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建议大家使用“反证法”来理解一... 下一主题:汽车越快越省油?
[楼主]  [451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02 17:45 

为什么“宇宙黎明时分”也有罕见大质量黑洞?
新华社华盛顿2015年2月25日电 (记者林小春)中外天文学家25日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已知最大质量的黑洞。它的质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现有理论模型很难解释它在宇宙形成早期如何从一个黑洞“种子”成长为超级“怪兽”。 由北京大学吴学兵教授领导的这项研究显示,这一黑洞的质量相当于120亿个太阳,其位置距地球128亿光年,大约在宇宙大爆炸发生9亿年后形成。相比之下,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质量只相当于300万个太阳。
为什么“宇宙黎明时分”也有罕见大质量黑洞?
我的旋涡模型可以解释。宇宙是一个大旋涡,中心具有一个大黑洞。宇宙形成后,还会在宇宙物质盘上再形成大旋涡星系。大旋涡星系中心的黑洞比现在的要强大得多。但黑洞不是天体,而是一个旋涡中心没有物质的时空。物质到了黑洞壁上,就从两级喷出去了。所谓的黑洞质量不是黑洞的质量,而是黑洞所在星系的质量。所谓的黑洞质量大就是黑洞所在星系的质量大。
[楼主]  [452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04 09:53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首次向公众发布重大成果,包括一个黑洞
中新社北京2016年1月2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月2日对外发布三项天文观测新成果,依次是对银河系恒星做“人口普查”、快速射电暴、黑洞数据。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新闻发言人薛随建介绍称,第一项成果是中国自主建造的、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天文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已成功获取高质量恒星光谱462万个。
“快速射电暴是指遥远宇宙中突然出现的短暂而猛烈的无线电波暴发,持续时间极短,通常只有几毫秒,却能够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一整天内释放的能量。”
第三项成果是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联合美国科学家,成功测量了距离地球约16000光年的一个黑洞数据。他们发现“NovaMuscae 1991”(苍蝇座新星)黑洞质量是太阳的11倍,其转动速度是每秒钟379转。
薛随建解释说,电影《星际穿越》里的主人公在围绕黑洞转动的行星上只停留了3个小时,却发现黑洞以外的飞船已经过21年,这种差异就在于行星非常接近黑洞的同时,黑洞高速转动,行星上的时钟由此走得很慢。
袁玉刚在祝贺中国天文学家取得观测新成果的同时,不得不谈点不同的观点。
首先,“Nova Muscae 1991”(苍蝇座新星)黑洞的转动速度是每秒钟379转”说法有问题。黑洞是看不见的,也就无所谓转动速度。即使测量出每秒钟379转也只是NovaMuscae 1991”(苍蝇座新星)发出的光线的脉冲,不是黑洞的转动速度。
其次,薛随建解释说“行星非常接近黑洞的同时,黑洞高速转动,行星上的时钟由此走得很慢。”不是事实,只是一种猜想。时间就是变化。人们定下的时、分、秒的时间间隔是不能变的。即使时钟不走了,时间也仍在流逝。说“在围绕黑洞转动的行星上只停留了3个小时,却发现黑洞以外的飞船已经过21年”是不科学的。况且,也没有证据证明“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 在围绕黑洞转动的行星上,时钟由此走得很慢吗?须知,高速转动的黑洞附近即使有行星,也公转、自转得很快,温度肯定很高,上面的时钟应该走得很快。
希望薛随建好好想一想。
[楼主]  [453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08 11:08 

黑洞喷涌星系飓风:速度达光速1/3 ?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5年2月26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从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向四周喷涌而出的强大“飓风”或许是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飓风”,这股星风每秒携带的能量超过1万亿个太阳辐射的能量总和——甚至强大到足以迫使一个黑洞的宿主星系停止产生新的恒星。  超大质量黑洞会将物质推入其宿主星系中,同时伴随剧烈的星系风,其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的1/3。而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X射线辐射。
这证明了我的旋涡理论。星系新物质只能从两级喷出。这就是制造新物质的地方和途径。也是物质的源泉。
[楼主]  [454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10 12:40 

内地核拥有“内内核”吗?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5年02月25日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地震波正在帮助科学家们揭开地球最深处——内地核的谜团,内核本身还拥有自己的“内内核”,直径大约相当于整个内核直径的一半左右。内核外圈层的铁晶体结晶方向指向南北方向,而在内内核中,铁的晶体指向东西方向。  不仅是内内核中的铁晶体结晶指向不同,它们的一些性质也与内核外层物质不同。这就意味着内内核的物质可能拥有不同类型的结晶类型,或不同的相。
  我认为:内地核拥有“内内核”。地幔也分许多层。也就是说,地球的壳层并不是如大家所知的就三个。这是旋涡的特征。
[楼主]  [455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14 10:02 

天文学家发现系外行星绕奇特“四体”恒星运行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5年3月9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官方网站报道, “白羊座30”具有恒星的数量达到了四颗。一颗气态巨行星质量达到木星的10倍,以335天的周期围绕它的中央恒星运行。中央恒星本身还拥有一颗距离相对较近的伴星。这颗系外行星只围绕那颗中央恒星而不围绕伴星运行。除此之外,这对双星本身又在较远的距离上与另外一对双星组成了四恒星系统,两者之间相距约1670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约等于一个日地距离)。
  
