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潘建伟与梅晓春打擂谁造假(摘要) 下一主题:欧洲有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由于发表...
[楼主]  [271楼]  作者:无忧仙人  发表时间: 2013/01/28 10:04 

对【270楼】说:

这是今天第二贴。

~无忧仙人

 [272楼]  作者:jqsphy  发表时间: 2013/01/28 11:15 

对【259楼】说:

贝托齐会有二种意思的说法吗?

===========

 

SHEN RE: 怎么会问这种问题??是因为你不了解英文吗?还是......

   一般任何单词都会有多个意思。讲的人取一种意思,但翻译的人可能取了其它意思。这在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语时,也是类似的。

 

 贝托齐当然只写了一句意思“Equally apparent is the conformity or the experimental data to the Einstein relation with its prediction of a limiting speed”,但我们对于with的意思理解不同,就有两种翻译意思。但无论如何,这两种翻译,都与你的理解有根本区别。

 

另外,你的翻译者提供的“同样明显的是实验数据和爱因斯坦关系及速度极限的预言完全一致”,属于第三种意思。这个翻译远远偏离贝托齐本意(“完全”是不存在的,“及”也不存在),我的翻译更符合贝托齐原意。

 [273楼]  作者:jqsphy  发表时间: 2013/01/28 11:19 

对【270楼】说:

要找过去一些实验中的不完善之处,总是可以找到一些的。而且,有些所谓“不完善”之处,也属于一家之言。

 

但是,这根本无关痛痒。对狭义相对论的验证、使用(涉及数据)的机会,超过了过去300年对牛顿力学和Maxwell电磁理论的验证和使用的总和。

 [274楼]  作者:陆道渊247484  发表时间: 2013/01/28 11:44 

紧接262楼对无忧先生说:(我都用""表示假概念)
你在59楼末论断‘长度收缩并不存在;同时也根据这一原理可知,时间膨胀也不存在。’,这与我认识相同。
但众所周知,相对论的“长度收缩、时间膨胀”来自其“相对性洛变式”(即“相对论洛仑兹变换式”的简称),你不否定“相对性洛变式”而否定“长度收缩、时间膨胀”,这岂不扬汤止沸?
而否定“相对性洛变式”的,只有‘洛变原式’(即‘洛仑兹变换原式’的简称;与V=γv等价。),才能釜底抽薪。
【‘洛变原式’r’ =γ(△r-v△t) 是洛仑兹的天才作品,后经爱氏恶意篡改为“相对性洛变式”。】

