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陆论坛看到刘振永先生的《绝对静止空间探测实验》帖子后,向刘振永先生要了原文。这几天仔细读后,觉得这个实验意义重大。如果情况确实如刘振永先生描述的那样,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亚于当年的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由于迈克尔逊实验无法确定地球的绝对运动速度,催生了狭义相对论的问世。而刘先生的实验有可能催生新一代的时空观念变革,请诸位关注这件事。 刘振永先生的实验观察的是激光系统的绝对运动产生的跳模现象,这是比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更高等级的实验,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它并意味着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有错,因为这两个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不一样的。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结果的基础是存在光速不变,使得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无法观察到绝对运动。但刘振永先生的实验与光速不变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精度足够高,就可能观察到绝对运动。 这些天来,我与刘振永先生进行了许多交流。在对刘先生实验肯定的前提下,关于刘先生对自己的实验的解释,我也提出不同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多了解刘先生的实验,征得刘先生的同意后,特将我们之间的电子邮件摘录于下,供诸位参考。我与刘先生还会继续进行讨论,请朋友们也来参与。
1. 刘振永先生: 你好!我这几天仔细看了你文章,觉得非常有意思。我对激光器由于模式竞争引起的跳模问题不太了解,是否跳模只与谐振腔的长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跳模是否与两束光到达干涉屏的实际光程差有关?如果排除干扰因素后还有这个现象,确实可以认为是绝对运动引起的效应。其原理与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对发现绝对运动意义重大。不知你是否在北京做这个实验,我常有机会到北京,希望能亲眼看看,可以吗?祝 安! 梅晓春
2. 梅先生好! 据我所知,目前人们关于跳模现象出现的原因,只知道有谐振腔长度变化一种原因,但是这样的跳模现象都指的是传统跳模现象;与我在实验中所呈现出的频繁、往复性跳模现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跳模现象。我的实验之所以出现新的跳模现象,是因为实验的设计目的就是要发现这一新的跳模现象以验证新的理论,是仰赖于激光器的特殊构造情形去实现的。 另外就是,本实验中跳模现象的发生与否,同两束光到达干涉屏的实际光程差并无关系;跳模现象的发生与否只与激光器的构造特性有关,并且是只要激光器的惯性状态改变到一定程度,便即会出现跳模现象。至于是不是某些未知干扰因素所引起的跳模现象,我可以自信地给予清楚的回答:不是。原因是,实验中所出现的跳模现象正是本实验之目的所渴求发现的,并不是瞎猫碰见死耗子那种情形;而且是,实验现象的具体表现与预期相一致而难于与什么干扰因素扯得上关系。
3. 刘振永先生: 谢谢答复。如果到北京,我一定来看看。另外我想知道,如果是绝对运动引起的长度收缩,需要多大的运动速度才能有这种跳模现象发生?还有就是,如果运动速度是绝对的,多普勒频移也会是绝对的,那么频率的变化是否会对跳模产生影响? 梅晓春
4. 梅先生:
5. 刘振永先生: 如果按你这样说,跳模现象似乎与绝对运动速度没有关系了。你为什么说实验可以确定绝对速度呢?激光器虽然在地球上静止,但地球是运动的,可能存在绝对速度。 "至于谐振腔轴向绝对运动速度的变化为什么会造成跳模现象的发生,那是因为谐振腔内的往返程光波在高反镜(相对的高反)一端因波形滚动而造成反射率变化的缘故。"我非此方面专家,不太懂其原理,能介绍一本书看看吗(或者关于激光跳模的教科书)?。 梅晓春
6. 梅先生: "至于谐振腔轴向绝对运动速度的变化为什么会造成跳模现象的发生,那是因为谐振腔内的往返程光波在高反镜(相对的高反)一端因波形滚动而造成反射率变化的缘故。"对不起梅先生,这个观点是我自己的理论,目前恐怕从别处找不到参考文献。不过梅先生请放心,这个观点应该是正确的,因为它是依据新的光传播理论与激光的部分原理相结合而得出的,并且最重要的是,这个观点也正是设计本实验方案的理论依据要点之一,而且业已为实验结果所证实。 另外,就是关于激光跳模的教科书的问题,这个也很难办;因为我也从未发现有这方面的教科书,而即便是有关激光原理的书中对这一块也是鲜见提及。梅先生可以上网查找一下"激光、跳模"一类的关键词,看看能否收到相关文章;也可以查找一下大学物理实验类的如"激光器的模式分析"等等。
