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让你的孩子轻松自信考大学———... 下一主题:"妓"聊
你能取消中华文明历史,就取消中医!【第四期主帖】
[楼主] 作者:儒帅哲师  发表时间:2007/06/02 14:50
点击:28952次

    

                       文/儒帅哲师


         前一阵子,听说有人说要取消中国古老的“中医”,并且有很多人都签了名。理由很简单,说中医不科学的,过时的什么的。这是攻击传统文化的一套老生常谈,不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什么时候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了,那么科学的科学性谁来保证,没有人一个哲学家或科学家可以为此提供保证。因为,常常把科学挂在嘴边的人,往往是对科学一窍不通的人,他们觉得“科学”这个词,很有力量,难以搞懂,因此,形成一种崇拜心理,把科学神化。

        当然,在我们这个尊重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我们似乎应该知道一件事:无论是什么东西,都要经历时间的检验,传统和经典,就是经过无数的世代验证,而被人们所保留下来的东西。梁启超推崇西医,但最后,西医没有治好他的病,他且说西医是科学的,不能因为他一个人的无效,而否定西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怎么知道中医治不好他。他不是死于西医无法治疗他的病,而是死于对西医的迷信,这就是不科学。或者说,这是上帝和他开的一个玩笑。

        当然,我这么说,有人就会指责我不科学,可能还要我证明上帝是否存在。我经常是爱写一些理论的,但我从来不给别人证明什么,因为我觉得存在是无须证明的,我只是说,信与不信由你。梁启超不信中医,推崇西医,但他的病没治好,这是事实。总有些东西,会在生活中得到证明的,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已。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会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我们今天出现的这些在文化上离经叛道的事,说到底,不过是现代(后现代)本质现象的表现罢了。

        诚然,西医传到中国,是一件好事。在对人的疾病治疗上,也发挥过很大的作用,而且现在也依然发挥着作用。但是,这并不说明,我们就可以有理由取消传统的中医。因为,西医并不是万能的。由近代外国传来的西医,是和西方文化一样传过来的,我们必须承认,在如今西方文化在中国如此盛行的今天,取消中医被人提出来是一种必然。因为,现在有这样一些人,但凡觉得中国传统的东西,就认为是落后的、封建的和不科学的。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当然被视为此列,而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医的治疗方面,有些方法虽然很奏效,但无法用“科学”来很好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巧合或者偶然。

        这实际上,是以西方的文化视角,或者说现代的西方世界观来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衡量方法,是一种对象化的,经验主义的,实验性的方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性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西医治疗的一贯方法,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出了问题,就治哪。因此,现在中国人,很多都没有了“扁桃体”,就是因为当初发炎时,被割掉了。

       同样,在西医里,总是对人体中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手术,其结果是,暂时将出问题的部分切除。但这只是暂时缓解了病情,根本治不了根。人不管移植或者更换了身体的任何部分,也总是会出现排斥的情况,同样是饮鸩止渴。其实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某个部分出现了问题,其原因绝不仅仅在那个部分本身,而是主导那个部分的系统程序出现了问题。中医治疗,就是要找到病根,对症下药,彻底的根除,这样治疗的速度当然会很慢。不如西医那样,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改善。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在一般情况下,当然会选择快速的治疗,而不愿意慢慢的调理。加之很多人,没有长期治疗的耐心,看见短时间内没有结果,就认为中医不管用。所谓“治病”,就是有了“病”,然后去治这个病。但人为什么会有病呢,主要原因是健康出了问题,人体系统的运作失调。中医注重养生,就是时时保持自己的健康,正因为人平时缺少养生的观念,所以身体出现问题的几率就很大,等到有病的时候,才去治疗,才想起健康问题。如果平时注意健康,那么得疾病的几率就会很少。人过分的依赖治疗和药物,也是造成不注重自己健康的原因。

        取消中医,除了认识问题,还有经济原因,西医的药品,一般都比较昂贵。而中医的药品,则相对价格不高,这对西药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是一种潜在的挑战,取消中医,就可以让西药完全占领市场,从经济利益上来说,一部分人,也当然会喊着取消中医的。

        说中医不科学,过时。不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更是对西方文化的无知的表现。究根结底,是因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西方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中国没有哲学。他所说的哲学,也就是指形而上学,同时也包括形而上学思维产生的科学。这是现代文明的基调,现代文明就是以否定传统来确立自身的价值的,其采取的方式,是对传统的价值进行重估。