待续

 [275楼]  作者:季灏  发表时间: 2013/01/28 14:26 

沈先生:你说我的翻译更符合贝托齐原意。那么贝托齐原意有二种意思了。

[楼主]  [276楼]  作者:无忧仙人  发表时间: 2013/01/28 15:01 

狭义相对论有完备的实验基础吗?3Ives-Stilwell实验究竟证明了什么?下,IV前面我们说过,作为一种严格的物理规律,横向多普勒效应基本上不存在成立的可能,除了已经介绍的理由,我们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据支持我们的结论,那就是根据实验结果,在一种非常重要的场合下这个效应根本不存在,这就是当光源与探测器同时固定于一个转盘的同一个直径的两端时(【Thim03】,【Thim10】)。不过,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愿意退一步来考虑问题,即假定局部范围内Ives-Stilwell的实验数据不是谱线随机移位或误差的结果,而是某种确定的物理规律所致。如果情况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释有关实验数据呢? 一种可能当然是阳极射线中被加速的氢离子的速度没有达到预期的速度值,从而本该使用较低的速度来预测一阶与二阶多普勒效应,但是却使用了较高的速度,这样所谓的二阶多普勒效应只是氢离子实际速度与理论速度偏差的结果,不是真的发生了二阶多普勒效应。于是一个自然的问题便是,作者提供的实验细节容许这种可能性发生吗?是的,确实如此;这是因为:一、作者从来没有直接观测氢离子的速度,他们用的只是理论值,二、作者所用的实验数据之少、之不精确,给速度偏差留下充足的空间。当然,我们做出以上质疑还有别的理由,那就是有不少学者,包括当代学者,在质疑相对论的质速关系。如果这个质速关系真的不成立,那么IS实验中所用的离子速度理论值必然有着较大偏差,这些偏差同别的实验误差一道,便足以解释这个实验中所谓的二阶多普勒效应。 但是还有一种很现实的可能,那就是IS实验中所观察到的所谓二阶多普勒效应实际上乃是各种氢分子、氢离子碰撞的结果,而这一点已经被原作者提到,但是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给出忽略这种效应的可信的理由;恰恰相反,实验中观测到的谱线杂乱无章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阳极射线中发生了多种粒子的碰撞。当然,从理论上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在IS实验中,多种质量的分子、原子、离子在阳极射线并存,尤其是两种氢离子H2+H3+虽然质量不同,但是带电量却相同,这就决定了它们在运动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加速度,于是再加上集中中性分子、原子的存在,各种粒子的碰撞便是一个必然。于是问题便归结为:粒子间的碰撞真的可以解释IS实验的实验数据吗?我们的回答:是的;不仅碰撞可以解释IS实验的关键数据,而且它甚至比所谓的横向多普勒效应解释得还要好(【CCAGS08】),但是限于篇幅,我们不在这里给出有关结果的详细推导与论证过程了,而是简单给出最后结果:4.3.4:基于粒子碰撞的Aetherometric Theory与横向多普勒效应理论与Ives-Stilwell实验数据的吻合程度比较(需单独贴出,请稍等): 这样,即便Aetherometric Theory作为一个理论框架不一定在更大的范围内是正确的,但是它至少可以比横向多普勒效应更好地解释IS实验的实验数据;然而更重要的事实却是,基于碰撞的理论总是预测谱线重心的变化是向着红移方向的,这一点很可能与实际的实验数据一致,而根据Lamor-Lorentz理论以太理论或狭义相对论,纵向的二阶多普勒效应应该是向着蓝移方向的。如果果真如此,那么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简言之,Ives-Stilwell实验的结果不仅未加认真审视地被主流物理学界接受,而且它的意义毫无疑问的被严重夸大甚至扭曲。 下一贴:狭义相对论有完备的实验基础吗?3Ives-Stilwell实验究竟证明了什么?下,V参考文献:Thim1H. W. Thim, Absence of the Relativistic Transverse Doppler Shift at Microwave Frequencies, IEEE Trans. Instrum. Meas. 52 (5), 1660-1664 (2003)Thim2H. W. Thim, Response : The Case of Absence of Transverse Doppler Effect, IEEE Trans. Instrum. Meas. 59 (2), 495-495 (2010)CCAGS08Correa, PN, Correa, AN, Askanas, M, Gryziecki, G, Sola-Soler, J (2008) "A test of Aetherometry vs Relativity, Special and Larmor-Lorentz: the 1938 Ives-Stilwell experiment", Aetherom Theor of Synchron, Vol. I, 4:1. ~无忧仙人
[楼主]  [277楼]  作者:无忧仙人  发表时间: 2013/01/28 15:02 

今天第三贴正受审核。

更新:审核通过。

~无忧仙人

[楼主]  [278楼]  作者:无忧仙人  发表时间: 2013/01/28 15:53 

IS实验的不同解释比较(图例说明:I&S Results是指IS实验结果,ATOS是基于碰撞的Aetherometric Theory,SR是指狭义相对论):

 [279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13/01/28 17:35 

对【272楼】说:
此处可能有笔误,把"or"换成"of"不就全清楚啦?键盘上R和F是近邻。
 [280楼]  作者:xilu234  发表时间: 2013/01/28 19:23 

对【279楼】说:
一般而言,我没有时间,也不喜欢参加争论。

这里,我仅仅就英文翻译表示我的意见。

 

我基本上同意272楼的英文翻译:

 

1.贝托齐这句英文还有一处笔误,即or)要改为of),否则这句话语法不通。

 2.我同意这种翻译:同样明显的是实验数据与预言了极限速度的爱因斯坦关系是一致的。
 [281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13/01/28 21:39 

对【280楼】说:

yes!

 [282楼]  作者:季灏  发表时间: 2013/01/29 08:15 

对280楼:同意你的正确翻译。同样明显的是实验数据与预言了极限速度的爱因斯坦关系是一致的。但是272楼没有翻译。在245楼上沈先生有二种翻译意思,1,实验数据与具有极限速度的爱因斯坦关系一致,2,或者实验数据与爱因斯坦关系在极限速度预言上是一致的。看来沈先生有的第二种翻译意思不可取。那么沈先生批评我的错了。我没有诬陷贝托齐。
 [283楼]  作者:季灏  发表时间: 2013/01/29 08:21 

对272楼:你说这两种翻译,都与你的理解有根本区别。现在清楚了,我的翻译和你的第二种翻译有根本区别,但是和你的第一种翻译有根本区别吗?有完全和没有完全有什么根本区别吗?
 [284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13/01/29 10:05 

对【283楼】说:
无论贝托奇还是沈建其都没有继续纠缠的必要,当务之急是考察那个I-E关系,过不了这一关,一切都黯然失色。
 [285楼]  作者:季灏  发表时间: 2013/01/29 12:01 

