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三箭齐穿相对论的“洛变式”——... 下一主题:思林的假货:“电子束偏转=光线弯...
 [121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9/04/06 14:02 

对【119楼】说:

    季老你好!本来想打电话向你请教,怕电话里说不清楚也就一直没打。看了那些数据使我有些莫名其妙,你们两个计算的Rm竟然相差十倍,由于太专业我根本看不出那些数据是如何来的,特别是方程(5)中用于计算X0的那个A是表示什么都没介绍,别人怎么理解?我相信这些数据都是通过高能所专家们指导核实过的,但这样的论文并不是靠他们几个专家看懂就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写详细具体些让更多人能看懂并相信那“质速公式”是错误的,而我则是更希望能以此验证新理论,所以请多费点精力把数据再整理一次。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122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9/04/06 14:43 

对【121楼】说:
“计算的Rm竟然相差十倍”?你还是把帖子看清楚再说。
 [123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9/04/06 15:15 

对【119楼】说:

建议用直径>3cm、长度~10cm的铅棒作为吸收体再做一下实验,并且应在铅棒周边加保温层,热电偶的测温点也应设置两个以上。

 [124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9/04/06 17:00 

对【122楼】说:

    原来他的Rm根本不是Moliere半径,不知他的15.87又是怎么来的,你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吗?关键是他X0中的A是什么,只要X0计算没错,如果是要用Rm除以铅的比重,那么半径R=1.4cm就没错,反正我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算的。他既然已经实验测得铅棒园柱体的撞击深度只有1.88cm,那就没有必要再增加铅棒长度到10cm了,只是防止散热把实验精度进一步提高是有必要的。

.

    此外我有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原已有两个质增模型),电子经过1.6、6.0、8.0、10、12和15Mev的加速电场后,所获得速度应该分别是0.8021、0.9826、0.9938、0.9978、0.9992、0.99983c,现在希望能筛选验证。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125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9/04/06 17:18 

对【124楼】说:
不要仅仅围绕网上的三言两语瞎琢磨,你要真想搞搞清楚,那就找本书先看看再说吧。
 [126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9/04/06 17:50 

对【125楼】说:
    那你就应指明他哪些公式用错了,按照他的公式计算根本就不会有你那吓人的X=9.17cm撞击深度。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127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9/04/06 18:10 

对【126楼】说:
“撞击深度”这种词儿也出来了,越说越不着调了。你把季灏先生引用的那本《粒子探测器和数据获取》找来读读,然后再来讨论,好不好?
 [128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9/04/06 18:23 

对【127楼】说:
    通常都是用“能量沉积”,而我是根据电子束轰击铅靶所得到的“撞击深度”应该是更准确些,如果认为我因为“越说越不着调了”而说话不投机,那讨论就到此结束,我也只是想得到季老的正确数据。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129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9/04/06 22:22 

    很可惜我没有《粒子探测器与数据获取》这本书,也无法对这实验报告中第一个公式的来源进行理论分析,只要电子束轰击铅靶的深度计算公式正确,事实上就已经证明了电子质量不服从“质速公式”,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季老的实验是十分成功的,祝贺季老!

.

    其实很简单,按公式计算8Mev15Mev的电子束撞击深度(最大值)差异只有3.8%,用机床切割加工过程敌类比就知道这个深度是与电子束的实际动能成正比的,所以只要证明这个深度差是真实的,那么它们之间的实际动能差就决不会超过5%,完全在“量热学法直接测量”的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只可惜也同样不能简地用牛顿公式计算,这就需要对相关问题都要进行重新探讨,各位继续努力吧!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130楼]  作者:219.129.235.*  发表时间: 2009/04/06 23:11 

(撞击)深度是与电子束的实际动能成正比
---------------------------------
差远了
非线性
 [131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9/04/06 23:14 

