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建议大家使用“反证法”来理解一... 下一主题:汽车越快越省油?
[楼主]  [511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5/20 08:57 

太阳系或存在过超级地球:因无法摆脱太阳引力被吞噬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4月29日消息,近期一项研究显示,至少一颗“超级地球”——体积大于地球,小于海王星的行星——曾经在靠近太阳的地方出现过。将运行区域内所有碎片都清扫一空后,可能因为无法摆脱太阳的引力而被后者吞噬。这一假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水星轨道与太阳之间如此的“荒凉”,甚至一块石头也没有。
我要说的是:水星轨道与太阳之间之所以会如此的“荒凉”,不是有一颗体积大于地球、小于海王星的行星被太阳引力吞噬,而是这一区域没有形成行星。理由是,提丢斯——波德法则证明太阳与水星之间只是一个最小行星系间距。而这个间距是后来逐步扩大的。也就是说,太阳系形成时,这个间距很小。再说,太阳系形成后是逐步变大的。有许多资料证明。水星能够依然存在,也是一个证明。

参考文献:袁玉刚著《旋涡里的宇宙》、袁玉刚博客《旋涡悠悠》《科学中国人》
[楼主]  [512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5/22 10:10 

科学家或发现虫洞形成秘密:超大质量黑洞中添加少量暗物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4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暗物质是宇宙最难以捉摸的组成部分之一。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找到暗物质存在的物理证据以满足现有的太空数学模型。然而,迄今为止人类仍然无法直接探测到暗物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科学家近日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暗物质存在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周围时,超大质量黑洞、喷射物形成的旋涡状磁场以及轴子暗物质这三种元素相互结合,就有可能形成一个虫洞。
我要说的是:暗物质存在于普通物质之中,而普通物质是进入不了黑洞的。这些科学家并没有发现虫洞的秘密,只是猜测而已。宇宙中已经发现了喷射物旋涡状磁场,但没有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和轴子暗物质。猜测过度依然是猜测。

参考文献:袁玉刚著《旋涡里的宇宙》、袁玉刚博客《旋涡悠悠》《科学中国人》
[楼主]  [513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5/24 09:28 
[楼主]  [514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5/29 07:39 

土星南极、北极的巨型风暴系统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5月16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土星北极有一个六边形神秘风暴 土星南极也存在着一个直径大约8000公里的巨型风暴系统。
这一风暴系统内的大量云层都是对流运动产生的结果——大量从深处升上来的温暖气体。随着这些气体不断上升,温度下降,不同成分在不同高度上发生冷凝,并形成不同层次的云层。
  在地球上,高高耸起的垂直云层是飓风的一项明显特征。这样的特征在土星上也同样存在,其内部包含温度相比周围稍高一些温暖气团。 这个巨大的风暴并。
我要说的是:土星南极、北极的巨型风暴系统的存在证明土星处于一个大旋涡中。也证明了我的行星系在一个大旋涡中诞生的理论是正确的。与赤道形成旋涡的原理不同,南极、北极的旋涡里比周围温度稍高一些的温暖气团不是太阳照耀的结果,而是土星自己两极喷出的热形成的。所以,能够固定在土星极地上空而不移动。也可以认为南极、北极的旋涡是土星旋涡的缩影。

参考文献:袁玉刚著《旋涡里的宇宙》、袁玉刚博客《旋涡悠悠》《科学中国人》
[楼主]  [515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5/30 10:19 

为什么没有东西能够超过光速?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5月11日消息,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公里,约等于每秒30万公里。
上世纪6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的威廉?贝托齐(William Bertozzi)开展了一项实验,不断给电子加速, 速度不断接近光速,但永远无法真正追上光速。
为什么光粒子能达到光速,电子之类的粒子就不行呢?
“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它就会变得越重;而物体变得越重,要想加速也就越难,因此你永远不可能达到光速。”墨尔本大学的一名物理学家罗杰?拉索尔(Roger Rassool)说道。
我要说的是:电子的速度之所以达不到光速,不仅仅是电子速度越大质量也越大,还有用来加速的粒子本身也只能达到光速。即使不考虑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用光速的粒子推动电子,电子也永远达不到光速。碰撞原理也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袁玉刚著《旋涡里的宇宙》、袁玉刚博客《旋涡悠悠》《科学中国人》

[楼主]  [516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6/03 13:00 

太空里都是老家伙?土星光环比恐龙还年轻
2016年05月15日
2012年,法国天文学家发现,潮汐效应,也就是土星内部深处的流体对土星内侧卫星产生的引力相互作用,正导致后者相当迅速地盘旋移入半径更大的轨道之中。土星的一些冰质卫星,以及著名的土星光环,或许只是区区1亿年前才出现的。甚至比许多恐龙兴盛的年代还要更晚。

