 菜九段001 | 1536 | 07-15 16:12 | ||
菜九段001 | 1647 | 07-28 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