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洛伦兹的洛伦兹变换也不是自洽的 下一主题:一本挑战相对论的新书《宇宙的真...
 [391楼]  作者:zyh618  发表时间: 2009/05/21 23:34 

[390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9/05/21 17:19
388楼
云海,你说你的反驳有理,我说我的解释的理。我也不想解释了。求大同存小异吧,历来如此〖要得、要得,我们谁也不是鉴定成果的成员,也不是杂志编审,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说清了了事〗。

我想和你讨论一下光速合成问题,光速是c,地球的速度是v,如果按速度合成法则,地球上沿地球运动方向的光速应为c-v,沿地球运动相反方向的光速应为c+v。这是我的观点〖我也是这样的,但我的理论是有拖动层的(按迈-莫实验0结果),因而这速度合成点不在地面,而是在从拖动层顶端到从弱到强这段距离。〗。
在维相者看来,这是大错特错的了〖是他们大错特错,所以我们反相对论〗。我不知道有不有这个试验,但我有我的根据,思路是这样的:包括光速在内,速度的合成法则永远是对的。何以见得〖经典速度合成是对的、相对论速度合成定律是错的——我用实验证明了(绝对可靠的理想实验)。〗?
一束从天顶垂直射下的光OA,它的速度是300000km/s,由于地球不能带动光,地球上看这光它就会以速度AB(30km/s)向后倒退(象在火车上看车厢外景物倒退一样)〖不是向后倒退(向后倒退是视差)、是向前伸(光行差角是偏向实际位置的前方〗。按速度的合成法则,在纸上先垂直向下作有向线段OA,然后过A作水平向左的有向线段AB,连结有向线段OB,它就是合速度。它的大小是300000和30的平方和再开平方,显然是大于光速的。OA和OB的夹角的正切为30/300000,这个夹角是约20弧秒〖是的,在单位时间里,光所走过距离的平方+地球运动所走过距离的平方=光行差方向的长度的平方,不大不小、正是两速度的合成,对于黄道面天顶的恒星,这个角为20.47″——这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光行差角;地球与银河系中心的相对光行差、我计算了一下,大约为2′53″〗。
1725年,布拉德雷利用一台212英尺长的望远镜确实发现了恒星位移。观测结果表明,通过格林威治天顶的天龙座γ星每年有约20弧秒的微小周期性位移。但奇怪的是,该位移的方向并不像预想的那样与地球轨道向径平行,而是垂直,相差90度。布拉得雷把这个20弧秒的小小的倾角称为“光行差”〖是的,首先以为是视差,后来发现时差没有那么大、方向也不对,直到1728年才完全确定〗。
从光行差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包括光速在内,速度的合成法则永远是对的〖是〗。

可是,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说,光速对任何参考系都是不变的〖毫无物理机制能够说明〗。这当然包括它的大小和方向。但是,在太阳系看这束光,方向垂直向下,在地球上看同一束光,光的方向改变了〖光行差——我的理论是真实的光行差产生在拖动层界面到从弱到强那段距离,在地面上看到的光行差是层层转化成了折射线相对已拖曳的传播载体(或称以太)静止的轨迹,所以,在地面既能看到光行差,又能得到迈-莫实验的0结果〗!

这就雄辩地证明: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是错的!同样地,地球上沿地球运动方向的光速应为c-v,沿地球运动相反方向的光速应为c+v才是对的〖是的。没有了光速不变(相对光速),相对论什么也不是〗。