“白羊座30”系统结构示意图
我认为:严格地说,“白羊座30”并不是一个四星系统,只能算一个双星系统。理由是,在同一个轨道附近,只有两个恒星系。只是,恒星系里又有两颗恒星而已。两个恒星系就是两个旋涡。旋涡里形成的星球较大,中心的外围的星球都产生核聚变成为恒星。其中一颗中心恒星演化迅速,又产生一颗不太大、产生不了核聚变的行星星球。看来,恒星与行星的概念和定义需要改变了。
[楼主]  [456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16 10:42 

极区为什么具有日冕洞?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5年3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发现太阳表面有两个大“洞”。它们都是日冕洞。其中较大的一个位于南极附近,据估计覆盖太阳总表面的6%到8%,这使它成 为科学家几十年中发现的最大极洞之一。另一个较小的日冕洞位于北极,是个狭长区域,覆盖约38亿平方英里,仅占太阳表面的0.16%。日冕洞可能是包围地球的太阳粒子的快速太阳风的来源之一。这些区域的磁场向外延伸,进入太空,而不是迅速回送到太阳表面。日冕洞每次转向地球时,我们都可以测量以高速流的形式从这个洞流出的粒子。
极区为什么具有日冕洞?
我的旋涡理论认为:恒星系核心核聚变的能力最大,会生成许多放射性元素,然后从极区喷出。由于旋转着喷发,会形成中心黑洞。也就是说,中心是没有物质粒子的黑洞,物质粒子从黑洞壁上喷发出去。看起来中心是黑的。注意,不是物质温度低而显得黑,而是根本就没有物质,所以黑。空间本来就是黑的。没有物质,当然就黑了。可不是“在日冕区域,粒子离开太阳,发出的光更暗淡。于是,日冕洞看上去是一个十分黑暗的区域。”这句话与“这里的太阳风以快于太阳其他区域太阳风约3倍的速度喷射出去”的话相互矛盾。日冕洞的形成原因就是旋涡形成中心黑洞。
[楼主]  [457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16 17:30 

极区为什么具有日冕洞?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5年3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发现太阳表面有两个大“洞”。它们都是日冕洞。其中较大的一个位于南极附近,据估计覆盖太阳总表面的6%到8%,这使它成 为科学家几十年中发现的最大极洞之一。另一个较小的日冕洞位于北极,是个狭长区域,覆盖约38亿平方英里,仅占太阳表面的0.16%。日冕洞可能是包围地球的太阳粒子的快速太阳风的来源之一。这些区域的磁场向外延伸,进入太空,而不是迅速回送到太阳表面。日冕洞每次转向地球时,我们都可以测量以高速流的形式从这个洞流出的粒子。
极区为什么具有日冕洞?
我的旋涡理论认为:恒星系核心核聚变的能力最大,会生成许多放射性元素,然后从极区喷出。由于旋转着喷发,会形成中心黑洞。也就是说,中心是没有物质粒子的黑洞,物质粒子从黑洞壁上喷发出去。看起来中心是黑的。注意,不是物质温度低而显得黑,而是根本就没有物质,所以黑。空间本来就是黑的。没有物质,当然就黑了。可不是“在日冕区域,粒子离开太阳,发出的光更暗淡。于是,日冕洞看上去是一个十分黑暗的区域。”这句话与“这里的太阳风以快于太阳其他区域太阳风约3倍的速度喷射出去”的话相互矛盾。日冕洞的形成原因就是旋涡形成中心黑洞。
[楼主]  [458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16 17:30 

极区为什么具有日冕洞?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5年3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发现太阳表面有两个大“洞”。它们都是日冕洞。其中较大的一个位于南极附近,据估计覆盖太阳总表面的6%到8%,这使它成 为科学家几十年中发现的最大极洞之一。另一个较小的日冕洞位于北极,是个狭长区域,覆盖约38亿平方英里,仅占太阳表面的0.16%。日冕洞可能是包围地球的太阳粒子的快速太阳风的来源之一。这些区域的磁场向外延伸,进入太空,而不是迅速回送到太阳表面。日冕洞每次转向地球时,我们都可以测量以高速流的形式从这个洞流出的粒子。
极区为什么具有日冕洞?
我的旋涡理论认为:恒星系核心核聚变的能力最大,会生成许多放射性元素,然后从极区喷出。由于旋转着喷发,会形成中心黑洞。也就是说,中心是没有物质粒子的黑洞,物质粒子从黑洞壁上喷发出去。看起来中心是黑的。注意,不是物质温度低而显得黑,而是根本就没有物质,所以黑。空间本来就是黑的。没有物质,当然就黑了。可不是“在日冕区域,粒子离开太阳,发出的光更暗淡。于是,日冕洞看上去是一个十分黑暗的区域。”这句话与“这里的太阳风以快于太阳其他区域太阳风约3倍的速度喷射出去”的话相互矛盾。日冕洞的形成原因就是旋涡形成中心黑洞。
[楼主]  [459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18 15:09 