“用机床切割加工过程敌类比就知道这个深度是与电子束的实际动能成正比的,所以只要证明这个深度差是真实的”
=============================
你真是太有才了!你咋啥都懂啊?只可叹,《粒子探测器和数据获取》的作者、还有那历经几代数以万计的核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们实在是太傻了,连类比都不会,这些人真是白活了。
 [132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9/04/07 00:18 

对【130楼】说:
    承认非“准线性”,如果要说“差远了”,那么你能提供一个指数公式吗?1.6Mev15Mev之间的深度差异仅13.7%,虽然用回归分析的线性拟合很简单,但是在我没有看到其它实验数据之前就只能相信这些数据了,而且我还查了http://ilcphys.kek.jp/meeting/soft/archives/2007-10-31/Moliere.pdf证明有90%以上的能量可以被吸收转化,我的类比是有充足依据的。要知道,那个“深度公式”针对不同质量粒子是有一个不同加权值Ce,所以才会在不同粒子的巨大能量差异之间可以通用。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133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9/04/07 10:17 

帖子下沉太快,把121、123楼再重发一下,请季灏先生留意:

对【119楼】说:季先生好!很高兴看到你来网上论坛,这样讨论起来更便捷。帖子看过了,我又做了一些计算,感到问题还是出在吸收体的厚度上——1cm的铅层不足以将束流能量的~95%沉积下来。高能所的张英平教授这方面很擅长,您不妨征询一下他的意见。

建议用直径>3cm、长度~10cm的铅棒作为吸收体再做一下实验,并且应在铅棒周边加保温层,热电偶的测温点也应设置两个以上。
 [134楼]  作者:季灏  发表时间: 2009/04/07 11:39 

先生余:实验应很可靠张不是这方 面专家,我请
写这章节专家计算过.没有大问题. 实验还做了辅助实验,用1.2cm的铝板可挡住全部电子.1964年贝托齐用的大概还不到1cm厚的铝板.您的计算有人给我说过,我给写过信.刘岳泉先生如要资料请告诉我地址.
 [135楼]  作者:季灏  发表时间: 2009/04/07 11:41 

先生余:实验应很可靠张不是这方 面专家,我请
写这章节专家计算过.没有大问题. 实验还做了辅助实验,用1.2cm的铝板可挡住全部电子.1964年贝托齐用的大概还不到1cm厚的铝板.您的计算有人给我说过,我给写过信.刘岳泉先生如要资料请告诉我地址.
 [136楼]  作者:陆道渊  发表时间: 2009/04/07 18:45 

对黄新卫先生说:新的正反质子是由空间中湮没状态的暗物质激发而成。
 [137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9/04/07 19:38 

对【135楼】说:
     首先,1、2两式给出的保证入射电子95%能量沉积的介质厚度t95%(X0) [季先生误写为tmax(X0)] 和能量沉积出现最大值的厚度tmax均为相应的自然尺度X与辐射长度X0之比,它们都是纯数。季先生在4式的计算结果中为这样一个本属无量纲倍数的t95%写下了单位(g/cm2),以至于有了后面的6式,得出保证95%以上的初始能量沉积下来的介质层厚度X=20.83÷11.35=1.835(cm),从此给实验埋下了错误的种子。

     另外,计算的辐射长度X0也是错的,不过问题不全在季先生,而是使用的公式5有错误。用这个式子的前半截计算的辐射长度是以g/cm2为单位的(式5分母中的“2”显然是“Z”的笔误),对于铅,用该式算出X0=6.31g/cm2,如果除以密度11.35g/cm3,则得到以cm为单位表示的X0=0.56cm;用约等号后面的180A/Z2算出的辐射长度,其单位不再是g/cm2而是mm!令人扼腕的是,季先生正是使用后半截错误的公式计算了X0,再进一步得出错误的Moliere半径实际上,辐射长度不必从头计算,直接查表就可以得到铅的X0=0.56cm。

      正确的计算,以15MeV电子为例,应该是这样:

因为                  tmax=ln(15/7.4)-0.5=0.21(无单位)

所以                  t95%(X0)=0.21+0.08X82+9.6=16.37 (无单位)          

于是,保证入射电子初始能量的95%以上沉积在介质中的介质层厚度 X=16.37X0=16.37X0.56=9.17(cm)             

Moliere半径 Rm=0.56X21.2/7.4=1.59(cm)    

最后顺便说一下,《粒子探测器和数据获取》一书问题很多,并不严谨,早年唐孝威院士的著作应该好一些。           

 [138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9/04/07 19:46 

对【135楼】说:
季先生说“写这章节专家计算过,没有大问题”,果真如此,实在是太可怕了。
 [139楼]  作者:陆道渊  发表时间: 2009/04/07 21:20 

 [140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9/04/07 22:10 

对【135楼】说:

    三天前我还对你这些资料感到莫名其妙,现在不仅明白了,还可以进一步推导有关公式,其中X0的权威计算值是0.520cm(公式与这有区别)。我现在很想希望能得到的是所有与公式推导有关的实验原始数据,而对现有书本上的理论都不感兴趣,如果有实验资料提供请寄xiangjunji@sohu.com ,谢谢!

.

    有人已为自己多看了几本书就可以随意嘲弄别人,这里提供一张图片(我自己在书本上拍下的,可惜拍摄效果差看不清楚),证明质子在任何介质中的射程(即“能量沉积”深度),都严格与无“质增”的牛顿动能成正比,但是我无法查到任何超过mc2/2而与“质增”相关的射程资料。这张图片的横座标是以10为指数的“射程”,纵座标则是以10为指数的质子动能,其中质子能量20Mev的射程约为0.1cm,这时的电子射程究竟是多少?毫无疑问,射程与真实的能量水平严格成正比,我需要原始的实验资料来决定计算公式的取舍,而不是公式决定实验结果!

.

    如果在本次实验中15Mev的电子射程只有1cm多,那么其实际能量就相当于只2.46Mev,实验结果真实可信;但是,如果公式中的tamx是一个系数为1的纯数而不具有g/cm2单位,那么这15Mev的能量就必然是与射程成正比的,这类实验就再也没有重做的价值。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141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9/04/07 22:37 
 [142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9/04/07 22:38 

对【140楼】说:
我们依据事实讨论问题,季文中作为实验设计思想的公式都是物理学家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总结出的经验定律,跟相对论无关。没有谁闲着没事要嘲弄你,是你太喜欢自作聪明。我可以再告诉你一句,就是你现在的这个帖子,至少有两处初级错误,具体内容我是坚决不能说了,免得你再拿什么"多看了几本书,少看几本书"这种无聊的话卖乖。
 [143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9/04/07 23:18 

对【135楼】说:
    补充[140楼]:铝的X09.1cm(我自已的理论计算值是9.7cm)是铅的17.5倍,如果1.2cm厚的铝板就可以档住全部电子,那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144楼]  作者:220.168.38.*  发表时间: 2009/04/08 00:20 

刘余两位,
你们两位都是我的老朋友,基本都是有学问的人,尤其是数学基础比我坚实,虽说刘是和我一样坚定反相的、余反、维不明显,我是不分彼此的。你们对季先生实验的公式及其计算上的质疑的争论、我一直没有插嘴,这原因一是我从已有的公认的实验分析得到相对论的质增从根基上错了,季先生的实验对或错无所谓。二是你两人的数学水平都比我高,我无权裁判。三是从事物理的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只要懂相关领域的工具数学就行了,不像工程技术科学那样查计算资料。
但是,为了朋友的友好,我还是多一句嘴,你们所查阅的计算方法及其公式、是否基于同一理论,如牛顿力学、相对论力学、量子力学,如果是各用的一套、那就会牛头不对马嘴了,都会说对方错了——比方说前文有人引用说欧洲对撞机的正反质子对撞的速度是0.999999998c,质增了1万多倍,我就问他按相对论的质增公式只有这么多吗?如果按牛顿的动能公式、动能再拉男配按E=mcc折合成质量就牛头不对马嘴了,再说,如果是两质子各有速度对撞,相对论是两者的速度用相对论的速度相加定律成的0.999999998c的,用牛顿理论就是经典速度相加了,相对速度就有1.9c以上了,爱、牛的计算结果就大有区别了——牛顿理论即使相对速度到了1.9c动能也不会无穷大,如果破解了相对论的速度相加定律、相对论的质增就死了(时涨、尺缩也死了)。可能我这是多嘴,相信你们不会那么大意的。

