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打岩坡上"大先生"(文字... 下一主题:相遇
打岩坡上"大先生"(图文版)
[楼主] 作者:长河拾尘  发表时间:2007/07/06 17:04
点击:18363次

打岩坡上"大先生"
文字\摄影:长河拾尘
 
       打岩坡是个非常奇怪的地方。
 
        "打岩坡,岩子多,青天白日鬼唱歌","有路不走打岩坡的山,有女不嫁打岩坡的汉"。这是打岩坡的一怪--山高、水恶、路险、荒凉、 偏远、闭塞。
 
       "打岩坡,杉皮屋顶矮墙窝,娃儿读书黑天摸 ,个个都是狠家伙"。这是打岩坡的一怪--散居在方圆20多公里崇山峻岭中的600余名村民中走出了大中专毕业生67名,且33年来村子中没有一个娃儿辍学。
 
       "全邦幸,小个子,大先生,起早贪黑忙教书,病魔缠身不歇气"。这是打岩坡的一怪--就在这个连鸟也不愿屙屎的打岩坡上,52岁的全邦幸老师却将这里的山山水水与学生铸成他生命的全部,一口气扎根了33年,成为全国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并获得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7年5月15日,笔者带着深深的敬意与探究,从沅陵县城顺二百里沅水船行四个小时至清浪,然后雇一小舟沿沅水支流洞庭溪逆行一个半小时,再在苍山大岭中攀爬一个小时,到达打岩坡村小学。
 
       学校建在山坡的一块平地上,白墙青瓦,整洁大方,整齐的绿化带,花香袭人,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大山深处迎风招展。中间是教室,两旁是学生阅览室和理发室,"丁"字形的侧间分别是办公室与厨房。厨房是专门用来给学生热饭热菜的。厨具一尘不染,橱柜上的西红柿、小白菜、青椒等水灵灵的, 脸盆的清水里还有一斤多活蹦乱跳的泥鳅。刚刚灌满开水的两个热水瓶,还在冒着热气。办公室的柜子上放着一个药箱,旁边码放着晒干的金银花、鱼腥草。理发室两把推剪,一件蓝布罩衫整齐地挂在墙壁上,阅览室摆放着《近代英雄故事》、《小学生导刊》、《音乐探索者--斯特拉文斯基》等书籍。正是课间十分,一群孩子在欢快地跳着皮筋踢着毽子或是吃着从家里包来的午饭。
 
       我们被眼前这一幅宁静欢悦的画面所感染,继而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在这贫瘠荒凉的大山深处竟会有这样一所被土矮墙杉树皮屋顶所环绕的漂亮的学校。而这一切,都是这位瘦小的身患结肠癌达十年之久的"大先生"全邦幸老师用他三十三年的守候,三十三年的心血浇灌而成的。
 
       日子一天天地流逝,或许是因为生活太苦太累,或许是因为负荷太多太重,在打岩坡村民和孩子的眼中,全邦幸很瘦很黑甚至是佝偻着身子,但一双眼睛却很有精神。
 
       全邦幸的家离学校有3里路,要翻过一座山,虽然家务事很多,但他一直坚持住校。上毛洲组离学校最远,有十七里山路,山高路险,溪流纵横,一年四季,他都要早早起床,匆匆扒完几口早饭便去险段路口接这里的学生。
 
       四个年级,四五十个学生,复式班教学,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傍晚六七点送走最后一个学生回家,然后匆匆吃晚饭,批改作业、备课,直到深夜他才疲惫地躺在床上。学校校长、班主任、教师就是全邦幸一个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除了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外,他还创造了一整套复式教学方法,实施个性化教学。三十三个春夏秋冬,打岩坡上,他的舌尖有一座花枝招展、曲经通幽的神秘花园;他的笔尖有一座千姿百态、 意趣横生的思想花园;他的指尖有一座令人心驰神往并为之孜孜以求的教育花园。一次次心灵的漫步,一次次感人至深的努力,全邦幸用青春和汗水不仅点燃打岩坡人对生活的热望,也擦亮了孩子们探究山外五彩缤纷世界的眼睛。
 
       全邦幸老师备课本的扉页上有一句德兰的话:"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话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他爱打岩坡的孩子,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他要他们人人都能好好地读书。
 
       打岩坡穷,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为了不让孩子失学,每个学期他都用工资做担保,先后为贫困学生垫付学费近两万元,至今仍有一万多元没有收回。
 
       1997年的春天,对于全邦幸及其家人来说是淫雨霏霏,没有阳光与温暖的。正在讲课的全邦幸忽然被剧烈的腹痛折磨得昏倒在讲台上。医院确诊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结肠癌。面对泪流面的妻子、学生、学生家长,他痛苦而平静地说:"我的生命属于打岩坡的孩子们,我剩下的日子或许不多了,我要去上课,我要把生命最后的时间都留在讲台上。"咀嚼着一次又一次疼痛的眩晕,他让自己的生命与打岩坡的土地一起呼吸, 死神也只好在他的面前望而却步。
 
       又黑又瘦的全邦幸老师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一切,或许他只是一种本能的习惯,一种守持生命的本色性格使然。他还生命以真实的追求,收获的却是打岩坡孩子们明天的命运。
 
       曾经有村民对全邦幸说:"你这样拼命教书,为的是什么?"全邦幸微微一笑:"我既是党员又是老师,让学生成人成才是我惟一的选择"。
 
       曾有一个小男孩在海边浅水洼里捡起一尾尾的小鱼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有人忍不住走过去,好心劝道:"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是啊,打岩坡的孩子们就象这浅水洼里的一尾尾小鱼,因为"小鱼在乎",所以全邦幸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扔着,而且一扔就是三十三年。在这"扔"的过程中,全邦幸获得了一种风雨岁月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事业感和人生的归属感。
 
       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2005年秋,县里开始调整学校布局,大力推行低龄寄宿制学校建设。也许就在2008年,打岩坡的孩子们会集中到清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活与学习, 打岩坡村小也即将结束它三十余年来的历史使命。当我们问及全老师将作如何打算时,全老师眼里噙满了泪水:"打岩坡的孩子们太需要更好的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了,他们走出大山的渴望比山脚的溪水更迫切。是雄鹰,总应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去展翅翱翔,我已经尽力了,但是,在打岩坡村小未撤之前,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还会选择留下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全邦幸的泪水无言地诠释了这一切。
 
       夕阳的金辉洒满了打岩坡的崇山峻岭。临下山时,我们再一次凝望着又黑又瘦的全邦幸老师,他的背影在阳光里愈来愈高愈来愈大。我们不再奇怪打岩坡为何为有这么多的莘莘学子,为何会有这么多目光的聚集,为何会有生命如此不悔的执着追求。面对这位打岩坡上的"大先生",我们还能对他说什么?这个世界还能对他说什么?!
 
       附:全邦幸老师简介
       全邦幸,1954年出生,汉族。1974年参加工作,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沅陵县清浪乡打岩坡村小学任教至今。自1977年至1999年22年间,个人共获市优1次、县优2次,区优10次,乡级各类优秀21次;1999年到今,学校成功地举办了两次校园管理现场会和两次教学研讨活动,连续五年被评为区、乡先进单位;个人先后于2000年和2003年被邀请在全区中小学教师暑期政治学习会议上作了优秀事迹巡回演讲;2004年,《湖南工人报》刊登题为《打岩坡上两棵松》的文章报道其事迹;2004年6月,被评为怀化市先进工作者,同年9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并被湖南省教育厅、人事厅记"一等功";2005年4月,他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2006年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2007年4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附:打岩坡上"大先生" (文字版)

  

      打岩坡是个非常奇怪的地方。

      "打岩坡,岩子多,青天白日鬼唱歌","有路不走打岩坡的山,有女不嫁打岩坡的汉"。这是打岩坡的一怪--山高、水恶、路险、荒凉、偏远、闭塞。

      "打岩坡,杉皮屋顶矮墙窝,娃儿读书黑天摸,个个都是狠家伙"。这是打岩坡的一怪--散居在方圆20多公里崇山峻岭中的600余名村民中走出了大中专毕业生67名,且33年来村子中没有一个娃儿辍学。

     "全邦幸,小个子,大先生,起早贪黑忙教书,病魔缠身不歇气"。这是打岩坡的一怪--就在这个连鸟也不愿屙屎的打岩坡上,52岁的全邦幸老师却将这里的山山水水与学生铸成他生命的全部,一口气扎根了33年,成为全国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并获得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7年5月15日,笔者带着深深的敬意与探究,从沅陵县城顺二百里沅水船行四个小时至清浪,然后雇一小舟沿沅水支流洞庭溪逆行一个半小时,再在苍山大岭中攀爬一个小时,到达打岩坡村小学。

