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让你的孩子轻松自信考大学———... 下一主题:"妓"聊
 [1501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29 

好东东都在古书堆里

 

  翻翻,吸取一下

 [1502楼]  作者:帮一把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29 

一个办法
中医调理。
 [1503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30 

不相信医生,而相信自己,我想有些人连想都不敢想吧。
不相信医生,而相信自己,我想有些人连想都不敢想吧。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只要你改变固有的观念,在稍微懂得一点额外的知识,你完全可以从此轻装上阵,不必再为身体而烦忧。可能你会转而忧虑医生失业的问题了。不要把问题想的很复杂,就这么简单。因为这是你本来就有的能力。
 [1504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31 

我若评委,绝对选21行这个当最佳回帖

 

辨正的观点,服人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
 [1505楼]  作者:帮一把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32 

值得学习
研究。
 [1506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32 

这是个宝贝

 

比三字经短多了,中医大夫都背过吧

 [1507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33 

疾病就是命运
…………
 [1508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33 

疾病就是命运
…………
 [1509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34 

因为了解而爱

 

爱惜自己的身体

 [1510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36 

这样是消极的观点啊

 

就是说锻炼与否,该得还得得?

 [1511楼]  作者:帮一把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36 

这样
中医可以不要,西医也可以取消了。
 [1512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37 

人们都怕得病,其实疾病正是你成熟的契机。那是你内心与你的对话,如果你仔细倾听,然后加以修正,人生就会因此而有一些感悟,但是通常人们都会加以抵触、敌对、掩盖、压制、使疾病变得不在是它的本来面目,不是它本来想要对你说的话。而最后变成一派胡言,而你的生命也因此变得一蹋胡涂。
 [1513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38 

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人读这书就够人尊敬的了。

 

 真是守住自身洁净了

 [1514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38 

读者需要这样的一番引领

 

功德啊这是  :)

 [1515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40 

先生自然言论出类

 

  学习了!

 [1516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40 

其实头痛有头痛的深意、溃疡有溃疡的警示。这些症状对生命来说并无敌意。它只是在告戒。但人们听不得这逆耳的忠言。偏要与疾病做斗争。就象是一位昏君,杀死了仗义直言的忠臣一样。
 [1517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41 

有些玄 :)

 

估计也是个爱哲学的 :)

 [1518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44 

为什么我们对那么多的疾病束手无策,那是因为我们不能辨别谁是罪魁祸首,而只是挥舞着大刀在滥杀无辜。所以从现在起请大家小心的对待自己的疾病。用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来倾听它。其实它既是问题,又是答案的指针。我们可以按照心灵的指引,去走一条本能的自愈之路。
 [1519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44 

人百病 首中风

 

 又是三字经精品

 [1520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45 

说明来源于

 

人们的社会实践

 [1521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46 

有关我国中医针灸专业的历史

 

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用以治疗疾病,解除病痛,并由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人体经络腧穴理论,成为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砭石”砭刺人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灸疗的产生是在火的发现和应用后形成的,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针灸疗法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不少精通针灸的医生,《史记》记载的扁鹊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扁鹊被誉为“中华医祖”,他起死回生的神奇针术以及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为后人世代传颂,至今在河北内丘等地还保留有纪念扁鹊的鹊王庙、鹊王祠以及各种民间传统祭祀活动。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脉书》中均记载有经脉的循行与主病。从四川绵阳双包山西汉墓出土的一具黑漆小型木质人形,其体表正背面标有纵横方向的经脉路径,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实物。
到了隋唐时期,针灸学发展成为专门学科,针灸著作倍增,内容丰富多彩,针灸被正式列入国家的医学教育课程,在太医署专设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师、针工和针生等职衔。北宋时期,医官王惟一考订腧穴主治,统一腧穴定位,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颁行全国,并铸造了造型逼真、构造精巧的教学工具——铜人模型,对针灸学术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明清以降,针灸理论继往开来,技术和器具不断改进,流派纷争,名家辈出,佳作不断,针灸疗法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症,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目前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针灸是在中国历代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1522楼]  作者:天骄版务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49 

爱我中医:

 

  看看我们的家珍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1523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51 

疾病正是你成熟的契机 ,说的真好!
:)
 [1524楼]  作者:天骄版务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53 

我国第一部中医著作是什么?