        中国在近代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传统文化不断的被重估,取消中医,也是这种重估的表现。但是重估的本身,就是以“科学”,或“形而上学”思维为主导的,这种思想发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一直贯彻到黑格尔,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结果就是出现了现代的五大本质现象和现代知识型,现代知识型的本质,就是用“科学”来衡量一切,但是惟独科学本身无法被衡量,这就是现代知识型的局限,它无法来衡量自身,因为其地基是形而上学。

        但是现代人处在形而上学、科学和技术的迷雾中,放弃对神圣的信仰,放弃对传统的理解,同时也放弃了人的本身。在对象化的思维中,一切都变成了价值,一切都沦为“物”和“商品”。“劳动力”意味着,人是一种可以使用的价值,是一种可以增殖的商品,是一种达到价值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这就是人剥削人,制造了最大的合法性。我们放弃了传统,得到了什么呢?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放弃吗?艺术、感情、道德,自我、尊严,我们还剩下什么呢?

        健康,但我们的健康,也沦为一种对象,一种可以使用的价值,当我们损害了自己健康,获得了保险和养老金,我们再把这些钱送进医院,来促进“消费”,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吗?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是提高了,但是却缺少古代人的健康观念,我们吃的食品,居住的环境,与古代相比,对健康危害是很大的。而在忙碌的社会中,人们却无法养生,只能坐等疾病的来临,到医院去治疗,而医药费现在几乎上升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支出。

        中国古代讲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社会的和谐,人和自身的和谐。“天人合一”,就是这种和谐的最高境界。而现代人讲斗争,将竞争,人不但和自然斗争,和社会上的其他人斗,还和自己身体斗,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的做出损害自己健康的事情,不注重养生,因为人有所依赖,就是治病。疾病只是自身不健康才出现的。如果我们平时更多的注意健康,那么很多病都是可以避免的。

        就拿感冒的问题,现在人一感冒,就赶快的吃药,尤其是那种迅速的制止打喷嚏和流鼻涕的药。从表面上看,这些药的效果迅速。但是实质上,打喷嚏和流鼻涕是在排除人因感冒而积聚在体内的寒气,是人体自动治疗表现。而西医却认为这就感冒本身的症状,强行的压制喷嚏和鼻涕,实际上,对感冒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拖延了感冒的期限。我感冒的时候,就很少吃药,原因是太穷了,吃不起,打喷嚏和流鼻涕,从来也制止不住。但是却好的很快,点滴是从来没打过的,据大人们说,我小时候一看见要打我的那个针头,就奋力反抗,最后把针头撞弯,就没打成,直到今天,也没再打过那玩意。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情况,不赞同盲目效仿。我想说的是,人体本身就有自动调节健康的功能,有时候,出现了症状,就身体调节的必然,我们如果用药物强行压制,可能会适得其反。当然,并非一切症状,都是如此,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说取消中医,其实也就是要取消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在世界文化史上,只有欧洲文化和印度文化可以相比。而欧洲文化,在柏拉图以后,几乎为形而上学主宰,直到20世纪,才有所改善。而且由于欧洲文化的每一次重大更替,都是以强烈的否定前一个时期的文化形态为主的,所以具有断裂性,很多有意义的文化价值,都遭到了否定。而中国文化,不断的在前代的基础上丰富,继承多于否定,哲学、艺术、文学、音乐、绘画,宗教、医学,都是相互紧密关联的,具有体用不二的统一性。

        而在近代出现的断裂,无疑是由西学的传入而引起的,这种断裂在今天,还在持续着,所谓的取消中医,就是具体表现。其实这种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否定,多少与人的西化有关,但现代文明,在西方,也遭受着严峻的考验。而西方人,正积极的向东方寻求拯救的道路。在20世纪,中国学习西方现代文化的同时,西方有识之士,发现了东方博大精深的思想,西方最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发现了东方的佛教唯识学后,认为西方的心理学,还处于很肤浅的阶段。而大哲学家海德格尔,从中国的道家思想中,得到启发,彻底的结束了西方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的千年历史,开辟了西方文化新的方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预测并相信未来的二十一世纪需要中国的儒家文化,即中华传统文化。但是,我们有些同胞,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信心。所以我说,取消中医的人,不仅仅是不了解传统的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也没有深入的了解。

