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60楼:那么肯定是你说了就对了。 |
对【13楼】说: 我来说一个例子,1964年的贝托齐实验。明明是证明相对论错了。维护相对论的专家说是证明相对论。1964年的贝托齐很成功的测量了0.5Mev,1Mev,1.5Mev,4.5Mev,15Mev电子的速度是0.860c,0.910c,0.960c,0.987c,c.用相对论计算的能量分别是0.51Mev,0.72Mev,1.33Mev,2.66Mev。所以如果根据速度测量只能证明相对论错。1964年的贝托齐实验用量热法测量电子能量,只对1.5Mev,4.5Mev的电子作了比较。是3倍。但是作画时作了5个点。画了一根曲线。这二个数据对比对不对下个帖讨论。 ============
SHEN RE: 季灏先生,你说“贝托齐贝托齐很成功的测量了0.5Mev,1Mev,1.5Mev,4.5Mev,15Mev电子的速度是0.860c,0.910c,0.960c,0.987c” ,你这句话是错误的。贝托齐实验是一个教学实验,用简单教具做了一个实验,测速实验误差在10%-30%,也发表在美国物理教学期刊上。所以,他的“电子的速度是0.860c,0.910c,0.960c,0.987c”第二三位有效数字不具有精确的意义,只具有排序的意义,这个测速实验表明,电子速度有极限,远远偏离牛顿力学,更靠近相对论(这也是他文章摘要中的意思,即“电子速度有极限”)。你明明知道这个事情(经过我多次指出),却还要来“强奸”,利用“0.860c,0.910c,0.960c,0.987c”不精确部分来说事,说什么“所以如果根据速度测量只能证明相对论错”。
至于你问为什么贝托齐测量了0.5Mev,1Mev,1.5Mev,4.5Mev,15Mev电子的速度,但测量量热实验,却只用了1.5Mev,4.5Mev两种电子。我认为:对于15MeV的电子,可能超过了他的gavanometer计的格数(量程),至于0.5Mev,电子动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测量意义(也被误差湮灭)。1.0MeV与1.5MeV靠得比较近,所以测了不大不小的1.5Mev,4.5Mev两种电子。我认为这也未尝没有什么不可的。贝托齐实验主要是利用简单实验设备研究了物理量的相对论的趋势,本身误差在10%-30%上下。 |
对【41楼】说: 季灏先生还在说贝托齐“这么薄的铝盘”?真是诬陷啊。 看看贝托齐的示意图,哪里是铝盘??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铝坨,示意图上的厚度都有两厘米,实际厚度估计有七八厘米。根据我查到的资料,“电子束流能量测量_在线阅读_第5页-文库大全” 看看,4MeV电子在铝中的穿透深度只有7.5毫米,不到1厘米。季先生竟然还要担心贝托齐量热实验挡不住电子?这完全是在诬陷了,而非简单质疑。
|
无忧仙人文章没有意思。又是来自国外反相痴迷者的资料。
我对Sagnac效应,研究很多。根据不同参考系,有多种(四种)推导方法。这里理论上没有什么矛盾。 整个20世纪30年代以来到今天,发现相对论错误,比证明相对论正确,可以捞到更多名利上的好处。“反相痴迷者”很聪明,深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才痴迷不已。但是“维相者”傻,他们一直在干着没有什么名利的事情,尽管他们也很喜欢名利(名利谁不喜好??)。是不是很傻??这是不是一个佯谬?? 我也喜欢名利,但是相对论实在没有什么可供推翻的“矛盾”。诸位所提的矛盾问题,理论上的问题,没有一个站得住脚。实验上的,季灏提了几个,有的已经被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且他的实验也与同类实验矛盾,如量热实验);有的还没有被找出问题所在(如磁偏转实验),但是季灏的磁偏转实验也与同类型其它实验矛盾。因此,也不可信。 |
对62楼,63楼。你说季灏先生还在说贝托齐“这么薄的铝盘”?真是诬陷啊。希望你看看贝托齐文章!