水星为什么具有磁场?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6日消息,据英国广播公司(BBC) 网站报道, 水手-10号飞船探测器检测到了水星磁场的存在。
  水星上过去曾经存在火山活动的证据是显而易见的。信使号还观测到长达25公里的火山岩浆管道,这是当年流动的岩浆在水星地表留下的痕迹。甚至还有证据显示水星上存在溢流型岩浆喷发。大量岩浆涌出地表,覆盖了广泛的区域,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水星的北半球极地区域附近,该区域现在被称作“北部火山平原”(Northern Volcanic Plain)。这一巨大的岩浆平原占据了水星地表总面积的大约6%。在太阳系中水星是除了地球之外唯一一个拥有全球性磁场的岩石行星——尽管它的磁场强度还不到地球磁场强度的1/100。  但这里也存在一些令人感到奇怪的地方——水星的磁场并非以水星的核心为中心,而是存在大约相当于其半径20%的偏离。
水星为什么具有磁场?科学家们没有回答清楚。
我认为:水星与地球一样,有星幔。有星幔就有磁场。水星的北半球极地区域附近的“北部火山岩浆平原”就是水星星幔的证据。为什么水星也有星幔?科学家们没有回答。其实,绝大多数星球都有星幔。这是因为绝大多数星球都是在旋涡里形成的,星核比星壳转得快,二者产生速度差即摩擦,产生热量,于是就有了星幔。
[楼主]  [460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20 08:11 

冥王星心形区域首次解密:充满一氧化碳和甲烷
2015年10月18日08:51 新浪科技 微博 我有话说(53人参与) 收藏本文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视野”号太空飞船7月飞掠冥王星以来,国际天文学家团队16日首次在《科学》杂志上发布冥王星最显著的心形区域充满一氧化碳和甲烷。
这验证了我的理论:太阳系充满有机物,在寒冷的星球上还保持着原来的状态,没有进化出生物。地球上的有机物则进化出生物了。
[楼主]  [461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20 09:03 

今日23∶27“大寒” 最强寒潮袭大半中国
2016-01-20 02:56:00新华社发
北京时间1月20日23时27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
  降温“祸首”系北极涡旋
  “目前,有一个大尺度的涡旋盘踞在西伯利亚地区,冷空气在此不断集聚、堆积,在其西侧的偏北气流不时把一些冷空气带到南边,这也是近期北方偏冷的原因。”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李勇表示。
北极涡旋并不会轻易离开北极地区。但去年12月底,位于冰岛的强大气旋式风暴将北大西洋的热量带向北极地区,使通常温度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的北极突然升温至0摄氏度以上,堪称北极的“世纪之暖”。在这个气旋式风暴“排挤”下,北极涡旋“被迫”离开极地,携带冷空气一路南下。
中央气象台预计,1月20日至23日,湖北、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中北部、江西中北部、湖南中北部等地将有小到中雨转大到暴雪,浙江中北部局地有大暴雪,主要雨雪时段在20日夜间至22日白天,积雪深度可达5至10厘米,部分地区15至20厘米。
这条消息证明地球上的气候不是地球本身能够控制的,也不是人类能够控制的。理由就是地球本身和地球上的人类都处在地球行星系旋涡里,不由自主。地表的西风带、东向海流以及地球的大气环流都是在这个旋涡的作用下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地球行星系旋涡的体现。最近地球行星系旋涡显得弱了,无法带走地表的热量、冷空气、雾霾,于是极端天气出现了。寒潮是来自北极,但中国的寒冷天气主要是大气环流过弱,无法及时疏散这股寒气。而北极旋涡南下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北极旋涡是正常的地球现象,也是地球行星系旋涡的体现。地球行星系旋涡弱了,北极旋涡也应该弱了。但大气环流的防御能力更弱,才导致北极旋涡南下。北极旋涡的西翼是寒潮的重灾区。
[楼主]  [462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22 14:53 

天文学家捕捉到神秘黑洞耀斑:或光冕喷射所致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加拿大圣玛丽大学天文学家借助美国宇航局斯威夫特天文台和核光谱望远镜阵列观测到一个来自超大质量黑洞的耀斑,  黑洞能发出巨大的能量脉冲,然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个谜。研究人员借助美国宇航局斯威夫特天文台和核光谱望远镜阵列,首次观测到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耀斑,耀斑的形成原因是光冕喷射。
  天文学家认为,光冕有两种可能的结构。“灯柱”模型理论认为,光冕是一种密集光源,类似灯泡,沿黑洞旋转轴分布于黑洞上下两端。另外一种模型理论认为,光冕广泛扩散,像黑洞周围的大块云,或像“三明治”中的面包片一样紧紧包住周围的吸积盘。
光冕能快速移动。研究人员发现,这次与“马卡良335”有关的光冕移动速度约为光速的百分之二十。首席研究员菲奥娜-哈里森表示:“一直以来,我们称之为光冕的X射线源的本质都是一个谜。
我认为:黑洞耀斑为我的旋涡理论提供了证据。黑洞只是星系中心时隐时现的无物质洞。是两个旋涡的结合体。物质沿黑洞壁向两极喷发。从赤道看,有时是直线式的双向“灯柱”, 有时是弯曲的双向球形。从两极看,就是爆炸。喷发出的X射线,离开星系两极,当然看起来光冕能快速移动。远远看起来,就是黑洞耀斑。我的旋涡理论包括了“灯柱”模型理论和光冕扩散模型理论。
[楼主]  [463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22 14:55 