.对284楼:只有张教授说了公道话。翻译了。你认为是纠缠吗?沈建其说我是诬陷贝托齐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说 没有必要继续纠缠这个问题是关系我是不是诬陷贝托齐的问题。你怎么认为没有必要了。你认为当务之急是考察那个I-E关系,我希望你认真,努力去考察。
 [286楼]  作者:新能源新科技  发表时间: 2013/01/29 12:13 

请无忧仙人[版主],批驳、或者鉴定我的文章,“ 马天平: 铁球弹簧实验,证伪等效原理、证伪广义相对论。推翻广义相对论。 ”,请直接查阅其中的42楼、40楼,然后结合主贴图片。
能够直接、明确的推翻广义相对论。
[楼主]  [287楼]  作者:无忧仙人  发表时间: 2013/01/29 13:15 

对【286楼】说:

马先生:

我刚才读了一遍你说的贴子的一楼,感觉认识可能有问题。我的看法,你的实验无法辨别重力与加速度力的差别,因为你的有关主动力与被动力的说法里主观臆测的成分恐怕太重,很可能不符合现实。比如,你所描述的加速度力的情况,当固定铁球的细线被剪断之时,你说主动力必然从弹簧顶部开始作用,不是从弹簧底部的铁球开始,这个判断应该有错误。事实上,在铁球、弹簧以及实验室加速的过程中,铁球一直在受到细线的拉力作用,因为它是铁球加速度的原因,但是在细线被剪断的一刹那,由于铁球的保持原来匀速运动的惯性,所以铁球应该迅速作用于弹簧的底部,然后这个作用力再逐步上传,而不是你说的弹簧先受实验室顶部的拉力。

以上只是我的直觉,你不认可就算了。另外,我以为这里也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做个简单的实验就行了,而且根本不用到太空里做实验,光滑的地板上做水平加速运动小车就行,一点不复杂。

当然,我不否认等效原理的谬误性质,只是恐怕你的实验检验不出来。

~无忧仙人

 [288楼]  作者:新能源新科技  发表时间: 2013/01/29 13:29 

对【287楼】说:
 

你的判断正确,所以,

42楼中,增加一个条件""初始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就能回避你的上述批驳。

40楼是文字说明。

现在的44楼是经过审核的完整文章。

 

00000000000=============

 

"光滑的地板上做水平加速运动小车就行,一点不复杂。"

===其实就是主贴中的原理说明:

"比如,弹簧一端被固定,弹簧有1米或者10米长,在另一端受到外力时,弹簧各部分中,传递力需要时间,就使弹簧中各部分的力或者加速度不同,就使弹簧各部分的变形并不是时刻均匀的。

      受到外力的一端立刻明显变形伸长,然后弹性力传递到弹簧的中间部分,使中间部分变形伸长,最后是固定的一端受到力,变形伸长。

     因此,弹簧受到不同位置的拉力时的变形效果不同,就可以利用弹簧来区分出主动拉力的方向、或者位置。"

 

 

主动力就是能够消耗能量做工的力。比如重力、比如外力引起的加速力。

 [289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13/01/29 14:28 

对【285楼】说:

一个英文字母的打字错误都看不出来,这辩论双方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实在令人难以恭维!说来说去,那句话也就是那么个意思啦,争论这个东西纯属浪费时间,不是无病呻吟,就是有意回避实质性问题。

 [290楼]  作者:季灏  发表时间: 2013/01/29 14:32 

你说不是无病呻吟,就是有意回避实质性问题。那么你是什么?

 [291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13/01/29 14:40 

对【290楼】说:
我是一名观众,很较真的的观众,就事论事、实事求是。
 [292楼]  作者:季灏  发表时间: 2013/01/29 16:18 

对291,你是什么,我都没有关系。用你的话你肯定不会有意回避实质性问题,那么你是什么你自己回答。
 [293楼]  作者:新能源新科技  发表时间: 2013/01/29 16:44 

对【287楼】说:

  

    引用 无忧仙人:"事实上,在铁球、弹簧以及实验室加速的过程中,铁球一直在受到细线的拉力作用,因为它是铁球加速度的原因,但是在细线被剪断的一刹那,由于铁球的保持原来匀速运动的惯性,所以铁球应该迅速作用于弹簧的底部,然后这个作用力再逐步上传,而不是你说的弹簧先受实验室顶部的拉力。"

=====回复:42楼中,增加一个条件""初始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就能回避你的上述批驳。

40楼是文字说明。

现在的44楼是完整文章。

 

   