        中医和西医,采取不用的方法,一个重体,一个重用。一个见效慢,一个见效快。一个注重内在的养生,一个注重外在的治疗。各有千秋,可以取长补短。但是,有人说要取消中医,并非仅仅如此简单而已,而是要否定整个的传统文化,因为他们站在狭隘的,具有否定性、颠覆性的现代立场上,而缺乏理解和包容。这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也是现代文化的局限,说到底,这种否定传统的做法,是一种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不但不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总是在颠覆和否定,这是一种疾病,需要现代人克服的思想疾病。

        如果要克服我们正在经历的现代病,只有去尝试理解,理解我们的传统,学会包容,包容那些不同的价值,学会放弃对象化的思维,尝试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去思考。我们仍然有一段路要走,那是一条艰辛的拯救之路,但也是通往希望、自由和幸福的道路。
   



※※※※※※
我的博克:[url=http://blog.sina.com.cn/u/1214982941]儒帅哲师文学殿堂 [/color][/url] 在贫困的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本帖已被天骄版务于2007年6月2日16时6分16秒修改过]

[本帖已被一代天骄于2007年6月13日0时52分19秒修改过]

[本帖已被一代天骄于2007年6月13日0时50分13秒修改过]

[本帖已被单纯女人于2007年6月19日10时48分26秒修改过]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157250.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让你的孩子轻松自信考大学———... 下一主题:"妓"聊
[楼主]  [2楼]  作者:儒帅哲师  发表时间: 2007/06/02 14:53 

关于中医和传统文化

欢迎大家讨论!



※※※※※※
我的博克:[url=http://blog.sina.com.cn/u/1214982941]儒帅哲师文学殿堂 [/color][/url] 在贫困的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3楼]  作者:天骄版务  发表时间: 2007/06/02 16:01 

估计,就这个,是个国人都有可谈的

 

  谁个一生没吃过中药呢?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本帖已被天骄版务于2007年6月2日17时43分50秒修改过]

 [4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06/02 16:08 

中医陪国人走过了五千年文明历史

 

 没有中医,多少英雄豪杰都会命丧小病

 俺先上课,晚上来讨论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
 [5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02 16:28 

中国几千年来靠的就是中医,西医在中国才有几天的历史,取消中医那是无稽之谈

历史上中医学在发展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医学的影响,吸收了一些其他医学的精华,从而更加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
  至隋唐时期,印度医学经过五百余年的传入进程,已广泛被中国医学所吸收。古代印度医学理论"四大"学说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医书所引用,有些医家还试图将这一学说纳入中医理论体系之中。从印度传入的金针拨障术被中国医家广泛熟知并采纳,对其不断改进、发展。在中医各科中,受印度医学影响最大的是眼科。从印度传入的方药进一步充实了中医药的内容。印度医学对中国卫生保健及医学道德也都有很大影响。
  宋代对外贸易的的繁荣使得中国与阿拉伯药物交流的兴盛,大量阿拉伯香药进口至中国,来自阿拉伯地区的药物制剂也在此时传入中国,并推动了中国药物制剂方法的发展。到了元代,随着蒙古统治者的西征,阿拉伯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达到中外医学交流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征召的回回医生,传入的回回药物、回回方剂等均在某些医学学术的具体方面给中国带来一些有益的影响。

中国医学通史绪论>>

绪 论(一)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中国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医学史,由于东方文化发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国独特理论框架,及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撞击及西医的传入,出现两个分明的层次,在东西方医学交汇中呈现复杂多态的状态。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形成了医学的雏形。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医巫分离,医学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辉宏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医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主之进步。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这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大融合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在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学的输出、西学的东渐,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王清任躬身于人体解剖,著有《医林改错》,反映了"中国医界大胆之革命论者"的开拓进取精神。
  上述的这一切,是中国古代医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梗概。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的。中国古典医籍数量之大,名医辈出,人数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撞击、对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遂出现了中西汇通合纂的探索。传统医学在走向现代化。
  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格局将会对这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作出客观的再现和评述。
  中国医学史无论对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研究,还是对近现代医学的研究,或是与各种不同体系医学的比较研究,对医、教、研和卫生管理等工作及学科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涵盖面广,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久远博大,不是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

 [6楼]  作者:天骄版务  发表时间: 2007/06/02 17:42 

该补上中国医学通史这一课了!