曾云海
 [145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9/04/08 00:36 

对【142楼】说:
    我用“机床切割加工过程”就可以做类比证明粒子能量与沉积深度成正比,很快就找到大量的事实依据,不用看那些专业书本就可以作完美的数学证明,看到这些还好意思来说我“无聊的话卖乖”这种风凉话,难道就不感到害羞?我有时用词不专业也可能是故意而为或者是意思弄错,但总比一些人拿着书本当教条强。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146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9/04/08 01:21 

对【144楼】说:
    如果不考虑速度只算能量,那么方法就是相同的,问题是由那些实验数据用于回归分析来确定公式的几个相关系数。我是想证明牛顿力学方法推导出来的公式是否可以用于计算15Mev的电子射程,如果公式通用证明的确有这么多能量,季老的实验说只用1cm多就档住了电子那肯定说明公式不能通用。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147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9/04/08 09:00 

对【145楼】说:

越描越黑,你还是拉倒吧。

 [148楼]  作者:季灏  发表时间: 2009/04/08 14:47 

余先生:您好!
对Xo的定义,唐的《粒子物理实验方法》与谢的《粒子探测器与数据获取》应是一样的,唐:14页9行“Xo称为辐射长度,用克/cm2为单位。”……可见辐射长度是电子在介质中辐射损失使能量减低到原初能量的1/e的介质长度。谢:314页:用辐射长度Xo来度量物质层的厚度比较方便,辐射长度是高能电子由于辆致辐射损失能量达到原来的1/e时穿过的物质层平均厚度。唐179页上表中XO应为X,14页上倒8行中X应为XO,如对我式(5)没有异议。也就是说对谢314页公式(10.2)没有异议,因为唐XO公式在14页(1.1.6)式和谢不同,但计算结果应接近。说明电子穿过铅0.5cm左右深以后原能量已降到原来的1/e,即0.37倍左右。这与余先生的计算结果是矛盾的,与我们实验在铅后面没有探测到电子和光子也是矛盾的。按谢的315页t=x/xo是可以照余先生的算法的,t无量纲、X是cm,XO是g/cm2怎么计算?我同意余先生的说法《粒。。。。。。》一书较粗糙,有一定问题。例如315页(10.8)式当E=7.4Mev时tmax<o,公式不可运用,但此书主要服务高能,很多公式都用了Monte-Carlo方法模拟计算,应可作为参考.但在谢315页上对t专门作了说明t=x/xo是以辐射长度为单位的物质层深度.我认为这里应为t是以辐射长度为单位的物质层深度。这样计算不会产生矛盾。我曾与上海和营口的一些朋友电话和通信讨论了上述问题。
先生帖中X o=0.56cm,应改为X=0.56cm。根据对X和Xo的定义,决不能混淆。X在两书中都定义为长度单位(cm)的介质层厚度。t、tmax不是无量纲纯量,而是以Xo作为单位的物理量,也就是说电子穿过了多少个辐射长度。见唐《粒子物理实验方法》178页第2行,t最大(以Xo为单位),谢《粒子探测器与数据获取》第315页倒8行。我文中式(5)是经验公式,根据谢《粒子探测器与数据获取》第314页式(10.2》,不管左边或右边都代表Xo。单位都是g.cm-2。唐的《粒子物理实验方法》14页式(1.1.16)和谢的式不同,但计量结果应很接近。其单位也是g.cm-2。两书没有矛盾。因为可直接查表唐15页,谢315页,结果是一样的。我用的是较低能粒子,因此选择右边经验公式,数值略低些,没大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余先生用了公式t=X/Xo,谢的315页确是这样写的,但这公式不妥。如这样1、t、X、XO所定义的单位有矛盾,并且这句话t=x/xo是以辐射长度为单位的物质深度,自我矛盾的。2、理论上如x=xot计算结果与辐射长度和按指数规律衰减明显矛盾。3、不符合实验事实。实验时我们连通电流计接地发现进入铅台体的电荷数与通地的电荷数相同,说明没有电子穿过铅台体。是否妥当请批评。刘先生请告诉我通信地址我可把这些公式的资料复印件寄给您。