〖曾云海〗




 [392楼]  作者:hbwh_wgs  发表时间: 2009/05/22 01:21 

  叶波先生曾云海先生:二位好!
  我05年邮购了叶先生"物理学统一原理"一书,一直作为参考资料经常翻阅,很欣赏叶先生的一些独到见解。
  但在二位争论的问题上,其主要观点,我倾向于曾云海先生的看法。
  我赞同叶先生把以太看作一种"超流体"[称"类超流体"更好一些]。
  基本看法如下:
  地球、太阳等天体犹如航行在以太海中的潜艇,除本体之外,它们都有向外延伸一定距离的随动网络[这种网络就是场的传播载体]。这种传播场的随动网络是以太的一种特殊运动形态,但它与本底以太是不同的。本底以太不随天体运动,它是维持所有天体、物质的惯性运动的大背景,是物体具有惯性的原因所在[其中的机理可另外探讨]。
   光就是沿着这些以太网络传播的,因此M-M实验的0结果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光行差"现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地球周围的随动以太网络和地球大气层有些类似,对"光行差"现象的产生没有影响,即使把地球大气层换成水,在地面照样可以观测到"光行差"现象。
   朱永强先生的实验之所以能够测出仪器相对地面的运动,也就是因为仪器与地球周围的随动以太网络有相对运动。
  以上观点有不对之处,请二位指正。

※※※※※※
王国胜
 [393楼]  作者:zyh618  发表时间: 2009/05/22 08:56 

谢谢392楼朋友,
叶波先生的那本书我也有,其中很多东西是有参考价值的。故而我与叶波先生是老朋友了,性情是相互了解的,朋友归朋友,学术争论是不相让的,但只要不是哪一方先开口无原则的讽刺、漫骂,另一方是不会骂人的。叶先生的390楼我已经心领神会了,故而我在391楼又与他友好的讨论了。

曾云海
 [394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9/05/22 14:48 

叶波先生曾云海先生:二位好!
我05年邮购了叶先生"物理学统一原理"一书,一直作为参考资料经常翻阅,很欣赏叶先生的一些独到见解。
但在二位争论的问题上,其主要观点,我倾向于曾云海先生的看法。
我赞同叶先生把以太看作一种"超流体"[称"类超流体"更好一些]。
基本看法如下:
地球、太阳等天体犹如航行在以太海中的潜艇,除本体之外,它们都有向外延伸一定距离的随动网络[这种网络就是场的传播载体]。这种传播场的随动网络是以太的一种特殊运动形态,但它与本底以太是不同的。本底以太不随天体运动,它是维持所有天体、物质的惯性运动的大背景,是物体具有惯性的原因所在[其中的机理可另外探讨]。
光就是沿着这些以太网络传播的,因此M-M实验的0结果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光行差"现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地球周围的随动以太网络和地球大气层有些类似,对"光行差"现象的产生没有影响,即使把地球大气层换成水,在地面照样可以观测到"光行差"现象。
朱永强先生的实验之所以能够测出仪器相对地面的运动,也就是因为仪器与地球周围的随动以太网络有相对运动。
以上观点有不对之处,请二位指正。
%%%%%%%%%%%%%%%%%%%%%%%%%%%%%%%%%%%%%%%%%%%%%%%%%%%%%%%
曾云海、王国胜先生好:

观点不同非常正常。在讨论中会达成统一或求同存异。云海的第4条,历史上早就存在。我原来也是这种看法,后来看了几本书,就把它否定了。

斯托克斯在1845年提出:假定在行星的表面上,以太与行星表面有同样的速度。又假定在离开行星一定距离的地方以太是静止的。于是斯托克斯理论认为以太在作一种流体运动。如果这个运动是无旋的(存在速度势),那末恰好可以导出所观察到的光行差。