 

 取消一说,可说是忘本忘祖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7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07/06/02 18:16 

取消中医的人

不仅仅是不了解传统的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也没有深入的了解。

 中医是内,西医是外,儒帅论述有道理 :)

 

 



※※※※※※
飞翔需要体魄和毅力



 [8楼]  作者:218.59.225.*  发表时间: 2007/06/02 20:04 

辨证看,中西医结合更好,所谓中西合壁

 

   哪方都有长短,都不能丢呀!

[楼主]  [9楼]  作者:儒帅哲师  发表时间: 2007/06/02 21:51 

西医为体,西医为用
体用结合,才可以发挥最大的效果.

※※※※※※
我的博克:[url=http://blog.sina.com.cn/u/1214982941]儒帅哲师文学殿堂 [/color][/url] 在贫困的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楼主]  [10楼]  作者:儒帅哲师  发表时间: 2007/06/02 21:52 

说的对
二者不可偏废

※※※※※※
我的博克:[url=http://blog.sina.com.cn/u/1214982941]儒帅哲师文学殿堂 [/color][/url] 在贫困的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楼主]  [11楼]  作者:儒帅哲师  发表时间: 2007/06/02 21:54 

非常系统的资料啊
有助我们对中医更深入的认识

※※※※※※
我的博克:[url=http://blog.sina.com.cn/u/1214982941]儒帅哲师文学殿堂 [/color][/url] 在贫困的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楼主]  [12楼]  作者:儒帅哲师  发表时间: 2007/06/02 21:55 

继承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
我的博克:[url=http://blog.sina.com.cn/u/1214982941]儒帅哲师文学殿堂 [/color][/url] 在贫困的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楼主]  [13楼]  作者:儒帅哲师  发表时间: 2007/06/02 21:57 

中医博大精深
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和思想精髓.

※※※※※※
我的博克:[url=http://blog.sina.com.cn/u/1214982941]儒帅哲师文学殿堂 [/color][/url] 在贫困的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楼主]  [14楼]  作者:儒帅哲师  发表时间: 2007/06/02 21:59 

我小时候
当成零食吃(开玩笑)!

※※※※※※
我的博克:[url=http://blog.sina.com.cn/u/1214982941]儒帅哲师文学殿堂 [/color][/url] 在贫困的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15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02 22:11 