事实上,在铁球、弹簧以及太空船实验室加速的过程中,铁球一直在受到细线的拉力作用,因为它是铁球加速度的原因。

但是在细线被剪断的一刹那,由于铁球失去加速力,失去惯性力,而保持原来匀速运动的惯性,所以铁球不能迅速作用于弹簧的底部,因为加速系中悬空自由落体的铁球不能产生作用力。

 

实验室、或者太空船对于弹簧施加拉力、加速度。使弹簧相对铁球施加加速力、拉力。

因此,铁球只能受到上面的弹簧的牵拉(才能产生惯性力)。

 

因此,使作用力从太空船顶部,向弹簧传递,然后弹簧各单元依次向下端传递,最后传递、作用于铁球。

所以,使弹簧从上端开始先变形伸长。

00000000===========

 

其中使用的弹簧能够产生的弹性力很微弱、或者弹性系数非常小。

比如玩具"彩虹圈":

彩虹圈

(图片引用地址:http://www.meilishuo.com/dict/show/930409>

 http://imgtest.meiliworks.com/pic/r/34/2a/4a1cbafcd1e7749eb65d118eb73b_593_4>

)。

 

====当细线被烧断时,压缩状态的弹簧下端  与铁球一起惯性运动、相互没有作用力(因为弹簧弹力微小可以忽略)。

 

       就不能发生"铁球应该迅速作用于弹簧的底部,然后这个作用力再逐步上传"。

 

[楼主]  [294楼]  作者:无忧仙人  发表时间: 2013/01/30 00:40 

对【293楼】说:

这个分析还是有想当然的成分。如果在断线之前弹簧是受压的,那么在断线的一刹那,弹簧首先要伸长,不管弹力多么弱,这个事实不改变,而弹簧伸长的形变必然从铁球的一端开始,因为外力与外部状态的改变是从那儿开始的。那么什么时候弹簧恢复到自然长度,而后又将发生什么?马先生没有给出可信的分析。另外,同一种实验设置在重力作用下又该如何表现,前后二者的对比如何,这些问题也都没有问答。

我的感觉,马先生急于推翻等效原理的心态,使你很容陷入认识误区;正确的态度与方法也许是,深入理解这个原理,然后再试图找出缺陷或错误之处。

我为什么要这样提醒你呢?因为当你的第一次尝试失败时,那就是你存在认识误区的最佳证明,此时应该做的也许不是简单改变实验装置的状态,而是更换思路。

另外,国外在这方面已经有人研究,也有成果,熟悉一下别人的东西,也许可以少走弯路(这些材料网上应该可以搜索到)

好了,我就暂时先不掺乎这个话题了,我还要忙自己的创作,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无忧仙人

 [295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3/01/30 02:25 

对【294楼】说:
无忧仙人  有何力作?发表在哪一个国家级刊物?英国的杂志《自然》也许适合你的力作?
 [296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3/01/30 02:27 

无忧仙人 就连 “变分法”都看不懂,还有什么能耐?
[楼主]  [297楼]  作者:无忧仙人  发表时间: 2013/01/30 04:57 

对【296楼】说:

无忧仙人以下把541218(朱顶余)先生没说完的话给说完:

谁要是批评了我朱顶余,那就是一定是这个人的水平有问题;谁要是不拥护我朱顶余,那就是一定是这个人站错了立场。

~无忧仙人

[楼主]  [298楼]  作者:无忧仙人  发表时间: 2013/01/30 05:37 

对【295楼】说:

可惜呀,爹妈只给了无忧仙人一份极为平庸的天分,所以能有文章发表在《前沿科学》就已经是奢望,哪里还敢想什么《科学》或《自然》呢?如果一篇登在《前沿科学》的文章都能让人得意到忘乎所以,那一篇《科学》或《自然》的文章岂不让人疯掉?所以无忧仙人由衷地感谢父母。

~无忧仙人

[楼主]  [299楼]  作者:无忧仙人  发表时间: 2013/01/30 08:40 

对【296楼】说:

变分法?这么高深的东西无忧仙人可是注定玩不起;其实,能让无忧仙人搞明白在引力温梯问题中如何应用最简单的多元微分公式,他的爹妈就肯定要烧高香了。

~无忧仙人

 [300楼]  作者:新能源新科技  发表时间: 2013/01/30 09:32 

对【294楼】说:

其中使用的弹簧能够产生的弹性力很微弱、或者弹性系数非常小。

比如玩具"彩虹圈":

玩具"彩虹圈"可以自然收缩,因此被压缩时的反弹力几乎为零。

因此,弹簧依靠自身弹力自然伸长的力、产生的位移,可以忽略。因此你的反驳不成立。

 

“另外,同一种实验设置在重力作用下又该如何表现,前后二者的对比如何,这些问题也都没有问答。”

===现在的1楼已经有答案。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572560310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