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让你的孩子轻松自信考大学———... 下一主题:"妓"聊
 [151楼]  作者:山东狮吼  发表时间: 2007/06/07 21:49 

说不定人比熊猫还少
得个感冒就死人。

※※※※※※

鹰兄,那是小说里面
地内容,跟扯淡差不多

※※※※※※

文化的传承确实有其规律

 

所以,中医留传不必忧心!



※※※※※※
飞翔需要体魄和毅力



 [154楼]  作者:222.134.1.*  发表时间: 2007/06/07 21:56 

哈,最通俗的肯定

 

  假的也传不了这么多年

 [155楼]  作者:山东狮吼  发表时间: 2007/06/07 22:29 

现在在国外干中医的
生意都特好。赚钱是小事 关键是救死扶伤

※※※※※※

不错,就说针灸吧
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用以治疗疾病,解除病痛,并由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人体经络腧穴理论,成为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砭石"砭刺人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灸疗的产生是在火的发现和应用后形成的,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针灸疗法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不少精通针灸的医生,《史记》记载的扁鹊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扁鹊被誉为"中华医祖",他起死回生的神奇针术以及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为后人世代传颂,至今在河北内丘等地还保留有纪念扁鹊的鹊王庙、鹊王祠以及各种民间传统祭祀活动。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脉书》中均记载有经脉的循行与主病。从四川绵阳双包山西汉墓出土的一具黑漆小型木质人形,其体表正背面标有纵横方向的经脉路径,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实物。
到了隋唐时期,针灸学发展成为专门学科,针灸著作倍增,内容丰富多彩,针灸被正式列入国家的医学教育课程,在太医署专设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师、针工和针生等职衔。北宋时期,医官王惟一考订腧穴主治,统一腧穴定位,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颁行全国,并铸造了造型逼真、构造精巧的教学工具--铜人模型,对针灸学术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明清以降,针灸理论继往开来,技术和器具不断改进,流派纷争,名家辈出,佳作不断,针灸疗法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症,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目前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针灸是在中国历代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157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08 21:26 

回复:博大精深--中医

 

我们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伟大古国,它的优秀文化在世界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在同自然界疾病作斗争中,长期创造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民族的健康与社会的繁荣,发挥巨大的作用。
有着对世界的医学带来更大的贡献和影响力。
近年来我们看到的中医不是进步,而是日益衰退,陷于一蹶不振的状态.西医进入我国,百年来,祖国的中医学遗产受到排斥,一些宝贵的遗产也随着慢慢的消失。我们下一代对中医的了解有知多少呢?至古道今中医秘方出在民间,《医宗金鉴》原版是皇宫多少太医献出的方剂,《寿世保元》是民间的产物,《增广验方新编正集》是前辈名医临床验方。这说明中医精华出在民间较多。在当前是如何恢复祖国医学固有水平的问题,这一点应及时加紧,以补课的办法弥补过去失去的损失,任何脱离中医的传统,企图用现代科学理论牵强解释的办法,都是非徒无意并且害之。
看病如观阵,下药如点兵,治病理论很重要,实践更关键.在这里浅谈一点关于肿瘤一事,为了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不走更多的弯路。患有肿瘤的病人,消除精神上的负担,提供一点对肿瘤的认识,诊断其生长的部位和本身的症状,其原因绝不能一概而论--肿瘤就是癌症。肿瘤生长在各处,它的症状性质也不同。肿瘤在人的身体上无处不生,种类上百种之多。肿瘤主要分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可延续几年,有时会停止生长。周围的组织清除可见,有的用手可推动,患者在治疗上不要盲目,这样会适得其反转为恶性。恶性肿瘤生长快,坚硬如石,其形状高低不平,暗藏深处推之不移。它的分布比较广,会坏死、出血、溃疡、转移,早发现早治疗,诊断准确对症下药,慢慢可转为良性。
本人自幼年喜爱中医,这以家传分不开的。三十多年来的学习和验证,对症治疗肿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谈一点消化系上的几种肿瘤。首先从噎膈说起,西医为食道癌。初患此并吞咽有梗阻的感觉,名位膈,胸隔阻塞饮食不下为嗝,合称噎嗝。此病分为五种症状,有气膈、酒膈、食膈、痰膈、血膈。患病过程多因长期忧思易怒,嗜食酒、辣、油、煎、硬物有关,而致脾伤、气郁、血滞,聚而成痰,痰瘀互结,内阻食道。在患病中,这几种症状都有出现:
1)痰膈(痰气交阻)吞咽梗阻,胸膈痛饮,口干咽燥。
2)血膈(淤血内结)胸膈痛如锥刺,食入而吐,水饮难下。有的大肠无血养,造成大便如羊粪,有的右手脉无力,大便如尿者死,时有吐血,成为溃疡下黑便。
3)气膈(气虚阳微)饮食不下,形寒气短,泛吐清衍,面浮足肿,面白无光。
4)食膈与酒膈,噎食、有热、有痰、食入即吐、胃气上逆而不降。少吃过热的食物烫伤食道形成水肿,痛连后背。
食道癌从喉兴至贲门之间,早发现早治疗。晚期可进流食,用中号探针可以通过,如食管藕孔状,患者能自理,口中精液正常,急服"噎膈追魂丹"含化,如有痰咕咕上逆,口吐白沫决死无疑。
胃癌与食道癌常混作一谈,胃癌症状有所不同。症有阴火上炎,多升少降。常有右上腹部疼痛,恶心、腹胀、反酸、呕吐、暧气、食欲减退。反复急性发作,大多贲门至幽门溃疡,出现黑便,急剧消瘦贫血,服用"噎膈反胃夺命丹",以"平胃散"送服效果如神。
痞积生于胸腹腔肿瘤的一类病证,也称五积:
1)    名伏梁心之积,生于脐至心下部位,大如手臂,生于腹腔肠胃的外面。内有脓血瘀积,其周围疼痛用手按时硬而坚。
2)    肥气属肝之积,生于左肋下,形状如杯咳嗽呕逆(脉弦细)多由肝气,郁结内有淤血,脾脏肿大等。
3)    痞气,属脾胃脘部位肿瘤突起,形状如盘子,消瘦,能使人发黄疸,患者常以胃炎治疗。
4)    息贲属肿瘤一种生于右肋下,形状如杯子,胸背痛吐血咳嗽,呼吸呈急迫促等
5)    息积古名(素问夺命论)病因肺失肃降,肺气长期郁积所致,症见胸胀痛,呼吸气逆,但不妨碍饮食,类于肺气肿等病。
治疗以行气消食,软坚化瘀。
6)    积聚--名神仙一块气,生于腹内的一种病症。积聚包括症瘕,症和积石有形的病在脏,固定不移,属血分。
瘕和聚时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在腑部属气分。
症瘕此病多见于妇女,块气生于腹部脐下周围,可用手摸到大如拳推之可移。多由情志不好时,犯病,时有上冲,面黯消瘦者,属血气虚弱,或见闭经,腹内有淤血,可见舌青紫,淤点,肿块时有时无,脉弦滑或细涩,或有条状物,聚在腹部胀痛。
患者治病要知罪掀起病的部位,这就是中医求本,以气为病急于调气,以食为病急于调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食者泻之,这是中医治病最起码的常识。看病看透,治病求本。找出病因下药对症,如不对症后患无穷。中医配伍各有其招,药有万种要看悟性,君、臣、佐、使,主药为君,长期不对症变成疑难症。
7) 肺痈--疽,多因烟酒,或嗜食煎、炸、辛辣、厚味,燥热伤肺所致。咳嗽胸痛,恶寒发热,出汗,脉浮数,肿中患毒,两脚骨肿满微痛,咽干,口燥,烦闷多渴,后期咳吐脓血腥臭,两肋微痛。想诊此病急时口嚼黄豆一粒,病人不知豆味者便是。也可用甘草10克,桔梗10克煎服,如觉此病稍安肺之患者无疑.两种方法只能说明肺疽已成,不可成为治疗方剂.患肿瘤者最好不要化疗,以后论述.
关于糖尿病的一些浅谈
三消--糖尿病,在祖国的中医学中(素问和灵枢)有此论述,烦渴多饮,消渴病都有记载又名(金贵要略)中分为三消,糖尿病本则脾、肺、肾三脏.而言,脾喜燥恶湿,肺恶冷而喜降,肾得温而水升.气化得全,则无此病.如三肾失职,水津不上输而惟泄,关键不在肺,肾之蒸,实则脾失升降,不能制水.如脾能健运,输布津液,则脾肾功能亦随之恢复,自无消渴之患.
肺,口渴多饮饮为主,苔黄,口干,舌燥.
脾,多食易饥.消瘦小便黄赤,饮酒多发积,多食油炸厚味,为醋热蒸熏,使五脏精液枯燥.
肾,肾因亏损,多尿小便如膏,小便频多,面色暗黑,腰酸腿弱,脉沉细阴阳两虚.肾气虚寒小便清长,消渴之患多以脉数大易治.细小浮短者不佳,三症以"四物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158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08 21:38 