回复: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在我国仍然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而且正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和喜爱。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体系中的基础部分,是中医认识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和进行诊断、防治疾病的基本理论。它是指导中医各学科(包括中药、针灸以及临床各科等)的理论基础。因此,学习中医,必须首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产生于中医学体系形成之初,并随中医学体系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因此,认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源和流是很有帮助的。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古医学典籍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和《神农本草经》,即所谓"三世医学"。"三世医学"后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分别沿着"医经"和"经方"两方面发展,汉以前计医经七家,凡二百十六卷;经方十一家,凡二百七十四卷。但这些典籍大多可能早已散失,所以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汉以后历代医药学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依据,几乎都没脱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部古典著作的理论框架,这四部著作可说是汉代以前,也就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的代表经典著作,反映了从先秦至东汉末年之间,中医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以及药物、针灸治疗等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1.晋、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在中医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并更加系统化。这时期学术成就较大,对中医理论体系影响较深的医家及著作有:
    2.宋、金、元时期 这时期,临床医学有了较大发展,一些著名的医家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金元时期,更出现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最突出的有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和养阴派。四大派的代表人物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丹溪,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这些医家的创见,大大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3.明清时期 这时期,整理订正古代经典及历代名医著作之风甚盛,集大成之著作颇多,如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以及清代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等。这对于中医理论的普及和提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时期有不少杰出的医家提出新的见解。主要有:
    4.近代和现代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大量传入我国,对我国传统医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少中医专家努力探索中医学术革新之路。分别有人提出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等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医学术相互交流,对中西医相互了解起了一定的作用。
    解放后几十年,在系统发展、整理中医典籍和现代各医家学术思想以及加强中医学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更引入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因而,使中医理论更充实、更系统化,学科更完备。《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就是学科建设的成果。
    同时,解放后几十年,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研究已经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主要是临床实践,亦包括对人和动物的解剖观察等),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并融合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天文、历学、农学等)而逐步形成的。千百年来,一直在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这一理论体系产生年代古远,受古代哲学思想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影响很深,同时,又来源于实践,并长期指导实践。因此,它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这一独特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下面就此两点进行论述。
    (一)整体观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通过经络相互连结在一起,而以气、血、津液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水平的协调和平衡;这个统一体从另一角度可分为阴、阳两部分,这两部分既对立相互制约又互相联系以维持平衡。同时,中医又认为人与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整体观念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因、发病、诊断、治疗、养生等所有领域。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衍生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平衡",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强调人体内各部分的协调与平衡。
    因此,在上述这种整体观念指导下,中医在诊察疾病时,总是考虑到疾病发生的季节,患者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饮食嗜好等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患者某一部位的病变,不会仅注意患病的局部,更会从上面说的五个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或从五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例如,眼的病常考虑到肝;耳鸣、耳聋常考虑到肾;肌肉痿软无力常考虑到脾等等。因为,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脾主肌肉。又例如,肝病会传至脾脏,所以,可以通过先"实脾"以防止肝病传脾;肺病,有时可以通过补脾而取效,这就是"培土生金"的方法。
    (二)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有三种手段,即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而三者之中,中医又特别重视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所特有而西医没有的,对症治疗,就是俗语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血止血等。辨病治疗,就是根据诊断是什么病则用什么药。辨证论治是中医精华所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病、证、症的区别。