     学校建在山坡的一块平地上,白墙青瓦,整洁大方,整齐的绿化带,花香袭人,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大山深处迎风招展。中间是教室,两旁是学生阅览室和理发室,"丁"字形的侧间分别是办公室与厨房。厨房是专门用来给学生热饭热菜的。厨具一尘不染,橱柜上的西红柿、小白菜、青椒等水灵灵的,脸盆的清水里还有一斤多活蹦乱跳的泥鳅。刚刚灌满开水的两个热水瓶,还在冒着热气。办公室的柜子上放着一个药箱,旁边码放着晒干的金银花、鱼腥草。理发室两把推剪,一件蓝布罩衫整齐地挂在墙壁上,阅览室摆放着《近代英雄故事》、《小学生导刊》、《音乐探索者--斯特拉文斯基》等书籍。正是课间十分,一群孩子在欢快地跳着皮筋踢着毽子。

     我们被眼前这一幅宁静欢悦的画面所感染,继而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在这贫瘠荒凉的大山深处竟会有这样一所被土矮墙杉树皮屋顶所环绕的漂亮的学校。而这一切,都是这位瘦小的身患结肠癌达十年之久的"大先生"全邦幸老师用他三十三年的守候,三十三年的心血浇灌而成的。

   
 "我喜欢打岩坡的孩子,我愿意在这儿做一辈子的老师"

     曾经,在村人的眼里,全邦幸也许就是一个"怪人"。1974年,全邦幸高中毕业,在打岩坡这个地方,可是个不得了的"秀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完全有能力有机会走出大山,离开父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看到当时村子里80多名孩子渴求上学的眼睛时,他的心颤抖了。他想都没想,扛着铺盖卷儿回到打岩坡做了一名民办教师。打岩坡村小那幢矮小破烂的木屋就此成了他整个生命最初也是最后的一个驿站。

     曾有几次,乡里考虑给他换个条件好的学校或者调到乡中心小学任教,但全邦幸推辞了,他说:"我走了,谁又能安心在这个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呆下去呢?苦就苦我一个人吧,我喜欢打岩坡的孩子,我愿意在这儿做一辈子的老师。"

     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全邦幸却偏偏愿意"人往低处走",只望打岩坡的孩子们能够"往高处流"。日子一天天地流逝,或许是因为生活太苦太累,或许是因为负荷太多太重,在打岩坡村民和孩子的眼中,全邦幸很瘦很黑甚至是佝偻着身子,但一双眼睛却很有精神。民办教师的工资很低,最初时每个月只有5元,到1995年每月才80多元。其时,家里只有妻子一个劳动力,上有七十多岁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下有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全邦幸一家一直在贫困线上煎熬挣扎,但他从未叫过一声苦和累,对孩子对村民总是一脸灿烂的笑。全邦幸的家离学校有3里路,要翻过一座山,虽然家务事很多,但他一直坚持住校。上毛洲组离学校最远,有十七里山路,山高路险,溪流纵横,一年四季,他都要早早起床,匆匆扒完几口早饭便去险段路口接这里的学生。四个年级,四五十个学生,复式班教学,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傍晚六七点送走最后一个学生回家,然后匆匆吃晚饭,批改作业、备课,直到深夜他才疲惫地躺在床上。学校校长、班主任、教师就是全邦幸一个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除了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外,他还创造了一整套复式教学方法,实施个性化教学。三十三个春夏秋冬,打岩坡上,他的舌尖有一座花枝招展、曲经通幽的神秘花园;他的笔尖有一座千姿百态、意趣横生的思想花园;他的指尖有一座令人心驰神往并为之孜孜以求的教育花园。一次次心灵的漫步,一次次感人至深的努力,全邦幸用青春和汗水不仅点燃打岩坡人对生活的热望,也擦亮了孩子们探究山外五彩缤纷世界的眼睛。



    "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要他们人人都能好好地读书"

     在全邦幸老师备课本的扉页上有一句德兰的话:"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话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他爱打岩坡的孩子,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他要他们人人都能好好地读书。

     寒冷腊月,山风凛冽。看到学生背着书包提着火笼翻山越岭的艰难,他省吃俭用买来木炭,在教室里生上一盆炭火。热天为学生烧茶水,冬天为学生热饭菜,寒冬酷暑,从不间断。为了改善学生的伙食,他还经常在夜里拿上电筒或是点上火把去水田抓泥鳅。他还经常为低龄学生擦洗屎尿,背送到家里换衣换裤。自己掏钱为学校添置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体育器材。每个学期,全邦幸老师都要进一次城,自已出钱买上一二百块钱的常备药品放在办公室桌上的药箱里,有哪个学生碰破了皮,或伤风感冒,略通医道的全邦幸就忙乎开了,嘘寒问暖打针喂药,就象自己的亲崽一样。家长们都很不好意思,他笑着说:"孩子交给了我,我就有责任叫你们放心,这是我应该做的事。"他每学期都要备足10多瓶杀草农药,除去上学路上的杂草,以防学生雨雪天打湿衣、鞋或被蛇咬伤。

     为了免去学生去乡里理发的奔波之苦,他自学理发,33年如一日,义务为学生和群众理发;打岩坡穷,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为了不让孩子失学,每个学期他都用工资做担保,先后为贫困学生垫付学费近两万元,至今仍有一万多元没有收回。他生活困难,十分缺钱,但他从未向家长讨要垫付的学费,他知道他们实在是拿不出钱。因为他的努力,打岩坡至今没有一个适龄儿童因为家庭贫穷而失学、辍学,甚至是已到乡中心小学或是中学读书的打岩坡孩子们如果没有学费钱,只要他能邦得上的,他宁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邦衬着。

     学生全继淼患肺吸虫病一年多,几次治疗都不见好转,发病时常常吐血,全邦幸每次都用热水将他擦洗干净。同学们害怕传染,不敢和他接近。孤独的全继淼一次在课堂上又吐血了,边吐边哭:"我的病不得好的,我要死的",尔后放声大哭,全邦幸感到非常震惊,为了安慰病痛中的全继淼,全邦幸经常守在他的身边,一边给他补课,一边给他讲保尔、柯察金的故事,鼓起他向命运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全承劲同学居住偏僻,离学校有六、七里路,在他读书的那一年里,他所在的组没有同伴。为使家长放心,不出意外,开始上学那段时间全老师与家长配合互相接送,这样的日子长了,家长误工也太多,于是全老师就主动向家长提出让全承劲同自己一起寄住学校,同吃同住了一年之久,直到该生有了同伴一起上学为止。

     30多年来,在每次的学生水平统一测试中,打岩坡村小的成绩一直排在全乡10多所村小的前三名。在全乡乃至麻伊?区的数百所村小的各种评比中,打岩坡都走在前列,学校10多次被评为区乡先进单位。全邦幸20多次被评为市县区乡"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他和打岩坡村小成了全区村小教育的一面旗帜。更令全邦幸和打岩坡村民高兴的是,全村有67名孩子考上大中专院校,还出了一名硕士研究生,孩子们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村小看看全老师。这也是全邦幸感到最幸福的时刻,更增添了他带领打岩坡的孩子们从坐井观天的寓言中突围而出的勇气与信心。



    "我的生命属于打岩坡的孩子,就是死神我也要让它擦肩而过"

     1997年的春天,对于全邦幸及其家人来说是淫雨霏霏,没有阳光与温暖的。正在讲课的全邦幸忽然被剧烈的腹痛折磨得昏倒在讲台上,孩子们吓得哇哇大哭,撕心裂肺呼喊着老师。当家长们汗流浃背手忙脚乱地将全邦幸送到乡医院时,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建议马上去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结肠癌。陪着去医院的家长哭了,说全老师怎么这么命苦,老天怎么就不长眼啊,刚转正就得了绝症。医生建议马上动手术,可仅手术费就要2万元。然而全邦幸却是两袖清风没有一分钱存款。亲戚朋友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学生家长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你几百元,我几十元,一双双热情的手为全邦幸打开了通往手术室的大门。拆线后的第三天,全邦幸就要求回家,他心里挂念孩子们的功课。他说:"我的生命属于打岩坡的孩子们,我剩下的日子或许不多了,我要去上课,我要把生命最后的时间都留在讲台上。"乡中心小学的领导哭了,在场的家长们也哭了,对大家都劝他,你疗养休息吧,我们重新安排教师。但全邦幸异常执拗地回到了讲台上。当他托着虚弱的身子微笑着走上讲台,每个孩子的眼里都噙着泪水,十多个学生家长流着泪站在窗户边,与孩子一道静静地听他讲课。灿烂的阳光悄悄地爬进窗棂,照在全邦幸消瘦的脸上,学生与家长们却泪雨滂沱。

