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让你的孩子轻松自信考大学———... 下一主题:"妓"聊
 [2641楼]  作者:帮一把  发表时间: 2007/06/19 10:48 

回复:(二)在方法上,整体动态研究更具现代科学整体综合的特点
.
 [2642楼]  作者:帮一把  发表时间: 2007/06/19 10:50 

回复:中医独特的研究方法—于整体动态研究法,
被国内学者认为,证实,已经成为被国内外广大的人民群众普遍乐意接受的疗法,预示着未来广阔的市场前景。中药主要由动物、植物、矿物三部分组成。
 [2643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9 10:51 

回复:西医能取代中医吗
西医能取代中医吗
  中医和西医是联手的"朋友",不是谁取代谁的"敌人"
  "否定中医"论者认为西医完全可以取代中医,应当取消中医。那么,在西方医学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传统医学真是可有可无的吗?
  "西医不可能取代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说,中医药有几千年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古典医书1万册左右,有效医方很多,号称"十万锦方",常用中药1万多种,在我国卫生保健方面作用巨大,"几代人都研究不完"。即使西医发展至今占据医学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病都有办法,而中医药学恰恰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中医药学比较强调宏观和整体,西医强调微观和局部,"两个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更全面"。
  例如,治疗冠心病的介入疗法,目前冠脉球囊扩张和安装支架非常普及时髦,但治疗后过了半年一年,相当一部分病人冠脉又再狭窄,所以要预防再狭窄。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再用活血化瘀中药,会取得好的疗效。经过安贞医院、同仁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明加用中药后,可以减少一半的再狭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的中医和单纯的西医都好。"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很多。"
  "互补的特性本应让中医和西医成为联手的‘朋友',服务于人类健康,而不是谁击败谁、谁取代谁的‘敌人'。"陈可冀说,然而,当前在某种程度上,中西医之间存在着对立的情绪,缺少"应有的宽容",这"极不正常"。
  随着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化,西方医学界正在反思自身的不足。中医也应有"自省"的精神,比如,在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价方面,推进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等。"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陈可冀说。
  那么,国际主流医学界又是怎么看的呢?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190多个会员国间广泛磋商的基础上,首次制定了全球《传统医学战略》,指出"传统医学是重要的卫生保健资源",将"帮助会员国制定和实施国家传统医学(补充和替代医学)政策和规划,酌情将其纳入国家卫生保健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传统医学正得到广泛应用,并对卫生系统和经济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非洲、亚洲和拉美,由于传统医学的可负担性和可获得性,人们广泛使用。在许多发达国家,基于人们对对抗疗法及化学药品副作用的担心,以及在对付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方面,补充和替代医学比之对抗疗法的优势,前者越来越普及。
  世界卫生组织在大量调研中显然觉察到了对待传统医学的错误态度,在《传统医学战略》中专门强调,对传统医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都不可取。
  "‘取消中医'论与我国的国情、民意不相容,与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相背离,自然受到绝大多数国人的反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表示,这也从反面提醒我们,保持好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并发扬光大,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方面,提高中医药的贡献率。
 [2644楼]  作者:帮一把  发表时间: 2007/06/19 10:52 

回复: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不同的气候、温度、土壤,
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使中药的种类、数量居世界前列,为发展中药、造福人类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而且由于中药属天然药物,与以化学合成为主要来源的西药相比,显得安全、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符合未来药物的发展方向,
 [2645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06/19 10:52 

运用理性观念最终却达到了一种有害的伪理性的情况并不少见

 

 这就是"伪理性话语"。理性的话语形成了应用中的伪理性!