回复:篆刻与中医
篆刻与中医
世上没有另一种这样的艺术---以方寸摄万有,以刀石解世界,尽碑版铭勋之妙,发赋诗乐志之胜。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呈现和光耀,它总是激起各类生机盎然的绚烂景象。这就是篆刻,或者说是印章。

从篆刻的"篆"说起。篆,据权威的《说文解字》:"篆,引书也。"即为拉长笔画作书,这是篆书。再来看段玉裁的《说文段注》,他认为", 引书者,如雕刻圭璧曰掾。"其中圭璧是一种玉器,掾是琢玉雕刻的方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篆"与"刻"在古代统一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篆刻实际上更主要的是篆。再来谈谈中医。医(从甲骨文) 演变到篆书写作"医"", 治病工"是其最原始的解释。这一解释简单明了而切中要害,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医学体系的逐步完善", 医"的解释就不再那么简单了。"学不博而为医难矣",没有很深的文化功底及悟性,想在杏林中漫步,谈何容易!

篆刻就是篆刻,中医就是中医,她们完全可以在各自的领域中独领风骚,缘何把她们写在一起呢?先来看看她们的起源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上的问题,总能碰到一些传说,尤其是黄帝、尧、舜的光辉形象,在我国古代一直四方普照。于是关于篆刻的起源,不甘落伍地就有了《金索》中的这样一段话:"玺印之说,自古有之,黄帝得龙图中有玺章,舜为天子黄龙负玺。"这显然是不安于现实的,但至少可以说明印章的起源很早。最有据可考的是夏、商、周三代,而实际上", 玺印之制,起于何代无从详考(《潘天寿美术文集》) "。这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黄帝内经》---同样是黄帝的传说,同样是无确凿可考的起源,同样给人以神秘的遐想。