     就在全邦幸准备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时,病魔又回到他的身上,不能进食,腹痛如刀绞,腹泻鲜血不止。病情发作时,正值全区期末检测的复习阶段,全邦幸叫妻子给自己打消炎止痛针,强忍着到期末检测结束,才又住进了医院。如今,全邦幸每年寒暑假都要作两次全面检查与化疗,每天需要服用抗癌药物,但他却从未因此请过一天假,缺过一天课。咀嚼着一次又一次疼痛的眩晕,他让自己的生命与打岩坡的土地一起呼吸,死神也只好在他的面前望而却步。 曾被医生宣判活不过一年的他像打岩坡峭壁上的一棵青松一样,坚强地站立在打岩坡村小的讲台上。他用一种超人的毅力书写生命的奇迹。


     "让打岩坡的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是我一生的心愿"

     打岩坡村小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杉皮茅房,早已破烂不堪。病中的全邦幸决定在自己有生之年,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建一所漂亮的学校。他带着抗癌药、稀餐流食,利用假期与村支两委领导一道四处奔波向乡友求援。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捐款捐物,并规定最低不能少于50元。为治病全家已负债2万多元,但全邦幸还是把妻子当村妇女主任的500元补贴拿出来捐给了学校。而自己的大儿子因为这个时候没有钱送书,初中毕业后学当了一名油漆工。村民被全邦幸深深的感动,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义务投工投劳,一切全听全邦幸指挥。三个月的时间,一座占地面积200多平米的新校舍落成。全邦幸是个闲不住的人,平地、栽花、种树、除草、修枝剪叶,力所能及的事,他从不麻烦家长。今天的打岩坡村小,校园内地面整洁,四季常青,鲜花争艳,是全乡办学条件一流的村小。全乡村小三次教学比武、两次校园管理现场会都在打岩坡村小召开。

     学生全一理在作文中写道:"我每天都要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把作业做完,因为我家的矮墙屋光线太阴暗了。我们的学校好漂亮,我们的全老师是个好人"。

     村支部书记谭文胜深有感触地说:"全邦幸老师真是打岩坡几代人最大的功臣,他让我们打岩坡的大人与小孩看到了希望"。

     又黑又瘦的全邦幸老师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一切,或许他只是一种本能的习惯,一种守持生命的本色性格使然。他还生命以真实的追求,收获的却是打岩坡孩子们明天的命运。


  • "我是党员又是老师,让学生成人成才是我惟一的选择"

    夕阳的余辉从打岩坡对面的山顶投射到村庄的屋瓦上。有着31年党龄的全邦幸老师又开始带领学生给村子里的五保老人全兴旺、邓金菊、宋元翠等老人送柴、挑水、打扫房间--这样的事情,他与他的学生们已整整坚持做了十年。学生万锋华大学毕业后在县城一所中学教书,他在给全老师的信中写道:在打岩坡的小学生涯,给了我许多永远不会褪色的记忆。您教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教诲令我终身难忘,您总是教育我们做人要本份,要善良、诚实、守信、助人,要学好本领,走出大山,报效祖国,而您自己却三十余年如一日固守大山,您为我们牺牲得太多太多了......

    "教育无小事,事事总关人"。全邦幸老师总是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抓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前班学生万邓在放学路上不慎摔坏了保温盒,因惧怕家长责骂而谎说是别的同学有意打破,结果导致双方家长不明就里地大吵大闹。全邦幸瞧在眼里急在心上,就此事专门召开了一个学生家长会,通过会上的学生陈述与澄清事实,使得说谎的孩子、糊涂的家长都得到了教育,最后握手言欢。为了搞好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教育,全邦幸坚持长期家访,每学期每个学生家访都在10次以上。常常是乡村已沉入梦乡,全邦幸却还点着火把或是拿着手电,蹒跚在七弯八拐的羊肠小道上。

    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有所获,教有成效,他总是深钻教材,认真备课,做到了课课有备课,堂堂有教案。每一堂复式教案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独出新栽,富有实效。"毫米厚度一指甲,分米只有一小乍,厘米仅只食指宽,左右手张开才米八"。这是全邦幸在教二年级数学认识长度单位一节课时编的儿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形象生动易懂,学生很容易分清这些长度的区别。上一年二期认识人民币这个内容时,他甚至在课堂上办起了一个临时商店,用自己专门备下的零用钱让学生轮流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这样学生很快就在实践中学会了元、角、分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混合计算方法。他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经常开展朗读、背诵比赛和优秀作业展览,经常举行质量检测,反馈信息,弥补不足。多年来,他还利用山里的特有条件自制了一些美术、音乐、体育乡土教具邦助教学,保证了村小孩子们受到全面的教育。近8年来,他一直承担着四个年级的复式教学,多次承担和完成了乡内和区级教学比武任务。他所教班级成绩优秀,综合评估连续五年名列全乡前茅,并在全乡开展的教学劳动竞赛中连续夺冠。多年来打岩坡村小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学生成绩及格率均为100%。

    曾经有村民对全邦幸说:"你这样拼命教书,为的是什么?"全邦幸微微一笑:"我既是党员又是老师,让学生成人成才是我惟一的选择"。

    曾有一个小男孩在海边浅水洼里捡起一尾尾的小鱼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有人忍不住走过去,好心劝道:"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是啊,打岩坡的孩子们就象这浅水洼里的一尾尾小鱼,因为"小鱼在乎",所以全邦幸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扔着,而且一扔就是三十三年。在这"扔"的过程中,全邦幸获得了一种风雨岁月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事业感和人生的归属感。

    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2005年秋,县里开始调整学校布局,大力推行低龄寄宿制学校建设。也许就在2008年,打岩坡的孩子们会集中到清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活与学习,打岩坡村小也即将结束它三十余年来的历史使命。当我们问及全老师将作如何打算时,全老师眼里噙满了泪水:"打岩坡的孩子们太需要更好的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了,他们走出大山的渴望比山脚的溪水更迫切。是雄鹰,总应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去展翅翱翔,我已经尽力了,但是,在打岩坡村小未撤之前,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还会选择留下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全邦幸的泪水无言地诠释了这一切。

    夕阳的金辉洒满了打岩坡的崇山峻岭。临下山时,我们再一次凝望着又黑又瘦的全邦幸老师,他的背影在阳光里愈来愈高愈来愈大。我们不再奇怪打岩坡为何为有这么多的莘莘学子,为何会有这么多目光的聚集,为何会有生命如此不悔的执着追求。面对这位打岩坡上的"大先生",我们还能对他说什么?这个世界还能对他说什么?!



附:全邦幸老师简介

    全邦幸,1954年出生,汉族。1974年参加工作,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清浪乡打岩坡村小学任教至今。自1977年至1999年22年间,个人共获市优1次、县优2次,区优10次,乡级各类优秀21次;1999年到今,学校成功地举办了两次校园管理现场会和两次教学研讨活动,连续五年被评为区、乡先进单位;个人先后于2000年和2003年被邀请在全区中小学教师暑期政治学习会议上作了优秀事迹巡回演讲;2004年,《湖南工人报》刊登题为《打岩坡上两棵松》的文章报道其事迹;2004年6月,被评为怀化市先进工作者,同年9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并被湖南省教育厅、人事厅记"一等功";2005年4月,他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2006年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2007年4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本帖已被长河拾尘于2007年7月12日11时45分27秒修改过]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ream0412/msgview-10368-128221.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打岩坡上"大先生"(文字... 下一主题:相遇
[楼主]  [2楼]  作者:长河拾尘  发表时间: 2007/07/06 17:20 

回复:这样的老师,大有"神于天,圣于地"的心灵的勇敢

人之足信矣!

致敬!!



※※※※※※
欢迎光临 幽梦帆影
[楼主]  [3楼]  作者:长河拾尘  发表时间: 2007/07/06 17:25 

回复: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的一种崇高的职业精神
深深地感召着仁而无忧,知而无惑,勇而不惧的人们!

※※※※※※
欢迎光临 幽梦帆影
 [4楼]  作者:蓝天是我故乡  发表时间: 2007/07/07 09:33 

感动于这样的老师

也感动于作者的介绍.

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学校,需要我们去关注,需要我们去帮助.

问好长河!