但是洛仑兹指出:斯托克斯理论中,在地球表面上与以太的相对速度为零的假定和以太运动是无旋的假定是有矛盾的。

这是一本书上的资料,供参考。

12-1 地球运动对光学现象的影响
布莱德雷(J.Bradley,1693-1762年)为了要看到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光行差现象,从1725年12月到1726年12月间持续地进行观测,确实发现了一年之中恒星位置的变化。但是,所观察到的视差不符合预期的要求,所以其中必定有其他原因。布莱德雷认为这个视差是由于光的有限速度所引起的,可以用光的速度与地球轨道运动速度的合成来加以说明。对于光速,那时还只有罗麦在1675年从木星卫星蚀时测定的值。布莱德雷所看到的光行差现象和他的理论给出了测定光速的又一种方法。他所求出的光速值与罗麦的光速值一致。这件事证明了布莱德雷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大大地有助于人们接受光速有限性的观点。
布莱德雷基于速度合成对光行差现象的说明是以光的速度与地球运动互相独立为前提的。这个前提在光的粒子说中是极其自然的。因而在十八世纪,光行差完全是从粒子说观点来看待的,但是,这个前提在光的波动说中不一定成立,于是对光行差的说明成了困难的问题。扬氏在1804年论文中(参照第7一l节)说:难以认为地球的运动不会对以太产生影响。而如果假定以太与地球一起运动,则就不会产生光行差。除了由于重新提出光的波动说而产生的这类问题外,那时还在议论从布莱德雷理论所推出的几个结果。其中之一是通过折射率比1大的透明物质看恒星时,由于 在透明物质中的光速与空气中不一样,可以预测会看到稍许不同的光行差。玻斯科维契(R.G.Boscovich,1711-1787年)于1766年基于这样的预测提出用镜筒装满水的望远镜来观测光行差。另外一个问题是由米歇耳(J.Michell,1724-1793年)在1784年提出的,他推测从星上来的光与地上的光会有不一样的折射方法。这个推测在1810年被阿拉戈所做的实验否定。这样,不论站在粒子说,还是站在波动说的观点上,光的理论都面对着严重的问题。正是菲涅耳一举解决了这个难题。
阿拉戈在1818年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了菲涅耳,并提出怎样用波动论来解释实验的问题。菲涅耳在回信中很快作了回答:阿拉戈的实验用粒子说来说明是困难的。但是,另一方面认为以太是粘在地球上一起运动的假设并不能说明光行差。因此,可以假定地球是多孔物质,以太在地球的分子之间运动几乎不受到妨碍,以太是静止的。如果是那样的话,光行差就可简单地得到解释。其次,为了要说明无论入射光相对地球运动取哪一个方向所见到的折射都不变这一现象,假定在透明体内的以太只有多出周围以太密度的那一部分剩余密度随物体(因此也随地球)一起运动。如第7-4节所述,菲涅耳认为折射率是与以太密度的平方成比例的。设在纯以太和透明物体中同一种光的波长各为d、d',它们内部的以太密度分别为Δ、Δ',则有dd:d'd'=Δ:Δ'。因此在物体中与物体一起运动的以太密度是
Δ'-Δ=Δ(dd一d'd')/d'd'
如果某点在某一时刻有Δ'的以太密度,那末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在初始位置上以太密度变为Δ。在物体到达的位置上以太密度是Δ'-Δ。设物体移动的距离为t,以太的重心移动是
t(Δ'-Δ)/Δ'=t(dd一d'd')/dd
这就给出了物体中以太的速度。菲涅耳用这个结果说明阿拉戈实验的同时还得出这样的结论:玻斯科维契提出的装满水的望远镜观察光行差决不会看出地球的运动。1871年爱里(G.B. Airy,1801-1892年)用装满水的望远镜观察光行差,正如菲涅耳所作的结论那样得到了否定的结果。设物体速度为v,折射率为n时,上述菲涅耳关于以太牵引的结论相当于透明物体中以太在以(1-1/nn)v的速度运动。这个(1-1/nn)值现在称为菲涅耳曳引系数。
但是,菲涅耳理论不是很顺利地就得到了承认。1843年多普勒(C. Doppler,1803-1853年)对光行差的说明发表了总评,认为菲涅耳的理论是建立在所有物体都对以太透明的假定上,这是很难容认的。然后作出这样一个结论,他认为是光行差对新波动学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反证。把光的波动说从这个困境中解脱出来的尝试是斯托克斯在1845年提出的。斯托克斯假定在行星的表面上,以太与行星表面有同样的速度。又假定在离开行星一定距离的地方以太是静止的。于是斯托克斯理论认为以太在作一种流体运动。如果这个运动是无旋的(存在速度势),那末恰好可以导出所观察到的光行差。