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说我什么民间人士,发表文章的杂志很垃圾。这与学术讨论有关系吗?
======== SHEN RE: 你那两篇论文明显属于低级错误(属于对相对论的扭曲理解),能被无审稿(非refereed)期刊录用。这也算是一种不幸。但我想说明,国际上其实不缺少发现你的错误(对相对论的扭曲理解)的人。而你总是说,近代物理这个错误,那个错误,到处是错误,这也许是你认为的“不幸”,但是实际其实根本不是如此。 仅此而已。 |
还说我什么民间人士,发表文章的杂志很垃圾。这与学术讨论有关系吗?
======== SHEN RE: 你那两篇论文明显属于低级错误(属于对相对论的扭曲理解),能被无审稿(非refereed)期刊录用。这也算是一种不幸。但我想说明,国际上其实不缺少发现你的错误(对相对论的扭曲理解)的人。而你总是说,近代物理这个错误,那个错误,到处是错误,这也许是你认为的“不幸”,但是实际其实根本不是如此。 仅此而已。 |
观察者明明可以变换到球面去描述转动球体,从太阳参考系变换到地球参考系有什么不可以?全世界物理学家都是这样做,你非要说这种变换不可能。
============ SHEN RE: “观察者明明可以变换到球面去描述转动球体”,你这句话说得很好,我完全表示肯定,但是问题是,“观察者明明可以变换到球面去描述转动球体”,他看到的不是施瓦希解啊,它至少看到比施瓦希解多一点点引力磁势在球体能-动张量里面(或者按照你用马赫原理的解释,那也会有周围转动天体环境造就的引力磁势的贡献啊)。 你这个逻辑过程(“观察者明明可以变换到球面去描述转动球体”)本身我表示完全赞赏,尽管我认为我可以否定你这个具体过程。 |
对【144楼】说: 我想请教懂相对论的沈大教授,光线(如氢红线)从太阳传播到地球,波长是增长还是缩短? ======== RE: 请不要用一两句话问我这些教材上明显有答案的问题。你可以去看教材。 如果你对教材上的说法不同意,那么请用具体文字把你的问题和疑问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这样我才可以回答,否则我不知道从那哪个角度回答。 |
对【144楼】说:
我想请教懂相对论的沈大教授,光线(如氢红线)从太阳传播到地球,波长是增长还是缩短? ======== RE: 请不要用一两句话问我这些教材上明显有答案的问题。你可以去看教材。 如果你对教材上的说法不同意,那么请用具体文字把你的问题和疑问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这样我才可以回答,否则我不知道从那哪个角度回答。 ------------------------------------------------------------ 沈大教授的回答使人想起网上所说的三个考生算命的寓言故事。很明确的问题,沈大教授不知从哪个角度回答,值得玩味。 |
沈教授是一团棉花,再大的力打到他身上也伤不到他,当然,他打别人也是不痛不痒。 |
按相对论的观点,光线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等于是爬坡,频率变小,波长变长。而实际上,正好与相对论的观点相反,波长是变短的,如氢红线,在太阳处的波长就比在地球处的波长长0.013埃。为什么是这样?你沈大教授能用相对论解释吗? |
对【154楼】说: 因为你这个问题是一个常识,照本宣科有什么意思(除非你曲解教材,那么我可以纠正你)。如果你正确理解了教材,你让我怎么回答呢?好比你去问别人1+1=2对不对,你说让别人怎么回答?从布尔代数角度回答吗?那么1+1=2是错误的。 |
对【151楼】说: 无审稿?你别笑话了,折腾了多少时间你知道吗?只是幸好没有碰到像你这类垃圾审稿人罢了。 |
对【157楼】说: 你所说的“如氢红线,在太阳处的波长就比在地球处的波长长0.013埃”,我不了解。但是,我知道,确实存在少许反常红移的例子,无法解释。是少数例子,不是很多,可能有其它因素引起。如太阳本身的自转,可能会有多普勒效应,可能与太阳模型有关,与太阳内的流体速度有关。 我查了网上,发现了如下一些句子“ 1907年哈姆发现太阳边缘有与自转无关的小量红移。两条铁谱线与日面中心的相比,红移了+0.012埃 ”, “同年,海耳和W.S.亚当斯指出,他们所观测的谱线在日面边缘都有红移;而且波长越长,红移越大。此后发现除红移外,还有谱线轮廓的复杂变化。现在,任何 解释太阳谱线红移的理论必须同时能说明下列观测事实:①日面中心的红移(绝对值)为广义相对论所预期的引力红移 z的一半;②红移从日面中心到边缘有变化,而且东边缘红移超出西边缘红移;③谱线轮廓不对称性从日面中心到边缘的变化,特别是当到达边缘时不对称性消 失;④不同谱线的红移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一些谱线的红移从日面中心到边缘没有变化,等于广义相对论红移。迄今对此还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解释。” |