※※※※※※
http://blog.sina.com.cn/u/1229956314
 [5楼]  作者:蓝天是我故乡  发表时间: 2007/07/07 12:00 

长河你看一个效果,如果可以我就修改主帖
打岩坡 上"大先生"
文字\摄影:长河拾尘
 
       打岩坡是个非常奇怪的地方 。
 
        "打岩坡,岩子多,青天白日鬼唱歌","有路不走打岩坡的山 ,有女不嫁打岩坡的汉"。这是打岩坡的一怪--山高、水恶、路险、荒凉、 偏远、闭塞。
 
       "打岩坡,杉皮屋顶矮墙窝,娃儿读书黑天摸 ,个个都是狠家 伙"。这是打岩坡的一怪--散居在方圆20多公里崇山峻岭中的600余名村民中走出了大中专毕业生67名,且33年来村子中没有一个娃儿辍学。
 
       "全邦幸,小个子,大先生,起早贪黑忙教书,病魔缠身不歇 气"。这是打岩坡的一怪--就在这个连鸟也不愿屙屎的打岩坡上,52岁的全邦幸老师却将这里的山山水水与学生铸成他生命的全部,一口气扎根 了33年,成为全国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并获得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7年5月15日,笔者带着深深的敬意与探究,从沅陵县城顺 二百里沅水船行四个小时至清浪,然后雇一小舟沿沅水支流洞庭溪逆行一个半小时,再在苍山大岭中攀爬一个小时,到达打岩坡村小学。
 
       学校建在山坡的一块平地上,白墙青瓦,整洁大方,整齐的绿 化带,花香袭人,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大山深处迎风招展。中间是教室,两旁是学生阅览室和理发室,"丁"字形的侧间分别是办公室与厨房。厨 房是专门用来给学生热饭热菜的。厨具一尘不染,橱柜上的西红柿、小白菜、青椒等水灵灵的, 脸盆的清水里还有一斤多活蹦乱跳的泥鳅。 刚刚灌满开水的两个热水瓶,还在冒着热气。办公室的柜子上放着一个药箱,旁边码放着晒干的金银花、鱼腥草。理发室两把推剪,一件蓝布 罩衫整齐地挂在墙壁上,阅览室摆放着《近代英雄故事》、《小学生导刊》、《音乐探索者--斯特拉文斯基》等书籍。正是课间十分,一群孩 子在欢快地跳着皮筋踢着毽子或是吃着从家里包来的午饭。
 
       我们被眼前这一幅宁静欢悦的画面所感染,继而有些不相信自 己的眼睛--在这贫瘠荒凉的大山深处竟会有这样一所被土矮墙杉树皮屋顶所环绕的漂亮的学校。而这一切,都是这位瘦小的身患结肠癌达十年 之久的"大先生"全邦幸老师用他三十三年的守候,三十三年的心血浇灌而成的。
 
       日子一天天地流逝,或许是因为生活太苦太累,或许是因为负 荷太多太重,在打岩坡村民和孩子的眼中,全邦幸很瘦很黑甚至是佝偻着身子,但一双眼睛却很有精神。
 
       全邦幸的家离学校有3里路,要翻过一座山,虽然家务事 很多,但他一直坚持住校。上毛洲组离学校最远,有十七里山路,山高路险,溪流纵横,一年四季,他都要早早起床,匆匆扒完几口早饭便去 险段路口接这里的学生。
 
       四个年级,四五十个学生,复式班教学,每天早上六点起床, 傍晚六七点送走最后一个学生回家,然后匆匆吃晚饭,批改作业、备课,直到深夜他才疲惫地躺在床上。学校校长、班主任、教师就是全邦幸 一个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除了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外,他还创造了一整套复式教学方法,实施个性化教学。三十三个春夏 秋冬,打岩坡上,他的舌尖有一座花枝招展、曲经通幽的神秘花园;他的笔尖有一座千姿百态、 意趣横生的思想花园;他的指尖有一座令人 心驰神往并为之孜孜以求的教育花园。一次次心灵的漫步,一次次感人至深的努力,全邦幸用青春和汗水不仅点燃打岩坡人对生活的热望,也 擦亮了孩子们探究山外五彩缤纷世界的眼睛。
 
       全邦幸老师备课本的扉页上有一句德兰的话:"我们都不是伟 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话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他爱打岩坡的孩子,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他要他们人人都能好好地读书。
 
       打岩坡穷,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为了不让孩 子失学,每个学期他都用工资做担保,先后为贫困学生垫付学费近两万元,至今仍有一万多元没有收回。
 
       1997年的春天,对于全邦幸及其家人来说是淫雨霏霏,没有阳 光与温暖的。正在讲课的全邦幸忽然被剧烈的腹痛折磨得昏倒在讲台上。医院确诊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结肠癌。面对泪流面的妻子、学生、学 生家长,他痛苦而平静地说:"我的生命属于打岩坡的孩子们,我剩下的日子或许不多了,我要去上课,我要把生命最后的时间都留在讲台上。 "咀嚼着一次又一次疼痛的眩晕,他让自己的生命与打岩坡的土地一起呼吸, 死神也只好在他的面前望而却步。
 
       又黑又瘦的全邦幸老师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一切,或许他只是一 种本能的习惯,一种守持生命的本色性格使然。他还生命以真实的追求,收获的却是打岩坡孩子们明天的命运。
 
       曾经有村民对全邦幸说:"你这样拼命教书,为的是什么?"全 邦幸微微一笑:"我既是党员又是老师,让学生成人成才是我惟一的选择"。
 
       曾有一个小男孩在海边浅水洼里捡起一尾尾的小鱼用力把它们 扔回大海,有人忍不住走过去,好心劝道:"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 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 条、这一条......"
 
        是啊,打岩坡的孩子们就象这浅水洼里的一尾尾小鱼,因为" 小鱼在乎",所以全邦幸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扔着,而且一扔就是三十三年。在这"扔"的过程中,全邦幸获得了一种风雨岁月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事业感和人生的归属感。
 
       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 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2005年秋,县里开始调整学校布局,大力推行低龄寄宿制学校 建设。也许就在2008年,打岩坡的孩子们会集中到清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活与学习, 打岩坡村小也即将结束它三十余年来的历史 使命。当我们问及全老师将作如何打算时,全老师眼里噙满了泪水:"打岩坡的孩子们太需要更好的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了,他们走出大 山的渴望比山脚的溪水更迫切。是雄鹰,总应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去展翅翱翔,我已经尽力了,但是,在打岩坡村小未撤之前,哪怕只有一 个学生,我还会选择留下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 全邦幸的泪水无言地诠释了这一切。
 
       夕阳的金辉洒满了打岩坡的崇山峻岭。临下山时,我们再一次 凝望着又黑又瘦的全邦幸老师,他的背影在阳光里愈来愈高愈来愈大。我们不再奇怪打岩坡为何为有这么多的莘莘学子,为何会有这么多目光 的聚集,为何会有生命如此不悔的执着追求。面对这位打岩坡上的"大先生",我们还能对他说什么?这个世界还能对他说什么?!
 
       附:全邦幸老师简介
       全邦幸,1954年出生,汉族。1974年参加工作,1976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一直在沅陵县清浪乡打岩坡村小学任教至今。自1977年至1999年22年间,个人共获市优1次、县优2次,区优10次,乡级各类优秀21 次;1999年到今,学校成功地举办了两次校园管理现场会和两次教学研讨活动,连续五年被评为区、乡先进单位;个人先后于2000年和2003年 被邀请在全区中小学教师暑期政治学习会议上作了优秀事迹巡回演讲;2004年,《湖南工人报》刊登题为《打岩坡上两棵松》的文章报道其事 迹;2004年6月,被评为怀化市先进工作者,同年9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并被湖南省教育厅、人事厅记"一等功 ";2005年4月,他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2006年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2007年4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本帖已被蓝天是我故乡于2007年7月8日15时3分30秒修改过]

 [6楼]  作者:梦里思雨  发表时间: 2007/07/07 12:59 

哈哈,图文并茂了

配上歌曲,走动的图片,看了更让人感动了!

问好蓝天!



※※※※※※

[本帖已被梦里思雨于2007年7月7日12时52分30秒修改过]

 [7楼]  作者:梦里思雨  发表时间: 2007/07/07 13:05 

感动!

这样的老师令人深生敬意!

孩子们有这样的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很欣慰!



※※※※※※
[楼主]  [8楼]  作者:长河拾尘  发表时间: 2007/07/07 15:37 

蓝天兄费心了,制作得不错.

可以修改啊.

握手!



