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让你的孩子轻松自信考大学———... 下一主题:"妓"聊
 [1561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19 

说得好!确实是一门伟大艺术!
:)
 [1562楼]  作者:天骄版务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19 

中医之所以被否定的原因

 

其一是处方缺乏基本的安全性保证与疗效保证;其二,是一些处方来路不明,甚至有的处方是"胡编乱造"的,根本没有科学性、实用性,这样会严重影响中医的形象。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我们知道,中医之所以被部分人否定,其中之一就是夸大疗效、炫耀神秘。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1563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20 

回复:明清 日臻成熟
明清 日臻成熟

明代是我国针灸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作为整个针灸学科组成部份的急症针灸也进入了日趋完善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564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20 

夸大疗效啊

 

 敬下神来无处安

 [1565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21 

当然,也就是说

 

举得过高,无法着地了!

 [1566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21 

回复:(一) 救治范围空前扩大
(一) 救治范围空前扩大

明代,应用针灸治疗的急症种类大为增加。《神应经》所载针灸治疗的460余条症候中,急症约占三分之二。明朝著名针灸家杨继洲在总结前人与本人丰富临证经验基础上,立针灸治证89种,其中内科疾患42种,即含中风、中暑、哮喘、咳嗽、肺痈、泄泻、痢疾、癃闭、黄疸、呃逆、狂证、痫证、霍乱、血证、疟疾、心痛、胃脘病、伤寒、头痛、胸胁痛、腰痛、腹痛、发痧等急性病症;外科疾患11种,亦包括丹毒、痄腮、疔疮、痈疽、乳痈、破伤风等急症;妇科疾患11种,内有崩漏、难产、产后血晕、胎衣不下等急症;儿科疾患4种,包括小儿赤游风等;五官科21种,有目赤肿痛、耳聋气闭、乳蛾、舌肿、牙痛、咽喉肿痛等急症。以上这些,基本上已经概括了祖国医学中针灸治疗的急性病种。
 [1567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22 

回复:(二) 探索总结辨证施治规律
(二) 探索总结辨证施治规律

为了扩大病种,提高疗效,明代医家重视探索和总结急症针灸中的辨证施治规律,杨继洲和高武等医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们通过反复的实践,已摸索出以下几条:
 [1568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24 

回复:1.辨证须精细
1.辨证须精细

急症,一般主证多较明显,具体辨治时要求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首先须详析病因病机。如心胸痛:"心痛有九种,有虫、食痛者,有心痹冷痛者,有阴阳不升降者,有怒气冲心者,此症非一,推详其症治之"(《针灸大成
  • 卷九》)。另如头痛,亦有"风、风热、痰湿、寒、真头痛"等的不同(《针灸聚英卷二》)。其次,要细辨各种证型,同属哮喘,有"水哮"、"气哮"、"咸哮"之异。另外,还须兼顾其他各种因素,杨继洲曾强调指出,中暑之预后,与得病发病时间有关,"至八、九月方发。乃难治也;六、七月受病浅,风疾未盛,气血未竭,体气未衰,此为易冶"(《针灸大成卷九》)。
 [1569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24 

针灸治疗急症,

 

在我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

 [1570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25 

回复:2.施治应据症
2.施治应据症

急症病重多变,对治疗要求较高。关键一条,必须对症。《针灸聚英
  • 卷二》提及,同一急性病症其症候表现不同,取穴亦不同,如痢疾一证,"白痢,大肠俞;赤,小肠俞";刺灸之法也不同,如腹痛,"实痛宜刺泻之,......邪客经络,药不能及者,宜灸";刺灸目的亦不同,如发热,"热病汗不出......(针)以导气;热无度不止,......血以泄热"。
 [1571楼]  作者:天骄版务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25 

历史

 

在漫长的临证实践中,历代医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通过现代针灸工作者以及其他学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又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认真地回顾我国急症针灸发展的历史。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1572楼]  作者:天骄版务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26 

博古才能通今:

 

系统地整理有关文献,总结古人和今人在这方面的成就(也包括教训),对于提高针灸防治急症的水平,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都当有所裨益。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1573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27 