虽然围绕这个理论发生了一些争论,但是1851年菲索的实验证明了菲涅耳的叟引系数,于是菲涅耳理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此之前,1838年贝皮尼(J. Babinet,1794-1872年)作了这样的实验:使干涉光线中的一条顺地球运动方向通过玻璃板,另一条以相反方向通过玻璃板。这时他发现干涉条纹没有任何变化,于是对菲涅耳曳引系数表示怀疑。但是菲索用下列的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了肯定的结果。在图12.1上,从光源L发出的光经半透明板P分成两条,一条经S1、S2、S3到达T,另一条经S3、S2、S1到达T。现在在光线的通路上如图示那样通以水流。第一条光线总是逆着水流前进,而第二条光线总是顺着水流前进。因此,如果原来假定菲涅耳曳引是正确的,那末第一条光线到达T时比第二条光线在相位上要有延迟,这将会反映在干涉条纹上。在实际的实验中,开始在T处观察水流停止时的干涉条纹,接着再观察通水流时的干涉条纹的移动。菲索确认:观察到的干涉条纹的移动与按菲涅耳曳引系数计算的结果大致相符。
菲索的实验大大提高了菲涅耳理论的威信。根据这个理论,以太在宇宙空间是静止的,地球对它作相对运动。但是,由于有菲索实验所证明的曳引现象,这种相对运动对地面上的折射现象没有任何影响。另一方面,在1867年麦克斯韦指出。在地面上测定光速的实验中,因为光是在同一通路上来回反复,所以以太对地球运动的影响只能是二次效应,用实验来检出是极其困难的。而想克服这个困难,发现地球对以态太的相对运动,进一步证实菲涅耳的静止以太假说的是迈克尔逊(A. A. Michelson.1852-1931年)。他受到麦克斯韦意见的启发,对用干涉法测定光速有兴趣。1880年在柏林的亥姆霍兹那里学习,进行实验准备。他的想法是将来自光源的光用半透镜分成互相垂直的两路,各自在一定距离的镜子上反射,使返回的两路光线通过半透镜再次平行,然后观察所产生的干涉条纹。实验装置放在十字形的托架上,整个装置可以在支柱上旋转。开始,托架的一臂朝东西方向,然后旋转90度,这时再观察干涉条纹的移动。根据迈克尔逊的计算,干涉条纹应该有0.04倍条纹宽度的移动。但是1881年所进行的实验中没有看到那样的移动。
但是这个否定的结果,无论是迈克尔逊本人还是其他人都不认为是作了定论。因为不久发现,一方面是装置的精度存在疑问,另一方面迈克尔逊估计的效应大小由于计算错误大了二倍。此后,迈克尔逊本人把兴趣转到了光速的精密测量方面,改进了1881年的实验装置。1884年威廉•汤姆孙访问美国的布鲁基蒙,并进行一列讲课。听他讲课的迈克尔逊会见了汤姆孙及一起访美的瑞利爵士(J. W. Strutt,1842-1919年),有机会讨论了他在1881年所做的实验。他们劝说他重做一次菲索的实验。以此为转机,迈克尔逊在1886年初与莫雷(E. W. Morley,1838-1923年)一起以更高的精度重复了菲索的实验。结果极好地证实了菲涅耳曳引系数。另外,几乎与此同时,洛仑兹就地球运动对光学现象的影响给以彻底的理论研究,认为以静止以太和曳引系数作基础的菲涅耳理论最为出色。他指出:斯托克斯理论中,在地球表面上与以太的相对速度为零的假定和以太运动是无旋的假定是有矛盾的。同时在一次效应的范围内,由菲涅耳理论可以证明地面上的实验看不到地球对以太的相对运动。而就二次效应来讲,洛仑兹认为迈克尔逊1881年的实验因为计算有问题,实验装置的精度不高,所以从这个实验得不出否定静止以太的结论。瑞利把洛仑兹的这个看法告知迈克尔逊。而且劝他以更高的精度重复1881年的实验。
瑞利的劝告增加了迈克尔逊的勇气,他与莫雷一起很快着手准备,于第二年1887年7月进行了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为了提高精度狠下了一番功夫。首先,装置不用木制托架,而是固定在厚25cm,边长为1.5m的正方形的石板上。把这块石板安装在圆形的基座上,而圆形基座浸在装满水银的金属圆筒中。于是,整个装置都浮在水银上,可以极其灵活地转动。又为了使互成直角的两条光的路径尽可能加长,适当配置了反射镜,使光在石板的对角线方向上来回4次(图12.2)。这样,预期在所形成的干涉条纹会有0.4倍条纹宽度的移动。但是迈克尔逊和莫雷没有观察到预期的条纹移动。他们认为,即使有干涉条纹移动的话,也一定在条纹幅度的0.01倍以下。
这个迈克尔逊一奠雷实验在今天的物理教科书中习惯地解释成为是促使相对论产生的决定性的实验,但是那没有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当时人们极其相信菲涅耳理论,也有不少人认为迈克尔:逊一莫雷的实验没有见到预期的效应是一种失败。总之,谁也不认为因为迈克尔逊一莫雷的实验结果而否定了菲涅耳的静止以太假说。另外,如以后所提到的,爱因斯坦自己在完成了相对论时,也并不是把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作为决定性的转机。从肯定角度非常重视这个实验,并由此而得到大大发展的倒是洛仑兹的电子论。