※※※※※※
欢迎光临 幽梦帆影 < font>[本帖已被幽梦帆影于2007年7月25日14时22分12秒修改过]

[楼主]  [9楼]  作者:长河拾尘  发表时间: 2007/07/07 15:55 

回复:蓝天兄去了那坡后不久,我便去了打岩坡这个地方做专题节目

每每接触着这些民族教育的脊梁们我都会肃然起敬______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感悟与超越!!

每一次,我与我的同仁们都会默默地敬礼!



※※※※※※
欢迎光临 幽梦帆影
[楼主]  [10楼]  作者:长河拾尘  发表时间: 2007/07/07 16:05 

回复:<走进那坡>____在打岩坡与蓝天及蓝天的黑壮对语

 其实
一直忘不了蓝天走进那坡的那滴眼泪
我也一样
蓝天走进那坡时
我正在打岩坡与一个孩子
坐在一堆杂草和乱石中间
支起一个小木凳
互相看仰望阳光的背影
蓝天流泪了
怪不得,那天,我与孩子的脸颊上都有了雨滴
 
黑色的石头,黑色的土地,黑色的衣裙
那坡是黑色的,除了天空与阳光
以及黑衣壮们笑时露出的牙齿
我在打岩坡与那个孩子说起那坡的黑色
说起蓝天的那滴泪时
孩子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那时孩子手里攥着半截红薯
还有一支短得不能再短的铅笔
孩子用笔重重地写下了那坡打岩坡五个字
黑色的笔迹外却是刺眼的白色
 
黑色的头帕把我绑架在一个叫那坡的地方
天边的流光无伤大雅
却将我伤得很重很重
我与黑衣壮的男人女人说那个叫打岩坡的地方
一个有路不走打岩坡的山,有女不嫁打岩坡的汉的地方
还有写下那坡两个字的小男孩
以及辣椒,水圳里的鱼腥草
他们用黑枪舞、棕榈舞、跳花舞、莫将舞给我松了绑
我却忧伤在这些舞蹈背后的故事
走在那条吸尽天云的路上
看见屯子里到处没有姓氏没有归宿的石头
他们照例以整齐划一的黑色面孔
挡住了两千年的旧梦还有两千年的厚重
我捡回一块石头翻来复去地看
其实,石头之外的土墙还在蓬勃青苔的梦
褐色的鹰开始盘旋
那顶盖住了三块地的草帽被唳啸的声音掀翻
微凉的风掠过擦泪的手
我看到黑衣壮们把双脚栽进了石缝里的泥土
在秋风的庭院里稍息
贫瘠的土地里生长出似水的感动
 
我与孩子说起被绑的经历
厚厚的胡子墙头草一样的有些抖
孩子仰起脸,另一方面隐在黑暗里
我亲了亲他
蓝天说,那一刻他打了好大好大一个喷嚏

 

※※※※※※
欢迎光临 幽梦帆影 < font>

[本帖已被长河拾尘于2007年7月7日15时59分31秒修改过]

[本帖已被长河拾尘于2007年7月7日16时0分8秒修改过]

[楼主]  [11楼]  作者:长河拾尘  发表时间: 2007/07/07 16:11 

一次残酷的采访_____献给一位英年早逝的乡村女教师

                              

 

 一次残酷的采访

好几次,我噙着泪,中断了这次采访--只因为这是一次残酷到了极点的采访。

我不是一个很脆弱的人,然而面对这次采访,我流泪了--为一个普通的英年早逝的女教师!

我不知如何表述这其间的心情--面对陈光英老师的遗物与她一双孤苦无依的女儿!我的镜头在发抖,我的心在发抖。

陈老师悄无声息的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然而一件件平凡得如同她的名字一般的事迹却永远的留在她的同事、她的学生和熟悉她的人们心中。

我翻看着她的一本本备课本,看着她的班主任手册记录的一次次主题班会及与学生的一次次谈话,感受着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教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情怀--一个默默无闻的基层教师为自己所爱的岗位与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情怀!

2004年12月27日,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星期五),陈老师上完最后一节课,回到清清冷冷的家中,忽然感觉到肝部的疼痛不比往日,豆大的汗珠淋湿了破旧的沙发。当邻居发现陈老师时,陈老师已经昏迷在沙发的一角。邻居与同事急红了眼,七手八脚的抬着陈老师越过沉默无语的白水河包了一台拖拉机颠簸着到了医院时,一切都已晚了。18日凌晨,陈老师没来得及对自己的一双女儿,没来得及与他的同事,没来得及与她的学生,没来得及与这个世界说上最后一句话,悄悄的走了。医生说,陈老师已是肝癌晚期,肝脏破裂无法挽救。年仅41岁的陈老师就这样带着对子女对学生无限的眷恋与遗憾走了。全校师生得知这一噩耗,沉痛万分,群山为之呜咽,白水河为之落泪。

陈老师出生于1963年10月28日,1980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是小学高级教师,相继在偏远的村小和中心完小担任了24年的班主任,近20年的女生辅导和15年的高年级数学教研组长。20多年里,陈老师从没有因为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的不幸而放弃过学校的任何工作,20多年里,她就象白水河的小渡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使她具备了一套先进的班级管理经验,教学水平日益提高,成为学区的骨干王牌教师,其教学班的成绩年年位居学区前茅。为此,她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

 陈老师是不幸的,在她27岁那年(她的双胞胎女儿一岁半的时候),同为教师的丈夫李宗进因公殉职,留下她母女三人相依为命,紧接着,她的两个哥又因病相继去逝,而自己又时时病痛不已,柔弱的双肩承载着一家三口与年迈的双亲还有两位哥哥留下的侄儿侄女饮食起居。 年复一年的清贫生活与内心的孤苦没有压倒她,她与一双年幼的女儿相偎相依,与一批批的学生相亲相伴,把一双女儿成长的点滴化为自己生命中的快乐,把学生的每一个点滴的进步化为自己心底深处一丝一缕的慰藉。2003年,一双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陈老师在欣慰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不堪的经济重负之中,苦难与精神重负常常使她彻夜难眠,也加重了她的病情。然而在子女面前在同事与学校领导面前,她却从来没有提过只字半语,她只是默默的承受着自己所有的艰难与痛楚,没有要求过组织上的一丝照顾。就这样,她艰难的承受着,从没有因家庭事务和病痛向学校请过一天假,就这样,她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直到生命的尽头。

在陈光英老师短暂的生命旅途中,她一直以关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的谐发展为自己的天职。班上学生赵伍星从小没有母亲,父亲多病且有轻度的精神分裂症,她一直将赵伍星当作自己的儿子待,赵伍星冬天没衣服穿,她会把自己小孩的衣服送给她甚至掏钱去买,并不时的给他零用钱,让他得到母爱的关怀。学生颜永明患败血症,陈老师宁可自己半月不吃荤,节衣缩食的给了他500元钱并发动学生与社会进行募捐。当颜永明康复后,他的家长将一面"爱生如子"的锦旗送到她手里时,她只说了一句话:我是颜永明的老师,他就是我的孩子,母子之情,不需言谢!学生陈海玉上体育课没有鞋,是陈老师花了20元钱给她买了鞋,然她自己的孩子想要一双白网鞋,她却是将一双旧鞋补了又补。学生向金家里条件不好,每次吃不饱饭,陈老师每次都会自己节省下来给她买饭票。。。。。。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陈老师就是这样每天接送着学生,问寒问暖着学生,用自己一颗博大的爱心撑起了一个博大的世界。也许大多数的学生不一定会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但她们班的学生却牢牢的记住她的生日,就是她去逝前两个月,学生们主动凑钱给她买来生日蛋糕,给她过生日,陈老师当时很诧异:今天不是我的生日啊!学生却说:老师,我们知道今天不是你的生日,您的生日是星期五,可我们放学了,就没有人给您过生日了,所以我们给您提前过。12月18日,当学生们得知最可敬的老师逝去时,学生呆了疯了,无法接受这样一个惨痛的事实。19日,学生自发的凑钱买来纸钱和花圈,行走了10多里山路来到陈老师的墓前,一声声的呼喊着:老师,您回来吧!老师,您不能走啊!呜咽的呼喊声久久不息的在山中回荡。