读到这里,读者也许已经明白,篆刻与中医均为中华文化花园中的两支奇葩,从她们被植入这一片沃土的那一刻起,就必然绽放出同样美丽的花蕾。篆刻与中医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一致的,即她们在未进入研究、未进入自觉之前而自发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人所用。这一点很普通却至关重要。人食五谷,总会生病,于是医生这个职业很快确立了其地位:周代就有了具体的医疗机构及制度;汉代即出现了张仲景这样的大医,随后的李时珍、孙思邈、金元四大家等等,一代代苍生大医的形象,使灿烂中医药文化永远地在历史画卷中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与中医的发展相比,篆刻的步伐显然要迈得慢了。我想,这可能是由于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程度不及医学吧。所以篆刻艺术的自觉,直到宋代才有所体现。基于当时书画鉴藏、书画落款用印已成风气,同时金石学研究盛行,有把篆刻涵括进来的审美风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以米芾为主要先驱,篆刻史上开始有了印学的概念。进入明清,篆刻才被一步步地唤醒,进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选石与技法上都得到了空前的进步,理论方面的著作,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就像医学上的金元四大家,篆刻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文彭的"三桥派",何震的"雪渔派",苏宣的"泗水派",以至近代齐白石的"齐派"。不同的篆刻流派,以不同的审美角度发展着篆刻之美,以不同的风格篆出了印坛的鼎盛时期。到了近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医与篆刻在新的土壤的滋养下,进行着新的探索与发展。从中医与篆刻的历史上看,她们走过的道路靠得很近,而当你深入她们就会发现,其内涵与外延更有着惊人的一致。众所周知,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要想具有中医的悟性,必须博览群书,掌握丰富的古代哲学知识,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要想真正地济世活人,就应在医学事业上有所建树,这必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与中医类似,篆刻一向就需要旁系艺术,尤其是书法以沫相濡的,书法中又尤其是篆书。"七分篆,三分刻"是为此理。"汝欲要学印,功夫在印外"(苏轼) ,没有深入生活,没有大自然美的熏陶,是无法拥有篆刻的涵养并把其表达在印石上的。

如同中医与古代传统文化,篆刻与书法(尤其是篆书) 原本就有自然而然会通统一之点。书法的笔情墨趣,贯注于印章的方寸之间,由一把刻刀巧妙地表达出来,便如常说的刀笔相融,寓书于印,这是篆刻艺术在一开始便带来的特性。正如吴昌硕所说:"写字顶要紧,写字主要是学篆,篆不好,印怎么能刻好呢?"

以上论述的是篆刻与中医在历史与学习方面的异同,下面将着重叙述在实际运用中二者的相通之处,即她们所依赖的阴阳基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及地位在每一个中医人心中无不颔首称是,不再赘述。

篆刻,不论怎样的印章成品、阴文阳文,或者是图案,不论是多么复杂,全都无一例外地仅用朱、白两色。篆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也是永远都是以阴阳为纲的。朱为阳,白为阴,阴阳相互为用,共同表达印章的思想主旨。而达到阴阳和谐是每一方印的指导思想,自然也是每一位印家所追求的目标。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均有其通体性,"万物负阴而抱阳,盅(冲) 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皆因阴阳两部的对峙生伏,相互激荡,而自然为"和",达到内在统一。这种阴阳观无所不包,由此决定了处于自然和谐中的中医与篆刻。阴阳二者,属性静动。阴盛则寒,寒性凝滞,则神疲而喜静;阳盛则热,热性炎上,必然神昏而喜动。对于一方完整意义的篆刻作品,便由动静相辅而成。印学所言之"静",是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即印文、布局等,这可以说是篆刻的"形";再由感性的欣赏深入篆刻作品的内在,通过自由的想象,在精神上即可意识到其"动"。也可以说,一方完整的印,在布局、线条等"形"之中流露着"气"的运动。人体就是中医的形,气以形为基础,虽不可见而却与之相傍为用。同样,篆刻以形为气,从形的静反映气的动。再具体而言,篆刻的思想与美感必然是从线条的流畅布局所表达出来的。吾十二岁学印,迄今八载,而叩入杏林尚只一岁。倘徉其间,深得其乐。忽一日,吾师所启,感其二者相通之处,故以拙笔记之。
 [159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08 21:41 

回复:中 医 颂
中 医 颂
人文自始初,中医伴随生。
悠悠岁月磨励成,草药银针治百病。
辨证论治循经络,养生保健遵平衡。
护我中华千万载,试问世上谁能行。
医理论阴阳,生理谈五行。
芸芸众生惠泽诚,天人合一呈一统。
黄帝内经为医典,本草纲目是药经。
护我中华千万载,试问世上谁能行。
仁术仁为本,济世世乃盛。
拳拳报国心相通,博大精深要传承。
潜心实践求发展,继承创新为使命。
护我中华千万载,为我中医再歌颂。
中西医合作,造福为苍生。
泱泱华夏紫气升,中医业界图振兴。
国门内外学传统,构建和谐中医行。
护我中华千万载,为我中医永歌颂。
 [160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08 21:52 

药酒的历史
1. 药酒的历史

药酒,古代同其它酒统称"醪醴",在中医方剂学上又称为酒剂。所谓药酒,顾名思义就是指酒与中药相配制而成的。通常是把药物或食物按照一定比例系数浸泡在白酒、黄酒、米酒或葡萄酒中,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去掉药渣所得的口服酒剂,也有一些药酒是通过发酵等方法制得的。其实,酒本身就是药,酒与医药结合可使某些药物更迅速地发挥药效,这就使酒与药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药酒方。可以说药酒的形成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

酒与中药材结合,可以增强药力,既能防治疾病,又可用于病后辅助治疗。

我国有目的地运用药酒,有意识地将药与酒配合的历史已源远流长。古代医生在治病时,为了使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通常会借助酒来增强药力。可以说,药酒的起源与酒的产生是分不开的。《说文解字》记载:"医,治病工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即治病离不酒,和酒有密切的关系。距今2000多年以前,我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就专设有"汤液醪醴论篇"。所谓"汤液"就是现在的汤药煎剂;而"醪醴"即我们所说的药酒。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在湖南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五十二病方》,约记载内外用药酒治疗疽、蛇伤等疾病的药酒方。这已经被有关专家公认为我国最早的药酒。而且在马王堆出土的另外两本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也有药酒方、酒剂配方、酿制工艺等的记载。由此可见,我国的药酒在当时就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汉代,随着中药方剂的发展,药酒逐渐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临床应用的针对性和疗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而且,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医案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还有红兰花酒、麻黄醇酒汤等配汤药方和酒剂治疗疾病的记述。可见,时至汉代,古人已广泛地将药酒运用于临床,并积累了丰富的应用药酒的经验。故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称酒为"百药之长"。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等作用,滋补药酒还可以药之功,借酒之力,起到补虚强壮和抗衰益寿的作用。