文学家捕捉到神秘黑洞耀斑:或光冕喷射所致
2015年10月30日

  从图中可以看出,光冕能产生黑洞周围的X射线耀斑。光冕(图中紫色标记部分)向内聚集(左),慢慢变得明亮,然后从黑洞中发射出去(中和右)。目前,天文学家尚不清楚光冕为何发生位移,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过程导致了X射线光变亮。
  过去,天文学家曾观测到黑洞耀斑,但是有关耀斑成因一无所知。如今,研究人员首次研究发现,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耀斑是由光冕引起。这是一幅超大质量黑洞的艺术概念图。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加拿大圣玛丽大学天文学家借助美国宇航局斯威夫特天文台和核光谱望远镜阵列观测到一个来自超大质量黑洞的耀斑,  黑洞能发出巨大的能量脉冲,然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个谜。研究人员借助美国宇航局斯威夫特天文台和核光谱望远镜阵列,首次观测到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耀斑,耀斑的形成原因是光冕喷射。光冕是黑洞周围一个神秘的高能粒子源,能够产生X射线。超大质量黑洞本身并不发光,但它周围常常有发光的热吸积盘环绕。
  天文学家认为,光冕有两种可能的结构。“灯柱”模型理论认为,光冕是一种密集光源,类似灯泡,沿黑洞旋转轴分布于黑洞上下两端。另外一种模型理论认为,光冕广泛扩散,像黑洞周围的大块云,或像“三明治”中的面包片一样紧紧包住周围的吸积盘。美国宇航局的最新观测数据则偏向支持“灯柱”模型理论,
光冕能快速移动。研究人员发现,这次与“马卡良335”有关的光冕移动速度约为光速的百分之二十。首席研究员菲奥娜-哈里森表示:“一直以来,我们称之为光冕的X射线源的本质都是一个谜。
我认为:黑洞耀斑为我的旋涡理论提供了证据。黑洞只是星系中心时隐时现的无物质洞。是两个旋涡的结合体。物质沿黑洞壁向两极喷发。从赤道看,有时是直线式的双向“灯柱”, 有时是弯曲的双向球形。从两极看,就是爆炸。喷发出的X射线,离开星系两极,当然看起来光冕能快速移动。远远看起来,就是黑洞耀斑。我的旋涡理论包括了“灯柱”模型理论和光冕扩散模型理论。
[楼主]  [464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26 09:18 

最新研究表明土星木星内核由原始碎石聚集而成
2015年12月18日

  文章来源:环球科学
  最新的研究为气态巨行星(如土星、木星)的内核是由原始碎石快速聚集而成的理论提供了更多支持。而以前的理论认为,巨行星是由更大的、直径1千米左右的岩石聚集形成的。
  关于“碎石吸积”理论的最新文章发表在8月20日的《自然》杂志上,文章描述了围绕太阳旋转的胚胎期行星在引力场相互作用时是如何彼此推动的。这种推动可能会将一些原行星推出尘埃盘,有效地断绝了它们的物质来源;而幸存者则会贪婪地吸收碎石,逐渐变成一颗真正的行星。
  在碎石吸积模型出现前,主流观点认为行星起源于尘埃、冰渣缓慢结合成的千米尺度天体;这些天体彼此结合,直到质量增大到足以维持一个气体层时,一颗真正的气态巨行星就形成了。但是科学家们难以解释的是,这种缓慢的过程是如何在太阳系尘埃盘消散前的短短几百万年间完成的。
  碎石吸积的想法是由瑞典隆德大学的米希尔?兰布瑞奇(Michiel Lambrechts)和安德斯?约翰森(Anders Johansen)在2012年提出的,而这一想法似乎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它可以解释行星内核是如何快速形成的:碎石与尘埃盘中气体摩擦而减速,速度足够低时便可以聚集成胚胎期的行星。
我认为:气体行星系是在旋涡力形成的。不管多大的固体 都会在旋涡力聚集在一起。碎石吸积的理论不对,碎石是不会吸积的,但旋涡可以使它们集聚。主流观点更不对。氢气逃逸是地球上的现象,气体行星系也有气体逃逸。旋涡可以约束气体。
[楼主]  [465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28 09:03 

英刊探究巨大气态行星成因:行星弹撞或可造就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15年11月6日发表题为《热木星可能是行星弹撞形成的》的报道称,行星弹撞可能造就了热木星这种奇特的星体。



