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你的局域惯性系中容不下任何物体,当然也就容不下一个水滴了,也容不下我的两个球和一把尺了,那你咋说都有理。但既然是一个系,它就要容得下一滴水滴,哪怕是雾状的小水滴,它照样有地球上潮汐高度和地球半径之比那样的比例的潮汐,你观察不到,但我观察得到。 |
如果说你的局域惯性系中容不下任何物体,当然也就容不下一个水滴了,也容不下我的两个球和一把尺了,那你咋说都有理。但既然是一个系,它就要容得下一滴水滴,哪怕是雾状的小水滴,它照样有地球上潮汐高度和地球半径之比那样的比例的潮汐,你观察不到,但我观察得到。 |
几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旋转的时候都能旋转出偏心,何况一滴水滴了!地球就可以看成大水滴,其潮涨潮落不就几米、十几米的高度吗?相比地球半径5371000米,只有1.57e-6,你为什么能看到,那是因为你的人高还不及潮高,你近地面看看得很清楚。你站在太空看整个地球,你肉眼能分辨出来潮水涨落吗?你看不到,你就要借助精密仪器。
一滴水,只有零点零几克,体积只有零点零几立方厘米,看似很小,这上面的潮涨潮落你肉眼凡胎看不见,但是细菌能看见、病毒能看见、精密仪器能看见,它照样有那个数量级的潮汐! 非惯性系,小到多小才算小,才算局域惯性系?多小也不是。 |
惯性系,所考虑的就是一个参考系。讨论对象就是参考系中的运动物体,而不是质点。太空舱是局域惯性系么?它有尺寸没有?有尺寸的东西就不是质点,无论它体积多么小。比如你说1立方公里的座舱不是局域惯性系,那1立方米的座舱就是了吗?你如果说还要再小点儿才是,那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算吗?在有心引力场中,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有有限体积的空间可以作为惯性参考系。你把它缩小到分子、原子级别,它还是照样有梯度!你的引力温梯不就是考虑到分子之间力的梯度了吗?
不是一种东西,你任意缩小它还不是一种东西。 |
爱因斯坦的“局域惯性系”就是指在无法察觉引力不均匀性的空间,就叫做局域惯性系 |
爱因斯坦的“局域惯性系”就是指在无法察觉引力不均匀性的空间,就叫做局域惯性系 |
就是他总以感觉说事,说出的东西就都是貌似有理、实则无理。他举的每一个例子都不合逻辑。 |
对【98楼】说: 爱因斯坦的“局域惯性系”就是指在无法察觉引力不均匀性的空间区域内作自由下落的参照系,就叫做局域惯性系 |
物体既然能够在不均匀场中自由加速下落,它显然是受力了。物体沿某个方向的长度变化了,物体显然是感受到各处的场不均匀了。非得使用你与生俱来的凡胎肉眼去感觉吗? |
万有引力的式子是F=GMm/r^2,而不是F=mg。万有引力场本身就不是均匀场。除了物理上并不存在的无限大平面上的“引力场”,你上哪里找均匀场去? |
“无法察觉引力不均匀性的空间区域”在物理上根本不存在。F=GMm/r^2,它就是证明。在万有引力场空间,你任取引力方向上距离为L0的两点(不重合),然后取一个包含这两点的一个小空间,这两点的受力,都有一个是F=GMm/r^2、另一个是F=GMm/(r+L0)^2。这种局面不因两点距离取得足够小而消失。 |
【104楼】的意思就是,除了不存在的,凡是存在的万有引力场,都是不均匀场。
在不均匀场中,无论取多么小的局部,也出不来均匀场。 |
而且显然,爱因斯坦在提“局域惯性系”时,显然他指的并不是物理上不存在的“无限大平面引力场”。否则他强调的“局部”就没有意义了。在假想的“无限大平面引力场”中,座舱就不局限于1立方米了,1立方公里也成、1立方光年也成。他实际上还是想在F=GMm/r^2规律下的有心力场中找一个“局部”。可惜,他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因为前几贴指出,在F=GMm/r^2这种引力场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处“局部”,满足“无法察觉”。 |
在无引力场的真惯性系中静止或匀速运动的太空舱、绕地做圆周运动的太空舱、垂直地面下落的太空舱,这三个太空舱里面的失重水球(再往小了说也可以是一个水滴、或一个雾滴),其形状全不一样。前面的帖子述说了水球在相对论认为无区别、互相都能等效的三种参考系中有不同表现。通过水球的不同表现,我也可以判断水球所在参考系是属于三种中的哪一种。
局部惯性系和引力场等效也等效不成。爱因斯坦没有给出任何物理机理证明它们等效,也没有给出任何一种情况属于“引力不均匀性”“无法察觉”的情况,我却指出,引力场中根本就不存在无法察觉引力不均匀性的空间。 真惯性系空间,是不存在引力的空间,在这里,光速各向同性,所有物体都做惯性直线运动。它虽然是理想化出来的一种模型,宇宙间不存在,但这种空间绝对是适合牛顿运动定律的空间,也是符合电磁场运动规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所有惯性运动物体都不受场力。物体受力总是零,当然零受力对位移的各方向偏导数也是零。 垂直自由下落的空间不具有这个特点,因为它受力F=GMm/r^2,因此它的导数恒不为零。不仅不是零,它还是位移的函数,位移是时变的,力的导数也是时变的。因此水球在下落中,长轴会越来越长。