回复:3.操作重针法
3.操作重针法

这也是施治关键之一。急症急治,针法的熟练运用甚为重要。杨继洲曾对中风不省人事,针人中等穴不效的情况作了分析,认为是“针力不到,补泻不明,气血错乱,或去针速,故不效也”(《针灸大成•卷九》)。

以上这些认识不仅较前人更为深入系统,而且对今天的临床,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1574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28 

包含丰富

 

各种外感病都算

 [1575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29 

回复:(三) 急症针法已近完备 1.补泻手法丰富

(三) 急症针法已近完备

1.补泻手法丰富多采

明代为针刺手法研究的全盛时期。《金针赋》是一篇专门总结当时盛行的各类单复式手法的针灸歌赋。急症应用的手法,多为泻法,或以泻法为主兼用补法。如透天凉适用于"风痰壅盛、中风、喉风、癫狂、疟疾、单热等一切热症",龙虎交腾法能"治损逆赤眼,痈肿初起"等(《针灸大成

  • 卷四》)。


"气至病所"手法,得到了明代医家极大的重视。杨继洲反复强调:"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针灸大成•卷四》)。在窦汉卿《针经指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气至病所"与补泻融为一体。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手法。正确运用这种手法,可以提高急症救治疗效,一如《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所言:"驱运气血,顷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暧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针灸聚英•卷四下》)。

 [1576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30 

回复:2.时间针法推广应用
2.时间针法推广应用

时间针法到明代有很大的发展。贡献最杰出的是徐凤。他在何苦愚《子午流注针经》以及其他医家经验的基础上,撰成了《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这一歌赋,是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的重要依据,并使之得以在针灸界普遍推广。另一种子午流注针法,即以十二经脉与一日内十二时辰相配的纳子法,虽亦始于宋,为丁德用注释《难经》时首次提出,实际上也是直到明代才由高武加以发挥完善的。运用子午流注针法可以提高急症针灸疗效,这在上节已述。而明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又进一步指出,子午流往针法应用于急症时必须依据病情灵活掌握,切忌呆板。正如李梴所云:"燕避戊己,蝠伏庚申,物性且然,况人身一小天地乎?故缓病必俟开阖,犹瘟疫必依运气;急病不拘开阖,犹杂病舍天时而从人之病也"(《医学入门
  • 卷一 针法》)。杨继洲则更为具体地指出;"遇有急疾奈何......妻闭则针其夫,夫闭则针其妻;子闭针其母,母闭针其子"(《针灸大成卷五》)。

另有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均系以人体奇经八脉配合八卦、干支而构成的时间针法。虽源于窦汉卿之流注八穴,且经同时代的王国瑞发挥,但真正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亦是经徐凤加工、整理并编写成《奇经八脉周身交会歌》等多首歌诀之后。
 [1577楼]  作者:弘扬国粹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30 

医学博士刘弘章:取消中医就是取消传统文化
大家来看
 [1578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31 

晒出了咱的中医宝

 

  鲜为人知的,很多都是

 [1579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32 

回复:(四) 灸治理法趋于完善
(四) 灸治理法趋于完善

灸法,在明代已不及针法应用之广。急症治疗中亦然如此。但是也有一定进展,且出现如《类经图翼》这样设专篇论灸治的书籍。
 [1580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33 

针灸并昌

 

曾经辉煌至此!

 [1581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33 

回复:1.灸疗机理系统总结
1.灸疗机理系统总结

关于灸治急症的作用机理,在明以前,历代虽各有不同程度认识,但多是零散的,不完整的。首先对灸治机理作较全面概括的是明代医家李梴,他指出:"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就燥之义也"(《医学入门•卷二 灸法》)。而急症灸治机理,张景岳说得更为明确:"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火力若到,功非浅鲜"(《类经图翼•卷十一》),假如"痈疽为患,无非血气壅滞,留结不行之所致,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籍火力不能速也"(《景岳全书•外科钤》)。
 [1582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34 

回复:2.灸疗作用观察深化
2.灸疗作用观察深化

灸疗对急症的防治作用,至明代又有更多认识。晋唐时期记载有艾灸预防瘴毒之类外感邪毒,明代医家则认识到灸亦可预防脏腑内伤所致的急性病症,当出现中风之候时,"便宜急灸足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针灸大成
  • 卷九》),其于萌芽。