 揭得见血!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
 [2646楼]  作者:帮一把  发表时间: 2007/06/19 10:53 

回复:而中医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
以扶正固本和调整阴阳为核心,重视恢复机体抗病能力,强调个体差异的原则,因势利导,调整治法,灵活遣方用药,既全面又具体,针对性强,为攻克这类疾病带来了希望,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广阔的潜在市场。
 [2647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9 10:54 

回复:中医的现代价值及未来发展前景
中医的现代价值及未来发展前景

近一百多年来,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门轰然打开,国人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医的信心逐步丧失,乃至达到对传统进行不遗余力地批判并欲全盘西化的地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亦对中医颇有微词,进行了抨击,并引发了几次中西医论争;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解放初期,中医也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乃至今天,近来竟有人在网上发起让中医退出医疗体制的签名活动,可见歧视、废止中医的活动在近现代中国一直未断。这一现象说明相当一部分国人还存在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还远远没有形成共识。那么,作为仅存几项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医学在今天其价值如何?究竟有无存在的必要?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回答,并进而探讨中医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2648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9 10:58 

回复:一、中医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中的作用
一、中医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中的作用
  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惟一的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科学技术。中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果从阴阳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中儒家突出乾阳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偏重于"阳";道家强调阴柔的归藏、包容功能,以贵柔尊、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为"道",偏于"阴",那么中医学则是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注重"阴阳和合",阴阳并重,兼蓄儒道两家之精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文化的复兴离不开中医学的振兴,而中医学的复兴无疑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医学能够重现昔日辉煌也将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中医学的复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复兴的一个引擎,能够为中华文化精神的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中华文化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内核,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源泉,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垂续至今的重要保证。
  中医药学的科学体系融会医学、天文、地理、人文、哲学等知识,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其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今天的中国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可以挺直腰杆做自己的主人,有足够的自信来面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自然,我们也应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中医现实存在的问题,直面中医今天所处的困境,以足够的时间、以宽容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中医。中医也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它通过"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浅显的道理向世人证明了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性,让世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2649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9 10:59 

回复:二、中医为人类提供另一种科学范式
二、中医为人类提供另一种科学范式
  在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中,最能充分体现传统系统思维特色的就是中医学。中医一开始就将人视为天地人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将人体本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成是与天地自然相感应的小环境、小宇宙,这是符合人体生命实质的。西方将人看成是机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开创者J.O.拉美特里即明确提出"人是机器"。西医学以原子论、还原论为思维方法,中医学以元气论、整体论为思维方法。在谈到中医的思维方式时,美国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卡普拉也认为:"中医把身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概念,显然比古典的笛卡尔模式更加接近现代系统方法。"
  从科学角度看,中医虽然不是现代科学,但却是一种传统科学。科学的形态应是多样的,有传统科学形态,也有现代科学形态。中医学不是那种建立在结构论、形态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却是一种建立在生成论、功能学基础之上的科学;中医不是公理论、原型论科学,而是模型论科学。此外,要注意的是科学的形态不等于科学性,中医学不是现代科学,但不等于中医学不科学。
  中医药能够发展延续至今,正是把握住了人与外在环境密切相联系的规律,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出发,整体、全面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揭示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保护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存质量。中医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人、保护人,以德为先,治病的同时将人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来看待,注重人文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影响,将治病与医人融洽地结合起来,德术并重,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巧妙结合,在西方工具理性的科学之外,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具有东方特色的科学范式的典型;其迥异于西方科学的"气--阴阳--五行"思维及理论工具为科学的多样性提供一个鲜明的注脚。中医学为人类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另一个不竭的源泉,丰富了人类思维的宝库,为未来世界科学发展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西方科学家积极地从中国传统思维中寻找科学创造灵感的时候,当越来越多西方学者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当中医在国外掀起热潮、留学生不断来华学中医的时候,当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柱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仅不应妄自菲薄、乃至全盘否定,相反,应当积极地发掘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2650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05 