不可能有审稿的,基本上来者不拒。当然,我无法提供证据。这类我遇到过多次了。我考察了这两个期刊,并阅了其中一些论文,认为它很容接受论文。
否则,就难以相信审稿人会怎么容易上你当。 |
在地球上,利用墨斯堡尔效应,已经证实了光波的“爬坡,频率变小,波长变长”。因此“爬坡,频率变小,波长变长”是存在的。其它反常效应,需要继续考察。 |
对【151楼】说: 从你敢这样信口雌黄,我觉得我以前对你的判断大体没有错。既然你这么说,我就多说几句。美国科学研究出版社的编辑不久前给我来信,说球状黑洞这篇文章的下载量已达两千多次,是他们杂志至今最高的。鉴于此文的重要性和感兴趣度,他们已经将此文的简介放在该杂志在facebook的头版上,每天的阅读量非常大。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看,别人都没有异议,就你受不了见?你有本事就写信给美国科学研究出版社,让他们把我这篇文章给撤了呀?不然你在这里气急败坏,他们可听不到啊! |
对【161楼】说: “我发现某某人发表的文章都是没有经过审稿的,但我无法提供证据”。嘿嘿,小心犯诬陷毁谤罪被扔进大牢! |
对【149楼】说: “施瓦希解,单一函数,单参数解,仅仅适用于质点质量”。太阳引力场用施瓦西解表示,太阳是质点吗?还“多干净利落的语言”呢,自我陶醉的感觉可真不错啊。网上其他朋友来鉴别一下如何? |
对【165楼】说: 关于“太阳是质点”,我一惊在150楼中回答得清清楚楚,以下是部分要点:
你这些“广义相对论的几个实验检验”,也没有违反我的说法啊。我说的是,“施瓦希解,单一函数,单参数解”,仅仅适用于质点质量。也就是说,某个物体(太阳),如果其尺度不重要,可以看作是质点(点质量),当然可以纳入“点质量”概念范畴。 |
对【163楼】说: 国内期刊一出来,下载几百次;国际期刊下载2000次也正常。关键是要看,是否在认为你对的基础上去引用。
。属于“www.scirp.org”, Applied Mathematics也在这个栏目下。奇怪。 |
夏俊卿斗王令隽反原初引力波 郝俊 今年三月,美国科学家首次给出宇宙暴涨模型原初引力波的探测证据,这一发现被认为打开了观测宇宙的一扇新窗户。随着这扇窗户的打开,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从事宇宙学研究的科学家夏俊卿,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在对原初引力波重大发现的科学解读中,他的名字频频见诸各大媒体。 让宇宙学和CMB研究真正在国内扎根,是这位"80后"科学家给自己设立的近期目标。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沉浸于宇宙学研究近10年的科学家是一位"80后",他看美剧、摇车牌号,也会为北京疯狂的房价挠头......然而,当记者走进夏俊卿的科学世界,发现在典型"80后"共通的生活命题之外,他行进在一条非典型的"学术快车道"之上。 用"80后"的时髦话说,夏俊卿的"小宇宙"一直都在爆发中。2012年,夏俊卿入选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回国,之后成为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最年轻的研究员。刚刚三十岁就成为著名研究机构的研究员,这在国际科学界其实并不多见。夏俊卿在"学术快车道"上一路狂奔,第一推动力其实来自一个"物理之家"。 夏俊卿的父母都是合肥市长丰县三十头中学的初中物理老师,带初中毕业班的父母教学任务繁重,于是在夏俊卿四岁半那年,干脆决定让他先跟着一位熟识的小学老师去上学。"只要别掉厕所里就行了。"夏俊卿笑着回忆,结果上了一段时间,家里人发现他"完全没有跟不上"。家里的书柜很早就被物理类和教育类书籍填得满满当当,找不到丁点文科书籍的影子。在如此浓厚的"物理家风"中长大,夏俊卿几乎是天然地对理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尽管母亲杜英亲自教授夏俊卿的初中物理,但也从来没有为他"开过小灶",以至于在念中学时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数学成绩要远远好过物理。 在学校是师生,回到家是母子,两种关系的叠加反倒给少年夏俊卿带来了不少压力。有一次,母亲杜英批改物理作业,发现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出现了一模一样的错误,一定是有人抄作业了。