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599楼说: 原来,电离能损跟距离成正比的啊,韧致辐射能损和X、Y射线的吸收是随距离增加按指数递减的。 你算X0干嘛呀?有公式,有数据,根本不需要算,你是想核实一下吗?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对599楼说: 原来,电离能损跟距离成正比的啊,韧致辐射能损和X、Y射线的吸收是随距离增加按指数递减的。 你算X0干嘛呀?有公式,有数据,根本不需要算,你是想核实一下吗?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对589楼余先生说: tmax(X0)是不是季先生3式中的tmax?从上传的资料里,可看出t95%(X0)是X0的倍数, 即铅厚度=20.83*0.56=11.7cm。季先生实验不严谨,应该让铅加长。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对【598楼】说: 这里与[596楼]的tmax有两个不同表达式,t95%与季先生的公式完全相同,它的确是余先生所说纯量而没有g/cm2的单位,但这仅仅只能用于超高能电子,而在小于几十MeV的电子根本不能用这公式,所以在季先生的实验中除以11.5(x射线方法测量为11.48,其它方法为11.34)的质量密度数与实际非常接近。我在[582楼]给出的公式虽然在100GeV以上的计算误差超过10%,但却有着坚实的力学原理基础,仅凭我的公式就使我无任何理由再怀疑质增的客观性,可是为什么没能在这实验中测出来?再根据 [546楼] 的下图,我只能怀疑被光电效应而卷走了。 . [601楼] :我算X0的目的就是想验证我的公式,现在证明我的公式才是在更广泛范围内与实际相吻合(系数按X0值稍作调整),只是在超高能部份要补充个指数因子,其物理意义也是十分明确的。看来这些物理学家们还没我这外行的水平高。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
对【605楼】说: 刘老师: 对你们讨论的问题我是没有发言权了,但是您不妨把这个问题给您的偶像研究研究,看他有没有本事解决。 |
对605楼说: 哦,又在检验你的理论了。你每次都弄得神秘兮兮的,到头来也未发现有什么高级的理念。 “质增的客观性”。 ===================== 根据资料,15Mev的t95%(X0)=16.4,1TeV时=28。量能器的长度没加大多少,能量增加了6.67万倍。 那么,1.88cm温度增加了1度,假设15MeV时9.17cm的铅也温升1度,则1TeV时量能器要温升3.9万度,铅都化了,还量能!就是假设1.88cm吸收了15MeV的大部分能量,温升也有8千度!(Moliere半径不变) 所以,我现在是赞同季先生的观点的,高能中的电子能量跟相对论没有关系。也没有所谓的质增。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对【606楼】说: 这话从何说起?首先是我没有具体偶像,我只对一些需要超凡能力解决的具体事件者表示敬佩,而不会对某个人过份崇拜﹔另一方面,如果现在有谁把我当偶像还不如掴我几个耳光?当然,如果我的论文完成后能在权威刊物上发表并广为接受,再成为全世界的知名人士而有人把我当偶像就毫不奇怪了,可是我现在算什么?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
对【607楼】说: 这里没有我的理论,而是根据你提供的图表提拣出来的公式,你知道单位距离上的能损是一个什么物理学单位吗?通常这个单位会与哪些因素相关?我那能量平衡公式意味着什么? 请问“根据资料,15Mev的t95%(X0)=16.4,1TeV时=28”这数据是哪来的?老余、老季和我都已明确说清楚了,那公式只是在超高能(例如1GeV以上)条件下满足的,谁告诉你15MeV也能适用的?你那图示明明告诉你在5MeV处就达到13.8MeV/cm的能损率,你居然还在“假设15MeV时9.17cm的铅也温升1度”?还有,铅的定压比热(20°c)是每升高一度0.0304cal/g,你就不会用一吨十吨铅去吸热啊?希望你不会是“聪明一时”。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
对【598楼】说: 在我的见识范围内,电磁能损机制暨电磁量能器设计原理基本都在这些图和公式里了,国内一些新书上讲述的差不多都是这些东西,有的图干脆是直接转载。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面有很多的近似甚至前后抵牾的地方。 |
对【607楼】说: “1.88cm温度增加了1度,假设15MeV时9.17cm的铅也温升1度,则1TeV时量能器要温升3.9万度,铅都化了,还量能!就是假设1.88cm吸收了15MeV的大部分能量,温升也有8千度!(Moliere半径不变)” 小伙子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公式给出的能损计算等等全都是针对单个电子的,而引起铅块儿温度升高的那可是“一大群”入射电子的集体贡献啊!怎能忘了还有“束流强度”这么个量?