|
沈先生:我忠告你,讨论问题不能十分勉强。否则要出来洋相的,关键对你们学校有很大的影响。 |
对【61楼】说: 铝的临界能量Ec=40MeV,铅的Ec=7.4MeV,这个因素不能不考虑,你查查有关资料,大概做个计算,应该能看出用你的小铅坨量热误差有多大。当然,还有吸收体的尺寸问题,以前讨论过,不多说了。 |
对【65楼】说: 我就是拿着贝托齐的文章给你说话的。 你有什么数据?你提供了电子束在铝中的穿透深度了吗?你描述了贝托齐的铝盘厚度了吗?什么都没有,就乱质疑,来武大大家。 |
对【66楼】说: 我讲的一条一条,都是数字论证。 你有什么数据?你提供了电子束在铝中的穿透深度了吗?你描述了贝托齐的铝盘厚度了吗?什么都没有, 还遮遮掩掩,扭扭捏捏,真是十分不痛快。你这就是乱质疑,来误导大家。
|
对【67楼】说: 临界能量是什么意思?是指某个核反应所需要的能量? 季灏的量热实验,之所以不同电子束导致同一增温,是因为热敏电阻在高压下材质被击穿而停止工作所致。他的铅块上的电子束导致电压远远超过普通材料的击穿电压。 |
对70楼,71楼:是铝盘?还是铝坨?是你真是诬陷。还是我真是诬陷。问题一个一个来。 |
对69楼:你说不够,远远不够!请数据说话。我有理论和多次实验结果说话。 |
对【73楼】说: 贝托齐的铝盘厚度非常厚,示意图中的厚度已经达到2厘米,实际厚度可能达到七八厘米。根据我查到的资料,4MeV电子在铝金属内的穿透深度是7毫米。你说,贝托齐的铝盘能否挡住电子???不要乱质疑。
另外,希望你再次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我说贝托齐的铝盘具有“铝坨”特点,很厚,这是替贝托齐说话、替贝托齐辩解,以来化解你的质疑,这谈何“诬陷”贝托齐?贝托齐应该感谢我。
你一直在文不对题地跟我讲话。 |
对【72楼】说: (1)电子射入介质后,通过两种机制损失能量——高能时主要是辐射能损过程,低能时主要是电离能损过程,当电离能损与辐射能损相等时的能量称之为临界能量,不是核反应那个临界能量。不同介质有不同的临界能量值,如果用量热法测量入射电子能量,应该根据能量的量级选择相应的介质材料(同时也要兼顾尺寸大小)。我问了季先生想没想过这个问题,他没有正面回应,看来你也没有这方面考虑,那么也请你想一想:对于能量最高大约10几个MeV的电子束,贝实验用铝做吸收体,季实验用铅,哪个更合适?这是为什么? (2)我听季先生说过,他的铅块是用导线接地的,应该没有你质疑“热敏电阻在高压下材质被击穿而停止工作”的顾虑。季先生惜墨如金,他的实验报告往往省略太多的东西。 |
铝盘和铝坨一样解释吗?实际厚度可能达到七八厘米。还能叫铝盘吗?是谁应该再次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
时空理论是物理学的根本,离开对时空的正确描述,物理学就不复存在。对时空研究不深刻的人,谈不上对物理学的真正理解。有些人想避开时空问题谈物理,只能贻笑大方。 有这样一个传说:爱因斯坦成功之后,有记者提问爱因斯坦,您的理论与牛顿理论有什么不同,爱因斯坦回答:“牛顿理论是物体消失了时空依然存在,我的理论是物体与时空一同消失。”爱因斯坦一针见血,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准确地说出了传统时空理论和现代时空理论的本质区别。应当明白,反对相对论的焦点是坚持传统时空理论,还是坚持现代时空理论。这个问题不解决相对论的问题永远不会解决。 1、否定“物体与时空一同消失”,就注定要失败。 2、坚持“物体消失了时空依然存在”就好比自杀。 3、不寻求新理论,妄图用牛顿理论推翻相对论,就好比“五十步笑百步”。 聪明人不要总是办糊涂事。哪个理论是被打倒的?实践证明不论你有多少个实验、有多少条理由都打不到相对论。已经撞到了南墙,为什么不醒悟?为什么不去寻求新的理论而热衷于口水战? |