随着酿酒工艺的进一步提高,药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了两晋时期,民间制成的药酒,不仅具有大曲酒的风味,而且还有中草药的芳香及健身祛病之功。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虽然是一部农业专著,但书中也有酿酒专章,对浸药专用酒的制作方法、酿酒经验及原理等均作了详细的说明。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我国的药酒开始走出国门,制药酒的方法传至周边国家并驰名海外。

隋唐时期,我国已酿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蒸馏酒,随之而来,药酒在民间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记载的药酒方就有80余个,涉及补益强身,内、外、妇科等几方面,并对酒与药酒的毒副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针对当时一些嗜酒纵欲所致的种种病状,研制了不少相应的解酒方剂,如治饮酒头痛方,治饮酒中毒方,治酒醉不醒方等等。《千金翼方》还对药酒的服法提了要求:"凡服药酒,饮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达酒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全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千金要方·风毒脚气》中专有"酒醴"一节,共载酒方16个,《千金翼方·诸酒》载酒方20个,是我国现存医著中对药酒最早的专题综述。

宋元时期,由于制酒事业的发展,药酒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药酒的种类和应用范围均有明显的扩大。宋代朱肱所著的《北山酒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论酒专著,也是继北魏《齐民要术》后一部关于制曲和酿酒的专著。此书提到酿酒的曲也应用了许多药材,如香桂曲配用了木香、防风、杏仁等药物。可见当时对制曲原料的处理和操作技术都有了新的进步。当时,由于雕板印刷的发明,加上政府对医学事业的重视,使当时中医临床和理论得到了发展,药酒的功效也渐渐从临床上升到理论。如《太平圣惠方·药酒序》认为:"夫酒者,谷之精,和养神气,性惟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胃肠,善导引药势。"宋代的各种医药书籍里记载的各类药方共有数百种。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也记载了不少适合老年人服用的保健药酒。足见当时对药酒的重视程度。这一时期药酒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于补益强身的养生保健药酒逐渐增多。有些药酒不但具有强身保健、治疗疾病的作用,而且口味醇正,成为宫廷御酒。

发展至明代,酿酒业已颇具规模,建有御酒房,专造各种名酒。在此条件下,明代的医学家在整理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创造出许多新的药酒方。《本草纲目》中收集了各种药酒方200余种,详细阐述了各种药酒的制作和服法。同时,在明代医学书《普济方》、《奇效良方》、《医学全录》、《证治准绳》等中也收集了大量的药酒配方。当时,民间作坊已有药酒出售,如羊羔酒、慧仁酒。不仅如此,老百姓自饮自酿的酒中也有不少药酒,如中秋节的桂花酒等。可见,在明代,药酒的制造和使用已逐步深入到民间,既有前人的传世经典之作,又有当代人的创新之举。

到清代,创造出新的药酒配方,药酒的品种更加丰富,养生保健药酒甚为流行,尤其是宫廷补益药酒空前盛行。清代乾隆初年,有一类酒多以"露"名之,如玫瑰露、茵陈露、山楂露等等,它们为药酒店用"烧酒以蒸成"的各色药酒,具有"保元固本、益寿延龄"之功,故多为士子所嗜饮。"烧酒以蒸成"的药酒大量出现,可进一步地证实清代用白酒作溶媒剂的工艺已逐步普及。当时在清宫佳酿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药酒,在乾隆的6个长寿医方中,酒剂占了3个,即龟龄酒、松龄太平春酒、春龄益寿酒。当时慈禧常用的药酒是夜合枝酒。

民国时期,由于我国战乱频繁,药酒研制工作受到一定影响,进展不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对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药酒的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工业化,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目前,药酒的发展,不仅逐渐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且打入了国际市场,博得了国际友人的欢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酒作为一种有效的防病祛病、养生健身的可口饮料已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当我们浏览中华医学宝库的时候,便会发现几乎无药不可以入酒,而凡有疾又皆能以药酒疗之。一杯气味醇正、芳香浓郁的药酒,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佳酿美酒的享受。

2. 酒的药用价值

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认识到酒既是兴奋剂,又是较高级的药物。它是用谷物和曲所酿成的流质,其气悍,质清,味苦甘辛,性热,具有散寒滞、开瘀结、消饮食、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肌肤的功用。可以直接当"药",治疗关节酸痛、腿脚软弱、行动不利、肢寒体冷、肚腹冷痛等症。亦可在治病开处方中,把某些药物用"酒渍",或"以酒为使",来引导诸药迅速奏效。这就使酒与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药酒方。

历代医学家用药酒治病的案例很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有两个用药酒治疗内、妇科疾病的病案。一个是济北王患病,召请淳于意诊治,淳于意按了脉后说:"你患的是‘风蹶胸满'病。"于是配制了三石药酒给他服,病就痊愈了。另一个是甾川有个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淳于意诊后,则用莨菪药一撮,配酒给她饮用,旋即乳生。孙思邈《千金方》中,更有详细而生动的病案描述:唐相国寺僧允惠患"癫疾失心"病,半年来,遍求名家医药,均不见效。其兄求孙思邈诊之。孙思邈说:"今夜睡着,明后日便愈。"潘求道:"请求开方,报恩不忘。"孙思邈说:"我这里有很咸的食物,让你弟服之,等他渴的时候再来告我。"果然,半夜潘来告曰,其弟甚渴,于是孙思邈来到僧处,让潘找来温酒一角(相当现在的杯),调朱砂、酸枣仁、乳香等药让僧饮服,须臾,又用酒半角调上药饮服。这位寺僧服后睡了两天两夜,醒来后病症全消。