按模型的模拟,除了离土星更远的土卫六(Titan)和土卫八(Iapetus)以外,其他卫星都形成于相对较近的时期。
“我们的最佳猜测是,土星以前也有一系列类似的卫星,但它们的轨道被某种特殊的轨道共振破坏了。最终,相邻卫星的轨道发生交叉,这些天体发生了碰撞。正是从碰撞之后的‘瓦砾堆’中,诞生了现在的这些卫星和光环。”
我要说的是:法国的天文学家终于摸到了行星系形成的一些规律。是的,行星系形成的先后时间是先远后近。较远的土卫6、土卫8形成得较早,较近的土卫1和光环形成得较晚。但是,形成的方式却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球形卫星是集聚了陨石和冰粒后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光环是土星收缩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是相邻卫星发生了碰撞,碰碎后形成了‘瓦砾堆’。

参考文献:袁玉刚著《旋涡里的宇宙》、袁玉刚博客《旋涡悠悠》《科学中国人》

[楼主]  [517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6/05 07:01 

研究称星系边缘恒星运动速度过快:能量足以脱离银河系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5月9日消息,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边缘,有20多颗超高速恒星移动的速度太快,产生的能量足以挣脱银河系的引力束缚。
  此前,物理学家认为这些恒星源于银河系中心,由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加速然后将其从银河系中“弹射”出去。但一项最新发现显示,双星系统PB3877 起源地不可能在银河系中心。什么样的机制能在不破坏双星系统的前提下,将它们加速到如此惊人的速度?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彼得?内梅斯(Peter Németh)说:“银河系的外围区域有各种各样的恒星流,科学家认为它们是矮星系被银河系强大的潮汐力撕碎之后留下的残余。” 这个双星系统能否留在银河系中,要取决于银河系里含有多少暗物质。这也就意味着,该系统的存在对现有模型和我们对银河系中暗物质的了解程度造成了挑战:银河系中暗物质的数量也许比我们之前以为的还要多。
我要说的是: 银河系边缘超高速恒星的速度再快,也无法挣脱银河系的引力束缚。因为它们是在银河系里形成的,但不是在银河系中心。超高速恒星之所以速度这么大,不是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加速,而是诞生时速度就这么大。这是银河系旋涡决定了的。当然,这些超高速恒星的存在也并不意味着银河系中心具有暗物质。
参考文献:袁玉刚著《旋涡里的宇宙》、袁玉刚博客《旋涡悠悠》《科学中国人》
[楼主]  [518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6/07 09:33 

宇宙中第5种力被发现 10年研究引发学界骚动

  参考消息网2016年5月29日报道,英国《每日邮报》网站5月26日发表题为《自然界存在第五种力?》的文章称,以匈牙利科学院的奥蒂洛•克劳斯瑙霍尔考伊为首的物理学家团队进行的一项实验发现了放射性衰变中的一种反常现象,表明存在一种新粒子。表明还存在另一种力。
这些匈牙利科学家通过向一片薄薄的锂7靶喷射质子的方式寻找暗光子。随着吸收这些质子,锂条会变成一种不稳定的、进一步衰变的铍8核,制造出电子和正电子。当质子以140度角击中锂条时,制造出的电子和正电子会多于预期。正负电子对数量在140°的角度处出现了一个不寻常的“凸起”,在此之后才随着角度增大而减小。Krasznahorkay认为,这个“凸起”有力地表明铍-8在此处分裂出了一种新的粒子,新粒子再衰变成一个正负电子对。他们通过计算表明这个新粒子的质量约为17 MeV(兆电子伏特)。
  克劳斯瑙霍尔考伊声称,这种额外物质是一种质量是电子34倍的粒子创造出来的。
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冯孝仁认为,新粒子事实上是某种被称为“疏质子X玻色子”的粒子,而不是暗光子。
我要说的是:宇宙是存在第五种力,叫强斥力,是原子核分裂的力。向一片薄薄的锂7靶喷射质子,产生的铍8核衰变,制造出的电子和正电子 对的数量在140°的角度处出现了一个不寻常的“凸起”,只是碰撞现象。属于强引力、强斥力范畴。如果说质子碰撞产生第五种力,那么这种力早就被发现了,只是科学家们不承认而已。《自然界存在第五种力?》的文章所称的力,属于第五种力。当然还有第六种力,是暗能量,是宇宙膨胀的力,也叫斥力,与引力对应。我把宇宙中的力分为六钟,即引力、斥力;电、磁力;强引力、强斥力。而弱引力算在电、磁力内。
参考文献:袁玉刚著《旋涡里的宇宙》、袁玉刚博客《旋涡悠悠》《科学中国人》
[楼主]  [519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6/09 21:31 

