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西陆版友书屋女行僧君对现时学生的教育和文化环境,多篇贴子都表现出无比的忧心。但本人以为问题并不是出在学子身上,而是出在我们的师者身上。我可以有把握地说,有问题的老师的比例,绝对大于问题学生。而整个社会环境的形成有其自身规律,有时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不太可能。所以此文仅限于对师者问题的讨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师说>里对古代老师职业的定义,虽然已是过了千年老古董的理论,但我个人是赞同的,不知道各位以为如何。而到了现代社会,把老师称之为教育工作者,简而言之老师的职责是教育。粗看之下二者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对解惑,育对传道。但仔细深究发现二者区别很大。 目前人们有一个普遍的共识,现在的中国正处在商品经济时代。但我以为准确的说法是消费时代。教育本身也正在成为一种消费品,绝大部分人通过付费,获取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和知识,通过使用这些技能和知识,获取金钱权利名誉,从而去实现其他消费物质。因此,在这里“教”理所当然地成为师者唯一关心的问题。而学校通过教的工作,也从中获取消费报酬,推动学校的规模的发展,赢去更多利益。 师者本身也是消费时代的人,同样要获取消费资源。因此,在这里“教”理所当然地成为师者唯一关心的问题。是否“教”会将成为关键,而“育”退到了此要的从属地位。 “教育”这个词从最初看来,“教”与“育”至少能算作并列。这已经是对现代工业社会进程中,对古时师者界定进行的修正。在千年前传道显然要比解惑重要的多。在那个年代人们不必学习如此多的技能和知识,去实现个人的消费生存。当时将传道重于解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一个不能接受“道”的人,获取技能和知识是件挺危险的事情。打个比方说像想老美认为的,一个不接受西方民主价值观的国,,拥有核武器是很危险的道理一样。同样在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年代,对'“育”理解成为这样的标语“知识越多越反动”。宁要社会主义的大老粗,不要又红又专的修正主义专家。 看到这里,可见重视“育”也不见得正确,这是绝大多数人得出的结论。但吾以为不是,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育”的内容和标准,我们育的态度和方式是不是符合这个消费年代的人。 如何正确地体现这个“育”字,吾以为首要一点是育心.尊重是育心的第一步,尊重你的学生。学生是师者的上帝,尊重上帝是消费年代的重要特点。尊重他说话的权利,这个看似乎简单的要求,其实并不易做到。现代的师者毫无疑问还是掌握话语权的一方,要放下这点就必须放下自己的身价,诚实地对话,尊重他交在你手里所做的一切。这是我对现在师者最为不满的,为了实现自己“教”的目标,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但事实上交上去后几乎不看。如果是工作繁重可以理解,但必须和学生说明,因为学生不做作业会被责骂,而做了又不看,学生怎么知道正确与否,而学生又会如何看待这样的师者?尊重事实和现状,信息泛滥时代,只要拇指点点小老鼠,E窗口给学生提供的东西不要太丰富,任何欺骗和愚弄学生的行为都是愚蠢之举。但很多师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往往一而再地去犯这种低级错误,这也是大家对师者越来越不尊重的重要原因。包括本人再内,在俺小时候被蒙的事例,可说举不胜举。 第二个体现“育”字的地方在吾看来,不仅要培养“受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技能,更要对如何产生“渔”之能力思维方式的培育。或许有一天不能捕鱼了,或者不让捕鱼了,甚至没有鱼好捕了。如果只有“渔”的技能,而没有如何产生“渔”之能力的思维方式的,那还是要饿死的。 第三.作为师者不要用自己的权利,去向学生的家长谋取私利益,甚至把它作为衡量学生与师者之间感情的筹码之一。否则的话很容易被鄙视。当然,必要真诚的互相帮助是应该的。记得我上中学时的班主任家住六楼,每当家里买煤饼时,总会喊上一大帮同学去,师生间总是其乐融融,但他从来没要求那个开车的家长帮他去拉下,每次总是自己踩三轮车去拉的。 第四,任何言教都不如身教。教会学生们“爱”,做一个爱生活、爱亲人、爱学生、爱友情、爱孩子、爱工作的师者。身教是打开人的心门,开启心智最重要的钥匙。 最后永远饱有一颗年轻,保持求知欲的心,不是所有的“惑”师者都能解开的,师者所讲的“道”也不一定完全准确。想晚辈学生学习不是件太难的事。大家一起共同探讨"道"的正确意义,获得更多解惑的能力。做一个能真正传道解惑,受人敬重打开人的心门,开启心智的师者。
[本帖已被一代天骄于2007年5月30日0时58分57秒修改过] [本帖已被聚庸金于2007年6月9日22时9分20秒修改过] [本帖已被聚庸金于2007年6月10日1时31分35秒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