药酒不但能治疗内科、妇科疾病,而且治疗外科疾病也独具效力。王焘《外台秘要》里有"治下部痔疮方",即"掘地作小坑,烧赤,以酒沃之,纳吴茱萸在内,坐之,不过三度良。"《使琉球录》中也有用药酒治"海水伤裂"的记载:"凡人为海水咸物所伤,及风吹裂,痛不可忍,用蜜半斤,水酒30斤,防风、当归、羌活、荆芥各二两,为末,煎汤浴之,一夕即愈。"

药酒还可以预防疾病,如屠苏酒,是用酒浸泡大黄、白术、桂枝、桔梗、防风、山椒、乌头、附子等药制成。相传是三国时期华佗所创制,每当除夕之夜,男女老少均饮屠苏酒,目的是预防瘟疫流行病。此酒被唐代扬州名僧鉴真大师东渡传至日本,为日本人民所推崇。

药酒在古代民间季节性疾病的预防中应用也很广泛。据典籍记载,元旦除夕饮屠苏酒、椒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艾叶酒,重阳节饮茱萸酒、腊酒、椒酒等。《千金方》曰:"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可见饮用药酒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至今,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和台湾人民还沿用这些风俗。不过,现在的药酒成分已有所改变。如现在的屠苏酒,是用薄荷、紫苏等药物浸糯米酒而酿成的,一般都在正月初七饮,以避瘴气。

利用药酒延年益寿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创造,这在医疗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实。如寿星酒,功用是补益老人,壮体延年;回春酒,久服阳事雄壮,须发乌黑,颜如童子,目视不花,常服身体轻健;延寿酒,功用是和气血,壮精神,益肾和胃,轻身延年;寿老固本酒,功用是益寿延年,补虚乌发,美容颜等。

总之,历代医学家在同疾病作斗争中,创造了大量的药酒方。其中有最简单的单味药酒,简便有效,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如艾叶酒、阿胶酒等。也有10味、20味、40味乃至上百味复杂的药酒方,如茯苓酒、还瞳神明酒、仙传药酒等,它们的功效显著,适应症也多,得到了医学家们的重视。

在各种药酒的配制方法上,也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有浸泡法,如牛膝丹参酒;有淋法,如豆淋酒;有煨法,如陆英酒、丹参酒;有酿法,如菊花酒、菖蒲酝酒;还有煮法,如金蝉脱壳酒;有热投法,如柏子仁酒、铁酒等。

3.饮用药酒要讲究

(1)怎样选用药酒

选用药酒要熟悉其性质。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药酒,按其所浸药物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治疗为主的药酒。其作用是祛风散寒、养血活血、舒筋通络。如用于骨肌损伤的跌打损伤酒,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及风湿所致肌肉酸痛的风湿药酒、追风药酒、风湿骨痛酒、五加皮酒、虎骨木瓜酒等。对风湿症状较轻者,可选购药性温和的木瓜酒、风湿关节酒、养血愈风酒;若患风湿多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者,则宜选购药性猛烈的三蛇酒、五蛇药酒、蕲蛇药酒等。另一类是以补虚强壮为主要功效的补酒。其作用是滋补气血虚弱,宜选用气血双补的药酒。中医有"瘦人多火,肥人多湿"之说,认为形体消瘦的人,偏于阴虚血亏,容易上火、伤津;形体肥胖者,偏于阳虚气虚,容易生痰、怕冷。所以,一般来说对瘦弱的人,应选用滋阴补血、生津的药酒;肥胖的人应选用助阳补气的药酒。如果有神疲倦怠、心悸失眠、神经衰弱,可选用安神补心的药酒等等。

总之,要因人制宜。用于治疗目的的药酒,应经中医诊断后,在医生指导下选购服用。

(2)如何配制药酒

许多家庭在购选成品药酒的同时,还喜欢自己动手配制药酒,保持着每年配制饮用的习惯。自行配制的特点,除较为经济实惠外,还可根据个人体质情况、特点选用药物,这样更有针对性,收效更加显著。但是,如果对药性、剂量不清楚,又不懂药酒配制常识,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配药,不可自己盲目滥配制。现简单介绍药酒配制方法如下:

药材处理:制备酒剂的药材一般都要切成薄片或捣碎成粗颗粒。根据医生处方购于药店的中药,多已加工炮制,无须特例处理。来自民间验方的中药,首先要弄清其品名、规格,要防止因同名异物或异名同物而搞错药材,更要警惕假冒伪劣中药材。鲜药、生药往往还需要先行加工炮制。

酒的选择:所选之酒,应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一般认为浸泡药酒以50~60度的米酒及优质烧酒较为合适。因为酒的浓度过低,有效成分不易浸出,会影响治疗效果,而且药酒易变质。但酒的浓度过高,药材所含的少量水分反被吸收,使药料质变坚硬,有效成分亦难析出。对于不善饮酒者,亦可用低度白酒、黄酒和米酒,但浸出时间及次数宜适当延长和增加。

冷浸法:此法比较常用,系将药材碎成片或粗粉,置于带盖的陶瓷罐或带塞玻璃瓶等非金属的容器中。处方若未规定酒的用量,可按药物和白酒比例为1∶5~10,即100~200克药材加1000毫升白酒浸入,密闭放置,每天摇荡1~2次,浸渍7天后,可改为每周1次振荡搅拌,1个月左右,药性析出,酒色浓郁,即可压去渣取酒,贮入瓶中,慢慢饮用。其渣可加酒再浸泡1次。可采用饮1杯,加入1杯,直至药味清淡为止。若所制药酒需加糖或蜜矫味着色,可将砂糖用等量白酒温热溶解、过滤,将药液与糖液混合搅匀,再过滤即可得饮用药酒。