你佩戴的金银首饰从哪来?中子星碰撞产物散落地球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5月24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最珍贵的元素,比如金、银和珀等的来源问题,已经困扰科学家们超过60年时间。最近,一项研究在宇宙中一个遥远的矮星系中找到了答案。
  针对距离地球大约10万光年的一个小型星系Reticulum II中的一些最明亮恒星的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恒星中含有大量所谓的“r-过程元素”('r-process' elements)。金、银、珀、铀和铅都属于所谓的“r-过程元素”,后者包括了所有原子量比铁更大的元素。它们是在物质极端高密度的中子星之间以极高速度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的,被撒播宇宙星云之中,当星云逐渐冷凝形成小行星或行星时,扩散到了地球上.
  所谓r-过程是指“快速中子捕获过程”。。
我要说的是:科学家们一会说金、银、珀、铀和铅是在超新星爆发时形成的,一会又说物质极端高密度的中子星之间以极高速度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的。总之,太阳产生不了金、银、珀、铀和铅。果真如此吗?
非也。恒星系特别是大质量恒星系都能够产生金、银、珀、铀和铅。就是太阳也在产生这些元素。太阳风里发现这些元素就是证明。另一方面,超新星、中子星都是恒星系两极爆发时的现象,让我们暂时看到了恒星系的中心,许多平时看不到的元素突然被喷出来。其实这些元素是从恒星系中心形成并且从两极喷发出来的,不是喷发时碰撞出来的。火山喷发了。我们应该判断烈焰在地下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有人说,烈焰是在火山爆发时碰撞形成的,你相信吗?

参考文献:袁玉刚著《旋涡里的宇宙》、袁玉刚博客《旋涡悠悠》《科学中国人》
[楼主]  [520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6/12 05:58 

宇宙“黑洞种子”首次被发现 质量为太阳10万倍
  中新网2016年5月27日电 据外媒报道,意大利国家天文台和比萨高等师范学校的天文学家使用哈勃、钱德拉及斯皮策3种望远镜获取的数据,已经找到迄今最佳的早期宇宙中黑洞种子的证据,其质量为太阳10万倍,有望协助揭开超级黑洞的成因之谜。领导研究的比萨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帕斯库奇说:“我们找到了证据表明,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能够直接由巨型气体云坍缩而成,不需要任何中间步骤。之后这种黑洞像种子一样,逐渐长大成为超级巨大的黑洞。
我要说的是:黑洞尚未找到,又发现了黑洞种子。有点急于求成的感觉了。 其实,黑洞只是星系和恒星系旋涡中心的一个没有物质的洞,和台风眼一样,与旋涡共存亡。之所以看不到黑洞,是因为黑洞壁上是向外喷出、又可能落回的高速物质,盖住了黑洞。

参考文献:袁玉刚著《旋涡里的宇宙》、袁玉刚博客《旋涡悠悠》《科学中国人》
[楼主]  [521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6/13 11:34 

暗物质可能是黑洞?所有星系或镶嵌在巨大黑洞球体中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5月26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研究表明,暗物质是在宇宙诞生初期就产生的黑洞组成的,也就是所谓的原初黑洞的观点似乎与红外波段以及X射线波段的宇宙学观测结果相吻合,并且能够解释黑洞合并时的一系列现象。
低能X射线波段中显示的异常斑块特征与红外波段背景中显示的斑块特征几乎完全相同,而唯一在能级跨度上能够涵盖整个波长范围的已知天体就只有黑洞。
  因此,研究组得到结论认为,早期宇宙中应当存在着大量原初黑洞,它们贡献了宇宙红外背景中至少1/5的红外辐射源。
我要说的是:暗物质就是非物质。黑洞里也有非物质。但暗物质不是黑洞 。就如水是液体,是非固体。湖里也有非固体,但水不是湖。暗物质到处都有,物质里面就包含许多暗物质。抛开物质具有万有引力的观念,你就会理解了。旋涡力把暗物质变成了物质,并且使其充斥在物质中。

参考文献:袁玉刚著《旋涡里的宇宙》、袁玉刚博客《旋涡悠悠》《科学中国人》
[楼主]  [522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6/15 15:15 

为什么会有风啊?
风是气体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是科学家们给出的定义。那么,气体为什么会流动啊?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有风啊?
科学家们说,空气受热变轻,就向上升。周围的冷空气比较重,会向热空气的地方流动,就形成了风。又说,在地球上,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大气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强,气压上升,向高纬度地区水平流动,在北半球形成南风。低纬度大气会向高纬度地区补充,形成北风。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风将直接从极地高压区吹向赤道低压区。还说,地球在自转,并且具有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的空气发生偏向的力。在极地处最明显,在赤道处消失。因此北半球气流向右转,南半球气流向左转。
科学家们说,总之,地面风受这两个力的支配。而海洋、地形也有影响。在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相反,风从海洋吹向内陆。称为季风。白昼时,风从海洋吹向大陆,称为海风。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海洋,称为陆风。还有什么山风、谷风等等。
为什么有地球上赤道东风呢?科学家们说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和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辅合而成的。这就有点牵强附会了。地球上也有西南风和西北风,为什么没有赤道西风呢?为什么赤道东风跟着太阳的直射而向北南移动呢?
还有,为什么地球上有西风带呢?科学家们说是科里奥利力的影响。
果真如此吗?
[楼主]  [523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6/17 08:25 