回复:二、中医为人类提供另一种科学范式
二、中医为人类提供另一种科学范式
  在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中,最能充分体现传统系统思维特色的就是中医学。中医一开始就将人视为天地人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将人体本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成是与天地自然相感应的小环境、小宇宙,这是符合人体生命实质的。西方将人看成是机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开创者J.O.拉美特里即明确提出"人是机器"。西医学以原子论、还原论为思维方法,中医学以元气论、整体论为思维方法。在谈到中医的思维方式时,美国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卡普拉也认为:"中医把身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概念,显然比古典的笛卡尔模式更加接近现代系统方法。"
  从科学角度看,中医虽然不是现代科学,但却是一种传统科学。科学的形态应是多样的,有传统科学形态,也有现代科学形态。中医学不是那种建立在结构论、形态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却是一种建立在生成论、功能学基础之上的科学;中医不是公理论、原型论科学,而是模型论科学。此外,要注意的是科学的形态不等于科学性,中医学不是现代科学,但不等于中医学不科学。
  中医药能够发展延续至今,正是把握住了人与外在环境密切相联系的规律,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出发,整体、全面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揭示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保护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存质量。中医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人、保护人,以德为先,治病的同时将人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来看待,注重人文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影响,将治病与医人融洽地结合起来,德术并重,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巧妙结合,在西方工具理性的科学之外,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具有东方特色的科学范式的典型;其迥异于西方科学的"气--阴阳--五行"思维及理论工具为科学的多样性提供一个鲜明的注脚。中医学为人类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另一个不竭的源泉,丰富了人类思维的宝库,为未来世界科学发展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西方科学家积极地从中国传统思维中寻找科学创造灵感的时候,当越来越多西方学者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当中医在国外掀起热潮、留学生不断来华学中医的时候,当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柱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仅不应妄自菲薄、乃至全盘否定,相反,应当积极地发掘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2651楼]  作者:0海葵行走0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05 

老人生这个病,难受呀
 [2652楼]  作者:121.24.170.*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07 

当年还要取消汉字呢。
 [2653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14 

我们应该警惕这种伪理性话语,才能促进社会真正的理性启蒙。
 [2654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17 

支持中医!
:)
 [2655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22 

取消中医简直扯蛋!
支持中医
 [2656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23 

说得好,中医万岁!
:)
 [2657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32 

绝对不能!
:)
 [2658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32 

中医比科学还科学
:)
 [2659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39 

简直是笑话!
:)
 [2660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51 

挚爱中医!
 [2661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55 

回复:三、中医学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三、中医学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具有几千年来的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是医疗实践中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是一门人本医学。中医以不伤害人体为本,不随便、任意地打开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望、闻、问、切四诊,充分尊重人,不损伤人体,不给病人造成特殊的压力;中医各种治疗以给人的损伤和刺激最小为基本原则。中医治病所选用的药物均来自天然药物。从现代研究的认识来看,天然药物是对人体的损伤和毒副作用最小、最少的药物;针灸推拿也是对人体刺激和伤害最小、最轻的治疗手段。因此,中医药诊疗技术所具有的科学及文化价值在当今仍有着特殊的意义。  
  今天,由于卓有显著的疗效,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中医在我国尤其在广大农村依然拥有广阔的市场。中医学是中国的特色医学,无论从服务群体、药用资源,还是从文化心理接受方面,都是我国发展自己卫生事业的特有优势,是建设和谐社会,使人人享有健康的重要保障与途径之一、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后发展国家保障国民健康所具备的先天优势,在现代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而又能保证人人享有健康的可能条件之一。因此,中医学的复兴牵系到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前途,是衡量我国卫生事业是否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解决未来卫生事业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选择。
  今天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在全球的经济和政治秩序中,开始渐渐地从边缘走向中心。中医是中国的原创医学,是当前最有可能带动我国医学科技领先世界水平的古老医学技术,也是最有可能对人类健康事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并有贡献的一门科学。中国人如果对传统中医尚不知珍惜,而一味地只知搬用西方人的逻辑分析工具去歧视它、否定它、摧毁它,那么中国人恐怕就只能在人类文化的殿堂中高唱"一无所有"的歌曲。果真如此,我们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事情呢?
  国外悄然兴起的"中医热"已使中医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初见端倪,许多人并不再因为中医不符合他们一贯信奉的"科学标准"而拒绝中医治疗,因为无可辩驳的疗效证明了科学不是惟一的,而是多样性的。治疗形式也不再是单一平板的,而是丰富多样的。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与我国在中医学方面建立正式官方联系的国家有74个,如果再加上与我国建立民间及学术交流的国家则高达176个。
  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平板的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科学也应该是多元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与当代文化并行不悖,中医与西医应该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共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
 [2662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56 

