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热烈祝贺非共识科技重大创新上海... 下一主题:幽默的刘武青先生
 [61楼]  作者:jiuguang  发表时间: 2008/01/21 21:37 

对【57楼】说:

地球的引力“作用球”范围是93万公里(有公式计算,在人造卫星理论中非常重要)。在不同引力场的过渡阶段,我的“孤波光子”又具有神奇作用,每一个光子波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参与速度突变过渡的,现代的天文观测技术获得河外天体的信息,有很多往住都是靠一些不连续的单光子提供的,在美国GPS系统中,地面设备只需接收到相应卫星的一个孤光子就能获得其全都坐标信息。

[[久广:如果在一个球面上有“速度突变过渡”,则意味着应该出现折射,而且是透镜。你不这样认为吗?93万公里未达到日地引力平衡点,在平衡点附近有SOHO卫星自1995年开始在那里运行,从那里传回的信号都需要有一次速度的突变吗?是否能将你的设想描述的更准确些?]]

[楼主]  [62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8/01/21 21:59 

久广的说法是对的!
如果将光看着是波,有“速度突变过渡”,就意味着光线不能再走直线。关于这一点我曾多次向齐绩提出过(他提出影子物质假说,认为其密度与引力场强有关,从而反过来影响光的速度),他并没有重视。此次刘岳泉的假说似乎也会碰到光线弯曲的问题,不过可能没有齐绩的假说严重性。
 [63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1/21 23:48 

对【61楼】说:
    引力平衡点好象是有4个5个记不清了,大概都是拉格朗日研究三体得出的结果,统称为拉格朗日点,我算过其中位太阳与地球轨道之间的一个点记得是两百多万公里,这是几个特殊的引力平衡点,引力作用球是指整个球面势力范围,发个链接无需我解释: 

http://baike7.com/baike/º½¿Õ-º½Ìì_ÐÐÐÇ̽²âÆ÷¹ìµÀ.html>

    所谓的“速度突变过渡”是指在有限的(例如几十公里)过渡层内,要么属太阳引力场控制,要么就进入了地球引力场,实际上这两个引力场的“以太密度”是“相当”均匀地缓慢变化的。美国六十年代发射的一个探月卫星进入月球“作用球”范围的“过渡轨道”时突然被月球引力加速而成了第一个颗“人造行星”,在这个范围人造探测器的运行速度相当缓慢才会如此,光的传递速度如此快怎么会因为“速度突变过渡”而出现球面折射呢?没有谁会认为这个“球面”是一个物质密度或属性突变得内外分明吧?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64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1/22 00:15 

对【62楼】说:
    在这一点上我与齐绩的观点的确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在我论文中的最后一个公式就是引力场的以太密度分布公式,不过很可要把公式中的系数“4”改为“2”,因为我还不知道“引力红移”到底存下存在的真实性问题(我相信雷达波的返回实验),这里还有一些矛盾需要理顺,在我的博客中有一篇《引力场以太中的光线偏转计算>》文篇(还没公开,不能打开)就是按“2”计算的,把计算公式代进去就知道在引力作用球的“球壳”内外以太密度差异究竟有多大。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65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1/22 00:38 

对【63楼】说:

    复制链接失败,还是把主要内容转帖过来(所有图片都无法传上来,有很多乱码,不知修改后是否有错)﹕

    作用球  行星与太阳相比质量小得多。只有在足够靠近行星时,也就是说在距离行星一定范围之内时,行星对探测器的引力才是探测器受到的主要的力。对于要返回地球的探测器,将这个范围假设成一个球,球心为行星质心。这个球就称为作用球。作用球是划分三个阶段的边界。作用球的半径与行星和太阳质量比有关。可用下面公式计算:

ρ=r(m/M)2/5

式中ρ为作用球半径,r为行星到日心距离, 为行星质量与太阳的质量之比。也可能减小。

>地心运动阶段  在地球的作用球内,探测器先进入停泊轨道>。为了脱离地球引力的作用,需要点燃火箭发动机>使探测器加速,待速度超过逃逸速度(见航天器轨道速度>)时便会进入过渡轨道>,这个过渡轨道是相对地心的双曲线。或沿进入轨道降落在行星表面。有时也可以利用月球的引力加速(见月球探测器轨道运动>),探测器将与行星相撞,使探测器的速度超过逃逸速度,以达到脱离的目的。

    日心运动阶段  探测器到达地球作用球的边界时,是日心轨道的起点。这时须考虑地球相对太阳的运动,需要考虑行星相对太阳的运动,把探测器相对地球的逃逸速度换算成相对日心的速度。把探测器沿日心轨道在到达行星作用球边界时,如果这一速度超过相对日心的逃逸速度,探测器绕日心运动轨道为椭圆。探测器相对日心运动的轨道为双曲线;这一速度小于逃逸速度时,探测器绕日心运动轨道为椭圆。

