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45楼】说:
马先生三个基本定律的不能承受之重 (大总结)
(1) 使用了物体内部不具有可操作性的P或ρ。P或ρ是什么?按照马先生的意思,大概是压强梯度或者密度梯度之类(但为何是它们?为何不能是其他物理量,如电光学参数的梯度?由此,参数的选择过于自由,游离度太大,不具有唯一性。虽然这些参数之间可能有内部联系,但不同的介质有不同的联系,这就过于随意)。 ……………………………………………………………… 回复【【已经说过,这个p就是新的物理量,就是引力场强度(不是牛顿引力场强度物理量,因为牛顿引力势是经验性质的),你还在如此的歪曲我的本意。实在可恶。你不理解这个新物理量,是你的思维问题。不代表绝大多数的搞物理研究的人理解。你偏要直接的跟操作性的具体的物体联系。这是你的思维问题,弱智到如此地步。抽象与具体你分不开,就像你说我的“飞机’例题一样。你不会搞明白。另外,你说跟其它物理量为何不能的问题,属于你没有条理的思维。这个压强梯度的问题,我在我的《受力的物体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与《牛顿力学基础的变革提纲》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个引力场强度有关的就仅仅与物体的压强梯度有关。已经例举了一些具体的事例。你如此的结论说明你根本就不看我的原文,或根本没有仔细的看,如果你仔细的看了,还不明白,那实在说明你是“高分低能”的代表。 此条总结:1、这个p物理量与其它物理量无关,仅仅与压强梯度有关,这是根据经验事实总结的。 2、这个p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而可以建立于具体的压强梯度的经验公式,这是实验来近似确定的。 3、这个p表示引力场强度或物体内部的相应的强度,这些具体的可以建立关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气压强压强随高度而减小,就是例子,这个减小的问题,就可以建立地面的“g"(原来说重力加速度,也就是地球的地面附近的引力场强度值,--在这里你别再用书上的东西来套,因为这个书上没有交代清楚,但是实际上已经是如此含义了,就是我说的这个p物理量)与这个大气压强梯度的关系,我说到这了,你还是不明白,那你应该去吃药了,吃治脑残的药了。遇到你这样的“笨蛋”,算我倒霉。但是,由于这个楼你用实名发帖,各个搜索引擎都可以搜索到。所以我不得不这样的跟你搅合。否则,你这个“冒牌的专业”以所谓的“专业“来评价,不懂物理的都以为我是250。瞎搞。】】
(2) 如何测这些梯度(如压强梯度)?测固体内部的压强,方法虽然有,但都是不直接的,如光学法(光弹效应)。光弹效应(photoelastic effect) 也叫应力双折射效应,当外力或振动作用于弹性体产生应变时,弹性体的折射率发生变化,呈现双折射性质,这种有内应力的透明介质中o光和e光折射率不相等,它与应力分布有关。由此为了应用光弹效应,我们还需要折射率概念,还需要光速的测量或者介电系数的测量等。也就是说,测量马先生所提出的不具有直接可操作性的物理量,我们首先必须把整个经典物理学先建立起来再说。这岂不是首尾倒置?! …………………………………………………………………… 【【【这个问题是属于具体问题,至于怎么测量,与我的那个p没有关系,我那个p仅是说明与此具体的物体的压强梯度有关。仅此而已,就是说,我说的是这个关系。这个关系成不成立,这是关键,你应该从此角度来反驳我。而不是这个具体的压强梯度怎么测量问题。所以此条,说明你的思维属于“乱”就是证明。我不说你弱智了。】】】