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
:)
 [2663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58 

回复:中医理论具有鲜明的四时特征
中医理论具有鲜明的四时特征

四时,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哲学范畴,《尚书·尧典》说:"食哉惟时"。意思是要想有粮食吃,只有抓住四时(农时)。类似的说法《管子·牧民》也有。四时范畴最初与农业、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的粮食息息相关。以后,四时作为范畴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到战国时期,"四时"范畴作为客观规律被人们尊崇而奉行。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的著作《黄帝四经》说:"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天地间的规律就是春夏秋三季生长(形成),只冬一季刑杀(伐死),人们的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
  四时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最令人激动的一页,是由基本概念、范畴,发展成为探索事物深层本质的手段、思维方法,即中国人使事物变通的方法。《易·系辞上》说"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对于一个事物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那就是借助于四时去分析。即对某一事物在不同季节气候中存在状态的变化进行分析。至此,我们已不难理解,中医理论中为什么有"四时脉象"。"四时五脏"、"四时养生"了。古医家对于季节气候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认识或许更早,但这些不系统的认识(经验),是在四时范畴转化为方法后,才有可能上升,被整理、概括为医学理论的。四时范畴影响《黄帝内经》、影响中国医学,形成了具有气象和时间特征的中医理论体系。
 [2664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58 

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仅不应妄自菲薄
,更要发扬光大!
 [2665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59 

回复:四时生理观
四时生理观
  首先,认为人的生命体是以天地之气为物质材料,按照四时的节律而形成。因此人体的生命运动与四时规律同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蕴育着生物钟的科学思想。所以,人体的气血常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运行存在的部位也不同。《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气血运行的趋势不同,脉搏上就形成了四时脉象。"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脉要精微》)指出正常脉象随四时而变。
  四时影响中医学,最大的成就是形成"四时五脏"的生理观念,认为五脏的功能活动与四时季节的气象、时间节律密切相关。《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通于春气。"《素问·金匮真言论》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的问题,在《素问·脏气法时》中专门探讨五脏与四时的关系,形成了"四时五脏"概念。
 [2666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59 

简单也是一种真理!
:)
 [2667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9 11:59 

简单也是一种真理!
:)
 [2668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9 12:00 

回复:四时病理观
四时病理观
  四时范畴,指导中医的病理学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伏邪"理论根据四时范畴而得以总结提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季感寒而到了春天才发生热病,这种寒邪就是"伏邪"。这是古医家发现的客观事实,但理论的阐述却是借助四时范畴而形成的。
  2.揭示疾病随四季转换而发展变化的规律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病在心......"这是运用五行生克理论,结合四时变化,揭示了五脏病变的发展变化规律。
  3.注重把握疾病随四时季节变化而具有不同特点  例如痹证、咳嗽等病都可因季节不同,病变具有不同特点而有不同的病名。《素问·痹论》说:"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2669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06/19 12:01 

回复:四时度(诊)病
四时度(诊)病
  由于四时变化不但影响着人体生理活动状态,而且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变化和病变特点,所以诊断疾病也要考虑到四时的因素。《素问·病能论》说:"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灵枢·寿夭刚柔》说:"谨度病端,与时相应。"
 [2670楼]  作者:太易先生  发表时间: 2007/06/19 12:03 

坚决支持传统文化瑰宝!
支持!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985468864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