热浸法:即煮酒法。先以药料和酒同煮一定时间,然后再放冷贮存,这是一种古老的制作药酒的方法,此法既能加快浸取速度,又能使一些成分容易浸出,但煮酒时一定要注意防火安全。可采用隔水煮炖的间接加热方法,即把药料和酒先放在小铝锅或搪瓷罐等容器中,然后再放在另一盛水的大锅里煮炖。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酒会挥发,见药面出现泡沫时,立即端离灶火,然后趁热时密封,静置15天左右,吸取上清液,压出残渣中的余酒,合并静置澄清,过滤即可。

煎煮法:将原料碾成末后,全部放入沙锅内,加水高出药面10厘米,浸泡6小时,加热煮沸1~2小时,过滤,再复煎一次,合并两次滤液,静置8小时,取上清液加热浓缩成稠状清膏(一般生药5公斤,煎成2公斤左右)。待冷后加入与清膏等量的酒,搅匀,放入坛内,密封7天左右,取上清液过滤即可。

酿酒法:将原料加水煎熬,过滤去渣,浓缩成药汁。有些药材,如桑椹、梨、杨梅等,可以直接压榨,取得药汁,再将糯米蒸煮成饭,把糯米饭、药汁和酒曲拌匀,置于干净的容器内,加盖密封,置保温处,尽量少与空气接触,保持一定的温度,约4~6天即成。

以上几种制作方法中,以冷浸法操作最为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适宜于家庭自己配制,所以较为常用。

4.药酒服法与禁忌

药酒一般以温服为好,有利于药效的发挥,其剂量可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各人饮酒的习惯来决定,一般每次服用10~30毫升,每日早、晚饮用,或根据病情及所用药物的性质及浓度而调整。有些滋补性药酒,也可以在就餐时服用。慢慢地饮,边饮酒边吃点菜。酒量小的人,可把浸泡好的药酒用纱布过滤,兑入适量的冷糖水或蜂蜜水,稀释后的药酒更适合口味。治病性的,病愈后一般不再服,不宜以药酒"过瘾",以免酒后药性大发,反损身体。补虚的,则需要较长时间饮服才能奏效,不能痛饮以求速效。

药酒不是万能疗法,既有它的适用范围,也有它的禁忌一面。古谓:"水能载舟,亦能复舟"。酒和药酒与健康的关系,正如古训这一哲理。适量饮用者受益,过量饮用者则受害。对此我们应当切记。

酒本身就是药,也可以治病,与药同用,药借酒势,酒助药力,其效尤著,而且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因为药酒既有防病治病之效,又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之功,因而深受民众欢迎。我国目前饮酒者约1亿人,每年酿酒用粮食约125亿公斤,可谓饮酒大国。但如果不宜饮用或饮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因此有节制地饮酒和注意饮用酒和药酒的各种禁忌则尤为重要。

药酒也不是任何人都适用的,还须因人而异,如妇女有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所以在妊娠期、哺乳期就不宜使用药酒;在行经期,如果月经正常,也不宜服用活血功效的药酒。相反,青壮年因新陈代谢相对旺盛,用量可相对多一些。儿童生长发育尚未成熟,脏器功能尚未齐全,所以一般不宜服用,如病情确有需要者,也应注意适量。平时惯于饮酒者,服用药酒量可以比一般人略增一些,但也要掌握分寸,不可过量。不习惯饮酒的人,在服用时,可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到需要服用的量。

(1)饮用不宜过多,要少饮

日常生活中,无论服用药酒还是饮用酒,要根据人的耐受力,限量服用,不可多饮滥服,以免引起头晕、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即使是补性药酒也不宜多服,如多服了含人参的补酒,可造成胸腹胀大、不思饮食;多服了含鹿茸的补酒则可引起发热、烦躁、甚至鼻衄(即鼻出血)等症状。因此在饮用药酒时,可根据药酒度数限制每日的摄入量。

(2)不宜饮酒的人,不能饮

药酒的使用,应根据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服用,不适用的人,就要禁饮。如孕妇、乳母和儿童等人就不宜饮用药酒,也不宜饮用酒。年老体弱者,因新陈代谢功能相对缓慢,饮用药酒也应当减量,不宜多饮。

(3)不宜饮酒的病症,不能饮酒

对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结肠炎和肝炎、肝硬化、消化系统溃疡、浸润性或空洞型肺结核、癫痫、心脏功能不全、高血压等患者来说,禁饮酒,即使药酒也是不适宜的,以免加重病情。不过,也不是绝对的,有的病症服用针对性的低度药酒,不仅无碍,反而有益,但也应当慎用。此外,对酒过敏的人或某些皮肤病患者也要禁用或慎用药酒。

(4)外用药酒,不能内服

凡规定外用的药酒,则禁内服。如我国民间有端午节用雄黄酒灭五毒和饮雄黄酒的习俗。其实,雄黄酒只宜外用杀虫,不宜内服。因为雄黄是一种有毒的结晶矿物质,主要成分为二硫化砷,遇热可分解成二氧化二砷,毒性更大,易为消化道吸收而引起肝脏损伤。饮用雄黄酒,轻则出现头昏、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重则引起中毒死亡。因此端午节时饮雄黄酒的习俗是有害人体健康的,我们不宜再沿袭这一旧习俗了,否则,对自己身体健康不利。