    证的涵义了解以后,对于辨证,就容易理解了。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如上证中的恶寒、头痛源于问诊;鼻塞、咳嗽源于闻诊;痰黄稠、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源于望诊;发热、脉浮数源于切诊。综合分析病因为外感风热;疾病性质为热证;病位在肺系统;邪正关系为实证。则概括判断为风热犯肺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既然证是阶段性的、动态性的,自然就会出现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则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即证不同,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即同一疾病,由于病变阶段不同,治法不同。例如:同一麻疹病,早期、中期和后期,由于其证不同,治疗也就不同。早期宜透发为主;中期宜清热解毒为主;后期宜养阴为主。由于病人机体反应性不同,又由于证是内外因作用的综合表现,所以,即使同一疾病在同一阶段,由于机体的反应性(内因)不同,不同个体亦会出现不同的证,从而治法的不同。例如,感染同一感冒病毒,在不同的个体,则会出现风寒或风热表证;表虚证或表实证等,所用的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的区别。所以,要想自始至终使用一个方剂来治疗一种疾病是不符合辨证施治的要求的。
    与此相反,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即相同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又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这种情况称为"异病同治"。例如:脱肛和子宫脱垂,是两种不同的病,但中医认为,二者都是由于中气下陷引起的,二者发病的病机和证相同,所以治疗都用补中益气升举阳气之法。
    辨证方法(或纲领)概括起来,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辩证方法常常是几个结合在一起运用的,多个辨证方法的组合,才能满足辨证的需要。证确定了以后,就是处方用药。由于医生的经验和习惯不同,所以,即使辨证相同,方药亦不尽相同。开始,是一人一方。后来,有些方剂经过许多患者反复使用,被认为对某个病证特别有效,这样的方剂便成为经典方和经验方。这些方剂对应的证便成了方证。这里的方证除了该方剂特有的内涵外,还具有上述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或病因辨证等方法的内涵。
    辨证论治体现了整体水平、个体性(以患者为主体)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是个体性的一对一的治疗,所以更切合实际。但是,每一种病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矛盾,都有其特殊的发展变化规律,中医长期只重视"证"的观察研究而一定程度上轻慢了对病的观察研究,因而对病的特殊性的认识和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则相对较少,这是辨证论治有待完善的地方。前人亦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如清朝徐灵胎在《兰台轨范》序中说:"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但是由于长期轻慢了对病的观察研究,所以,迄今在这方面积累的资料尚不算多。今天,对很多疾病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因此,如何找出病-证-方的规律,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通过对辨证论治这一特点的学习,我们要了解证的概念;了解辨证论治的实际内容;并通过与对症治疗、辨病治疗的对比,加深对辨证论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例子充分认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道理所在。 
  • 三、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 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病因讨论了外感六淫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四)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
    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亦有人称之为主要思维方法,它们促成了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非实验医学,其理论主要来自于临床实践,因此,与西医相比,明显不同之处是中医着重于宏观、整体上的尤其是功能方面的研究,而微观方面的尤其是形态结构方面的观察和研究则有所轻慢。中医理论受古代哲学影响很深,在中医医学术语和理论中常常看到哲学的内容。中医是如何把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呢?中医是如何从宏观、整体上建立起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防治疾病的整套理论体系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或思维方法)有一个了解。现就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分述如下:
    (一)取象比类
    《素问示从容论》说:"援物比类,化之冥冥",所以,中医又常把这种方法称为援物比类法或比照类推法。此方法是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援物、取象),从而认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是相似或类同的(比类),由此推导出被研究对象的其它性状。这是由一事例推测到另一事例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科学认识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中医理论体系中,比照类推是一常用的方法,尤其是与自然现象的比照类推,与五行属性的比照类推。例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这段话意思是说,气候温和,日色晴明,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流通,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色阴霾,则人的血行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这是古代医家在认识人与自然相应的基础上,将温度、阳光对水的影响推及温度、阳光对人气血的影响而得出来的结果(或认识)。
    又例如,脾在五行中属阴土。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而阴土则喜燥而恶湿,类推脾亦有此特性,若脾不运化、或湿浊内停则会生病。
    又例如,自然界,树叶或树枝之所以会摆动,这是由于风吹动的缘故,风大猛烈更会将整棵树推倒。由此推之,人体出现不自主的振颤、摇动,甚或突然倒仆,半身不遂 等亦是风引起。随着认识的加深,认为风有内外之分,自然界的气流动太快而为风,此风是外风,从外侵袭人体。治疗当用祛风药。而类比之,人体内的气动得太快亦会成风而使人得病,此谓内风。正如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中风》中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上述的病变,主要是内风引起,尤其是多由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致,治当平肝熄风。这是用比照类推法来探求病因的例子。
    中医更常常参照兵法而类比医学,如《灵枢逆顺》说:"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这是将战斗进攻时机与治病用针时机进行比照类推。
    中医也常在日常生活观察中提炼事例而类比:如在治法上,有"釜底抽薪"法、"增水行舟"法等等。