让我们先看看地球大气环流。一年四季,西风带西风浩浩荡荡,冬天更甚。而且西风是冷风。


再看看大气流动的径向分布。在地球表面附近,西风的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几乎相同。西风速度在边界层内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地面西风时速一般几公里,一两千米的高空大概能有100公里。高空西风速度为什么比地表大呢?科学家们解释是由于越高空气摩擦越小。也就是说,西风不是地球自转造成的,而是西风推动了地球自转。这与地球自转影响风速风向的说法矛盾。
再看看金星。金星是反转的星球,东风压倒西风。表面东风时速只有数公里,但高空东风时速可达400公里。如此高的风速,动力在哪里啊?

天王星躺在轨道上转动,温度零下220摄氏度,风速900公里。哪来的能量啊?

诚然,阳光对大气流动有很大的作用。但只要承认有西风、东风,就不能说阳光是风的唯一动力。另外的动力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地球自转带动了气体。也有人说是大气流动推动了地球,因为高空大气速度显然高于地表。我的观点是:地球自转不是风的动力,当然,风也推动不了地球。风的动力特别是西风的动力是地球行星系旋涡。也就是说,地球行星系旋涡是推动地球及其附带着的水圈、大气层的动力,阳光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楼主]  [524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6/19 19:13 

对于旋涡,大家都很熟悉。例如,水旋涡、龙卷风、台风、旋涡星系。但如果介质是不可见的,只是看到固体物体在转动,大家都不会承认转动的固体物体处在旋涡中,更不会承认这种固体物体是在旋涡中诞生和演化的。地球就处于这种看不见的旋涡中。



地球行星系旋涡力推动地表、水圈、大气层一起向东转动,即自转。在旋涡中心附近,物体速度的径向分布是刚体式的,即线速度和半径成正比。高空的线速度比地表的大。看起来好像风推动海水,推动地壳向东转动,其实是大家一起被动地转动(风海流的说法是错误的)。虽然旋涡中心的力比外围的大,但地球是固体,摩擦力大,只能推出个地幔,推出个板块运动和地震、造山。海水摩擦力要小一点,可以推动得比地表速度大一点,形成西风漂流带。大气层摩擦力最小,可以推动得更快一点,形成西风带。当然,如果没有高山阻拦,海水、大气会流动得更快一点。
看一看大气环流,也许,你会理解我的旋涡学说,理解西风的动力何来了。
西风是受益于旋涡力最大的物体,速度最大。它又带动大气向东、向赤道推进。冬天更厉害。阳光略微弱一点,赤道东风带就会向南漂移。可见,其它方向的风只是配角而已。
西风会带动大气,形成其它方向的风。西风吹,赤道西风速度应该最大。但是,因为赤道最高,阻力也最大。所以,在地表,赤道上西风速度相对小了。看起来,是东风。西风速度南北经向分布呈现一个“弓”字。磁场分布也是这个样子。
西风带也是地幔带,还是台风运动的分界线。因为高空大气的速度在赤道附近最大,赤道上升的大气在西风的剪切下逆时针旋转,形成台风。这就是台风逆时针旋转的原因。台风因为密度小跟不上西风而落后。这和潮汐落后是一个道理。有人硬说在北半球,水池子里放水会形成逆时针旋涡,车辆和行人应该靠右行,电扇、电机、柴油机、水轮机等机械设备应该顺时针旋转,铁路右轨磨损得比左轨要厉害,都是牵强附会,没有什么科学道理。
[楼主]  [525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6/21 06:21 