5.泡服药酒注意事顼

药酒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极广,在民间,许多家庭都要自备一点药酒。大家知道,药是有副作用的,同样,药酒也是一样,而且不是万能的,千万不能乱泡制。有关专家认为,乱用药物泡酒,百害而无一益。一般来说,家庭自制药酒应按中医辨正施治的原则,根据病情和自身需要来选择中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那么,泡服药酒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分析所用药材是否含有毒素

目前,有些人喜欢用毒蛇泡酒,认为所用的蛇越毒越好,但泡这种药酒一定要拔掉蛇的毒牙。因此,我们泡服药酒最关键是要先分析所用药材是否含有毒素。

(2)泡药酒时应将动植物药材分别浸泡

泡药酒时应将动植物药材分别浸泡,服用时再将泡好的药酒混合均匀。这是因为动物药材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其药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泡出来,而植物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能迅速溶解于水或酒精中,分开浸泡,便于掌握浸泡时间。

(3)泡药酒不宜用塑料制品

泡药酒不宜用塑料制品,因为塑料制品中的有害物质容易溶解于酒里,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最好用陶瓷或玻璃瓶子。同时,泡药酒还应尽量避免阳光照射或灼热逼烤。

(4)药材的配伍

酒作为药引,跟有些药材配合能增强药的功效,但是中药有配伍禁忌。一些人把自认为滋补的东西通通放进去,可能会产生反作用。因为有些药材是相克的,放在一起浸泡,其功效会减弱,更甚者会产生毒素。

(5)药酒不是泡得越久越好

药酒储存有一定的有效期限,一般是3~5年。药酒和酿酒不一样,酒酿得越久越醇,但是自泡药酒因密封性不好,若时间过长,药品质量不能保证。容易浸泡的药材,一般泡3个月就可以了。

(6)用高度酒泡服药酒

因为酒会挥发,为了保证酒的浓度,最好用高度高粱酒。在南方一般要用50度左右的米酒。
 [161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6/08 22:14 

从西医看西方价值的表面化、功利化,欺骗性

 

儒帅哲师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治感冒的问题。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却反应出了西医的大症结所在。不仅如此,它更反应了这个时代西方价值的表面化、功利化,欺骗性。

 

西医往往是急功近利的取悦民众的,它治的是疾病的症状而不是疾病本身。感冒一般为寒气入侵所致,身体的防卫机制会自动通过流鼻涕,打喷嚏等方式把寒毒排出去,这是虽使人不适但十分正常有益的排毒方式。体内有寒气侵入肺部等处才是真正的病源,而把寒气排出去时产生的感冒的外在表现是身体为了驱除疾病为了排毒而附带产生的外部症状。但是西医却把这种身体的不适当成主病,拼命镇压,不让它表现出来,不要寒气排出去,强行把毒素压于体内。身体不排毒了。自然排毒时的难受也没有了,但是长久就会在身体里积出大毛病来了。所以用西医的方法治感冒,特别是打点滴,往往很快见好,又很快反复,拖延病情达不吃药等待自愈的时间二倍。而且症状消失后仍会浑身无力,体倦。而正常排毒后精力和体力往往是很快变充沛的。这就是为什么感冒了民间让你喝姜汤发汗的缘故,就是为了帮助你快速去除寒气啊。金庸的电视剧大家都看过吧?是不是经常有人中了寒毒,另一个人运功帮他逼出寒毒?逼毒排寒的时候是不是很痛苦?排出去之后睡一觉是不是又精神抖擞了?

 

在这个时代,民众因为对医理缺乏认知,所以盲目相信表面化,急功近利的立竿见影的东西。资本家就利用大众的这种心理假科学之口大行欺骗。其实那些广告中所说的科学依据哪个有严格的凭据?那些医生博士科学家哪个不是演员装扮的?在中医看来,人身体的内部任何地方出了毛病,都会在身体外部相应地表现出来。例如肺出了毛病皮肤就粗糙生痘,脾胃虚就脸色暗黄,肝气结就易生斑,这些现像都是因为原本能够排毒的内脏受损不能正常排毒,身体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借皮肤的路径强行排毒。身体这样做是为了把对健康的伤害缩小到最小的程度啊。这些排毒出现的正常现象只是真正内部疾病的外部症状,它是对你的内部健康发出的警告。这时你就得赶紧用中医的方法输通完善内部了,这样病源清了,外部的症状自然消失。但是现在的人却只重外表,只看现像,不追究根本,西医投其所好,专门生产各种护肤皮让你涂上,镇压各种排毒症状。但是病原未治,症状即使一时镇压住,它能不反复发作吗?只重外表的治法反倒用现象掩盖了内部的危机,延误病情,在自欺中酿成大病。

 

但是西医为什么在外表发生症状是不关注内部的疾病呢?因为他们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只相信机器检查出来的健康值。如果你的内部器官没有发生物质性的病变他就说你没病,机器测出你没病,虽然你非常难受,脸色难看,明显有病,但西医却认定你没病,说你这是亚健康状态,只需休息就自然好了。其实物质性的病变怎能不从功能性的失调开始呢?中医在功能性失调时就及时帮你打通调理,因此不仅能及时发现病情,还能预测病情,防患于未然。因此中医发现病普遍比西医早一两年。西医只为你解决外部不适的症状,而不清理本源。也就是说一池水受了污染,殃及池鱼,西医只管研究各种药给病鱼治病,但却不能整体性地改变病鱼的生存环境;中医却更注得把水变清,水中无毒鱼自然无病。因此说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他发现你内脏剧痛了,多半已不能治了,只好换个新的了,那也当然不是长久之计。而中医见你头面上生病就知道得赶快调理你的内脏了。所以说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现在提倡中西医结合,就是一面清理水池一面给病鱼赶紧治病,所以是标本兼治之法,是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好的趋向。

 