    比照类推法对于建立中医理论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该法也存在着局限性。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性,同一性提供了比类的逻辑依据,差异性则住住会得出错误的比照类推结论。相似的两个对象之间总是有一定差异,如果要推导的内容正好是它们差异之处,那么结论就可能是错误的。例如:花、叶类中药,其质轻,轻则轻清上浮,所以认为有升、散的作用。果实类中药,其质重,重则沉降,所以认为有沉降作用。但旋复花、大青叶等花、叶类药,其性却反降,有降逆的作用;蔓荆子、苍耳子等果实类药,其性反升,有发、散作用。因此,对此得出的结论,还必须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二) 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亦有人称作"以表知里"。前人早就已经认识到,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相互间是着密切联系着的,"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变化,可通过某种方式,在外部表现出来,通过观察表象,可一定程度认识内在的变化机理。这一方法远在古代,就已经在其他自然学科中被采用。如《管子地数》说"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这便是司外揣内法在地质学方面的应用。
    这种方法亦是中医学常用的方法。脏象学说主要就是以此为方法来揣测、分析、判断内脏的内涵。脏者藏也,即是藏在于体内的器官;象就是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也就是说,脏象学说就是借助对外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分析,来揣测判断内在脏腑的功能特点。例如,通过对脉象、舌象、面色及心胸部症状等外在征象和症状的观察分析,就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与异常,并由此作出诊断,决定治疗。又例如,根据声音的低微还是响亮,可以判断肺气虚还是不虚;据舌色鲜红还是正常,可以判断体内有热还是正常等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大多是以此方法建立起来的。由表测里方法与现代控制论"黑箱"方法有所类同。对于内部有着复杂联系又不便于打开,或打开后可能干扰破坏原有状态的研究对象(例如生命活体变化的过程),借"黑箱"方法,通过对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之间关系的对比研究,常可测知该对象内部的大致联系及其变化规律。
    (三)揆度奇恒
    揆度奇恒即对比,就是考察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之间不同与相同之处。对比方法,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基础,是逻辑规律和各种科学方法的前提。《黄帝内经》明确有"揆度奇恒"的说法。"揆度"即衡量;"奇恒"即异常和正常的意思。"揆度奇恒"即是对一般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进行对比,找出不同之点。在中医学中,对比法的应用主要有下面几种:
    1.与正常人对比,从而发现异常 例如:正常人是一呼,脉搏跳动2次,一吸,脉搏跳动2次,加上呼吸间歇跳一次,共五次。医生诊病时,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来与病人相对比,若一呼一吸,病人脉搏分别跳动一次叫"少气";一呼一吸分别跳动3次为躁,此人患热性病病;若一呼跳动4次以上则予后较差。
    2.正反二者对比,揭示生理现象或相反的病理证候 如:淡红舌、薄白苔是正常舌象,医生诊病时以之为参照,若舌淡白苔白则为虚为寒;相反的舌红苔黄则属热;舌质苍老为实证,舌质淡嫩为虚证。通过寒热、虚实正反外象的对比,二者的鉴别要点就显得十分清楚了。
    3.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对比,发现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例如:人体内有五脏六腑。通过五脏功能与六腑功能的对比,可以发现五脏是以贮存人体的精气为主,如肝藏血,肺主气,肾藏精,这些脏器将精华物质贮存于内,不使其外泄而耗损。而六腑则是以受纳消化饮食物并传送为主要功能,当受纳,消化吸收后则排空,以利下一次饮食物进入。通过这一对比,则发现前者功能的特点是贮藏而内守为主;后者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小肠、大肠等交替排空而不能久藏。故《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所以在防治或养生时,要注意让五脏精气保持充盈,让六腑保持通畅。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通过以上的对比,有助于人们认识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从而帮助构筑医学理论。
    (四)试探和反证
    试探,即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查,尝试性地提出初步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对原设想作适当的调整,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思维方法。
    古代医家常借助试探来审视病因,进行辨证,因此,又常被称作"审病法"、"消息法"。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有一段应用试探法进行审视病因,进行辨证论治的精彩论述:"......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这是先用小承汤来试探病人有无燥屎的方法。在较为复杂的病症或疑似难辨之证的认识和治疗中,这种方法的意义尤为突出。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曾有一段经验之谈:"若疑其为虚,意欲用补而未决,则以轻浅消导之剂,纯用数味,先以探之。消而不投,即知为真虚矣。疑其为实,意欲用攻而未决,则用甘温纯补之剂,轻用数味,先以探之。补而觉滞,即知其有邪也。假寒者略温之,必见烦躁;假热者略寒之,必加呕恶。探得其情,意自定矣"。这里,张氏介绍了用试探法从难辨的证中辨别虚、实、寒热证的经验。
    反证,是从结果来追溯或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的认知方法。试探与反证两种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有从结果进行反推,不同之处是试探法要事先采取一定措施,然后,观察其结果;而反证则无需这一环节。
    反证法在中医学中应用很广,中医理论的形成,不少内容是从反证法得来的。例如,肝血虚的病人,容易出现眼蒙,视物不明等,用益肝的药物治疗,随着肝虚恢复而眼的症状消失;火盛的病人出现目赤肿痛,用清泻肝火的药物治疗,随着肝火退而目赤肿痛消失。由此,反证肝与目有密切的关系。又如,某病人,患的还不清楚是何证,但用活血祛瘀的药物治好了。因而,可以考虑可能是血瘀证,甚至可能还会由此而发现血瘀证有新的症状。中医常说的"审症求因"就是典型的反证法。它通过对症状和体征的仔细分析、甄别,从结果出发去追索反推出新的病因。
    可见试探与反证这两种认知方法在中医学中都被广泛应用。
    (五)演绎
    演绎,即从一般推导出个别的思维方法。人们以归纳得出的一般共性的结论为依据,去研究尚未深入研究的对象或新事物,可得出新的结论,如此推理下去,又可得出许多新的结果。
    例如:阴虚常有一些共同表现:潮热、盗汗、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则肝阴虚、肺阴虚、肾阴虚的症状,除了有肝、肺、肾各自的特定症状外,必然还有阴虚的共同表现;阳虚也常有一些共同表现如: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无力等,则肾阳虚、脾阳虚的症状除了脾肾各自的定位症状外,必然还有阳虚的共同表现。
    五行的各自特性、阴阳的各自特性都可看作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用于推导。如心在五行属火、主神志、开窍于舌。而火的特性,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此,心火旺则会出现烦躁失眠,口舌生疮等火热上炎的症状,此时,当清心泻火,当心火被清,证候自消。脾在五行属土,土的特性是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由此得出脾可以受纳水谷,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为后天之本的认识。
    中医学中,演绎法的使用常常与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以及气一元论是分不开的。
    上述的思维方法,今天,在各门学科中仍然普遍使用。例如,平常实验研究就常用对比法,实验时,按需要设立多组,实验后对比各组,尤其是与正常组相对比,看是否有差异。又如,西医常在动物身上制造病理模型,以进行病理、药理、毒理学的研究,这就是比照类推法的应用。遇到疑难的疾病,一时未能诊断时,西医往往会采用"诊断性治疗"的方法,这便是试探法的应用。但是,中医应用这些方法时,是在古代哲学思想、人文观念及中医自身的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这是中医思维方法的特色所在。
 [16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02 22:16 