陈光英老师的一生背负着太多太多的不幸。当丈夫因公殉职离她而去,她携着一双一岁半的女儿悲痛俗绝,无数次的晕倒在家中破旧的沙发上。她不知道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她曾想到过死,好多次她徘徊幽幽的白水河边,看着白水河落泪发呆,然而当听到风雨中一双女儿哭喊着爹妈的时候,她猛地清醒过来,她觉着自己不能倒下,为了一双女儿,她得坚强的活下去,她要让女儿成人成才,女儿需要她,她就是女儿的未来,女儿就是她的未来!失去了父亲的女儿不能再失去母亲,自己是女儿的大山,更何况还有那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学生等着她去上课去哺育去关爱。她必须坚强的站起来--就这样,她把自己所有精力与热情倾注到她的学生和女儿身上。她曾对她的同事说:我不幸失去了爱人,却有幸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课堂和学生,我必须每天从早忙到晚,心里才踏实。很多时候,陈老师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她会默默的一个人沿着校园后的那条小路,默默的走到白水河边,看着金黄灿烂的油菜花,看着远处飞翔的白鸟,偷偷的抹上一把辛酸的泪,然而当她回转身,同事与学生看到的却是一张慈祥微笑着的脸。近两年来,陈老师时时感到自己肝脏疼痛,身体每况愈下,同事们询问她,她只是说,有点不舒服,没什么大事的。同事们劝她去医院检查检查,她总是说:现在学校人员紧,如果请了假,会耽搁学生课的,这样不好!----其实,陈老师早已知道自己的病情,她瞒过了一双女儿与所有的同事,她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她只是想尽最大努力多做点事,也不想因为治疗自己的病而负上更大的债务。

一双女儿就读高中,要的是钱,辍学的儿童更需要她的帮助,而清贫的陈老师舍不得穿上一件新衣服舍不得吃上一顿好饭,她怎么能再花钱去治自己的病呢。当得知自己的大女儿李昌荷生病了,她回到家细细的炖了一个猪肚,拎着保温盒走了三十多里路来到女儿的学校,要女儿趁热吃,当女儿因为学费与身体要休学了,陈老师背着女儿哭了,女儿远远的看着母亲的背影,一个劲的抽噎。女儿心碎了,母亲的心也碎了------陈老师为了自己的学生一个不能少,不停的家访不停的劝说不停的引导不停的支助,而如今自己的女儿却因生活照顾不周和学费等种种困难要辍学了,做母亲的能不心碎么?

陈老师总对女儿说:吃亏是福!陈老师总对学生说:读书是福!

然而今天面对女儿----陈老师却什么也说不出了!

在采访的过程中,面对她的同事、她的学生、她的女儿一次次无言的泪水,我无法问下去,也无法拍下去。我的每一句问话,都是一种残酷的刺痛,都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伤楚!

在陈老师生命的最后尽头,我们看看她究竟做了些什么:

12月12日(星期天)--上晚自习下班,晚上查寝室;

12月13日(星期一)--带学生晨跑,上课,晚上查寝室;

12月14日(星期二)--带学生晨跑,上课,下午与学生一起排练集体舞,晚上查寝室;

12月15日(星期三)--带学生晨跑,上课,辅导学生李磊凤,晚上10:00查寝室;

12月16日(星期四)--事学生晨跑,上课,下午与学生排集体舞。晚上10:30查寝室;

12月17日(星期五)--带学生晨跑,上课,与学生陈宇等五人谈心,放学后发病;

12月18日(星期六)--上午9:00病逝。

我们简直无法相信,一个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人最后是以一种怎样的坚强与毅力始终在坚守着这个平凡的岗位,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支柱促使她完成了这一切。在医院,医生感佩得直摇头,说:这简直是一种让人无法置信的奇迹!

陈光英老师病逝之后,亲人与老师们看到的是她胸前贴满了止痛膏,密密麻麻的止痛膏使所有的人受到极大的震撼,所有的人无不痛哭失声。陈老师用她顽强的毅力与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用整个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无怨无悔的人生之歌--这就是我们民族教育的脊梁!!

这一天,我在一次次的震撼与泪水中进行着残酷的采访,我们所有的人无法再平静下去,我也无法再拍下去,再写下去。。。。。。。

※※※※※※
欢迎光临 幽梦帆影 < font>

[本帖已被长河拾尘于2007年7月7日16时6分15秒修改过]

[楼主]  [12楼]  作者:长河拾尘  发表时间: 2007/07/07 16:21 

圣地红烛----献给陈老师
 

圣地红烛

--献给陈老师

 

 

 

(一)凝固的瞬间

一个凝固的瞬间--2004年12月18日

命运被干干净净彻彻底底的放逐

你倒在天空的怀抱里

42载的风雨在丁香花中消散

你没有来得及

与这个世界说上一句话

这个世界也没有来得及

与你说上一句话

就这样,留下

岁月无尽的牵挂

永远的走了

学富五车,书通二酉

承传数千年文明的藏书古洞沉默了

烟波渺渺,清风遥遥

蜿蜒嶙峋的白水河哭泣了

二酉山

这座文化圣山

曾经埋藏着两个逆流而上的

咸阳儒生缄默不朽的灵魂

如今

你,又一个大地文明的殉道者

没有一点点声息的

没有一点点声息的

演绎出二酉山最美的精魂

(二)平凡的永恒

十七岁,一个梦想飞翔的年龄

你将无数双魏敏芝的眼睛放在讲台上

粉笔在黑板上点横竖撇捺阳光的憧憬

青春,在风雨中发酵

热血,在执着中沸腾

激情点燃激情

灵魂浇铸灵魂

一脉微笑,耸起绿色的信念

一波眼神,润泽干涸的词语

太阳下山而又上山

温暖,蹒跚在弯弯曲曲的路上

月亮固执地守望晶莹剔透的向往

学生的眼睛是你的世界

学生的呼唤是你的脚步

失学的儿童

看着大山,守着矮矮的墙

无奈的贫瘠沉重了整个白水河的心事

你的心事却沉重了整个天空

挺直灵魂的腰杆

柔弱的双肩承载起大山的渴盼

知识与文明的烈焰

焚烧郁积蒙尘的愚昧与野蛮

三尺讲台

铺满智慧、原则与信念

加减乘除每一个欢乐的瞬息

花季里

没有遗憾与忘记

 

(三)逆风的震撼

美丽的雪花

在流动的情绪里书写未来

香樟树上

青鸟啁啾紫丁香的怨愁

然而当岁半的一双女儿

正成为你生命中的生命

你曾时时倚靠的那双有力的肩膀

却在突然的变故中消殒

多少次,你一人寂寂的走过

白水河边的草甸

草甸里留下你泣血的泪滴

随后,你的几位亲人又相继离去

只一双女儿在吃亏是福的教诲里

一次次数着漂亮的星星

青鸟飞走了
香樟树却始终寻找青鸟飞翔的痕迹

你常说:

家是一件厚厚的袄

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

家是一双不破的鞋

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

家是一柄崭新的伞

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

家是一块啃不完的饼

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去补充能量

家是一根拉不断的线

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风筝

然而,你守住了最后的那块精神家园

却没能守住最后的家

就在你离开讲台十个小时后

因着肝脏的破裂

你带着岁月无尽的牵挂

悄无声息的走了

医生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医生说:没有人能做到如此的坚守与执着

同事说:从没有看到过你逆境中的泪滴

同事说:你总是将快乐留给他人,苦痛留给自己

学生说:你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妈妈

学生说:他们每天都看到你在金黄油菜花中的笑语

女儿说:妈妈,你在里头,我们在外头,你是我们永远的家

女儿说:妈妈,你在我们心里头,我们也在你的心里头,


你是我们永远的家

丁香花开

生命本色的忠诚撑起民族的希望

丁香花开

生命逆风的震撼筑成民族的脊梁

 

 

 



※※※※※※
欢迎光临 幽梦帆影
[楼主]  [13楼]  作者:长河拾尘  发表时间: 2007/07/07 16:27 

流泪的红烛_____采访手记
                      流泪的红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天底下最辉煌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些在教师节前后各类媒体上、在山崖的石壁上、斑斑驳驳的土墙墙面上反复出现的字眼总让人或激奋或伤感或憧憬或无奈。每每这个时候,我在为教育发展而欣然的同时却又牵肠挂肚起曾经共事或接触的一个又一个乡村教师--李前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

     因为李前老师苦难的经历,因为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在鸡公山小学全身心的付出,因为他的屈辱与无奈,我们觉得有责任与义务去直面一个普通乡村教师最为真实的生活与生存状态。2002年10月,我们来到鸡公山小学开始拍摄电视专题片《流泪的红烛》。