美国航天局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的大量行星让人们对这一理论提出质疑。开普勒望远镜观察到一些被称为“超级地球”的巨大岩质行星和被叫做“迷你海王星”的星体围绕母恒星运转。随着它们的轨道逐渐向内迁移,这些行星按理会聚集越来越多的气态和尘埃,最终变成巨型气态行星。但实际情况是,这些行星仍然是岩质的,这说明它们可能是在距离母恒星更近的地方形成的。
  
我认为:年轻行星之间的碰撞和从所属星系外缘向内迁移进来的理论都不对。行星系是在旋涡里形成的。旋涡里有物体的碰撞和迁移,但前提条件是旋涡给予的外力。碰撞说和迁移说的矛盾也证明旋涡说的正确。
[楼主]  [466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1/31 07:04 

迄今最大宇宙结构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5年8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个由美国和匈牙利天文学家在大约70亿光年处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由九个伽马射线暴(Gamma Ray Burst, GRB)组成的环状结构,跨度达50亿光年。相比较而言,我们的银河系只有十万光年的跨度。 而且按照目前的宇宙学理论,这种结构应该是不存在的。

我认为:这九个伽马射线暴 组成的环状结构是一个单臂螺旋状特大超级星系团。每个伽马射线暴都是旋臂上的特大超级大星系。这个单臂螺旋状特大超级星系团刚好面对着我们,并且被人类观察到。还有许多没有被观察到的,可能因为它们老是侧对着我们。
[楼主]  [467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2/03 10:38 

内蒙古风电偷走了北京大风导致雾霾?2016年01月02日
  流言:有媒体报道,内蒙古建设了大量风电站,偷走了北京大风,导致雾霾。
真相:风碰到障碍物绕流是可以恢复的,局部风力发电或局部防护林不会对距离较远的下游风力造成影响,雾、霾形成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地面污染物碰上大气的静稳条件。目前没有任何的科学研究显示风电场与雾霾的形成之间有因果关系。
我认为:真相是风电截留、减弱了北京的部分大风。不仅如此,楼房,大树也截留、减弱了部分大风。尤其是地表附近,任何东西都可截留、减弱部分大风。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楼主]  [468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2/05 09:50 

硼原子大显神威!科学家研制新二维材料"硼墨烯"

图为硼墨烯结构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28日消息,石墨烯是一种极为强韧的导体材料,由单层石墨原子组成。
硼墨烯薄膜的分析显示,有些薄膜和“硼墨烯”分子结构模型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由36个硼原子形成三个相互联结的准平面环,中间留下一个六边形的空洞。它们具有类似金属的性质,但它们的电子特性取决于电流流动的方向。
石墨炔的分子结构

超级材料示意图

我认为:硼墨烯、石墨烯都形成六边形分子链。这是两层原子的特征。原子核内核子的平面排列就是这个样子的稳定六边形。锂6、锂7都很稳定,而锂5、锂8都很不稳定,就是因为稳定六边形被破坏了。
[楼主]  [469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2/07 22:00 

給各位网友拜年啦!祝各位网友春节愉快!阖家团圆!猴年吉祥!
[楼主]  [470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2/10 13:40 

日本科学家称已发现北极光爆发的奥秘
1
  [环球科技综合报道]据俄罗斯《论据与事实》报2015年12月21日消息,  日本九州大学和京都大学的科学家称,已发现极光亮度和其舞动火焰变化的奥秘。
科学家们称,当太阳射来的电子和地球磁场相互作用时,粒子流发生卷曲变成螺旋状,并在两极上空形成电流。当电流聚集起来时,高层大气的电场也扩散开来。这将会导致处于低空的等离子体发生旋转。太阳风将会破坏地球磁感线的完整性,那些没有进入到主电流的粒子和氮分子以及氧分子进行撞击并发生爆炸。在这种情况下,大气层中的粒子会发出更明亮的光。正是这一过程形成了北极光。
我认为:日本九州大学和京都大学的科学家解释得不全对。地球两极的电场和磁场客观地存在于两极。但它们是随着地球系旋涡一起旋转着的。只是速度快慢不一致。当太阳射来的电子进入地球两极时,自然随磁场和电场而旋转并且发光。粒子越快越多,极光就越强大。也就是说,螺旋状是固有的,不是粒子流与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发生卷曲变成的。
[楼主]  [471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2/12 20:24 