水球内水分子如果没有任何内力(分子间力也包括表面张力),这个水球会在下落过程中散开成为彼此距离越来越大的水分子雾。 因此,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是思维完全错误的产物。他唯一的依据就是人体在电梯中的失重。关于失重,我也有过专题论述。人所感觉到的重力,完全是作用到身体上每个分子上的重力和来自脚下支持力相抗衡的结果。重力是比较均匀作用在每个分子上的,而支持力却只来自脚下。这样支持力从脚下到头顶,在身体内形成力的梯度。这种力的梯度造成脚底受压缩力最大,头顶最小。是这种压缩使人体产生了重的感觉。自由降落电梯内的人,脚底和电梯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因而支持力消失,身体骨骼失去了绝大部分力的梯度,就感觉失重了。它其实和人体不受重力完全是两回事。爱因斯坦把这种失重和在完全无引力的太空失重做等效处理也就是完全错误的。 |
面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我理解的程度就不一样呢?你的力学基础在于人家怎么说,你就怎么说。比如你在【30楼】引用错误的等效原理后说的话。而我提出的这些观点,却必须是在充分理解了你学到的那些人家说的东西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有理有节的分析和批判。能够进行这种分析和批判的,人数却是不多。
其实你也知道相对论不符合数理逻辑,也不符合物理机理,但是你却糊涂着相信等效原理正确。其实,你根本找不出爱因斯坦哪一段话是符合物理机理的、符合数理逻辑的。他对时间的揉捏、他对同时相对性的解释、他对仓库门口农民的解释、他对光速不变的假设、他对来自电梯的等效原理的解释,无一不是错误的。 |
你并不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场是由哪些力场叠加而成?
我来告诉你:简单地说,就是由,其一,就是 地球的引力场,其二,就是地球自转引起的惯性离心力场 叠加而成。 你能将 这两种力场分离出来?你不能!至少说利用力学实验是不可能区分的。 |
你还是力学概念不清。所有的惯性力,包括离心力,都是假想力。真实力和假想力怎么叠加出真实力?我建议你先看看惯性力的词条解释。 |
你【110楼】自己恐怕也说不出来“其一,就是 地球的引力场,其二,就是地球自转引起的惯性离心力场 叠加而成。”的物理公式表示式吧?
先别说用力学实验分离,你先说明这个场的“其一”是用哪个式子表达的、“其二”是用哪个式子表达的? F=GMm/r^2=谁+谁? |
对【111楼】说: 在非惯性系,就存在着惯性力,譬如,你在匀加速上升的座舱中你不借助窗外信息,你能识别你究竟是在重力场中还是在太空的惯性空间中做匀加速运动? |
我知道,是座舱地板给我施加了支持力引起我受重,并不是我受到了惯性力。 |
在地球重力场中静止,座舱顶上挂10个长短不一的弹簧,都吊着质量相同的铅球,则由于距地心的高度不同,弹簧显示出的受力不同,显示出F=GMm/r^2引力场的特点。
而在无引力太空深处匀加速的座舱中,每个弹簧显示出的受力都相同。 这就是区别!我当然能判断了。你没判断出来吧? |
你是不是除了不许我看窗外,还不许我在舱内挂弹簧了?我只要用力学手段判断出我是在地面重力场中静止,还是在太空中匀加速,是不是就是我的成功?我的这些招儿,你想都想不到。
其实只要从引力F=GMm/r^2的不均匀特点着手,就会无往不胜。什么封闭不封闭也就都是瞎扯淡了。 |
我觉得,你的一切都是你表述不清所造成的。看问题,总要站在高一层次的位置去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考虑地球问题,要站在太阳系看,不能站在地面看,这就是先要找好正确的观测点。
从地球高空垂直于地面自由下落的物体,其实它走的是曲线,而且必须在外力干涉下才能做到,比如说要沿着一个垂直于地面的导轨下滑。这是因为高空的物体本身就有非常大的切向线速度,如地球同步卫星。楼顶的物体下落到地面,也不是沿直线下落的,也会偏离铅锤点。这都是因为物体原来就有线速度。真正在地球引力场中垂直下落的物体,在地面上看并不是垂直下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相对位置改变。 |
对【116楼】说: 远离天体的荒漠太空中,根本不存在着什么引力场,就是毫无力场的惯性空间,就在这样的空间作匀加速运动的座舱内,你用力学实验就无法识别是重力场还是加速系统 |
静止在地面的太空舱内的10个长短不一但挂有相同质量铅球的弹簧受力大小不同,这是肯定的。你把座舱缩小到多小,你只要能容得下这些弹簧和铅球,实验就能成功。
在无引力场太空匀加速的座舱内,所有铅球具有相同加速度a,又因为它们下面的球质量m是相同的,因此弹簧受力也是相等的,F=ma。弹簧受力和其长短无关! 我识别出来了没有,【113楼】? |
对【118楼】说:
“远离天体的荒漠太空中,根本不存在着什么引力场,就是毫无力场的惯性空间,就在这样的空间作匀加速运动的座舱内,你用力学实验就无法识别是重力场还是加速系统” 【115楼】的话你没看懂吗?我在太空舱内挂10个长短不一的弹簧,弹簧下面挂10个质量m大小相同的铅球,在太空无引力场空间匀加速座舱,这10个弹簧受力相同,都是F=ma。你看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