(3) 马先生三定律强调区分物体的"内外",且马先生又多次强调"物体转动不能化归于质点的运动"(大意如此),这就导致另一个麻烦:不得不在他的基本定律中引入角动量、转动惯量、力矩、角加速度等概念。由此物理量多了一倍。在牛顿力学中,由于"物体转动恰恰可以化归为质点的运动",所以这些与转动有关的物理量都是导出量,不是基本量。而在马先生这里,这些与转动有关的物理量必须是基本量,因此必须引入,否则就不完备。 …………………………………………………………………………………… 【【这条你的说法,还是证明了你是属于思维“乱”的证据。我区分物体内外问题与你说的物体转动问题,不是同一个问题,你瞎联系。你不是故意的捣乱,因为确实属于你“弱智”。在此,我说内外问题的时候,没有说这个“转动”问题,而你说“转动”的原来的帖子,是说“质点的问题”,这是两码事,这在不同的问题上的出现的。你强加于我的这个联系,这是你的问题。我想看到之前的帖子的人都会知道,讨论这两个问题时,不是同一个论题,所以你此条说什么引入角动量等的物理量与我说的内外没有关系。真是不可理喻,怎么会有这样的“教授”。我想你的学生肯定不愿意听你的课。这个我完全可以保证此判断是正确的。你什么都讲不明白的。】】】
(4) 对于不规则的物体、密度非均匀的物体,很难找准方向让力矢量通过质心,由此必伴随有转动。为了完备,马先生三个基本定律必须包含有转动构件。况且,马先生还提到压强梯度,万一在压强梯度作用下,质心产生移位,原本通过质心的力(不导致转动)却不再穿过质心(导致转动),于是麻烦就来了。所以,马的基本定律必须先天包含转动(不但要提力的大小,还要提力在物体上的作用位置,以获得转动力矩)。而在牛顿力学中,不必如此明显说明,因为在牛顿力学中,不区分物体内外,物体的自转就是大量质点的公转总贡献罢了,与转动有关的东西其实已经自动隐含(大量质点的公转总贡献罢了),但又不明显体现。而在马的三定律中,与转动有关的东西,必须明显体现出来,但实际上,他不但不体现,实际上根本不包含。马先生必须让转动力矩M、角加速度b、转动惯量I与力F、加速度a、质量m应该并起并坐,从而物理量真正多一倍。 ………………………………………………………………………… 【【这款的你的低级错误与上条一样的含义,不予回复。关于转动问题,我在“受力”文章里已经大略的说明了这个内部的p与转动物体内部的压强关系,就是离心机里的离心试管内的液体的压强梯度关系问题。你瞎联系这么多的没有关系的因素,可见你的思维实在属于“?”,这个物理量增多,是你的“浆糊”脑袋造成的,不是我的文章里出现的问题。】】】
由此,马氏三定律不完备、不可操作、不基本。根据上面3、4两条,实际上它有原则性的失误。
(5) 马氏三定律的两个公式也有错误。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应力就会四散开来,其压强梯度必然是一个空间坐标的函数,因此其内部变化不能简单用一个笼统的P内来表示。因P内是物体内部空间坐标的函数,而物体加速度a显然不是自己内部空间坐标的函数,根据马氏的第三定律"P外-P内=1/k×a",由此这个公式也有矛盾。对于马先生的第二定律"F=kmP内",如果P内是物体内部空间坐标的函数(不但可能非均匀,甚至由于应力分散开来,还会导致P内各向异性),那么这个第二定律公式也有毛病(因为F不是自己内部空间坐标的函数,而P内属于物体内部空间坐标的函数,方程不平衡)。还有,马氏使用的质量m却是一个物体的整体质量,这也不对。如果这个物体不是由均匀同一的材料构成的(如液晶等),那么就有问题。我们知道,根据帕斯卡定律,(对于静力学),液体是传递压强的,固体是传递力的。如果一包物体一半由固体构成(质量m1),一半由液体构成(质量m2),显然"F=kmP内"中的m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m1+m2,而应该采取微分的形式,对各个部分的质量dm所对应的P内总贡献进行积分才对。 ………………………………………………………………………… 【【1、说你是傻学,就是如此。我说的是合外力不为零的情况下,也排除了这个“原来就散的应力状态”,剩下的这个“引力强度造成的效果”。原理定律不涉及参考系坐标问题,具体的运用时再可以涉及。物体加速度与内p当然不是与物体内部的坐标关系。