科学家发现引力波
中新网2016年2月12日电 综合外媒报道,美国科研人员11日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去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预测, 英国天文物理学大师霍金表示,他相信这是科学史上重要的一刻。
爱因斯坦1916年左右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引力波理论,认为聚集成团的物质或能量的形状或速度突然改变时,会改变附近的时空状态,效应就像涟漪以光速在宇宙传播。   引力波以光速传递,无法加以阻挡或阻挠。由于引力波产生的时空扭曲非常微小,在此之前科学家从未成功观测到。
  美国东部时间2015年9月14日5时51分,位于利文斯顿的探测器首先传出撞击声,7毫秒后,汉福德的探测器也传出撞击声。这意味着有引力波传到了地球,并被两个天文台探测到。
  LIGO官网11日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此次探测到的引力波是由两个黑洞合并引发的。这两个黑洞的直径都在150公里左右,它们不断靠近,旋转,并最终合并成一个黑洞。两个黑洞一个达到太阳质量的29倍,一个为太阳质量的36倍。据推测,两个黑洞的合并发生在13亿年前,合并过程中产生的引力波经漫长的传播最终抵达地球。
我说:在向天文学家们祝贺之后,还要打个问号。理由是到目前,黑洞都没有被发现,怎么判断两个黑洞的合并与否。何况星系、恒星系如此之多,黑洞到处都有,黑洞的合并也不稀奇,如果黑洞合并就能产生引力波,那么地球会经常接收到这种信号。怎么偏偏只有美国东部时间2015年9月14日5时51分才被接收到。我认为引力波时时、处处都有,不容易测到是因为太均匀了。即使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涟漪也会衰竭,不可能传到地球。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涟漪都没有保存下来,何况黑洞合并。再说,引力波只能触动物质,不可能改变时空。弱得测不出来的引力波改变时空实在是不可想象。
[楼主]  [472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2/14 09:44 

黑洞出现有助生命起源:宇宙辐射减少使生命演化
2016年01月12日,宇宙辐射会将DNA和其它生命必备物质“扯碎”。宇宙形成之初,比今天的宇宙要小得多,因此当恒星系刚开始形成时,会受到更密集的辐射影响。 随着黑洞体积增大,它们也从向外发射辐射,转变为向内吸收辐射。这意味着DNA受到的“被扯碎”的威胁变小了,从而增加了这些生命必备组件发展和演化的机会。
  此外,恒星爆炸时产生的碎片也在生命形成过程中助了一臂之力。 这些“宇宙工厂”生产了所有的化学元素,包括氧和氮,它们是地球大气中的关键元素,而正是地球大气保护我们免受宇宙射线的伤害。
这一理论是由德克萨斯大学艾尔帕索分校的天文物理学家保罗•梅森博士(Paul Mason)提出的。
我认为:梅森博士错了。生命物质是在恒星系中形成并且喷发出去的。恒星爆炸时产生的碎片就载有生命物质。不是“在生命形成过程中助了一臂之力”而是有最大的功劳。这些碎片聚集成行星系,如果条件合适,就会演化成生命。与黑洞没有什么关系。生命物质的原子中就有许多小黑洞。至于大黑洞,也只是星系的中心而已。既不辐射又不吸收。与遥远的行星系有啥关系呢?至于“随着黑洞体积增大,它们也从向外发射辐射,转变为向内吸收辐射”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
[楼主]  [473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2/16 09:53 

太阳耀斑如何出现的?环状结构扭曲崩塌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1月8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能源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学实验室(PPPL)的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弄清楚太阳耀斑形成或未能形成的原因,在日冕物质喷射事件中,被称为“磁通量绳”的环状结构会从日冕上拱起。随着伸出日冕的距离变长,环状结构会扭曲变形,最终崩塌回太阳表面,或者出现“突然断裂”,从而导致太阳耀斑的形成。
  科学家利用磁场重联实验(MRX)——一种研究磁场对等离子体作用的仪器——在实验室条件下重现等离子体环。他们发现,控制等离子体环崩塌或突然断裂的因素是沿着环结构的磁场强度,称为“环向磁场张力”。当这种力足够强时,能阻止等离子体环出现扭曲和断裂,从而使耀斑不会发生。
研究团队认为,在太阳表面物质喷射时,这种磁场力太弱,不足以维持等离子体环的稳定,从而导致环状结构的破裂。通过探测这些“指引性”磁场的强度,物理学家在理论上可以计算出等离子体环是否有可能断裂并引发太阳耀斑。
我认为:美国能源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学实验室(PPPL)的科学家解释错了。不是“环向磁场张力”足够强时,能阻止等离子体环出现扭曲和断裂,从而使耀斑不发生,而是太阳的喷发力不够强,最中间的喷发物被低温物质包围,没有喷薄而出,所以未出现耀斑。至于等离子环有时是喷发物落下时形成的,当然不会断裂。没有断裂与耀斑没有形成是一个事件的两个反映,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共生现象。

[楼主]  [474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2/16 10:12 

太阳耀斑如何出现的?环状结构扭曲崩塌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1月8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能源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学实验室(PPPL)的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弄清楚太阳耀斑形成或未能形成的原因,在日冕物质喷射事件中,被称为“磁通量绳”的环状结构会从日冕上拱起。随着伸出日冕的距离变长,环状结构会扭曲变形,最终崩塌回太阳表面,或者出现“突然断裂”,从而导致太阳耀斑的形成。
  
研究团队认为,在太阳表面物质喷射时, 磁场力太弱,不足以维持等离子体环的稳定,从而导致环状结构的破裂。通过探测这些“指引性”磁场的强度,物理学家在理论上可以计算出等离子体环是否有可能断裂并引发太阳耀斑。
我认为:美国能源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学实验室(PPPL)的科学家解释错了。不是“环向磁场张力”足够强时,能阻止等离子体环出现扭曲和断裂,从而使耀斑不发生,而是太阳的喷发力不够强,最中间的喷发物被低温物质包围,没有喷薄而出,所以未出现耀斑。至于等离子环有时是喷发物落下时形成的,当然不会断裂。没有断裂与耀斑没有形成是一个事件的两个反映,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共生现象。

