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东都在古书堆里
翻翻,吸取一下 |
不相信医生,而相信自己,我想有些人连想都不敢想吧。 不相信医生,而相信自己,我想有些人连想都不敢想吧。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只要你改变固有的观念,在稍微懂得一点额外的知识,你完全可以从此轻装上阵,不必再为身体而烦忧。可能你会转而忧虑医生失业的问题了。不要把问题想的很复杂,就这么简单。因为这是你本来就有的能力。 |
人们都怕得病,其实疾病正是你成熟的契机。那是你内心与你的对话,如果你仔细倾听,然后加以修正,人生就会因此而有一些感悟,但是通常人们都会加以抵触、敌对、掩盖、压制、使疾病变得不在是它的本来面目,不是它本来想要对你说的话。而最后变成一派胡言,而你的生命也因此变得一蹋胡涂。 |
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人读这书就够人尊敬的了。
真是守住自身洁净了 |
其实头痛有头痛的深意、溃疡有溃疡的警示。这些症状对生命来说并无敌意。它只是在告戒。但人们听不得这逆耳的忠言。偏要与疾病做斗争。就象是一位昏君,杀死了仗义直言的忠臣一样。 |
为什么我们对那么多的疾病束手无策,那是因为我们不能辨别谁是罪魁祸首,而只是挥舞着大刀在滥杀无辜。所以从现在起请大家小心的对待自己的疾病。用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来倾听它。其实它既是问题,又是答案的指针。我们可以按照心灵的指引,去走一条本能的自愈之路。 |
有关我国中医针灸专业的历史
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用以治疗疾病,解除病痛,并由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人体经络腧穴理论,成为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
爱我中医:
看看我们的家珍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我国第一部中医著作是什么?
东汉·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把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密切结合起来的著作。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有关我国中医针灸专业的历史 中医针灸学之祖---皇甫谧 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是一个集文、史、哲、医于一身而尤长于医学的伟大作家。 皇甫谧出身官僚家庭,曾祖父名叫皇甫嵩,是东汉时期一位名将,领冀州牧,官拜太尉侯。但是到了皇甫谧父亲时,家境已经衰落,以致连生活都相当窘迫。因皇甫谧的叔父没有后代,在皇甫谧父亲同意下,将皇甫谧过继给自己。自此,皇甫谧就随叔父迁居到新安,皇甫谧的叔父相当溺爱皇甫谧,所以少年时代的皇甫谧沾染了当时官宦子弟的通病,不肯好好读书,整日吃喝玩乐。到了十七岁,竟"未通书史",目不识丁,甚至有人认为他天生痴傻,那年,由于家中不善经营,加上皇甫谧挥霍浪费,他叔父家的田产房屋变卖一空。叔母对皇甫谧如此不求上进非常气愤,常常为他的前途忧虑。 一天,她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要教训他。谁知他到了外边弄来了香瓜、甜果之类,洋洋自得地呈献给叔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谁知叔母更加气愤,接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快二十岁了,还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顺父母,就得‘修身笃学'。"他很受感动,自此以后,皇甫谧判若二人,与一帮公子哥儿断绝了来往。拜乡里有名的学者席坦为师,刻苦学习儒学。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而又错误百出,十分不便于学习和阅读。如周代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东汉初期的《针经》等,虽然对针灸方面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但是"其义深奥","文多重复,错互非一",加上当时用竹木简刻书,书被视为秘宝,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参考书奇缺。值得庆幸的是,当时晋武帝敬他品格高尚、学识丰富,征召他入朝为官,他不但婉言辞绝了,竟还向皇帝提出了借书的请求,皇上为了表示自己"礼贤下士",居然送了一批书给他,让他补充了不少针灸资料。他以三部著名的医学著作:《素问》、《针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为依据,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悉心钻研,摸清了人的脉络与穴位,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该书共12卷,128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书中记载了全身穴位649个,穴名349个,对各穴位明确定位,对各穴的主治证、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详细介绍,保存了大量过去散失掉的资料,并纠正了以前的一些谬误。此书问世后,唐代医署就开始设立针灸科,并把它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当时的医家王焘评它"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直至现在,我国的针灸疗法,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动,而在原则上均本于它。一千六百多年来,它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对我国针灸学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人们称做是"中医针灸学之祖",是后世针灸学著作的典范。 此书传到国外,在国际上声望也很高,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的重视。公元7世纪,日本设立针灸科,在《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把《针灸甲乙经》列为必读的教材之一,所以此书不只是我国最早最系统的针灸专著,在国际医学交流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
《伤寒杂病论》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不堪忆当年 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流传的过程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