调查一番,杜英发现错误的源头正是在儿子夏俊卿这里,于是毫不手软让他在课堂上罚站半天。 聪慧加勤奋,夏俊卿的求学之路顺风顺水。15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19岁,开始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24岁拿下博士学位,远赴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开始博士后研究。一直到博士毕业,夏俊卿身边同一届的同学都比他大两到三岁。从四岁半背起书包上学堂起,他每一次的进步和上升,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父母的预期。尽管出生于"物理之家",但夏俊卿选择走上物理学道路,也并非受父母之命。高考时,父母曾希望他能够学医,觉得这是一个符合他性格的人生选择。 采访中,记者面前的夏俊卿说起话来柔声细语,回答问题时常常以"首先我觉得"开头,仿似解题一般遵循严密逻辑,将前因后果一一铺陈,最后给出他"推导"而来的结论。然而,这位典型的理科男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衡量得失的标尺并非只有"理性"那么简单。他更愿意认真倾听并追问自己内心的声音:"你究竟想要什么?"说不清究竟从何时起,夏俊卿对自己的"学术性格"有了这样一种认知:不喜欢纯理论的研究,整天拿着纸笔推导公式;也不喜欢纯粹跟仪器打交道的实验研究。他理想中的科学研究应当有理论、有实验、有数据,各个方面都不落下。 他心中的偶像是费米,这位"文武双全"的美国物理学家被认为是20世纪唯一一位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兼优的大家。"数学太偏理论,化学又太偏实验,物理似乎刚刚好。"本着这样的单纯认知,夏俊卿高考时最终为自己选择了物理系,攻读中科大首次招收本科生的天文与应用物理专业。临近毕业,班里刮起"出国风"。似乎是被一股强大的惯性裹挟着,夏俊卿说自己也"跟风"考起了托福和GRE,忙着为出国积极准备。然而,在人生的又一个重要十字路口,夏俊卿显得有些迷茫。"我算是比较保守的人,每次作选择的时候,总要考虑清楚接下来会碰到什么情况,以及这些情况是否在我的可承受范围之内。"19岁的夏俊卿不断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出国,或者真的适合出国?" 父母用"过来人"的经验开导夏俊卿,说一件事情到底要不要做,关键不在这件事情有多么重要,而在于未来回头看时,会不会后悔自己没有去做。而在夏俊卿的内心里,却从未将出国作为终极目标,因为他觉得自己"终归是要回来的"。最终,夏俊卿选择保送进入中科院高能所硕博连读,师从该所研究员张新民专攻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他的同班同学,有近三分之一选择走出国门去深造。有如一粒种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夏俊卿在高能所迅速成长。2005年,他参与的研究项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理论解决暗能量扰动发散问题的方法;2006年,他与导师等人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极化数据来检验CPT对称性的新方法。 更为幸运的是,粒子物理和宇宙学恰好是最为符合夏俊卿"学术性格"的研究领域,他也因此对科研始终抱有兴趣和热情。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他常常可以整晚不睡觉,为了编写一段运算程序,他曾经连续40个小时坐在电脑前。"这个过程其实有些痛苦,但如果能够通过程序一点点实现数值运算,并且出来的结果与我们预想的完全吻合,那种感觉还是很‘爽'的。"在外人看来多少有些枯燥的研究,在夏俊卿的科学世界里却充满神奇的乐趣。 博士毕业时夏俊卿不再犹豫,坚定选择出国去开拓视野。他把勤奋和努力,带到了生活节奏缓慢悠闲的意大利。早上六点半进办公室,晚上十一点回宿舍,四年间写出二十余篇高水平论文。2009年,欧空局的普朗克探测器升空入轨,其主要任务是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帮助科学家研究早期宇宙形成和物质起源的奥秘。意大利的里亚斯特,夏俊卿留学所在的城市,是普朗克探测计划的两个数据处理点之一。作为该探测计划低频组的核心成员,他将科研重心转向对实验观测数据本身的分析,而不再仅仅是拿现成结果与理论进行对比,由此深入国际研究前沿。诚如夏俊卿所言,出国从来都不是他的终极目标,"就算在国外做得很好,也终究是要回国的"。