录于《物理学史》 厶重撤 著 p(306-311)



 [395楼]  作者:zyh618  发表时间: 2009/05/22 21:48 

原来是王国胜先生,我记得在丁一宁先生的中国挑战相对论网的老论坛会过一面,是在与ptg先生争论光行差的帖子里。

曾云海
 [396楼]  作者:zyh618  发表时间: 2009/05/22 22:28 

对【394楼】说,
叶波先生,
“尽信书、不如无书”。您是看了那些资料才将你的拖曳观点改成不拖曳观点的呀!难怪,我驳斥了你几天不拖曳,你一下子又转到光行差上面去了。告诉你,决不是地球拖曳了以太、在地面上就看不到光行差;也不是只有粒子说才有光行差;斐索实验结果也不是证明了菲涅耳的流动水拖曳了以太;如果地球拖曳了以太,艾里的望远镜灌水与不灌水怎么会有区别。
你不是研究科学发展史、你是抄书。够了,别影响了楼主对本主题的要求,我也不想将我挑战相对论的学术观点全在这里托出,你、我在本主题的讨论到此结束。

曾云海
 [397楼]  作者:hbwh_wgs  发表时间: 2009/05/23 00:04 

曾云海先生:您好!

幸会!幸会!

我对您的网名:zyh618  有印象,不过当时您没有签名,因此我也不敢贸然提起往事。

那还是2004~2005年的事情,一晃过去四、五年了,能够再次相遇也是缘分。

以前没有在本论坛发帖,初到贵地,向曾先生以及各位高手学习。



※※※※※※
王国胜
 [398楼]  作者:hbwh_wgs  发表时间: 2009/05/23 00:11 

  80年代的一本物理书中讲到这样一件事,是说:"如果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突然消失,即使用9000公里直径的钢棒,也拉不住运行中的地球。真可谓"遥隔太空相牵引,物质无形胜有形。"

  19世纪中叶以后一直困扰物理学的一个问题是:"粒子和场,哪一个更基本。"到现代这一问题演变成:"弦和色-电场,哪一个更基本"。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时候,这两种理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其中一个理论比另一个理论更基本的问题依然存在,人们仍然无法分辨究竟哪一个更基本。
  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即:这两种理论仅仅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式而已。它们或许一样基本,实验不可能确定孰是孰非。这一思想导致"对偶性假设"的产生。"对偶性假设"类似"波粒二相性",而且更为重要。

  • [真空是一种色-电超导体。这是基本粒子物理学在过去几十年中最富有创造力的思想之一......。李.斯莫林]


※※※※※※
王国胜
 [399楼]  作者:zyh618  发表时间: 2009/05/23 07:44 

王国胜先生,您好!
是的,时间一晃四、五年过去了,那编主题贴讨论了半年之久,除了ptg先生、刘久明先生和我几个常客外,参与者不下二、三十人,您在那编主题发了两、三个帖子,您的观点鲜明、针对的是要害,我的印象很深,所以大部分参与者都不记得了、而记得您。

