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好!确实是一门伟大艺术! :) |
中医之所以被否定的原因
其一是处方缺乏基本的安全性保证与疗效保证;其二,是一些处方来路不明,甚至有的处方是"胡编乱造"的,根本没有科学性、实用性,这样会严重影响中医的形象。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我们知道,中医之所以被部分人否定,其中之一就是夸大疗效、炫耀神秘。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回复:明清 日臻成熟 明清 日臻成熟 明代是我国针灸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作为整个针灸学科组成部份的急症针灸也进入了日趋完善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
回复:(一) 救治范围空前扩大 (一) 救治范围空前扩大 明代,应用针灸治疗的急症种类大为增加。《神应经》所载针灸治疗的460余条症候中,急症约占三分之二。明朝著名针灸家杨继洲在总结前人与本人丰富临证经验基础上,立针灸治证89种,其中内科疾患42种,即含中风、中暑、哮喘、咳嗽、肺痈、泄泻、痢疾、癃闭、黄疸、呃逆、狂证、痫证、霍乱、血证、疟疾、心痛、胃脘病、伤寒、头痛、胸胁痛、腰痛、腹痛、发痧等急性病症;外科疾患11种,亦包括丹毒、痄腮、疔疮、痈疽、乳痈、破伤风等急症;妇科疾患11种,内有崩漏、难产、产后血晕、胎衣不下等急症;儿科疾患4种,包括小儿赤游风等;五官科21种,有目赤肿痛、耳聋气闭、乳蛾、舌肿、牙痛、咽喉肿痛等急症。以上这些,基本上已经概括了祖国医学中针灸治疗的急性病种。 |
回复:(二) 探索总结辨证施治规律 (二) 探索总结辨证施治规律 为了扩大病种,提高疗效,明代医家重视探索和总结急症针灸中的辨证施治规律,杨继洲和高武等医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们通过反复的实践,已摸索出以下几条: |
回复:1.辨证须精细 1.辨证须精细 急症,一般主证多较明显,具体辨治时要求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首先须详析病因病机。如心胸痛:"心痛有九种,有虫、食痛者,有心痹冷痛者,有阴阳不升降者,有怒气冲心者,此症非一,推详其症治之"(《针灸大成
|
回复:2.施治应据症 2.施治应据症 急症病重多变,对治疗要求较高。关键一条,必须对症。《针灸聚英
|
历史
在漫长的临证实践中,历代医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通过现代针灸工作者以及其他学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又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认真地回顾我国急症针灸发展的历史。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博古才能通今:
系统地整理有关文献,总结古人和今人在这方面的成就(也包括教训),对于提高针灸防治急症的水平,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都当有所裨益。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回复:3.操作重针法 3.操作重针法 这也是施治关键之一。急症急治,针法的熟练运用甚为重要。杨继洲曾对中风不省人事,针人中等穴不效的情况作了分析,认为是“针力不到,补泻不明,气血错乱,或去针速,故不效也”(《针灸大成•卷九》)。 以上这些认识不仅较前人更为深入系统,而且对今天的临床,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
回复:(三) 急症针法已近完备 1.补泻手法丰富 (三) 急症针法已近完备 1.补泻手法丰富多采
|
回复:2.时间针法推广应用 2.时间针法推广应用 时间针法到明代有很大的发展。贡献最杰出的是徐凤。他在何苦愚《子午流注针经》以及其他医家经验的基础上,撰成了《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这一歌赋,是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的重要依据,并使之得以在针灸界普遍推广。另一种子午流注针法,即以十二经脉与一日内十二时辰相配的纳子法,虽亦始于宋,为丁德用注释《难经》时首次提出,实际上也是直到明代才由高武加以发挥完善的。运用子午流注针法可以提高急症针灸疗效,这在上节已述。而明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又进一步指出,子午流往针法应用于急症时必须依据病情灵活掌握,切忌呆板。正如李梴所云:"燕避戊己,蝠伏庚申,物性且然,况人身一小天地乎?故缓病必俟开阖,犹瘟疫必依运气;急病不拘开阖,犹杂病舍天时而从人之病也"(《医学入门
另有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均系以人体奇经八脉配合八卦、干支而构成的时间针法。虽源于窦汉卿之流注八穴,且经同时代的王国瑞发挥,但真正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亦是经徐凤加工、整理并编写成《奇经八脉周身交会歌》等多首歌诀之后。 |
回复:(四) 灸治理法趋于完善 (四) 灸治理法趋于完善 灸法,在明代已不及针法应用之广。急症治疗中亦然如此。但是也有一定进展,且出现如《类经图翼》这样设专篇论灸治的书籍。 |
回复:1.灸疗机理系统总结 1.灸疗机理系统总结 关于灸治急症的作用机理,在明以前,历代虽各有不同程度认识,但多是零散的,不完整的。首先对灸治机理作较全面概括的是明代医家李梴,他指出:"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就燥之义也"(《医学入门•卷二 灸法》)。而急症灸治机理,张景岳说得更为明确:"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火力若到,功非浅鲜"(《类经图翼•卷十一》),假如"痈疽为患,无非血气壅滞,留结不行之所致,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籍火力不能速也"(《景岳全书•外科钤》)。 |
回复:2.灸疗作用观察深化 2.灸疗作用观察深化 灸疗对急症的防治作用,至明代又有更多认识。晋唐时期记载有艾灸预防瘴毒之类外感邪毒,明代医家则认识到灸亦可预防脏腑内伤所致的急性病症,当出现中风之候时,"便宜急灸足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针灸大成