2012年,夏俊卿放弃了继续留在意大利从事研究的机会,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回国。 科研界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想在国内做得跟在国外一样好,就必须更努力,或者更聪明。"尽管知道国内各方面条件都不尽成熟,但夏俊卿自信,在国内并不见得就一定差。"回国也可以接着与意大利那边合作,不是非得待在那边。"如今,夏俊卿每年都会择期飞赴意大利,与高能所的宇宙学研究团队一起,主动与国外实验项目展开合作。科学研究的竞争没有国界之分,夏俊卿回国后感受到了更多的压力。前不久,原初引力波被发现的消息引起全球宇宙学家的轰动。用夏俊卿的话说,全世界该领域科学家的大脑都因此"加速开动起来",短短两月之内,数百篇论文迅速出炉。 夏俊卿带领的课题组,也加入了这场科研竞争,目前已贡献出几篇论文,其中一篇已经被物理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接收。科学研究的竞争,更是一种职业化的要求,他觉得自己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其实并没有太大不同。宇宙浩瀚深邃,然而在夏俊卿看来,宇宙学却并非常人想象得那般浪漫。"我也有彻底了解宇宙的欲望,但我们目前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能够使用的手段也太少了。"夏俊卿说,他给自己的目标很简单,"能了解多少是多少,尽力而为往前走"。对于未来,夏俊卿有着至为朴实的愿景,这是基于目前国内宇宙学研究状况的现实选择。由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原因,我国的宇宙学研究多数集中于天文领域的大尺度观测,而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这个极重要的分支却基本处于空白。 "大家知道CMB是什么,也知道用它来做什么,但对于它本身的了解却非常有限,也很少有人从事专门研究。"夏俊卿告诉记者,他很高兴看到原初引力波的发现,让大家有兴趣去关注CMB,他也非常乐于将自己所了解的研究进展传播给大家。回国后,夏俊卿在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有一项全新的使命--组建理论组,全面开展宇宙学理论及实验相关科学的研究。让宇宙学和CMB研究真正在国内扎根,这是他给自己设立的近期目标。"完成这件事情,也许要到2020年。"夏俊卿并不急于求成。毕竟,对于这个年轻的"80后"科学家来说,他的"小宇宙"才刚刚爆发。《中国科学报》 (2014-05-30 第9版 ) |
对【157楼】说: 这个道理很简单!由于太阳具有更多的电子,吸收太阳周围的亚光子海,使得其周围亚光子海洋密度小于地球周围的亚光子海密度,所以,同样一个光子在太阳周围遭受的磨损要比地球周围的小。于是出现其周围亚光子间距大于地球周围的以及穆斯堡尔效应。这一现象同样适合于解释引力起因。 建其既然相对论解释不了,就应该审核它的正确性。就应该用更好的假设去解释。可是建其不,他认为先人的东西不能去发展,不能去批判给改化。从利益的角度,建其要靠此吃饭,但从真理的角度,就应该实事求是,解释不了就应该去寻找原因。 |
夏俊卿斗王令隽反原初引力波 郝俊 今年三月,美国科学家首次给出宇宙暴涨模型原初引力波的探测证据,这一发现被认为打开了观测宇宙的一扇新窗户。随着这扇窗户的打开,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从事宇宙学研究的科学家夏俊卿,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在对原初引力波重大发现的科学解读中,他的名字频频见诸各大媒体。 让宇宙学和CMB研究真正在国内扎根,是这位"80后"科学家给自己设立的近期目标。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沉浸于宇宙学研究近10年的科学家是一位"80后",他看美剧、摇车牌号,也会为北京疯狂的房价挠头......然而,当记者走进夏俊卿的科学世界,发现在典型"80后"共通的生活命题之外,他行进在一条非典型的"学术快车道"之上。 用"80后"的时髦话说,夏俊卿的"小宇宙"一直都在爆发中。2012年,夏俊卿入选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回国,之后成为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最年轻的研究员。刚刚三十岁就成为著名研究机构的研究员,这在国际科学界其实并不多见。