曾云海
 [400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9/05/24 10:45 

我在391楼发了一个光行差方向的帖子,维相者可能会说按照相对论的光速合成公式,虽然真空中光速的绝对值不变,但光的方向却-般随参考系而异,从相对论的时空观出发,这也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一列波的波前(或波阵面),是由电磁扰动同时到达的那些点组成的。不同参照系有不同的“同时”标准,因而波阵面也不相同;相应地,光的传播方向就不同了。
光行差现象就是一个例子。来自“天顶”的星光,在恒星参照系中,是垂直于地球运动的方向传播的。但在以速度“运动的地球参照系中,光线却偏离一个角度θ,由相对论的光速合成公式推算出:
tanθ=u/c(SQRT(1- uu/cc)≈u/c
这同观测结果完全相符。

可是,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说,光速不变原理:相对于每个惯性参考系,光在真空中都以恒定的速度c传播,并与光源的运动无关.也就是说;光速对任何参考系都是不变的。这当然包括它的大小和方向。但是,在太阳系看这束光,方向垂直向下,在地球上看同一束光,光的方向改变了!

这就雄辩地证明: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是错的!至少也是不严格的。


[楼主]  [401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9/05/29 18:55 

出差了一个周,回来看见叶先生还是陷在这一问题中不能自拔,既让人敬佩,又让人伤心。敬佩的是叶先生的执着精神,伤心的是这么一个简单问题叶先生竟一直转不过弯来。本不想再说什么的,看到叶老先生这么认真地讨论,又于心不忍。
叶老先生啊,迈-莫实验的分析在确定了光相对于以太的速度以及以太相对于地表的速度后,只是一个速度合成问题,或者说是一个追赶与迎击的问题,就这么简单!不管您的假说具体情况如何(即不管您说的以太对光呈固态还是其它态),对分析迈-莫实验是一样的。您的问题在于您在谈速度问题时,没有明确是相对于谁的速度(参考系问题)。一定要将光的速度换算为相对于迈-莫实验装置(地表)的速度。
叶先生啊,还有一点,这么多人与您讨论,指出您的错误,您不反思,似乎总以为是别人理解不了自己的“创新”,这种思想的存在对您非常不利。
[楼主]  [402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9/05/29 19:11 

我不明白,为什么常常出现有一些反相者在非常简单、非常基本的问题上执迷不悟、固持已见,多少人也劝不回呢?
比如,两年前,在速度、动量、动能等物理量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问题上,刘岳泉坚持认为是绝对的,我和张崇安、哲学黑洞、沈建其等人劝了许久,也未劝回。
[楼主]  [403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9/05/30 00:16 

顶起,希望叶先生能看到!
 [404楼]  作者:xyzzyx12345678  发表时间: 2009/05/30 01:37 

不要在光的波粒二象性上做文章了,没有别的结果的,只能统一,因为微粒是波动的基础介质,所以二者本来就是统一的。波动性是微观粒子的共性,是有目共睹的,而波动的基础是介质,没有介质的波动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发现不了光波动的介质不等于没有介质,只是因为我们今天的技术还达不到那种层次——检测不出来罢了。这是个认知能力问题,也许过N年以后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也许永远解决不了,但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实事求是,相对论明显有些好高骛远,不自量力。
 [405楼]  作者:张崇安  发表时间: 2009/05/30 01:47 

对【404楼】说:

糊涂!

 [406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9/05/30 10:55 

出差了一个周,回来看见叶先生还是陷在这一问题中不能自拔,既让人敬佩,又让人伤心。敬佩的是叶先生的执着精神,伤心的是这么一个简单问题叶先生竟一直转不过弯来。本不想再说什么的,看到叶老先生这么认真地讨论,又于心不忍。
叶老先生啊,迈-莫实验的分析在确定了光相对于以太的速度以及以太相对于地表的速度后,只是一个速度合成问题,或者说是一个追赶与迎击的问题,就这么简单!不管您的假说具体情况如何(即不管您说的以太对光呈固态还是其它态),对分析迈-莫实验是一样的。您的问题在于您在谈速度问题时,没有明确是相对于谁的速度(参考系问题)。一定要将光的速度换算为相对于迈-莫实验装置(地表)的速度。
叶先生啊,还有一点,这么多人与您讨论,指出您的错误,您不反思,似乎总以为是别人理解不了自己的“创新”,这种思想的存在对您非常不利。
%%%%%%%%%%%%%%%%%%%%%%%%%%%%%%%%%%%%%%%%%%%%%%%%%
新事物总是首先被少数人所掌握。这是我有所准备的。大家讨论吧,真理越争越清楚。
对于象你这种高水平的人,我用不着再说什么,只要你把以太风的流速为0,代入到迈克尔逊试验的计算中,是什么结果,你立刻就知道了。