其次,发现可根据灸后反应未识别病治深浅,如痈毒,灸后"先不痛而后觉痛者,其毒轻浅;先痛而后反不痛者,其毒深重"(《类经图翼
|
回复:3.灸疗方法有所革新 3.灸疗方法有所革新 明以前,主要采用着肤灸(直接灸)和隔物灸二法施治。明代出现艾卷灸。艾卷灸使用方便,热力可随时调节,施灸时间亦能任意控制,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艾卷灸多为配入一定药物的药条灸,称之为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常用于急症治疗。张景岳还记载了一位称孙道人的所创制的神仙薰照方,对痈毒中"毒邪炽盛,其势猛急而垂垂危者,则宜用薰照方,更胜于灸也"(《景岳全书•外科钤》)。所谓神仙薰照方。实际上也是一种药条灸。张景岳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此方的具体操作:先将药条"以真麻油润透,点灼疮上,须离疮半寸许,自红晕外圈周围徐徐照之,以渐将捻收入疮口上,所谓自外而内也。更须将捻猛向外提,以引毒气,此是手法。此药气从火头上出内透疮中,则毒随气散,自不内侵脏腑"(《景岳全书•外科钤 古方》),这种灸治手法的应用,有助于疗效进一步提高。在急症灸治的壮数上,张景岳也提出了新看法:"灸者必令火气直达毒处,不可拘定壮数",如能"前后相催,其效尤速"(《类经图翼•卷十一》)。这里,已将"气至病所"和灸治壮数作了有机结合,无疑是"气至病所"法在灸治上的一种创新。 |
特邀嘉宾:刘弘章:《刘太医谈养生》作者, 中国金朝医学家刘元素第33代后裔、医学双博士 |
回复:(五) 急症医案较详细完整 (五) 急症医案较详细完整 针灸急症医案,最早为《史记》所载扁鹊治虢太子尸厥,但属史料。后世的《备急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也有部份记述,然而往往以他人或前人医案为主,多系只字片语的传说。《针灸资生经》记载不少作者本人及其亲属的医案,有一定价值,但亦失之于简略。我国古代针灸医案记录较详涉及面较广者,当推杨继洲医案。杨氏医案载述其行医46年中所治针灸验案共27则,其中急症医案近20则。病种包括:痢、嗽血、痫狂、狂证、伤寒、咽喉急症、便血、两腿风以及当时诊断不明的危异之疾等。医案内容详细,辨证确切,组方严谨,讲究手法。故疗效显著。如熊可山一案,病人患痢兼吐血不止,身热咳嗽。绕脐一块痛至死,脉气将危绝。症候复杂,病情险重,众医都认为不治。杨继洲按急则治其标之意,抓住急中之急的腹中气块剧痛一症,"急针气海,更灸至五十壮而苏,其块即散,病即止。后治痢,痢愈,治嗽血,以次调理得痊"(《针灸大成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针灸避忌问题。唐
清代,产生了不少针灸著作,包括《神灸经纶》这样的灸治专书,另有一些收集民间治疗方法的书籍,如赵学敏编的《串雅外编》等,都包含有相当多的急症针灸方面的内容。但由于多数书籍重在汇集前人文献,加之清朝后期道光帝明令禁止太医院设针灸科,导致整个针灸学科的衰落,使得急症针灸未能取得更多的成就。清代大致有以下两方面发展: |
杨继洲和高武
功臣也!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
回复:1.治疗范围有所扩大 1.治疗范围有所扩大 温病学说到清代已经成熟,一些急性温热病症候逐步采用针灸治疗,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如瘟疫:"热入血室,发黄,身如烟薰,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砭刺曲池出恶血,或用锋针刺肘中曲泽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出,极效"(《针灸逢源
一些凶险重症,历代记载多属不治的,至清代,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逐渐使之成为可治。诸如疔疮走黄一症,"毒气内攻,走黄不住,疮必塌陷,按经寻之,有一芒刺直竖,乃是疔苗,急用针刺出恶血。即在刺处,用艾灸三壮,以宣余毒"(《针灸逢源
|
王岩:军委保健办专职保健医生、医学博士 一个“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近来在各大网站上炒得沸沸扬扬,中医、中药又一次进入了公众视野。虽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10月1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对此说法已经予以驳斥,作为中医药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明确表示了不同意见,但是公众对于中医药的态度以及中医在医学中到底存有多大的价值,仍旧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
回复:2.刺灸之法有所发挥 2.刺灸之法有所发挥 首先在操作方法上有一定增补。急症灸治,在隔物灸方面,清代又增加了黄蜡灸、豆豉饼灸、蛴螬灸等,《串雅外编》还收编了民间的鸡子灸(即用鸡蛋白乘热覆盖于肿毒上,上用艾灸之)、碗灸等法。多用于治疗急性痈毒。另外,救治疯犬咬伤,还主张在咬伤处"急用大嘴砂酒壶一个,内盛干烧酒,烫极热,去酒以酒壶嘴向咬处,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上用艾炷灸之,永不再发"(《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急症刺法,《串雅外编》也收集了这方面的民间防治经验。如刺血治急痧将死,方法是"将口撑开,看其舌处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刺出紫血一点即愈。刺血忌用针,须用竹箸嵌碎瓷碗尖为妙"(《串雅外编
关于急症治疗次数与疗程,历代未明确指出。鉴于急症势如奔马闪电,清朝一些医家提出某些急重之候,要求治疗不可间断,甚至日可2次。如痈肿疮毒,须"针无间日,如或针间日则无效矣,......或一日再刺,以泻其毒"(《针灸集成
另外,清朝医家强调审证取穴,正如吴亦鼎所云:"灸法亦与针并重,而其要在审穴,审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神灸经纶
综上所述,我国的急症针灸证治,奠基于秦汉,经过晋唐宋大量临床、特别是灸治方面实践的丰富充实,金元在理法上的创新突破,至明清终于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与中医学的其他疗法一起,在同急性疾病斗争,保护古代劳动人民健康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