夏俊卿在"学术快车道"上一路狂奔,第一推动力其实来自一个"物理之家"。 夏俊卿的父母都是合肥市长丰县三十头中学的初中物理老师,带初中毕业班的父母教学任务繁重,于是在夏俊卿四岁半那年,干脆决定让他先跟着一位熟识的小学老师去上学。"只要别掉厕所里就行了。"夏俊卿笑着回忆,结果上了一段时间,家里人发现他"完全没有跟不上"。家里的书柜很早就被物理类和教育类书籍填得满满当当,找不到丁点文科书籍的影子。在如此浓厚的"物理家风"中长大,夏俊卿几乎是天然地对理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尽管母亲杜英亲自教授夏俊卿的初中物理,但也从来没有为他"开过小灶",以至于在念中学时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数学成绩要远远好过物理。 在学校是师生,回到家是母子,两种关系的叠加反倒给少年夏俊卿带来了不少压力。有一次,母亲杜英批改物理作业,发现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出现了一模一样的错误,一定是有人抄作业了。调查一番,杜英发现错误的源头正是在儿子夏俊卿这里,于是毫不手软让他在课堂上罚站半天。 聪慧加勤奋,夏俊卿的求学之路顺风顺水。15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19岁,开始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24岁拿下博士学位,远赴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开始博士后研究。一直到博士毕业,夏俊卿身边同一届的同学都比他大两到三岁。从四岁半背起书包上学堂起,他每一次的进步和上升,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父母的预期。尽管出生于"物理之家",但夏俊卿选择走上物理学道路,也并非受父母之命。高考时,父母曾希望他能够学医,觉得这是一个符合他性格的人生选择。 采访中,记者面前的夏俊卿说起话来柔声细语,回答问题时常常以"首先我觉得"开头,仿似解题一般遵循严密逻辑,将前因后果一一铺陈,最后给出他"推导"而来的结论。然而,这位典型的理科男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衡量得失的标尺并非只有"理性"那么简单。他更愿意认真倾听并追问自己内心的声音:"你究竟想要什么?"说不清究竟从何时起,夏俊卿对自己的"学术性格"有了这样一种认知:不喜欢纯理论的研究,整天拿着纸笔推导公式;也不喜欢纯粹跟仪器打交道的实验研究。他理想中的科学研究应当有理论、有实验、有数据,各个方面都不落下。 他心中的偶像是费米,这位"文武双全"的美国物理学家被认为是20世纪唯一一位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兼优的大家。"数学太偏理论,化学又太偏实验,物理似乎刚刚好。"本着这样的单纯认知,夏俊卿高考时最终为自己选择了物理系,攻读中科大首次招收本科生的天文与应用物理专业。临近毕业,班里刮起"出国风"。似乎是被一股强大的惯性裹挟着,夏俊卿说自己也"跟风"考起了托福和GRE,忙着为出国积极准备。然而,在人生的又一个重要十字路口,夏俊卿显得有些迷茫。"我算是比较保守的人,每次作选择的时候,总要考虑清楚接下来会碰到什么情况,以及这些情况是否在我的可承受范围之内。"19岁的夏俊卿不断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出国,或者真的适合出国?" 父母用"过来人"的经验开导夏俊卿,说一件事情到底要不要做,关键不在这件事情有多么重要,而在于未来回头看时,会不会后悔自己没有去做。而在夏俊卿的内心里,却从未将出国作为终极目标,因为他觉得自己"终归是要回来的"。最终,夏俊卿选择保送进入中科院高能所硕博连读,师从该所研究员张新民专攻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他的同班同学,有近三分之一选择走出国门去深造。有如一粒种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夏俊卿在高能所迅速成长。2005年,他参与的研究项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理论解决暗能量扰动发散问题的方法;2006年,他与导师等人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极化数据来检验CPT对称性的新方法。 更为幸运的是,粒子物理和宇宙学恰好是最为符合夏俊卿"学术性格"的研究领域,他也因此对科研始终抱有兴趣和热情。