[楼主]  [475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2/20 14:15 


科学家发现白矮星吞食行星碎片 预示太阳系未来
中新网2015年10月23日电 据外媒报道,美国太空总署(NASA)科学家观测到了被摧毁的行星系统的残留物绕着死去的恒星运动,并被其逐渐吞食的景象

  科学家们研究了室女座中的白矮星WD 1145+017,它距离地球约571光年。他们发现可能多有6个或更多的小型岩石天体正围绕着该白矮星运动,并拖着由尘埃组成的尾巴,这表明了这些岩石天体正在逐渐解体。研究者估计,每秒钟有800万千克的物质受到白矮星的巨大热量烘烤而蒸发。  除预示地球未来外,这次发现或解释了白矮星表面出现重金属原子的原因。一般来说,钙、硅和铁等较重原子会受白矮星超强重力的影响而被吸进核心,表面只剩氢及氦等轻原子。

  但天文学家发现,部分白矮星表面仍存有重原子。此次发现或意味重原子来自围绕白矮星运行、被重力撕碎的行星。
我要说的是:白矮星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吸积与否。即如果白矮星处于星系旋涡中心附近,会吸积行星系。如果白矮星处于星系旋涡外围,行星系则会逃逸。太阳系应该位于外围,八大行星系最终会脱离而不是被吞噬。
[楼主]  [476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2/22 09:40 

宇宙经历两次"大爆炸"?新理论解释暗物质含量
2016年01月27日
  一名美国物理学家达沃迪塞博士和他的同事们近日发表了一项新理论,提出宇宙在大爆炸之后曾经经历过第二次的急速暴涨,这次“大爆炸”稀释了暗物质,并使其散布到宇宙各个角落并导致了我们今天能够观测到的暗物质丰度水平
  研究组认为,使用大型粒子加速器,如位于瑞士日内瓦附近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可以开展对第二次暴涨时期所发生物理机制的探索

我要说的是:宇宙诞生于一次大旋涡的两极喷发。而后还有多次喷发。每次喷发都会形成宇宙的一层。多层宇宙围绕一个宇宙轴旋转。但物质是在旋涡里旋聚出来并且增多、演化的,不是靠所谓的冷凝。更没有正反物质之分。旋聚出来的物质都是正物质,但允许出现反粒子。暗物质存在于物质之中,引力物质包含暗物质。不需要两次暴涨。
[楼主]  [477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2/24 10:44 

科学家首次观测到黑洞天体可见光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6年1月25日消息, 黑洞之所以被称作黑洞,就是因为它一般被认为是任何物质的穷途末路——任何物质只要进入黑洞事件边界便再也没有机会逃脱,甚至是光线也是一样。但是这些即将被黑洞吞噬的物质也并非是直接掉进黑洞的,而是会盘旋下降形成一个吸积盘。在这个吸积盘的内部,物质颗粒之间的剧烈摩擦将产生极高温度,甚至可以超过1000万摄氏度,从而发出剧烈辐射。
天文学家们在2015年探测到来自天鹅座V404的强烈X射线爆发,爆发持续了大约两周时间。研究人员紧接着探测到从天鹅座V404发出的可见光闪烁信号,其闪烁周期从100秒到150分钟不等。
我要说的是:科学家首次观测到黑洞天体可见光证明我的黑洞理论是正确的。黑洞只是星系旋涡的中心洞,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天体。星系物质静止或者消失后,黑洞就消失了。霍金用数学推导出来的黑洞理论并不完全正确。尤其是,一会连光线也不能逃逸,一会儿又能发出信息的说法,让人觉得如同儿戏。
[楼主]  [478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2/26 09:56 