山楂丸吧
消食健胃,呵呵
 [17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02 22:32 

回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并不是有了西医,就抛弃中医,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在不同的程度上发挥着各自的先进作用
 [18楼]  作者:天骄版务  发表时间: 2007/06/02 22:39 

中西合壁,古今相映

 

还是您总结得全面,中医是祖宗遗产,丢不得,西医是世界先进文化,也丢不得!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19楼]  作者:60.217.48.*  发表时间: 2007/06/02 22:52 

中医说取消就能取消?幼稚!!!

取消中医的想法根本就是错误的,因为这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

取消中医的做法根本就是幼稚的,因为做不到.中国有13亿人,到现在那什么破功不还有人练嘛,何况是中医.

 

但是,如果国家真的制定政策取消中医了,我举双手赞成,因为只有这样中医才能真正的重生.中医学院正是扼杀中医的源地,取消了它,才是中医之大幸.

 [20楼]  作者:我心若云  发表时间: 2007/06/02 22:56 

就怕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后代没了这责任感!

 

那可是中华文明的一种悲哀了!



※※※※※※
 [21楼]  作者:我心若云  发表时间: 2007/06/02 22:59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不是涅磐嘛

 

有思想有个性有过人见识,高!



※※※※※※
 [22楼]  作者:我心若云  发表时间: 2007/06/02 23:06 

我家老太太去年抽筋,一番山楂片吃好了

 

当时很管用

很多中医小偏方,治大病



※※※※※※
 [23楼]  作者:老虾干  发表时间: 2007/06/02 23:14 

儒帅哲师弟弟你累不累呀!我们不和这样的家伙较劲

    儒帅哲师弟弟,俺偷偷的告诉你:那些个不要中医的家伙是在乱吵吵,敢情是为了把自己通过‘取消中医’这个提案把自己给整出名哦。

    我是根本不理这样乱七八糟方块字的。儒帅哲师弟弟你也不要花那么多的精力去整出一堆方块字来砸他们,那些个家伙呀会得到报应的。你瞪大眼睛瞅着:要是这些个家伙到了活不了快死了的时候,束手无策的西医端来一碗中药汤对他说:“西药对你统统地不管用,你只能喝了这个中药汤估计还能活命,一准那个家伙就忘记自己骂过中医,咕咚咕咚一口气把面前的这碗药汤喝喝的精光。

    所以,我们不要和这样的家伙较劲,特没劲哦!

    哈哈。

 [24楼]  作者:天骄版务  发表时间: 2007/06/02 23:22 

嚯嚯,还是虾味到位

 

 大前天我去看患了强直性脊柱炎的同学,周身都起了牛皮癣了,任何西医都没治,最后是老中医开的草药喝了一碗就立杆见影,一说取消中医,他只骂“放屁,不让老子活了!”

 呵呵,我就没想到这家伙是炒作,老姐脑子一转就钻那家伙心里了,嘿嘿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25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02 23:32 

为了活命可以把这边的脸撕下来贴到另一边去.......
老虾干好
 [26楼]  作者:天骄版务  发表时间: 2007/06/02 23:50 

哟哟哟

 

 才见识到野火兄还有这么犀利的一面呐,让那些取消中医提议的人骂你吧,嘿嘿,到时候俺帮您用水管冲那些个嘴巴 :)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27楼]  作者:老虾干  发表时间: 2007/06/03 00:09 

版头好呀
握手
 [28楼]  作者:老虾干  发表时间: 2007/06/03 00:10 

俺的虾言虾语
版头妹子好久木有看到了吧!嘿嘿
 [29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06/03 00:32 

是呀是呀,这番虾味的抗击取消中医者

 

着是过瘾,偶说了,无论何时,将虾味进行到底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
 [30楼]  作者:聚庸金  发表时间: 2007/06/03 00:34 

刮骨疗伤救关公
算是最早的中西结合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158648967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