其次,发现可根据灸后反应未识别病治深浅,如痈毒,灸后"先不痛而后觉痛者,其毒轻浅;先痛而后反不痛者,其毒深重"(《类经图翼
  • 十一卷》)。还可据此了解预后好坏,如疔疮一症,"以蒜膏遍涂四周,只露毒顶,用艾著肉灸之,以爆为度,如不爆者难愈"(《类经图翼卷十一》。
 [1583楼]  作者:晴空落英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34 

关键时期啊

 

创新突破呢

 [1584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35 

回复:3.灸疗方法有所革新
3.灸疗方法有所革新

明以前,主要采用着肤灸(直接灸)和隔物灸二法施治。明代出现艾卷灸。艾卷灸使用方便,热力可随时调节,施灸时间亦能任意控制,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艾卷灸多为配入一定药物的药条灸,称之为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常用于急症治疗。张景岳还记载了一位称孙道人的所创制的神仙薰照方,对痈毒中"毒邪炽盛,其势猛急而垂垂危者,则宜用薰照方,更胜于灸也"(《景岳全书•外科钤》)。所谓神仙薰照方。实际上也是一种药条灸。张景岳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此方的具体操作:先将药条"以真麻油润透,点灼疮上,须离疮半寸许,自红晕外圈周围徐徐照之,以渐将捻收入疮口上,所谓自外而内也。更须将捻猛向外提,以引毒气,此是手法。此药气从火头上出内透疮中,则毒随气散,自不内侵脏腑"(《景岳全书•外科钤 古方》),这种灸治手法的应用,有助于疗效进一步提高。在急症灸治的壮数上,张景岳也提出了新看法:"灸者必令火气直达毒处,不可拘定壮数",如能"前后相催,其效尤速"(《类经图翼•卷十一》)。这里,已将"气至病所"和灸治壮数作了有机结合,无疑是"气至病所"法在灸治上的一种创新。
 [1585楼]  作者:弘扬国粹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36 

特邀嘉宾:刘弘章:《刘太医谈养生》作者,
中国金朝医学家刘元素第33代后裔、医学双博士
 [1586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36 

回复:(五) 急症医案较详细完整
(五) 急症医案较详细完整

针灸急症医案,最早为《史记》所载扁鹊治虢太子尸厥,但属史料。后世的《备急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也有部份记述,然而往往以他人或前人医案为主,多系只字片语的传说。《针灸资生经》记载不少作者本人及其亲属的医案,有一定价值,但亦失之于简略。我国古代针灸医案记录较详涉及面较广者,当推杨继洲医案。杨氏医案载述其行医46年中所治针灸验案共27则,其中急症医案近20则。病种包括:痢、嗽血、痫狂、狂证、伤寒、咽喉急症、便血、两腿风以及当时诊断不明的危异之疾等。医案内容详细,辨证确切,组方严谨,讲究手法。故疗效显著。如熊可山一案,病人患痢兼吐血不止,身热咳嗽。绕脐一块痛至死,脉气将危绝。症候复杂,病情险重,众医都认为不治。杨继洲按急则治其标之意,抓住急中之急的腹中气块剧痛一症,"急针气海,更灸至五十壮而苏,其块即散,病即止。后治痢,痢愈,治嗽血,以次调理得痊"(《针灸大成
  • 卷九》)。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针灸避忌问题。唐
  • 孙思邈最早提出急病不必拘此。至明代,避忌之风愈演愈烈;各种禁忌,诸如"尻神禁忌"、"人神禁忌"之类到处盛行。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某种阻碍作用。特别是急症,最重不失时机抢救,矛盾更为突出。当时,一些具有丰富学识和临床实践的针灸医家已对此持怀疑态度。高武认为"以上诸禁忌,惟四季所忌,似合《素问》,其余不知何时何人所起...。卒急何暇选择,此时人神、尻神亦悯病危而不祸乎?"(《针灸聚英卷三》)所以,他尖锐地指出:"夫急难之际,命在须臾,必待吉日后治,已沦于鬼箓"。杨继洲亦曰:"若急病,人尻神亦不必避也"(《针灸大成卷四》)。 他还针对《标幽赋》的二句歌赋:"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特别加以注解:"如暴急之疾,则不拘矣"(《针灸大成。卷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杨氏医案中还记录了二则不避禁忌的验案。如王会泉亚夫人案,病人患危异之疾,半月不饮食,目闭不开,六脉似有如无,病情严重。他认为"此疾非针不苏。......但人神所忌,如之何?若待吉日良时,则沦于鬼箓矣",于是"即针内关二穴,目即开,而即能食米饮,徐以乳汁调理而愈"(《针灸大成卷九》)。以上这些体现了明代医家在急症救治实践中尊重科学的精神。