对【78楼】说: 你去看看贝托齐原文的示意图,这个铝盘的形状是“凸”字形(与“凸”绝对相近)。根据其示意图,“凸”字形水平横长2.5厘米,竖直长度2厘米(可称为铝盘厚度)。其实际尺寸肯定还要大。 贝托齐称其为“disk”,disk的含义如下:圆盘,铁饼,磁盘。你不要以为“盘”就是家里使用的那么薄的器皿。它也可以很厚的。况且,贝托齐的铝盘确实显得非常厚实。 “凸”字形的东西,与其说是盘,我倒更认为其像一个秤砣。盘也罢,砣也罢,总之,4MeV电子在铝中的穿透深度是7毫米。根本就不用替贝托齐担心。 |
对【76楼】说: ============
【沈回复:感谢余本鲲先生!我学到了一些知识。根据“铝的临界能量Ec=40MeV,铅的Ec=7.4MeV”,那么10几个MeV的电子束,对于铅是高能,对于铝是低能。故对于铅,主要是辐射能损过程为主。如此说来,季灏实验大部分能量被辐射掉了,而不是变为了铅块热能。那么为什么热敏电阻升高的温度基本都是同一个数值呢??】
(2)我听季先生说过,他的铅块是用导线接地的,应该没有你质疑“热敏电阻在高压下材质被击穿而停止工作”的顾虑。季先生惜墨如金,他的实验报告往往省略太多的东西。
========
【沈回复:季灏论文算了一下“把铅块当作一个电容器,接受全部电子电荷Q,由此产生的铅块静电能(自作用能)”(只不过,这部分静电能,原本属于电子束动能一部分,由电子束动能转化过来,但是季灏却把它当作是额外产率,即他有加减符号问题)。如果“铅块是用导线接地的”,那么他在论文中,就没有必要计算“接受全部电子电荷Q,由此产生的铅块静电能(自作用能)”。他为何要计算??肯定是不接地,才需要计算全部电荷的自作用能。】 |
对【81楼】说: 以前我也是问过季灏先生,高能电子束能量是否有转化为辐射能的可能性。但季先生好像说过,用胶片验证过,没有辐射产生。后来我相信其全部转化为了铅块热能。 不知道余先生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辐射能的存在(季灏铅块实验)。 |
你现在说盘也罢,砣也罢,你以前说看看贝托齐的示意图,哪里是铝盘??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铝坨。我不理解。你都对。 |
对【82楼】说: 按说应该做个Monte Carlo模拟,向季先生建议了,他还没回复。 |
对【84楼】说: 刚才还没看见你回复,失之交臂啦!模拟一下是必须的,现在正规的实验报告都带这个。 |
我的实验有没有可信性。现在已经没有必要说,不是一二个人说了能算,你以前说帮我。我说你帮不了。你说不行,也没有用。如果你用实验证明我的实验错误了,那么情况不同了。和沈说的一样他说的再多也没有用。这么普通的机器,为什么自己不做一做呢。 |
对【89楼】说: 你提到机器,我又联想起一个问题:你用的加速器,其束流是90°(抑或270°)输出的吧?那么,对应每个束流能量,机头弯转电磁铁线圈的电流分别是多少?能否把这些数据列出来?要知道,这个跟你在加速器外部通过场强固定的永磁铁测束流径迹半径的实验在性质上是雷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