对迈莫试验没有一个理论上的新解释,反相是非常困难的!
 [407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9/05/30 10:56 

对【404楼】说:

有理!
[楼主]  [408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9/05/30 11:42 

新事物总是首先被少数人所掌握。这是我有所准备的。大家讨论吧,真理越争越清楚。
对于象你这种高水平的人,我用不着再说什么,只要你把以太风的流速为0,代入到迈克尔逊试验的计算中,是什么结果,你立刻就知道了。

对迈莫试验没有一个理论上的新解释,反相是非常困难的!
=========================================
叶老先生啊!
请您仔细考虑您自己所说的“以太风的流速为0”的含义,根本与迈-莫实验公式中的流速不是一回事啊!迈-莫实验公式中的流速是指“相对于实验装置的以太风流速”,如果不承认拖曳作用,这一速度显然不为0啊!!
 [409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9/05/30 16:52 

请您仔细考虑您自己所说的“以太风的流速为0”的含义,根本与迈-莫实验公式中的流速不是一回事啊!迈-莫实验公式中的流速是指“相对于实验装置的以太风流速”,如果不承认拖曳作用,这一速度显然不为0啊!!
%%%%%%%%%%%%%%%%%%%%%%%%%%%%%%%%%%%%%%%%%%%%%%%%%%%
怎么说呢?我认为光在以太中传播就象在固体中传播一样,以太对光没有流动也可以说以太对光的流速为0。迈-莫实验公式中的流速是指相对于实验装置的以太风流速,实际上也就是光对静止以太的流速。因为是把光当成小船,小船在流水中的漂移当成光在以太风中的漂移。小船在流水中的漂移是相当于小船在静水中的漂移,静水是和地球连在一起的。同样的道理光在以太风中的漂移也相当于光在静止以太中的漂移,在迈克尔逊看来静止以太也是和地球连在一起的。(本人不同意这一看法,静止以太是和太阳连在一起的。)
不承认拖曳作用,有光在以太中传播就象在固体中传播一样,这一速度显然也可以为0啊!!!

从1881年迈克尔逊试验问世以来已有二百多年了,没有人质疑它的原理。我在这里是而是针对迈莫试验的原理,原理错了,零结果就是必然,它与光行差不矛盾,相对论的尺缩也就同时错了!
没有充分的理由,我不会后退半步!

[楼主]  [410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9/05/30 19:14 

在迈克尔逊看来静止以太也是和地球连在一起的。
=============================================
叶老先生:
您上面的看法是错误的,在迈克尔逊看来静止以太是和“太阳”连在一起的,他认地面上有与地球公转速度大相当小的以太风,迈-莫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测定这一风速的大小,即测定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速度。
请您先谈这个问题,其它的不要谈。我们每次只谈一个问题,好吗?!
 [411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9/05/30 20:47 

在迈克尔逊看来静止以太也是和地球连在一起的。
=============================================
叶老先生:
您上面的看法是错误的,在迈克尔逊看来静止以太是和“太阳”连在一起的,他认地面上有与地球公转速度大相当小的以太风,迈-莫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测定这一风速的大小,即测定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速度。
请您先谈这个问题,其它的不要谈。我们每次只谈一个问题,好吗?!
%%%%%%%%%%%%%%%%%%%%%%%%%%%%%%%%%%%%%%%%%%%%%%%%%%%%%%%%
你必须搞清两种情况:
1、光行差:静止以太是和“太阳”连在一起的,地球在以太中穿行。
2、迈-莫实验:是用相对运动的观点,假设地球不动,(此时,在迈克尔逊看来静止以太是和“地球”连在一起的)那么太阳和“太阳”连在一起的以太就是运动的,这种运动的以太就是以太风。迈-莫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测定这一风速的大小,即测定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速度。
 [412楼]  作者:116.77.227.*  发表时间: 2009/05/30 20:57 