爱尔兰科学家发现光子奇异性质:或颠覆量子力学基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6月2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光的一种奇异现象可能正在颠覆量子力学的基础。光子是构成光的粒子,它们构成了一个基于光的莫比乌斯环,其中表现出的动量特征是此前科学家认为不可能出现的。这项发现可能会动摇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假设,后者是描述亚原子粒子世界的经典理论。
这些光子的角动量值分别显示约为1.5倍普朗克常数和-1.5倍普朗克常数。玻色子的特点是它们都有整数角动量(自旋量子数是整数)。
我要说的是:这一发现确实会动摇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假设。光子是玻色子,自旋量子数是整数。既然这些光子的角动量值分别显示约为1.5倍普朗克常数和-1.5倍普朗克常数,那就说明存在非玻色子的光子。用量子力学确实不好解释了。但用我的旋涡理论很好解释。旋涡具有旋臂。自旋量子数其实就是旋臂中的小旋涡数,也可以说成旋臂中核子的最大占有度或平衡度。光子至少有两个旋臂。正常的光子两个旋臂上都有物质占据,所以 自旋量子数是整数。当科学家捕捉单独的光子时,用力过度,这个过度的力就成为光子里的物质附着在光子的一个旋臂上,于是自旋量子数不是整数了。如此而已。
[楼主]  [526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6/23 20:32 

空中的神秘闪光:射电爆发瞬间能量为太阳数百万倍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6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 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奇怪现象让科学家们感到尤其困惑,即太空中出现神秘闪光,科学家们将此现象称为“快速射电爆发”。这些明亮的射电爆发亮光只持续数毫秒,但科学家认为在这一瞬间它们所释放的能量可能是太阳的数百万倍。关于这些神秘闪光的本质、来源及影响,科学家们尚未取得共识。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天文学家邓肯-洛里梅尔所领导的研究团队是这种神秘闪光的最早发现者。
这种怪异的信号被命名为“洛里梅尔爆发”。几年来,“洛里梅尔爆发”仍然是天文学家眼中的异常现象,迄今没有人能够解释得清楚。
  令科学家更为兴奋的是,“快速射电爆发”可能属于一种奇怪的新物理学范畴。一种更为激进的观点认为,它们可能属于宇宙弦领域的概念。宇宙弦是一种假设性的理论,一些宇宙弦可能是超导的、带有电流的。根据这种假设,这种弦可能有时候会崩塌,以电磁辐射的形式爆发。黑洞的引力极其强大,它可以防止任何光线逃离。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认识到,如果一个黑洞蒸发到消失,就有可能辐射出能量。如果在早期的宇宙中有小型黑洞形成,它们现在应该正在蒸发,就有可能以射电波爆发的方式爆炸。
  2016年2月,由英国平方公里射电阵研究机构科学家伊万-基恩带领的一个科研团队对发现于2015年4月的一次奇特的射电爆发进行了深入分析 ,这次爆发来自于60亿光年外的一个古老星系。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爆发的主星系,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但是,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艾多-伯格和彼德-威廉姆斯却对此观点表示怀疑。基恩的结论是建立在发现了射电爆发后不断衰减的射电信号,但艾多-伯格和彼德-威廉姆斯却认为这种余晖与爆发毫无关系。
上述理论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两颗中子星相碰撞的假设。美国普渡大学科学家马克西姆-留提科夫表示,“这些快速射电爆发出现的频率比中子星碰撞的频率要高得多。” 2016年3月,一个由多位天文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宣称取得了重大发现。他们利用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对发现于2014年一次射电爆发进行了研究并发现,这次爆发点亮了一次又一次,在16天内总共点亮了11次。
我要说的是:“快速射电爆发”只是一个特大型年轻星系的一次特大型两极喷发。因为年轻,所以能够快速射电爆发。因为特大,所以具有能力。” 因为是两极喷发,所以能够点亮了一次又一次。这种“快速射电爆发”既不是黑洞爆发,也不是中子星相撞,而是一个特大型年轻星系的一次特大型两极喷发。
 [527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06/24 12:24 



※※※※※※
-150
[楼主]  [528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6/29 10:25 

休眠黑洞“死而复生”:将一颗恒星撕成碎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6月27日消息,大部分的超大质量黑洞实际上是处于休眠状态之中的。但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位于天龙座的一个小型星系中央的一个休眠中的黑洞将一颗离得过近的恒星撕成了碎片吞噬了。恒星剩下来的部分在黑洞周围形成了一个吸积盘(accretion disk),被恒星撕碎时发出的X射线所照亮。
我要说的是:X射线不一定是撕碎恒星时发出的,很有可能是撕碎吸积盘上的一般物质时发出的。任何物质在黑洞壁上都会被撕碎成微粒。恒星在远处被撕碎,再被吸进吸积盘,再被撕碎成微粒,发出X射线。而不是天文学家所说的恒星被撕碎时发出X射线,剩下来的部分在黑洞周围形成了一个吸积盘。
[楼主]  [529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7/01 10:28 