7. 刘振永先生: 看来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现象。因此你的解释要格外小心,以免引起别人的误会。我觉得证明存在绝对空间是有必要说的,但最好不要和量子力学的对错,以及和以太粒子或时空场粒子概念扯到一起,不然可能会影响别人对你这个实验的接受度。尤其是主流物理学界,是不接受量子力学有错和存在以太粒子概念的。如果你希望他们能关注你的实验,目前最好不要谈着两个东西。你只要给出实验结果,作为一个事实摆在那里就可以了。这才是重要的事情,不要把次要的东西搅在一起,结果反而是画蛇添足,有害无益。对季灏先生我也是这样建议的,如何解释实验可以由别人做。这是我的一点小建议,仅供参考。 我认为你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实验,同时希望能给出一些定量的结果。比如视屏记录和跳模的时间和空间方位具体数据,写一篇更学术性的文章,拿到正规物理学杂志发表。 梅晓春 又及:你把文章重写,尽量简单,与实验无关的闲话不要写进去,翻译成英文,我替你推荐到美国《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上发表。我在那里发表了不少文章,有点面子,编辑可能会考虑我的意见。激光跳模的文献我已经找到,并看了。我春节后到你处看看,如果确实,你这个实验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 梅先生: 这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实验,那就是要证明绝对静止空间的存在。而要去做这么一个实验,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做基础,并进而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我的这篇实验论文采取的是非常规的写法,而若按正常的步奏去写,则不仅写起来十分麻烦,而恐怕读者理解起来亦会更加的困难;事实上,在我这篇论文中的实验解读部分,其恰正是我之所以能够去设计这个实验的、事先的理论依据,而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一个实验结果的马后炮型的解读。倘若我不是采用这么一种方式去写作论文,而是将解读部分直接挑明为原理并置于论文的开头部分,想来那肯定会令读者头痛不已,也就更没心思去深一步研究论文了。 我理解梅先生所主张的、柔和性地去推出实验的苦心,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尽管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真理是任谁也阻止不了的;可能主流物理学界接受起这个实验来不会那么轻松,然而对于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来讲,恐怕他们左右不了一切。证明了绝对静止空间的存在,就等于是证明了"以太"的存在,还等于是否定了相对性原理,......;实验本身就是去干这么一个活的实验,而且实验也确实给出了令人再也无法去争辩的事实,因此,真的已无必要再去让它藏头藏尾的,要不然,将来肯定会为事情做得不彻底而空留遗憾。 不是我自大,也不是我不舍得让别人去解释这个实验,关键的是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人能够给出比实验者本人用以去设计实验的原理更为合适的解读实验结果的答案;至少在现阶段和人们能够做出反证实验之前,我会一直这么认为。 还有就是,我的实验论文将来肯定要译成英文发表,不过前提是,我不主张对论文作出改动;原因是,我的论文在今天读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问题",但是我相信在将来,当人们真正弄懂本试验之后,必不会再如此认为。
9. 刘先生: 你介意将我们这几封信放到西陆论坛让大家看看吗?这样可能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实验。 梅晓春
10. 梅先生:
11. 刘先生: 我还有一个问题要问,跳模现象是在平台转动停下来的时刻发生的,还是在平台连续转动过程中发生的?你文章中好象有两种说法。如果是在平台转动停下来的时刻发生,就有惯性力的变化。 梅晓春
12. 梅先生: 找到一处跳模位置之后,我们还可重新旋转平台,而且只要平台离开刚才的跳模位置,那么跳模现象立即就会停止而会接着呈现出清晰、稳定的光干涉图样。如此接着旋转,也可能转过不大的角度区(比如几度),或较大的角度区(比如几十度),便会发现一处新的跳模位置,而且采取上一段落中所描述的方法,我们即可确定出这一新的跳模位置。如此这样,只要激光器能够继续输出稳定的光束而不是熄灭,那么我们便可以找到多处对应于跳模现象时的平台角度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