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28楼】说: 回复张教授: 关于本实验为什么没有(或者不适合)采取定量形式去表述的原因,我已在本贴的【51楼】、【121楼】以及无忧先生关于本实验讨论的那个帖子的【26楼】中均已作出了阐述,现在既然张教授仍然在意这个问题,那我就再次说明一下,也希望我能够说得清楚。 本实验方案的选定是在我淘汰了无数(记不清多少了)方案之后的抉择,既然100多年了,穷尽人类的智慧而也没有能够拿出在实验室里即可否定相对论的实验,那么这样的实验方案——其设计时的难易程度由此便可见一斑。 否定相对性原理是一回事,而能够测出地球的绝对运动速度又是另一回事;按照正常的逻辑,一般人都会认为:既然相对性原理的否定与证明绝对运动的存在可谓一体两面,那只要能证明相对性原理错误,便也就应该同时能求出物质体系(比如地球)的绝对运动情况了。然而实际情况确实并不是这样,比如相对性原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人为制造的定律去对惯性系内的物理现象的某种描述,其适用性或者说权威性是完全可以通过物理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是与不是去肯定或否决的,因此说,相对性原理的正确与否完全可以用定性实验的实验结果去衡量;所以在本实验中,我们只需验证光干涉图样在整个实验装置处于不同角度位置时(也即处于不同惯性系时),是否仍能够保持图样的稳定无变化而去作出判断,至于可能表现出图样变化的平台对应角度具体在哪个位置,此时并不是最重要的。可是对于试图求出物质体系绝对运动速度的追求,却已不再是定性实验所能够解决的了,因为其本身就是需要运用数据而非物理现象去表示的。 当然,上述阐述所表示的是,一个实验运用定性结果去判明相对性原理的正确与错误是足够资格的。但是我们也明白,根据现今人们的普遍标准,似乎定量实验更像是一个严谨的实验,而且为了迎合这种更多地表现于应用科学所对应之物理实验中的做法,人们还总是把各种实验报告都给雕琢、堆砌得像是工艺品一样,殊不知对于深藏价值的实验而如果我们采取同样的做法,即通过堆砌数据或公式而使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严谨的报告,那实际上就如同是我们将一块宝石原石当作了一块普通玻璃去雕琢,关键的是此刻我们并没有适合雕刻宝石之硬度级别的工具,那么可想而知的结果就是,倘若我们非要雕刻的话,则恐怕不仅雕不出美丽的物品,相反倒还极有可能会毁了宝石。 尽管如此,我倒还是愿意说明一下本实验之所以没有给出所谓的(大家最愿意见到的)“实验数据”的直接原因; 1)这个实验是一个有着相当高难度的实验,仅就激光器的调试就是一个难题;请张教授和其他朋友不要被我给出的10-20分钟的能够保持图样稳定的话语给误导了,因为把激光器调试到这种状态确实没有问题,但是,若把激光器调试到这种状态,每次却都是要用很长时间的,并不是像普通激光器那样——开关一摁就行了。关键的是,激光器用了一段时间往往就需要重新调试(因为图样虽依旧清晰,但亮度却会变弱而致难于观察),而这样一来便就会造成激光器内部光学谐振腔长的微量改变,其最终表现结果就是会导致图样跳变时所对应平台各角度的位置亦会发生变化,所以严格的说,这样的角度根本没有运用价值,当然也就没有了记录的价值。 2)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本实验运用的是激光器内部光学谐振腔对光波模式具有敏感选择特性的特点去设计的实验,它同其他科研人员一贯追求的试图通过传统光干涉方法去求解物质体系绝对运动速度的想法,是有着原理上的本质区别的;理论上讲,本实验好像利用数据也能求解出某种速度,但是实际上,由于激光器谐振腔对于光波模式的选择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的制约,而以致于光学平台对应惯性系的改变并不能保证本该出现的、光波模式的每次跳变都会被展现出来,所以这就会导致有些图样本该表现出跳变的对应平台角度位置会有所遗漏,故此出于无奈,我们也就没有必要非得再去记录那些意义不大的数据了。 3)…… 最后我想说的是:本实验是在北京做的,第一期是在北京北部的郊区(为了一个好的不被干扰的环境)做的,第二期是在北京的南部郊区做的;第一期是从2011年的7月1号开始,到9月18号结束;第二期是从2011年的10月1号开始,到11月10号结束。另外就是,实验过程中还发现,图样跳变所对应平台角度位置的疏密区按时间的进程有着逆时针方向的改变,我知道这种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以及公转等所合成的绝对运动变化所引起的,但是由于其同样对于计算地球的绝对运动速度不能提供价值,故我也同样没有进行详细的数据记录、而只是把现象给描述记录了下来。 不知如此一番描述是否会有作用,但是我也算尽力了;事实上,上面有不少地方已在实验论文中有所阐述,可能是大家看的还不够仔细而已。 ~刘振永 2013.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