     李前老师当时已经53岁了,他是2000年刚刚转正的鸡公山小学民办教师。鸡公山小学是红树坪村小学的一个教学点。这里有两个年级,八个班。海拨1000多米的鸡公山距山下红树坪村小学有30多华里的山路。一个教师,一所学校,走马灯似的更换了8任教师。而李前老师自1971年接任以后,在这里,一干就是30年。他曾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1971年,高中毕业的李前,怀着一颗火热、执著、赤诚的心,当上了民办教师。他把家改作学校,在这里开始了辛勤的耕耘。然而结婚刚满三年,噩运便接踵而至,心爱的妻子丢下两个孩子亡故了。在岁月艰难中,1985年又与现在的妻子结了婚,并有了小女儿李娜。然而不幸的是,1999年,灾难又一次降临到这个新的家庭,正在上课的李前突然两次接到在乡中学读书的大女儿生病的消息,他坚持把课上完后,才匆匆赶到县医院,在妻子呼天抢地的哀哭声中,他抱着16岁的女儿僵硬的尸体,欲哭无泪,只得连夜默默地赶回了学校。当时他只向校长请了一天的假,就草草埋葬了女儿,第三天,面色苍白的又照常开始上课。祸不单行,2001年已长大成人在深圳打工的儿子患肺癌回家了,经受过两次打击的李前怎能有再次失去爱子的心理准备?为救儿子的命,他四处借钱,向单位、向个人,负债87000多元。然而想留住的仍旧没有能够留住,三个多月后,儿子到底还是离开这个世界,而李前一家也开始了漫长的还债生涯。

     然而,个人家庭的不幸,并没有动摇李前对山村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在他的教育下,多年来全村没有一个失学儿童。对于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奇迹。而且正因为自已接连失去了两个孩子,李前老师更是百倍的呵护、关爱这八名学生,在他们身上寄托了父亲一般的爱。

     那天,当我们走近鸡公山小学时,从教室的窗缝间传出一个沙哑的声音正在领着几名学生正在诵读课文:还不快走,要迟到了!明明从草丛里走出来,拍了拍身上的土,往学校跑去。明明看了看小文......接着李前老师正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现在5点半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回家的家庭作业是61页第二题,现在把数学作业交上来,就准备放学了,把书本检好,到外面集合。放学了,路上要注意安全,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好,现在好好走。



      我们没有立即打搅李前老师的正常上课,只是静静的看着这一幕。李前老师按照惯例,将学生只送到家门口的石阶前。看着远去的学生,我们感觉到他那一种深深的失落与孤独正袭上他的心头。

     每每送走了学生,李老师回到破破烂烂的家,蹲在屋前前壁沿上,眺望对面的小山包,那山包上有着一抔黄土,那里埋葬着他的亲亲骨肉。是的啊,白发回回送黑发,谁能感受这生死离别的巨痛?谁能拽住那个个逝去的灵魂?谁又能听见这大山深处的呜咽?我们简单的与李前老师说明了来意,李老师满是皱折的脸上挤出一点笑容,与我们沉缓的断断续续的述说着那刻骨铭心的点点往事。

这天,李前老师在乡中学读书的小女儿李娜回来了。

"爹--"

"今天星期三,你怎么回来了?"

"有事,娘呢?"

"犁田去了。"

"这是哪个煨的药?"

"我和你娘的。娜儿,我现在改作业,晚上要备课,你煮晚饭啊。"

"嗯,炒什么菜?"

"那只有干盐菜,酸辣椒,园里没种菜,荒了。"

     夕阳已经下山,不一会儿,李前老师的妻子戴着斗笠扛着犁赶着一头水牛回来了。这是李宗前相濡以沫的第二个妻子,今年43岁,不爱说话,在命运的重创与生活的艰难中,我们很难捕捉到她脸上丝毫的笑靥。她是村里唯一的掮耙犁田的女人。有11亩田要耕种,按照政策,家里有人死了,其田土就应收回集体重新分配。但李前家死的三口人,近五亩农田却一直没能退掉,妻子每年依然替她死去的儿女们耕种着,替他们上交着农业税,虽多次向村、乡领导反映过,但事情一直拖着未能解决。这天,刚好村主任从这里路过,犁田归来的妻子便快步赶过去。

"村长,你莫走啊,我找你有个事,退田的事问你。"

"噢,你那个事情,我早已跟村委会反映过了。"

"那反映过的为什么还要尽拖呢?我身体又不好,一身病,有时眼睛看不到,李老师也是一身病,前几天还撑着拐棍上课。"

"你家这个也是实际情况,最近这几年你家光遭不幸,大家都清楚。但是村里也有实际情况,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各家各户的田土都有多的,都是些劳动力不好的人在屋里,哪个又能做你的田呢?

"那没人要我的田,那今年不是又要我兑公粮,兑农业税?"

"那,我也是没有办法的"

退田的事,又是不了了之。妻子只能把表达不出的理由沤在心里,横竖想不通,怨只怨自已的丈夫在这些问题上不肯出面。当她回到家门口时,看到只知道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的丈夫,结婚16年来,她终于第一次冲着自已的丈夫发了火。

"教书,教什么书?得条什么?教书教了二三十年,什么样都没得,活人还要做死人的田!""什么事?有话说得清嘛,当着电视台的人也这么乱说?"

面对发火的妻子,李前没说什么,他能说些什么样呢?自已珍藏的引以为豪的各种荣誉与业绩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呢?怎样给没有文化的妻子解释:为什么活人还要替死人种田的道理呢?妻子已经是够可怜的了,除了承担所有的家务外,还要悉心照顾堂屋里、冥冥祖先神位下、已是奄奄一息的77岁的老母亲,而她自已又患有严重的妇科疾病,并且经常间歇性地双目失明,由于无钱购药,只得自已到山上胡乱扯些草药煎,李前也不清楚自已害上了什么病,只知道经常头昏脑痛,虚汗涔涔。魔鬼的阴影总在向这个家庭渐渐逼进。

"娜儿,你今天怎么回来了?"

"你先不是讲有事嘛?什么事?尽管讲。"

"钱"

"又要交什么钱?"

"报考费。"

"只见你们,一是这样费,二是那样费,屋里没有钱的。"

"伢儿读书,要交考试费,这条事情是应该的。"

      钱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就好像是久旱的甘霖,西天的经。16岁的小李娜正因为懂得这一点,所以学校每次要交费用,她总是选在吃饭的时候才敢向大人们开口。初中就要毕业了,品学兼优的李娜,在父母面前绝口未提念高中的事,然而每当想到班上的同学谈理想谈追求,她只得将强烈的求知欲望连同苦涩的泪水一齐咽下肚去。

     女儿的报考费难倒了李前夫妇俩,我们要给他些钱,可他们死活也不要,我们也不好强求,知道这样会挫了李前老师的自尊心,只好想办法回去后到乡中学再想法帮着娜儿。

     李前老师家的堂屋就教室,教室很暗,旁边还摆着风车、打谷机、犁耙等家具,堂屋的神龛上还摆着逝去的妻子与儿子、女儿的灵位。我们难以想象,就是在这样的境地,李前老师是如何的将所有的悲痛强抑在心底,一天一天的烘焙、放飞着学生们的梦想,是如何的一种力量支撑他在这里坚持了三十多个春夏秋冬。

     在与李前老师相处的日子里,他依旧沉默寡言,一顶老式的妮子帽不知已戴了多少年,一件退色的中山装,一条青色的裤子已的裤沿上打上了几处补丁,李前老师身体不好,与我们说话有时背脊直渗冷汗,气喘得很。他的破烂不堪的家,他的深厚如海的悲苦,他的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他的无人能解的心灵创伤,他每每放学后坐在屋前石阶上寂寥无语的凝望,这一切都让我们的心灵震撼。