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太阳全新物理现象:磁重联可以释放磁纽缠

新华社昆明2016年6月21日电(记者岳冉冉) 磁重联,又称磁场湮灭,是天体物理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快速能量释放过程,也是磁能转化为粒子的动能、热能和辐射能的过程。普遍认为太阳上的能量释放就是磁重联导致的。中国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了太阳上一个全新物理现象——磁重联可以释放磁纽缠。中科院云南天文台闫晓理博士解释说:“纽缠的磁结构可以形象地比喻成非常缠绕的绳子,如果从绳子两头向相反的方向使劲拧绳子,绳子就会越来越缠绕,达到一定程度发生形变,最终导致断裂,这跟太阳上纽缠磁结构的爆发有点类似。当太阳上磁结构的纽缠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不稳定,开始爆发并释放出能量。我们的研究就是发现了具有纽缠磁结构的暗条不稳定开始爆发,爆发过程中通过磁重联把暗条中磁纽缠释放出去。”
我要说的是:磁重联是一种太阳物理现象,不是非常缠绕的绳子,而是两个喷发、两股磁力线的交叉缠绕。不是从绳子两头向相反的方向使劲拧绳子,绳子就会越来越缠绕,达到一定程度发生形变,最终导致断裂,而是各行其道。不是磁结构的纽缠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不稳定,开始爆发并释放出能量,而是太阳爆发时磁结构纽缠,然后逐渐消散。
[楼主]  [530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7/01 10:28 

休眠黑洞“死而复生”:将一颗恒星撕成碎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6月27日消息,大部分的超大质量黑洞实际上是处于休眠状态之中的。但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位于天龙座的一个小型星系中央的一个休眠中的黑洞将一颗离得过近的恒星撕成了碎片吞噬了。恒星剩下来的部分在黑洞周围形成了一个吸积盘(accretion disk),被恒星撕碎时发出的X射线所照亮。
我要说的是:X射线不一定是撕碎恒星时发出的,很有可能是撕碎吸积盘上的一般物质时发出的。任何物质在黑洞壁上都会被撕碎成微粒。恒星在远处被撕碎,再被吸进吸积盘,再被撕碎成微粒,发出X射线。而不是天文学家所说的恒星被撕碎时发出X射线,剩下来的部分在黑洞周围形成了一个吸积盘。

[楼主]  [531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7/05 09:44 

电场风致金星海洋消失?电场风行星大气演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6月30日消息, 近日的研究显示金星风速可以达到惊人的每小时2.5万英里(约合4万公里)。地表温度高达460摄氏度以上.。金星的大气层极其浓厚,其地表大气压几乎相当于地球表面的100倍以上,但其中的水汽含量则比地球大气少1万~10万倍。金星存在强烈的“电场风”(electric wind),电场功率大约是1兆瓦,电压大约是10V,可以造成质量较大的带电粒子——氧离子的加速,并使其速度达到能够逃离金星引力束缚的地步,造成金星大气中水分的严重缺失。水分子上升到金星大气高层,阳光会导致水分子分解为氧离子和氢离子。
研究者说:“我们发现,每年有大约100吨左右的离子通过这一机制离开金星,这样的过程已经持续了数十亿年之久。而这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相比其他行星,这种电场驱动散逸效应在金星显得尤其强劲。这一结果将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普遍机制背后的运作原理。”
我要说的是:科学家们终于重视金星了。金星是人类移民最现实的行星,当然有许多条件要创造。尤其是温度和大气。海洋消失主要是温度太高,不能都赖给“电场风”。人类应该培育适合火星的植物;在火星上盖巨大的遮阳棚即光伏发电。。
[楼主]  [532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7/05 10:20 

科学家根据广义相对论建最精确宇宙模型:加深宇宙本质理解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 6月28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科学家们首次得以对广袤的宇宙建立起精度前所未有的模型。
  科学家们已经构建起两个计算机模型,这也是爱因斯坦用于描述引力工作机制的旷世理论首次被全面得到这样的全面运用。
研究人员希望能够通过模型构建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在宇宙中的小尺度结构会在大尺度上产生影响。比如说,黑洞能够产生时空中的涟漪,但其效应在原先根据平均化构建的宇宙模型中总是与实际不相符合,因为宇宙的本质是参差的,物质的分布并不均匀。
我要说的是:科学家们找到了问题,但却走错了解决问题的路。是的,“宇宙的本质是参差的,物质的分布并不均匀。”而导致参差和不均匀的原因是宇宙旋涡,而不是大爆炸。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万有引力理论的翻版,当然不能解释参差和不均匀。还是用我的旋涡理论构建一个宇宙模型吧,它会解决许多问题。
[楼主]  [533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7/07 11:01 

《独立日》再现?积云笼罩哥伦比亚似外星飞船

2016.07.07 07:42:


一片圆形积云笼罩在哥伦比亚城市卡塔赫纳上空,中部发光,酷似电影《独立日》中的外星飞船惊现地球上空的场景惊人。
我却认为:这就是个空气旋涡。圆盘是被旋涡聚集起来的云气。中心发光部分是高速摩擦的结果,还向两极喷发粒子。台风是个单面旋涡。此一片圆形积云是双面旋涡,有两极,有赤道,有中心黑洞。它和星系旋涡一模一样。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希望天文学家们好好欣赏一下这张图片。
[楼主]  [534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7/13 09:16 