谁说质量守恒?质能方程怎么解释?
[楼主]  [413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9/05/30 20:59 

叶先生啊,你从哪儿看出“在迈克尔逊看来静止以太是和“地球”连在一起的”?????只围绕这一点说!!!
 [414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9/05/30 21:40 

叶先生啊,你从哪儿看出“在迈克尔逊看来静止以太是和“地球”连在一起的”?????只围绕这一点说!!!
%%%%%%%%%%%%%%%%%%%%%%%%%%%%%%%%%%%%%%%%%%%%%%%%%%%%%%%%
从头至尾,迈克尔逊试验的计算是模仿小船在河流中来回横渡和上下往返。小船相当于光;流水相当于和“太阳”连在一起的运动以太;静水相当于静止以太;水的流速相当于以太风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相当于光在静止以太中的速度c;因为静水是相对地球静止的,所以静止以太也是相对地球静止的。

以上模仿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不难推导出来。
[楼主]  [415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9/05/30 21:51 

叶先生,您不用说那么多,也不用打什么比喻,您只需说说“因为静水是相对地球静止的,所以静止以太也是相对地球静止的”这一句话上下句的因果关系?有谁说过地球周围的以太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如果象你说的“在迈克尔逊看来静止以太是和“地球”连在一起的”,那结果是显然,还用得着他设计迈-莫实验,您当人家糊涂到这份上?
[楼主]  [416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9/05/30 22:02 

叶先生,您说“迈克尔逊试验的计算是模仿小船在河流中来回横渡和上下往返”,这没错!那我请问您,您认为在这句话中,河水(相对于岸边,下同)是流动的呢,还是静止的?如果是静止的,就用不着设计什么迈克尔逊试验,对不对?显然,这一句话中,认为河水相对于岸边(地面)是流动的,对不对???????对应到迈-莫实验中的光的问题,也是认为地表周围的以太是相对于地表是流动的,对不对?否则,他也就不心用河水做比喻了,对不对?????????????
[楼主]  [417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9/05/30 22:08 

叶先生,建议您暂不要用什么“静止以太”、“运动以太”这些名词,您只需明确地说,你认为在迈-莫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地球周围的以太”相对于实验装置所在的地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楼主]  [418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9/05/30 22:12 

叶先生,上述这些讨论都与您的假设无关,是在讨论当初迈克尔逊设计迈-莫实验的设计思想,请您最好不要用别人理解不了您的“创新”的理由来安慰自己,拒绝思考。
 [419楼]  作者:qstt  发表时间: 2009/05/30 22:50 
 [420楼]  作者:吴沂光  发表时间: 2009/05/30 23:30 

2、迈-莫实验:是用相对运动的观点,假设地球不动,(此时,在迈克尔逊看来静止以太是和“地球”连在一起的)那么太阳和“太阳”连在一起的以太就是运动的,这种运动的以太就是以太风。迈-莫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测定这一风速的大小,即测定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速度。

\\\\\\\\\\\\\\\\\\\\\\\\\\\\\\\\\\\\\\\\\\\\\\\\\\\\\\\\\\\\\\\\\\\\\\\\\\\\\
叶先在搞笑,那本书上记录过"""在迈克尔逊看来静止以太是和“地球”连在一起的""""??????


当时以太论是指:宇宙充满着具有光媒介作用的以太,从以太静止系看,各以太相互静止,光速各向同性,万物在以太中穿梭运动时不带动以太运动.

迈克尔逊假想太阳在以太静止系中静止,地球在以太海中穿梭运动(不带动以太运动),因此地面上存在以太飘移速度V,V等于地球相对于太阳的速度.由此计算出地面实验正反光速为C-V或V+V.

实验的零结果,后人作了这样的猜想,地球在以太海中穿梭运动带动以太运动,这样一来,地面上存在以太飘移速度远小于地球的公转速度V,迈克尔逊实验精度内测不到这个速度.

60年代人们用更为精确实验重做迈克尔逊实验,试图测出微小的以太飘移速度,又是得出零结果.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308769226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