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他常常可以整晚不睡觉,为了编写一段运算程序,他曾经连续40个小时坐在电脑前。"这个过程其实有些痛苦,但如果能够通过程序一点点实现数值运算,并且出来的结果与我们预想的完全吻合,那种感觉还是很‘爽'的。"在外人看来多少有些枯燥的研究,在夏俊卿的科学世界里却充满神奇的乐趣。 博士毕业时夏俊卿不再犹豫,坚定选择出国去开拓视野。他把勤奋和努力,带到了生活节奏缓慢悠闲的意大利。早上六点半进办公室,晚上十一点回宿舍,四年间写出二十余篇高水平论文。2009年,欧空局的普朗克探测器升空入轨,其主要任务是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帮助科学家研究早期宇宙形成和物质起源的奥秘。意大利的里亚斯特,夏俊卿留学所在的城市,是普朗克探测计划的两个数据处理点之一。作为该探测计划低频组的核心成员,他将科研重心转向对实验观测数据本身的分析,而不再仅仅是拿现成结果与理论进行对比,由此深入国际研究前沿。诚如夏俊卿所言,出国从来都不是他的终极目标,"就算在国外做得很好,也终究是要回国的"。2012年,夏俊卿放弃了继续留在意大利从事研究的机会,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回国。 科研界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想在国内做得跟在国外一样好,就必须更努力,或者更聪明。"尽管知道国内各方面条件都不尽成熟,但夏俊卿自信,在国内并不见得就一定差。"回国也可以接着与意大利那边合作,不是非得待在那边。"如今,夏俊卿每年都会择期飞赴意大利,与高能所的宇宙学研究团队一起,主动与国外实验项目展开合作。科学研究的竞争没有国界之分,夏俊卿回国后感受到了更多的压力。前不久,原初引力波被发现的消息引起全球宇宙学家的轰动。用夏俊卿的话说,全世界该领域科学家的大脑都因此"加速开动起来",短短两月之内,数百篇论文迅速出炉。 夏俊卿带领的课题组,也加入了这场科研竞争,目前已贡献出几篇论文,其中一篇已经被物理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接收。科学研究的竞争,更是一种职业化的要求,他觉得自己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其实并没有太大不同。宇宙浩瀚深邃,然而在夏俊卿看来,宇宙学却并非常人想象得那般浪漫。"我也有彻底了解宇宙的欲望,但我们目前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能够使用的手段也太少了。"夏俊卿说,他给自己的目标很简单,"能了解多少是多少,尽力而为往前走"。对于未来,夏俊卿有着至为朴实的愿景,这是基于目前国内宇宙学研究状况的现实选择。由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原因,我国的宇宙学研究多数集中于天文领域的大尺度观测,而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这个极重要的分支却基本处于空白。 "大家知道CMB是什么,也知道用它来做什么,但对于它本身的了解却非常有限,也很少有人从事专门研究。"夏俊卿告诉记者,他很高兴看到原初引力波的发现,让大家有兴趣去关注CMB,他也非常乐于将自己所了解的研究进展传播给大家。回国后,夏俊卿在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有一项全新的使命--组建理论组,全面开展宇宙学理论及实验相关科学的研究。让宇宙学和CMB研究真正在国内扎根,这是他给自己设立的近期目标。"完成这件事情,也许要到2020年。"夏俊卿并不急于求成。毕竟,对于这个年轻的"80后"科学家来说,他的"小宇宙"才刚刚爆发。《中国科学报》 (2014-05-30 第9版 ) |
对【162楼】说: 在地球上,利用墨斯堡尔效应,已经证实了光波的“爬坡,频率变小,波长变长”。因此“爬坡,频率变小,波长变长”是存在的。其它反常效应,需要继续考察。 ================================ 请解释氢红线在太阳处的波长为什么比其在地球处的波长长?来干趣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对【167楼】说: 果然“爱粉”啊,居然当心爱因斯坦被气死,难道就不担心物理学被爱因斯坦玩死? |
对【167楼】说: 既然自觉张狂,这事就算过去,但物理学上的事还没有过去。你还认为牛顿引力势、施瓦西度规和科尔度规只描写点粒子吗?还认为点粒子有角动量吗?还认为施瓦西度规和科尔度规不能变换吗?