      在鸡公山小学的第三天,李前老师给了我们一个黄色的练习本,那本子上记录下了他多年来的人生历程,也为解读了他的人生信条--七十年代以来,我喝够了黄莲水,受尽了沧桑罪,往事不堪回首。我学生时曾是县优秀共青团员,民师第一次轮训面试、卷考名列榜首,办洪小学校教育试点时,全体教师前去听课,全学区前往验收评估,受到一致赞誉:李前老师是块好材料,想不到这次试点有这样的好效果,应在全学区推广。从那时起,我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决心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我以校为家,一人住校,在学校曾过了三个春节。我以苦为荣,牺牲个人的一切,换来的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年年提高。然而后来却有三件事情使我痛心失望,一是前妻的因病逝去,二是学校的无人过问,三是村委还意欲解除我民师之职。打走黄莺儿,莫叫枝上啼。一连串的打击、创伤,使我悲观萌芽,意志消沉。就在那一年我背着简单的行李,一手抱着一岁半的次子,一手携着两岁半的长子,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教育生涯的第一个驿站:红树坪小学。那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凄苦怎样的无奈啊,惟有泪不可遏制的夺眶而出。从此我回到了鸡公山上,开始在这个人迹罕至的教学点上经历着更多的人生风雨。在鸡小的19年多,我处于的是在天灾人祸,水深火热,千难万苦之中。每每开门是山,闻到的是牛羊猪粪的气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每天面对的是蓑笠犁耙和几个山里娃娃。走的是羊肠山道,吃的是五谷粗粮,秋冬期间,山泉枯竭,水与比油还贵。每个学期都交不齐学费,每每都要将有限的工资垫上,说实在话,有谁愿意过这样变相的"劳改"生活呢?好几次中心学校见我教学效果好,要调我去中心校。谁又不想选个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去呢?可我每次一想到如果我走了,山里的孩子肯定也会象我当年一样读书难,就会大部分失学,我又打消了这个念头。母鸡下蛋咕咕叫,抽刀断水水更流。没有经历过穷山沟的朝朝暮暮,根本感受不到山里的酸咸苦辣。何况我还要承受精神上不可估量的打击。30多年来,那么多的苦难无人过问,秋风吹走了春天的暖意。我在村里甚至被称为扫帚星,任人歧视,没有人理解我知晓我是如何的度过这漫长悲哀与艰辛的岁月。世途茫茫也好,冷落深山也罢。我只有一个信念:人民教师教好书,留取丹心照山青。我这样想也这样做。我的前妻、长子、长女病期、病故,我没请过一天假,没误过一堂课,我虽然现在也是病魔缠身,曾拄着拐棍上课两年多,几次晕在讲台上,虚汗淋漓,呕吐不止,我也未请过假耽误过孩子们的课程。有几次卧床不起,也是在床边给学生指导。我一直在想,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就是一句空话么?一个人如果灵魂虚伪,行为浮躁,自私自利,这样又怎么样能教好学生?

      看着李前老师黄色练习本上厚厚的自述,我们在深入的触摸着一个不屈的灵魂,一个在乡村背负常人无法背负的苦难一口气在那个山峁上教了30多年书的老教师,我们充满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敬意。正是有着这样的不顾自身的苦难不顾自身的安康高擎起圣地红烛的人们,用生命的泣血完成了大山希望的放飞。他们毫无疑问是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脊梁。然而他们太苦太累了,他们需要更多人们的关心理解与帮助。教师节了,我们没有理由忘记我们的教师们,特别是在中国最广大农村角角落落默默耕耘的教师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要说,再苦也不能苦教师,我们不能让红烛总是这么让人心颤的流泪!



※※※※※※
欢迎光临 幽梦帆影 < font>[本帖已被长河拾尘于2007年7月7日16时21分17秒修改过]

 [14楼]  作者:幽梦尘埃  发表时间: 2007/07/07 20:56 

真情的东西,总让人感动
记得那次在看《感动中国2004》,知道了在我们国家还有很贫穷的地方,在那里,有一群放弃城市的繁华,走进大山深处,他让我们懂得了感动这个词的意义,今天看长河兄的文字,图片,内心涌动着一种感动,全邦幸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人生的意义,这样的人生,也许很遗憾,没有绚丽多彩的生活内容,守着贫瘠,守着一群渴望读书的孩子,但他却让我们泪流满面,震撼我们内心的却是他过着单调的生活,让一个个孩子收获了知识的辛勤的耕耘者,对教育者怀着深深的敬意,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但我们期待着,我们能为孩子们作些什么?
 [15楼]  作者:幽梦尘埃  发表时间: 2007/07/07 21:52 

无言...
细细的读了长河兄的这个系列,心情总不能平静下来,揣着一份感动,有些无语凝噎...没有接触过教师这个行业,却不知道在他们岁月的背影里,埋藏着太多的委屈和无奈,山区的教师,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的简陋,让我们心痛,在日消费斗金的现代化城市居民的远方,生活着一群为了生计和责任,辛辛苦苦的工作着的园丁们,让我们心底结起了一份长长的痛楚,不堪言痛,却让心流泪,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传教授业解惑,而是给我们渲染了一种责任,这份责任很重,因为他担起了无数孩子期盼的眼神,这份责任也很轻,因为他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的支出就可以满足,可是我们却不能做到这些,有些难过,在难过之余,也有些期盼,期盼更多的人关心他们,在我们生活之外的群体,他们更需要帮助,我期盼着,长河兄的文字能让西陆更多的朋友读到,让媒体的力量,触及到他们生活的无奈,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人关心他们,让他们的生活和教学条件有一个根本的转折,向辛勤的教师致敬!
 [16楼]  作者:幽梦尘埃  发表时间: 2007/07/07 22:14 

不错
蓝天兄,每一段文字的分割不太明显,整体的图文的宽度再宽点,效果怎样?好像字体有些大了,如果再小一点,就可以有明显的段落标志,绿色背景有些醒目,使文字不大气,个人拙见,兄别怪哦
 [17楼]  作者:水中浅影  发表时间: 2007/07/08 10:20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私,启迪,源泉。

这便是教师红烛精神最好的诠释。

 [18楼]  作者:水中浅影  发表时间: 2007/07/08 10:23 

锦上添花

如此制作为帖子锦上添花了!

 [19楼]  作者:水中浅影  发表时间: 2007/07/08 10:26 

扎根在平凡而伟大的土壤中
为这美丽的土地奉献出了一份平凡的绿色。
 [20楼]  作者:水中浅影  发表时间: 2007/07/08 10:31 

崇高的使命感和事业心

我们的800多万乡村教师,担负着9亿农民子女的基础教育,担负的是中国下一代的主要前途,乡村教师的生活很艰苦,工作很繁重。

但正是文中全老师这些不怕累不怕苦的乡村教师培育出了大批优秀的大学生。

正是因为这些可歌可敬的乡村教师能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这个艰苦的岗位上,才解决了9亿农民子女入学的问题,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贡献!

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而我们的乡村教师就是仙、就是龙啊!

在这个物欲洪流的环境中,在这个现实的让人步入庸俗的环境中,我们的乡村教师不就是在为下一代树立理想和希望吗?

把理想的教育变为教育的理想,真正的乡村教师是有理想有热血,敢于自信勇于创新,因为乡村教师不仅仅是个按部就班的职业,更是一份富于理想和创造性的育人事业!

而这样的乡村老师,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学校,需要我们全社会去关注,去帮助!

问好!

[本帖已被水中浅影于2007年7月19日20时1分25秒修改过]

 [21楼]  作者:水中浅影  发表时间: 2007/07/08 10:37 

心灵的对话

蓝天及蓝天的黑壮对语

 [22楼]  作者:水中浅影  发表时间: 2007/07/08 10:38 

这专题节目做得好
很有现实意义的!
 [23楼]  作者:水中浅影  发表时间: 2007/07/08 10:46 

慈师真爱感动天地
圣母情怀流芳千古
 [24楼]  作者:水中浅影  发表时间: 2007/07/08 10:50 

值得敬仰的好教师
一位值得人民敬仰的好教师
 [25楼]  作者:水中浅影  发表时间: 2007/07/08 11:01 

理解是最大的敬意!

如果老师们看见尘埃的这些文字,会发自心里的感到欣慰!

谢谢尘埃的理解!

 [26楼]  作者:智者1  发表时间: 2007/07/08 11:09 

教育需要这样的教师  但是  这样的教师更需要社会的关怀  社会不能忘记这样的人
 [27楼]  作者:水中浅影  发表时间: 2007/07/08 11:10 

清贫寂寞33年

祝愿全邦幸老师身体早日痊愈!一路走好!

 

 [28楼]  作者:麻脸老太婆  发表时间: 2007/07/08 13:03 

催人泪下!

 一次残酷的采访,一个残酷的故事!

我也无法再读下去。。。。

感动!

 [29楼]  作者:麻脸老太婆  发表时间: 2007/07/08 13:19 

震撼心灵!

无耐!

对现实社会与体制的真实写照!深思中。。。。

 

感谢长河为我们带来这么感人的画面!

 [30楼]  作者:dream_梦儿  发表时间: 2007/07/08 13:38 

令人震撼!

古人语: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

教师的职业性质、劳动特点和历史作用,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更要求教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而文中的笔尖有一座千姿百态、意趣横生的思想花园;指尖有一座令人心驰神往并为之孜孜以求的教育花园,令人敬重的全邦幸老师即是以"君子"要求自我道德高尚的人!

为这样的文章喝彩!

如此佳帖理应参赛!

支持!



※※※※※※

【幽梦帆影】> 和【梦儿博客】>

[本帖已被dream_梦儿于2007年7月8日13时33分49秒修改过]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48253297805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