 

东汉·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把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密切结合起来的著作。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1525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54 

有关我国中医针灸专业的历史

中医针灸学之祖---皇甫谧

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名静,晚年自称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

  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是一个集文、史、哲、医于一身而尤长于医学的伟大作家。

  皇甫谧出身官僚家庭,曾祖父名叫皇甫嵩,是东汉时期一位名将,领冀州牧,官拜太尉侯。但是到了皇甫谧父亲时,家境已经衰落,以致连生活都相当窘迫。因皇甫谧的叔父没有后代,在皇甫谧父亲同意下,将皇甫谧过继给自己。自此,皇甫谧就随叔父迁居到新安,皇甫谧的叔父相当溺爱皇甫谧,所以少年时代的皇甫谧沾染了当时官宦子弟的通病,不肯好好读书,整日吃喝玩乐。到了十七岁,竟"未通书史",目不识丁,甚至有人认为他天生痴傻,那年,由于家中不善经营,加上皇甫谧挥霍浪费,他叔父家的田产房屋变卖一空。叔母对皇甫谧如此不求上进非常气愤,常常为他的前途忧虑。

  一天,她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要教训他。谁知他到了外边弄来了香瓜、甜果之类,洋洋自得地呈献给叔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谁知叔母更加气愤,接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快二十岁了,还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顺父母,就得‘修身笃学'。"他很受感动,自此以后,皇甫谧判若二人,与一帮公子哥儿断绝了来往。拜乡里有名的学者席坦为师,刻苦学习儒学。

  由于家境每况愈下,无钱买书,他就到处借书抄阅,有时为借阅一本书,长途跋涉数十里、数百里。后来,家中生计无着,他还得耕田劳动,但仍边耕边读,每天带了书下田,一有空暇就取出书来朗读。阅读了大量的典籍和诸子百家著作,学识大进。


  正当他在史学上有所成就的时候,42岁的皇甫谧患了风痹病:半边身子像针刺似地难受,有时痛得起不了身,但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也。"从此潜心钻研医学。在自学了《内经》、《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医书后,他就在自己身上扎针,有些穴位刺不到就叫儿子进针,就这样,靠针刺、拔火罐、按摩,他居然治好了自己的风痹病。从此,他更努力钻研,决心效法古人整理针灸典籍,要把有用的医术继承下来。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而又错误百出,十分不便于学习和阅读。如周代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东汉初期的《针经》等,虽然对针灸方面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但是"其义深奥","文多重复,错互非一",加上当时用竹木简刻书,书被视为秘宝,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参考书奇缺。值得庆幸的是,当时晋武帝敬他品格高尚、学识丰富,征召他入朝为官,他不但婉言辞绝了,竟还向皇帝提出了借书的请求,皇上为了表示自己"礼贤下士",居然送了一批书给他,让他补充了不少针灸资料。他以三部著名的医学著作:《素问》、《针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为依据,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悉心钻研,摸清了人的脉络与穴位,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该书共12卷,128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书中记载了全身穴位649个,穴名349个,对各穴位明确定位,对各穴的主治证、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详细介绍,保存了大量过去散失掉的资料,并纠正了以前的一些谬误。此书问世后,唐代医署就开始设立针灸科,并把它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当时的医家王焘评它"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直至现在,我国的针灸疗法,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动,而在原则上均本于它。一千六百多年来,它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对我国针灸学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人们称做是"中医针灸学之祖",是后世针灸学著作的典范。

  此书传到国外,在国际上声望也很高,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的重视。公元7世纪,日本设立针灸科,在《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把《针灸甲乙经》列为必读的教材之一,所以此书不只是我国最早最系统的针灸专著,在国际医学交流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1526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55 

挚爱中医
:)
 [1527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55 

挚爱中医
:)
 [1528楼]  作者:天骄版务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55 

《伤寒杂病论》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1529楼]  作者:天骄版务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56 

不堪忆当年

        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1530楼]  作者:天骄版务  发表时间: 2007/06/18 01:57 

流传的过程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017960548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