:340光年外行星天空中有三颗太阳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7月11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天文学家们宣布他们在340光年外发现一颗行星编号为HD 131399Ab,它拥有到目前为止半径最大的公转轨道,位于一个三合星系统之中,位置在半人马座方向。 天空中有3颗太阳同时照耀,到目前为止像这样的情况还仅此一例。
基本上每天也都能经历比较正常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只不过‘日出’和‘日落’时分都会有三个太阳一起升一起落。而随着这颗行星在其轨道上公转,天空中几个太阳之间的间距逐渐拉开,一直到某一天当其中一个太阳升起时,另一个太阳正在落下。如此,在这颗星球上的一年中,大约有1/4的时间内,天是一直亮着的,持续时间大约折合是地球上的140年。
我相信这是真的。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科学探索就是这样激动人心。在我的旋涡世界里,恒星系里可以有一个恒星系。也可以有两个恒星系,甚至四个恒星系。恒星系里也可以有两个太阳。
[楼主]  [535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7/15 10:27 


  地幔中发现大型熔岩“液滴”:比珠穆朗玛峰高100倍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7月12日消息,在地球深处,科学家发现了两个大型的液滴状结构,每个的厚度都比珠穆朗玛峰高100倍。这些大小与大陆相当的“液滴”位于地核之上,距离地表约2900公里。
  研究者称,这些奇特的大型结构或许能揭示地球形成的过程,并帮助解释驱动火山喷发甚至板块构造运动的机制。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将他们的发现发表在近期的《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
  这两个“液滴”正好分处地球两端,一个在太平洋下方,另一个则在大西洋之下。它们通常被称为“热化学异常体”(thermochemical piles)。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热化学异常体是由地幔物质构成,但温度高于平均值。这是热地幔岩石缓慢搅动、上升导致的结果,与熔岩灯的原理类似。
研究者现在提出,地幔中的热化学异常体可能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新研究显示,这些“液滴”中含有被板块构造向下挤压的物质,甚至可能是由地球在45亿年前形成时的残余物质所组成。
我认为:位于距离地表约2900公里地核之上的这两个大型液滴状结构是地球行星系的两个大旋臂。与地表和海洋潮汐是同一种类型。所以,平衡分布在地球两侧。其内部为地核物质,外部为地幔物质。没有地壳物质。因为摩擦生热,外部物质融化为地幔。同时,它搅动了地幔,当然,会冲击地壳。
[楼主]  [536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7/17 08:43 

宇宙源于大爆炸?反复膨胀收缩的“大反弹”可能才是本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7月14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最近科学家们发展出一种模型,能够证明为何“大反弹”理论(Big Bounce)的确是具备现实可能性的,从而允许一个新的宇宙从先前的收缩状态过渡为膨胀状态并不断成长。
由于该理论一直无法解释宇宙究竟如何在膨胀和收缩两种状态之间切换而不会导致自身完全崩溃,因此一直无法得到学术界的接受。
研究人员认为,在早期宇宙中,整个宇宙都应该适用同一种物理学原理。
这项研究的基础是假定早期宇宙存在共形对称性,并由量子力学原理所支配。
我要说的是:“大反弹”与大爆炸、大收缩理论一样都是囿于万有引力理论的产物。都不能解释宇宙为什么呈蜂房状,为什么有星系、恒星系,为什么星系、恒星系都在旋转?还是我的旋涡理论比较符合实际。请大家宣传旋涡思想。
参考文献:袁玉刚著《旋涡里的宇宙》、袁玉刚博客《旋涡悠悠》《科学中国人》
[楼主]  [537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7/21 10:36 