作为问题这个p内,仅是一个矢量,如果出现你说的不均匀问题,与这个方程或这个加速度没有关系。如果把p外的引力场角度,这个物体尺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是你总,拿那个“引力势差”(引力势的二阶导不为零)的问题了效应了,不是强度效应(引力势的一阶导),这个例子,你还不明白,弄那么多的没有关系的问题。你是不是属于你的智力问题。 2、你总是属于乱点鸳鸯谱,谁说p是内部的坐标函数,就是函数也是一阶导,就是物体各处的如此强度都相同。否则就会出现“引力势差”效应。这也与这个方程的各个物理量没有关系。当你说我的定律有毛病时,恰恰是说明你的脑袋确实有毛病。这个方程里的质量却是一个整体质量,已经说了,你还扯些内部的具体材料问题干什么,牛顿力学也没有说那个牛顿第二定律与具体物体的材料有关系。你在此不是瞎胡诌八列吗?还振振有词的说,怎么会学到如此地步。这个压强仅是一个具体问题。这是抽象关系。具体你如果这样角度,就从操作角度,这个可以建立经验公式来对应,这已经说明白了。另 外,在运用此两个定律时,一般不需要测量物体内部压强梯度(如果在其它人不能接触的地方,也许可以用到此方法),而是通过其它物理量来确定这个内部的抽象p值,确定后,在用p值与压强梯度的经验关系式来得到这个压强梯度。比如,我确定了地面上的这个“P”值,就是重力加速度值“g”,就可以知道海里的这个某范围的海水的压强梯度。一般不用这样的测量,】】】 结论:马氏区分物体内外,会造成3、4两条的问题。即使马氏区分内外的做法是可行的,他的两个公式"P外-P内=1/k×a"、"F=kmP内"也应该改为微分形式(或微分形式之积分)才对,才符合普遍物质形态。
……………………………………………………………… 【【这两个公式,我在杂志上登载的涉及此两个公式的文章里,就是用微分形式。但是,中学里的加速度等可以不用微分形式,仅告诉矢量就够了。】】】 最后,你的大总结,我也大总结一下。 1\你的思维太乱。而且没有搞怎么建立理论的训练过程也是其中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学生与什么研究生等教育主要是学习理论,怎么建立理论问题基本不学。所以,你总是按照学理论过程的思维来理解问题,所以,一旦新的理论出现后,你就不适应了。这个“p”问题,就是与学习过程相反的过程,就是归纳过程,就是发明过程,就是怎么吧经验的东西抽象为一个理论的东西的过程,你们不学。所以,你现在此贴,就是属于如此的问题,你不理解这个“p”引力场强度物理量的抽象理解(原来的引力场强度按理是不是属于理论的物理量的,是经验公式,但是含义一样)(这个p作为引力场强度你可以理解吧,但是我还是担心你不理解(单个的理解,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乱了),因为之前你涉及到一些问题时,你连引力势的一阶导效应与二阶导效应都乱用就是证明(你如果较真的话,我可以把你原来说的拿来作为证据)(另外,作为物体内部的此“引力场”(引号是说明引力场局域角度的,)强度来理解可以吧,(这个内p,可以,从原来的局域惯性系及局域非惯性系角度来理解,但是,原来的局域惯性系没有边界没有质量,还是离开物体的一种空间角度,所以,才添乱了。把此这个“局域问题”化为物体内部的状态,就可以把问题理解清晰了这句话,对你来说很重要,因为,这样你可以找到理解这个内p的理解的钥匙)。 2\从此你的这个“大总结”的内容来说,你的中心的问题,就是这个压强梯度与我公式里的P关系,你没有弄懂。这个没有弄懂的问题,就是我前面说的,你们这些“应试教育的”高分低能的产物,不理解这个建立理论的过程。这个两个公式从数学工具角度,仅是中学的数学水平水平就够了(在此你可能又要表面看问题了,以为是中学数学工具,就是中学物理层次,这与数学工具的高低没有关系,需要高的时候就用高的,再说) SHEN, JIAN QI 2010-1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