从诺贝尔哥事件看中国人的科学素养
最近,世界科学界都在议论引力波。因为美国科学家声称他们发现了引力波。中国的反响也很热烈,据说清华大学有团队参与了引力波的发现,中国也在努力研究引力波。可是,网上也出现另一种现象。一些人认为《非你莫属》五年前的春节特别节目中,被称为“诺贝尔哥”的辽宁抚顺前管道工郭英森曾首提引力波,但被嘉宾和主持人打断,并当面嘲笑。节目组欠郭英森一个道歉。
真相如何呢?
打开《非你莫属》五年前的视频,电视屏幕的字幕为:“网络红人 诺贝尔哥(初中学历)”。 郭英森上场,张绍刚主持。郭英森介绍说:“我的发明就是几个有实力争夺诺贝尔物理学奖新理论与新发现,因此希望在座的各位高瞻远瞩,让中国成为20世纪真正的创新型国家…”张绍刚打断郭英森并纠正:“21世纪!20世纪已经过去了。”
郭英森继续介绍说:“我发明了几个新理论,这些东西合集到一块,就会产生新的科学,这些新科学会带来什么新的技术呢,未来的各种车辆都不用有车轮,人长生不老……”新科学是在“惯性系加粒子实体”,在这个运动范围之内,物体运动的速度极小极小于光速,它的物理学叫正物理学。而在新科学当中,是“加速系+引力波+物质波”,它的速度可以极大极大地超光速。”
嘉宾方舟子打断郭英森:“我看到他的介绍是初中学历,我是觉得他可能连初中都没有学好,只记住了几种术语,就开始乱用。什么引力波、物质波的。”
郭英森想用“数学表达式”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理论”。 方再次打断郭英森说“这是你自己发明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物理学家可以看的懂,” “我们这个庙太小,他应该去拿几个诺贝尔奖,而且他的发明发现如果能够成立的话,我们的物理都不用学了。”
显然,《非你莫属》是借口找工作的节目,不是讨论科学的地方。要么是节目组选错了客人,要么是节目组有意戏耍客人。你想啊,一个初中生,打着诺贝尔哥招牌的网络红人,有多大可能是真正的思想家或者科学家。充其量是个幻想家而已。郭英森呢,在社会的最底层打拼,参加节目,应该是自愿的,宣传一下自己的思想,找到个工作,不是坏事,即使遭受打击,也已习惯成自然了。再说,争辩是科学界正常的事情。谁也不需向谁道歉。五年后的今天,竟然有人借引力波发现而责难当时的嘉宾,要他们道歉。那么,既然要主持正义,认为嘉宾冷嘲热讽了郭英森,是态度不好,应该向郭英森道歉,为什么当时不提出。
五年后,借引力波发现重提旧事,炒作一下,本没有什么。可惜,却说郭英森“首提引力波”,又遭到嘉宾的嘲讽,凸显出发难者对科学的无知和热衷于炒作的心态。
郭英森说:“我的发明就是几个有实力争夺诺贝尔物理学奖新理论与新发现。”这是事实吗?嘉宾该怎样聆听?一场闹剧,在没有科学家嘉宾和科学家听众的节目中演出不是科学、只是幻想的节目,能够探讨科学吗?需要谁向谁道歉吗?
郭英森说:“以前提出的都是理论,现在已经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比以前更加精确。我提出的引力波,与之前的其实是一个范围,但怎么用才是关键。关于那期节目,我认为那些老板们确实应该向我道个歉,大多数人我都会接受,但是除了方舟子。即使他跟我道歉了,我也不会接受,主要是因为种种原因吧,不单单是他嘲讽我、与我激烈地辩论。”
明白了吧!还要再炒作一次吗?
[楼主]  [479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2/28 16:42 

冥王星低温火山曝光 直径巨大或创系外纪录

中新网2016年1月17日电 据外媒17日报道,美国宇航局称,“新视野”号太空探测器2015年7月拍到了冥王星上可能存在的两座低温火山中的一座火山的高清图像 。疑似低温火山的高度为4000米,直径达到150公里。 成为外太阳系已知的最大火山。低温火山不喷发熔岩,而是喷发水、氨、甲烷化合物等,包括液态的和气态的。
我要说的是:冥王星低温火山证明我的星球形成理论是正确的。即星球是在一个旋涡里旋聚成的。旋涡把大量固体、气体物质旋聚在一起,然后向两极喷发。直至成为球形。再后来,星壳与星核摩擦生热,形成星幔。星幔上行,出现火山。冥王星距离太阳非常遥远。其表面热量主要依靠火山喷发。
[楼主]  [480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16/03/01 09:34 

球状星团中恒星如何形成?自身引力俘获外部气体
2016年01月30日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微信公众号
  球状星团是宇宙中最为简单且十分耀眼的恒星集合体,它包含着成千上万颗恒星。天文学家们一直认为球状星团中的恒星是同时形成的,它们的年龄十分相近,犹如“同班同学”。然而后来科学家们在球状星团中发现了数量众多且相对大部分成员显得更年轻的恒星成分,使得这一看法遭到了挑战。以星团NGC1783为例,其大部分的恒星年龄都在约14亿年左右,而新形成的两批恒星年龄分别约为4亿5000万年和8亿9000万年。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年轻的恒星呢?传统的解释是,这些星团一开始就留有足够的气体,在形成了第一批恒星之后又继续形成了下两批恒星。但存在的疑问是,第一批恒星中的大质量成员会快速演化产生强烈的星风,最后爆发成超新星,这些过程会将剩余的原初气体迅速吹走,使得星团中的恒星形成过程不会超过1000万年。
我台的李程远研究员,通过与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衔的科研团队,以及美国西北大学和阿德勒天文馆的天文学家合作,对这一长久以来的疑难作出了解释。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该团队首次发现了中等年龄球状星团可以靠自身引力俘获外部气体来成批形成年轻恒星。 这一突破性成果于1月28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我要说的是:李程远研究员可能错了。原因是:他不知道,第一批恒星中的大质量成员爆发成超新星,将剩余的原初气体迅速吹走后,这些气体还会落回球状星团的旋涡面上,继续参与旋聚,形成新恒星系。这些气体比球状星团靠自身引力俘获的外部气体多得多,也方便快捷得多。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542910575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