中医为什么会治不好你的病呢?有时候,不能怪中医,反而是你自己不让人家治好你的病。一般久病需久调,而治病过程中反而会出现不适症状,仿佛病情加重,其实这是中医输导性治病的过程中很正常的排毒的现像,是疾病走向好转的必经阶段,但是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大家不懂医理,直接以此种不适否定了中医,转而寻找功利性的西医,因此正确的治本的治疗遂半途而废,而盲目的选择了压制身体不适症状的西医方法,貌似见效快,实则压抑了排毒过程,在体内积累毒素,造成长久的病情反复和向深层转化。在西医与病症的对抗中,你很快就会像吸毒一样依赖它,直到它对你的病完全起不了作用。

 [162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6/08 22:18 

呵呵,只不过是喜欢读些易学和中医的书罢了,
哪里敢自称是医生呢。如果作医生,我也希望像鲁迅先生学习,作民族灵魂的医生,才算尽了自己的责任。
 [163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06/08 22:18 

针灸的穴位可是神奇

 

小时候我女儿腹泻,就是按摩穴位治愈的,在此之前输液什么的都不管用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
 [164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06/08 22:21 

哈狮子,创意啊!

 

 环保疗法,在这个社会,很值得推广呢还废除!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
 [165楼]  作者:我心若云  发表时间: 2007/06/08 22:23 

好个《中医颂》

 

作曲家谱了曲,跟中医一起流传下去多好 :)



※※※※※※
 [166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07/06/08 22:27 

就凭这几句,狮子可以得个精彩回帖奖

 

 狮子表达非同凡响   :)



※※※※※※
飞翔需要体魄和毅力



 [167楼]  作者:一代天骄  发表时间: 2007/06/08 22:30 

这是针对主帖的精彩回帖

 

欣赏,加精!



※※※※※※

欢迎光临: 一代天骄
 [168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6/08 22:43 

呵呵,只能讲讲理论,哪有从医症给我啊~
呵呵
 [169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6/08 22:46 

吃辣最上火,我以前
也爱吃,不过现在完全不吃了。
 [170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6/08 22:51 

晚上是人体长气血的时间,什么都不如睡眠保养身体

晚11点到1点是人体长气血的时间,这时很多人往往会觉得很精神,其实是相对而言精神,这时的气血若不保存下来而献给电脑,就会造成第二天体倦乏力等。

最好还是稍稍早睡点,不过现在这大夏天换谁也难以睡着。我也早睡不了,没办法,呵呵。

好读书,不求甚解,只是懂得点保养身体的道理,哪敢妄称是医生啊

 [171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6/08 22:54 

哪里,过奖了,不敢当,只不过
好读书,不求甚解,偶有所得,便欣然忘食,呵呵
 [172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6/08 22:58 

总结得好!精彩~

可以作为精彩的宣传语~~

 [173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07/06/08 22:58 

可谓小事件大问题

 

生发得好,欣赏!



※※※※※※
飞翔需要体魄和毅力



 [174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6/08 23:04 

针灸是专门输通经络的法宝
有些病,如中风偏瘫,用西医方法很难治,用针灸则有奇效。我上高中时,我们班长晚上开窗睡,第二天局部面瘫嘴都歪了,针灸了一个月完全治愈。那时我不懂医理,到中医院看他时觉得又惊奇又可害,想不通长长的针往头上扎怎么就能治好病。渐渐的,终于知道中医神奇其实也又合理又简单!
 [175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6/08 23:06 

颂得好!文彩佳!
黄帝内经确是中医经典宝库。中医与易学的结合,使他不仅是一种治病的手段,更是一种生命的哲学。
 [176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6/08 23:08 

呵呵,谢谢加精!
中医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岂容无知者糟贱?
 [177楼]  作者:天骄版务  发表时间: 2007/06/08 23:09 

浓缩了中医的精华

 

 可以传唱下去的 :)



※※※※※※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1012304836 border=0>
 [178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06/08 23:11 

疑难病症可以从中医这里找到突破口

 

这倒是真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
 [179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06/08 23:16 

难怪飞鸟看中了狮子!

 

 频出妙语出口不凡!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
 [180楼]  作者:廿一行  发表时间: 2007/06/08 23:16 

中医治不好病除了技术的问题更有道德的问题

 

中医治不好病的原因大抵有如下几种:

第一,   病已极重,无药可救;

第二,   病人途中放弃中医;

第三,   中医师不能根据病者的体质机动变动药方。如一见肾虚即开六味地黄丸,其实肾虚却分两种,肾阴虚和肾阳虚,若阴虚服六味地黄丸却可滋阴;但若阴虚,此药无任何壮阳之作用,反而服了不好。

第四,   中医师道德有问题,受现代市场经济利益一切为钱的思想观念所趋使,故意控制病人的病情,拖长病人的治疗期。我原来脾胃不好,找中医调理,那女医生有四五十岁,号称专家,但是异常黑心。每次开一周的汤药都要过百元,还说给我开的方全是便宜的草药,没有一味是多余的。结果每周复查一次,根据病情变化重新调药方。她让你最初见好,然后又反复,恨不得你永远在这治下去,多赚钱。后来,我自己卜了一卦,了解到她的险恶用心,遂不再她处治疗。自己学习中医,用最简单经典的小药即把自己治好。(医生和药店一定会推荐你用最新最贵的药使用)

 

现在这个经济至上,道德败坏的时代,正是像西医一样,只重视人类生存质量的外在性美观,表面的健康富足,但是根本不去注重内在精神的健康和富足。因此,人们仿佛在经济上拥有了更多享受,但实际上精神上却到处受束缚,受压抑,担惊受怕,空虚无聊。表面上,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强行解蔽照亮一切的乐观的白昼,其实我们每个人却正是迷失在世界黑夜的贫困时代。因此,治病须从内而外治起,医治这个时代何尝不需要从医治人心开始呢!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0.2069637775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