清代,产生了不少针灸著作,包括《神灸经纶》这样的灸治专书,另有一些收集民间治疗方法的书籍,如赵学敏编的《串雅外编》等,都包含有相当多的急症针灸方面的内容。但由于多数书籍重在汇集前人文献,加之清朝后期道光帝明令禁止太医院设针灸科,导致整个针灸学科的衰落,使得急症针灸未能取得更多的成就。清代大致有以下两方面发展:
 [1587楼]  作者:天骄版务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36 

杨继洲和高武

 

功臣也!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1588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38 

回复:1.治疗范围有所扩大
1.治疗范围有所扩大

温病学说到清代已经成熟,一些急性温热病症候逐步采用针灸治疗,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如瘟疫:"热入血室,发黄,身如烟薰,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砭刺曲池出恶血,或用锋针刺肘中曲泽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出,极效"(《针灸逢源
  • 卷五 瘟疫》)。

一些凶险重症,历代记载多属不治的,至清代,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逐渐使之成为可治。诸如疔疮走黄一症,"毒气内攻,走黄不住,疮必塌陷,按经寻之,有一芒刺直竖,乃是疔苗,急用针刺出恶血。即在刺处,用艾灸三壮,以宣余毒"(《针灸逢源
  • 卷五》)。
 [1589楼]  作者:弘扬国粹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38 

王岩:军委保健办专职保健医生、医学博士

一个“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近来在各大网站上炒得沸沸扬扬,中医、中药又一次进入了公众视野。虽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10月1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对此说法已经予以驳斥,作为中医药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明确表示了不同意见,但是公众对于中医药的态度以及中医在医学中到底存有多大的价值,仍旧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1590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8 02:39 

回复:2.刺灸之法有所发挥
2.刺灸之法有所发挥

首先在操作方法上有一定增补。急症灸治,在隔物灸方面,清代又增加了黄蜡灸、豆豉饼灸、蛴螬灸等,《串雅外编》还收编了民间的鸡子灸(即用鸡蛋白乘热覆盖于肿毒上,上用艾灸之)、碗灸等法。多用于治疗急性痈毒。另外,救治疯犬咬伤,还主张在咬伤处"急用大嘴砂酒壶一个,内盛干烧酒,烫极热,去酒以酒壶嘴向咬处,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上用艾炷灸之,永不再发"(《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急症刺法,《串雅外编》也收集了这方面的民间防治经验。如刺血治急痧将死,方法是"将口撑开,看其舌处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刺出紫血一点即愈。刺血忌用针,须用竹箸嵌碎瓷碗尖为妙"(《串雅外编
  • 起死门》)。另有针挑治闷疹子(指麻疹不能透发)、喉痹等。

关于急症治疗次数与疗程,历代未明确指出。鉴于急症势如奔马闪电,清朝一些医家提出某些急重之候,要求治疗不可间断,甚至日可2次。如痈肿疮毒,须"针无间日,如或针间日则无效矣,......或一日再刺,以泻其毒"(《针灸集成
  • 卷二》)。现代治疗急症,亦主张连续追截,重者日针2至3次,这对于扭转病势颇有临床意义。

另外,清朝医家强调审证取穴,正如吴亦鼎所云:"灸法亦与针并重,而其要在审穴,审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神灸经纶
  • 引言》)。

综上所述,我国的急症针灸证治,奠基于秦汉,经过晋唐宋大量临床、特别是灸治方面实践的丰富充实,金元在理法上的创新突破,至明清终于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与中医学的其他疗法一起,在同急性疾病斗争,保护古代劳动人民健康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915969848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