如果不再这样认为,我们可以继续讨论下去。我可以向你说清楚,为什么按照广义相对论,对在旋转球体上观察者,你的引力磁势是没有必要的,也加不上去的。事实上你提出的所有问题中,只有这个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我对王令隽先生也是这样说的,认为这个问题值得他深思。 |
对【167楼】说: 既然自觉张狂了,这事就算过去。但物理上的事还没有过去。你还认为牛顿引力势和施瓦西度规只描述点粒子吗?还认为经典粒子有角动量吗?还认为施瓦西解与科尔解不能变换吗?
如果不再坚持,我们可以继续讨论下去。我可以告诉你,为什么按照广义相对论,在旋转球上没有必要加你的引力磁势,也不可能加得上去。在你提出的所有问题中,只有这个问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我给王令隽先生写信也是这样说的,认为这个问题值得他深思。 |
对【171楼】说: 160楼解释得很清楚,你有什么还值得问的:
你所说的“如氢红线,在太阳处的波长就比在地球处的波长长0.013埃”,我不了解。但是,我知道,确实存在少许反常红移的例子,无法解释。是少数例子,不是很多,可能有其它因素引起。如太阳本身的自转,可能会有多普勒效应,可能与太阳模型有关,与太阳内的流体速度有关。 |
对【175楼】说: 我怎么自觉张狂了?你从哪里看到了?是不是又是不认真看帖子? 我在这里凭着客观、不曲解教材,有理说理。 |
对【175楼】说: “你还认为牛顿引力势和施瓦西度规只描述点粒子吗?还认为经典粒子有角动量吗?还认为施瓦西解与科尔解不能变换吗?” ---------------------------- SHEN RE: “牛顿引力势和施瓦西度规”作为单参数解(千万注意:r的范围是0到无穷大),当然仅仅只能描述点粒子、压根不能描述球体,除非你通过修修补补,说“只描述球体外面”、“球体内部另外再慢慢求”,我们就能让“牛顿引力势和施瓦西度规”描述球体,你来一个分段函数,但这又有什么意思??注意:施瓦西度规, “r的范围是0到无穷大”,不是分段函数;另外,“牛顿引力势和施瓦西度规”,里面又没有球体半径参数。不要通过通过修修补补来解释,那没意思。
至于“施瓦西解与科尔解变换”,我告诉你,压根不存在物理的转动变换、压根不存在转动变换的必要,因为它们就是同一个参考系看到的不同客体的解。如果你要偷欢概念,寻求其它纯数学的变换,请你自便。 明明你序言中原本要找的是“物理的转动变换”(所谓“整体转动变换”),现在倒好,为了辩论,什么纯数学的变换都要了,无节操啊。
总之,这里你绝对是两个错误。 |
对【175楼】说: 我可以告诉你,为什么按照广义相对论,在旋转球上没有必要加你的引力磁势,也不可能加得上去。在你提出的所有问题中,只有这个问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我给王令隽先生写信也是这样说的,认为这个问题值得他深思。 ================ SHEN RE: 固定在转动球上的观察者会看到,有引力磁势(注意:是体现在度规中的)。将这个广义相对论问题退化为(近似为)牛顿力学问题,就得到惯性离心势与克里奥利(Coriolis)势(固定在转动球上的观察者会看到)。在这个问题上,牛顿力学这个结果是无懈可击的(可见大学的教材,如理论力学、分析力学)。 此外,我乐意说一下“牛顿力学这个结果是无懈可击的”的生活经验:20多年前,我们去上海锦江乐园旅游,玩了一个“固定在转动球上的观察者”游乐项目(这个项目是有名称的,但我忘记了):人坐在一个立方体车厢内,车厢挂在悬臂上,悬臂围绕一个中心旋转起来、且越旋越高,直到空中,最后车厢在空中高速公转(公转半径有十多米)。人在车厢内是什么感觉呢?人很难挪动手臂、难以扭动脖子,手臂和两腿像有千斤重,动弹不得,这就是惯性离心势的作用。 如果要研究“固定在转动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施瓦希解”,这个解中必然要包含以上 惯性离心势与克里奥利(Coriolis)势(体现在度规中)。只有这个解才可与Kerr解之间来一个转动变换,互相变换。王令隽、梅先生硬要用那个单参数“施瓦希解”来与Kerr解变换,用错了对象。 |
对【177楼】说: 167楼红字部分最后:“我有点张狂了,奇怪。”谁写得?无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