 [149楼]  作者:季灏  发表时间: 2009/04/08 14:49 

1964年贝托齐能量测量部分。(英文翻译成的中文稿)
因为本实验的目的是提供简单而直接的数据来检验相对论的结果,因此使速度和能量的测量尽可能地基本和直接是重要的。
如上面所讨论的那样本实验中速度的测量是直接的。然而电子的动能是通过范德格拉夫静电起电机的电位差(V)和直线加速器中的电场(ε)来给定的。这是一个借助于磁偏转法在本实验中被检验过的完善的方法。然而应该注意到:这种利用电压和场强的测量方法需要事先假定知道作用于带电粒子上的在其运动方向上的力不依赖于带电粒子的运动速度的。通常,提供这方面知识的实验在大大低于光速的速度下做过,然而人们会问这个结论对高速电子是否成立,磁偏转法不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因为这涉及相对论动量一能量关系以及在磁场中的运动动力学问题。此外,当电子沿直线加速器金属管运动时它将因在金属壁上感生电流而损失能量这一点也是明显的。虽然从电磁场理论人们能够指出这类损失是可忽略的。因此我们决定直接测量电子的动能。
当电子被铝盘挡住时电子损失掉大部分动能并加热铝盘而导致铝盘的温度升高(只有一部分的电子能量作为X射线辐射逃逸掉)。如果测量是在短至可和所观察的热时间常数相比较的时间内完成的,则输入到铝盘的总能量正比于铝盘温度的改变量。给予铝盘的能量是由量热计测定,而携带这些能量的电子的数目由测量收集于铝盘上的电荷同时被测定。
由附着在铝盘上热电偶(图4)产生的电流引起检流计的偏转表示温度的升高。因为电荷收集的时间间隔典型地是7分钟,相反铝盘的热时间常是大约50分钟,所以在测量过程中的热损失是可以忽略的。热电偶系统用嵌在铝盘中的200Ω电阻中通过一定的电流来校准。24mA的电流通过133秒引起检流计偏转19格。在这个办法中检流计偏转一格等效于铝盘大约吸收0.8焦耳的能量。
流入铝盘的电子束电流向一电容器充电。当充电电压值达到1伏左右时一个继电器就动作泄放掉电容器中的电荷,同时电容器的每一次放电都被记录在一个寄存器上。由每个寄存器的计数所代表的电荷是从45V的电池通过一个5×109Ω的电阻向铝盘所允许的充电量来确定的。在15分钟内观察到106个寄存器跳动,这相应于每个寄存器计数是7.6×10-8库仑的校准。
对于1.5Mev及4.5Mev的定时运行的能量测量是在加速器设备上进行的,当每一次运行收到大约6.1×10-6库仑(80个寄存器动作)电量时,这两个测量分别产生12.5格和36.5格的检流器偏。由这种直接的测量技术及上述的校准表明其能量大约是1.6Mev和4.8Mev。对于所有的测量其实验误差约10%,所以这些结果在误差范围内和予期的能量值符合。
 [150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9/04/08 21:33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002050876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