黑洞周围确有“引力漩涡” 有助在强引力场验证广义相对论

  科技日报北京2016年7月14日电 (记者刘霞)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消息,一个国际科研团队近日借助欧洲空间局的多镜片X射线观测卫星(XMM—牛顿)和NASA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NuSTAR),首次在黑洞周围观察到了兰斯—蒂林(Lense-Thirring effect)效应。最新研究不仅让一个困扰天文学家们30年之久的谜团真相大白,更能在新环境下进一步验证广义相对论。
  物体落入黑洞一刻,其温度会不断升高,可能高达数百万度,此时会发出X射线。上世纪80年代,天文学家们借用X射线望远镜发现,恒星质量黑洞发出的X射线不断闪烁,且遵照特定的模式。当闪烁开始时,变暗和重新变亮可能需要10秒,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周期不断缩短,直到发生每秒10次的震荡,之后闪烁情况突然全部停止,这一现象被称为“准周期震荡(QPO)”。
在最新研究中,英格拉姆和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的同事,对黑洞周围吸积盘内的物体进行了研究,他们借助XMM—牛顿对QPO观察了26万秒,用NuSTAR对QPO观察了7万秒。结果证实QPO是由黑洞周围的兰斯—蒂林效应引起。
  这是科学家们首次在强引力波场内测量到这一引力漩涡效应,未来或许也能借助这一方法,对广义相对论进行测验,如果发现与其相背离的现象,那可能预示着存在一个更深层的引力理论。
我要说的是:强引力波场内也有漩涡效应。更深层的引力理论就是我的旋涡理论。X射线的“准周期震荡(QPO)”就是旋涡中心的高频次喷发。
参考文献:袁玉刚著《旋涡里的宇宙》、袁玉刚博客《旋涡悠悠》《科学中国人》
[楼主]  [538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7/25 09:43 

太阳系行星轨道倾角谜团将解:或与“第九大行星”有关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7月22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最新研究称理论上可能存在的所谓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可能对整个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造成了显著的影响。
太阳系的8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基本还都是在同一个平面上(黄道面),但太阳的自转轴却 存在大约6度的倾角。天文学家们对此感到困惑.
  研究人员在论文预印网站arxiv上发表论文写道:“太阳自转轴存在的6度左右的倾角表明,要么在当初太阳系形成初期的环境中存在不对称情况,要么就是有外界力量改变了太阳和各大行星的角动量矢量方向。但到目前为止,有关这一倾角的真正来源还仍然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运用假想中第九大行星与其他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能够证明在一定参数条件下,第九大行星的存在将能够自然地造成太阳自转轴从最初的垂直黄道面到出现一定的倾角。”
我要说的是:太阳系就是一个大旋涡。有涡面当然就会有倾角。太阳只是旋涡中心的物体,也得受旋涡的摆布。自转轴存在大约6度的倾角很正常。说明不是太阳带动太阳系旋转,而是太阳系旋涡推动太阳旋转。太阳才会有倾角和摆动。这与第九大行星的存在与否没有必然的关系。太阳、地球有倾角不是说存在第九大行星。即使没有一个行星,中心的恒星系照样会存在倾角。
[楼主]  [539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7/29 10:34 

100年前,瑞士伯尔尼专利局三级技术员艾尔伯特•爱因斯坦认识到万有引力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物质沿弯曲的时空运动。他还认为,有一种反引力叫宇宙常数,能与引力平衡,促使宇宙有限而静态。他提出的相对论,解决了引力红移、水星近日点进动和引力场使光线偏转的天文问题。
爱因斯坦太聪明了。他认为引力不是物质的内在属性,而是空间的某种修正,用时空扭曲的说法巧妙地避开了“万有”二字,避开了争论,减小了阻力,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路线。但仍然深陷“万有”的泥潭。
如今,科学家们面对旋转着的星系和膨胀着的宇宙,倍感迷惑。只好搬出暗能量(反引力)和暗物质这两个幽灵来解释宇宙现象。尤其是史蒂芬•威廉•霍金,更是把黑洞演绎得活灵活现。然而,暗能量、暗物质、黑洞千呼万唤不出来。原因何在?
[楼主]  [540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8/02 10:30 

科学家宣布地底探寻暗物质失败:我们知道它肯定存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7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最近一次寻找暗物质的努力中,科学家最终一无所获。  三年来,有一群科学家一直在南达科他州莱德市地下1.6千米处寻找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在近日于英格兰举行的暗物质会议上,他们宣布依然没能发现要寻找的目标。
  “你和我就像漂浮物,而暗物质才是海洋。对于没有发现想要的结果,我们也感到很失望,”项目的科学发言人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丹尼尔•麦金西说道。
  大型地下氙气(Large Underground Xenon,LUX)暗物质探测器项目是世界上寻找暗物质的三大项目之一。该探测器位于一个废弃的金矿之内,厚度近1500米的地层能屏蔽背景辐射的干扰。科学家设置了一个装满液氙的大桶,如果有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撞击到液氙,就可能发出特殊的光束。
  不过,科学家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纽约大学宇宙和粒子物理学中心主任尼尔•韦纳表示,这一结果可能会促使科学家思考寻找暗物质的新途径,尽管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依然是可能性最高的选择。
我想说的是:暗物质确实存在。但不是独立存在。它们被包含在普通物质里,包含在旋涡中。牛顿没有发现暗物质,但质量里却有暗物质那一部分。所以,当今的科学家们还在苦苦地寻觅。想一想密度,你就可以领悟了。暗物质不是海洋,你和我都不像漂浮物。你和我都包含暗物质,所以密度很小。寻找暗物质的三大项目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然,也许有另外的收获。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252819538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