|
对【608楼】说: 现在老是有人来骂反相是民科。实际上我觉得最没有水平的“反”相的却是交大的官科教授。水平比你这个中学先生差远了。他从来就写不出一篇有内容的东西。他自诩数学怎么好,季灏的实验叫他算算看? |
对【615楼】说: 原来你指的就是他哟,他什么时候竟然成了我的偶像了?又有谁什么时候说过我成“中学先生”了?我们这里涉及到的一些数学问题可不是一般的“中学先生”能解决的,例如陈诚的那个问题,他自己就是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我只是偶尔把遇到一些问题能相互连贯起来解决而已。 这里涉及的辐射深度问题,我一开始就想到应如何从能量平衡的角度入手,中间也考虑到应该有一个“剩余能量”问题,但是一直无法与实验数据结合起来,粱彬彬提供的[555楼]使我无意获得完美的表达结果﹕剩余能量=电子在介质中的“初始”能量(指数衰减)-介质中吸收的能量,当剩余能量为零就是最大入射深度(即射程)﹔对能量用路程求导数,就是电子所受的阻力分布。点破这层窗户纸,原理就变得很简单了。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
杨本洛 |
他办法是有的,交大老校长是他同学,随便什么书上海交大出版社都给他出。人也不错。就是对相对论只会念叨一个“不自洽”,没有什么具体的观点,却能够写出洋洋洒洒的几大本书来。
其实理论开始总是不自洽的。不能单凭一个不自洽就彻底否定别人。你要否定相对论,就需要踏踏实实根据实践结果研究相对论错在什么地方,对在什么地方,设法纠正它的错误,弘扬它的正确,这样才能够使科学得到发展。 |
对【620楼】说: 踏踏实实根据实践结果研究相对论错在什么地方,对在什么地方,设法纠正它的错误,弘扬它的正确,这样才能够使科学得到发展 ========================= 是的。 |
对614楼的余先生说: 用牛顿力学解释高能的这些现象,最难的莫过于级联簇射了,其他的不难。除级联簇射之外,有没有牛顿力学不能解释的现象吗? |
对【625楼】说: 在回旋加速器中R=mV/qB,I=q/t=qV/2πR。当V非常接近C时,E正比与R,I正比与1/R,矛盾消除了。"束流强度"使相对论能自圆其说了。 ================ 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其实问题很简单,就是总能量必须按入射电子数累加。 |
余先生:
"按入射电子数累加",我也是这个意思.具体的公式是什么呢?或者说规律.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对【627楼】说: 怎么觉得你越来越外行了呢,一个电子5MeV能量,N个全同电子的束流有多少能量?你上面的问题弄得我一蹋糊涂,你那是些什么“公式”呀。 级联簇射的问题,如果有高能γ光子产生,那么按照[596楼]第5图就很好解释了,但是根据第4图,100MeV以上的电子几乎没有γ光子了(10MeV以上的也很少)。第4图有几条曲线分别为光电效应、瑞利散射和康普顿散射(红线),黄线是韧致辐射能损系数,10MeV以上的电子能量损失几乎全被它弄走了,但是这种能损如何导致电子级联簇射还是不太明确的。 另外,请问余先生﹕第[596楼]的第4图纵坐标中的“b”是什么单位?第[546楼]下图中的纵坐标“吸收系数”单位怎么成了“g/cm2”或cm的单位了?是不是“μ/(cm2g-1)”中的“/”划错了?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
628楼错,626楼和627楼说的对,是要按入射电子数累加(要通过计数器),并且要知道这些电子的精确速度,不然的话,实验结果怎样描述群体电子的运动速度的质量比原来的质量增加了多少倍、或动能是多少——如果实验的精度能达到测量单个电子的质增或牛顿理论的动能则另当别论,但速度的精确也是免不了的。季先生用的是电子束,既无精确速度,也没有电子数量,所以,这个实验的结果是模糊的。
曾云海 |
“第[596楼]的第4图纵坐标中的“b”是什么单位?”——应该是第3图吧?
“第[546楼]下图中的纵坐标“吸收系数”单位怎么成了“g/cm2”或cm的单位了?是不是“μ/(cm2g-1)”中的“/”划错了?”——没有错,单位都是辐射长度的倒数,分别按两种方式表达。“μ/(cm2g-1)”中的μ是量的符号,cm2g-1是它的单位,“/”是用来隔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