    相对行星质心运动阶段  探测器沿日心轨道在到达行星作用球边界时,需要考虑行星相对太阳的运动,把探测器的日心速度换算成相对行星的速度。这个速度总是超过在这一点的行星逃逸速度,探测器到达地球作用球的边界时,探测器相对行星作双曲线运动。这一双曲线与行星相交时,使探测器的速度超过逃逸速度,探测器将与行星相撞,或沿进入轨道降落在行星表面。这个过渡轨道是相对地心的双曲线。当双曲线与行星体不相交时,探测器接近行星以后又飞离行星,再次到达作用球边界。这时,相对太阳的速度与进入作用球时的日心速度相比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小。速度增加时可以飞向更远的行星,甚至飞出太阳系;速度减小时可能与距太阳较近的行星相遇。对于要成为行星卫星或成为卫星后再到达行星表面的飞行,在预定的高度上利用火箭发动机进行减速制动,作用球是划分三个阶段的边界。探测器即进入围绕行星的椭圆轨道,成为行星的卫星。球心为行星质心。从行星卫星轨道向行星表面着陆还须再次减速。将这个范围假设成一个球,对于要返回地球的探测器,行星对探测器的引力才是探测器受到的主要的力。还要进行变轨操纵,使探测器进入返回轨道>

轨道计算可以分段进行,行星与太阳相比质量小得多。若将每一阶段的轨道都假设为开普勒轨道,则可以得到粗略的飞行情况。在这三个阶段中,采用轨道摄动的方法可以得到各阶段的精确轨道。但在实际应用中,有人将除在行星表面着陆轨道外的其余类型的轨道称为行星探测器轨道。这些轨道的精确计算都采用数值方法连续计算。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66楼]  作者:马国梁  发表时间: 2008/01/22 17:22 

对【65楼】说:

岳泉兄:

    你的论文我已经反复看了多遍,还没怎么整明白。我先问你:你是怎么解解释迈莫实验的?既然地面上各向光速相异,闭路光速并不成立,那么你是怎么解释“零结果”的呢?如果不是“零结果”,那么地面的绝对运动速度又是多少呢?请你给出数据。

 [67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1/22 19:01 

对【66楼】说:

    怎么这么多人连看到我的论也还要关注迈-莫实验?都一直在被相对论牵着鼻子转圈子呀!

    如果在我的“引力场以太”标题下还要来解释迈-莫实验,那就说明我的论文水平实在太差毫无新意!

    对不起,这里语气不大好,我只是希望大家能走出相对论的阴影而独立思考问题。我的这种论文在主流相对论者们的眼里肯定会无人理会。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68楼]  作者:马国梁  发表时间: 2008/01/22 19:56 

请岳泉兄耐心些。我们实在没法回避这一问题。要不然就不会有物理危机了!我们还研究什么呀?所以还是先解释解释再说别的吧!?
 [69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1/22 20:28 

对【68楼】说:
    怎么脑筋之么难转弯呀?地球没有引力场吗?地面最大的漂移速度不过464米/秒,哪一次的迈-莫实验能测出来?又有谁设计过利用该原理测过地球自转速度?“零结果”以为是数学上的“0”啊?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70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1/23 00:43 

对【57楼】说:


这方面的类比问题只能先随便说说,
我想首先要求"波介质"粒子的大小与"波阻质"粒子的大小比值较接近,
现在从磁场很难被屏蔽来看,估计以太的体积相对物质原子是很小的(质量是估算过了),
那么对于声波介质粒子---空气分子,就要制作一个比分子大很多倍的小球来类比"波阻质",
这些小球之间的距离与小球的直径差不多,这样当声波进入这个模型后会怎样呢?
一样会有透射、反射、散射,也同样会有折射、偏振(小球间距不相等)、拖戈等效应,
如果再复杂一点,把小球作成可以旋转的(模拟电子绕核旋转),
就同样会有声波的拉曼散射等等吧,就不一一例举了,
数学模型很重要,但是物理模型是第一步,然后是定性研究实验,最后才是精确的数学描述?


C=c+v其实是一个理念的抽象,这个理念就是:
速度都是相对的,一个质点A相对另一个质点B的速度C等于A与B的速度叠加:c+v,
这里还隐含着一个参考点---坐标原点O的问题,
这里的c与v显然都是相对原点O的,
如果把O放在B处,则c就是相对B的速度,而v≡0,于是C=c,
多普勒效应只是这个"相对速度定理"的一个应用而已?
光源运动时的波长分析就要以C=c+v为基础?观测者运动也是一样,
当然这里的"运动"都是相对"波介质"而言的(这样选择坐标系O最简洁?),


"绝对速度计"的问题以后再细说了,还不能下结论,
因为高速不透明物体对以太的拖动作用有多大还不清楚,
装置也有待改进,比如"倾斜干扰"的问题是以前没有充分估计到的,
主要是现在高质量的反射镜价格太高,整个架构需要整体加工,也不容易,等等问题吧,


地球465米/秒的线速度相当于物体相对测量装置超声速运动了,
就现在的仪器设备灵敏度,应该很容易测量到的,可惜现在就是测量不到,
这里面估计还另有原因,不宜过早下结论?

所谓"孤波"其实就是"光脉冲波",现在应用很多的,
只不过"孤波"强调脉冲宽度很窄,现在的阿秒激光脉冲已经接近可见光波长的宽度了,
对于黑体辐射的"量子效应"(能量不连续效应)研究估计是要用到这些东西,
不过这里的"能量不连续"也可以理解成是纵波的"波密不连续",
纵波的一个个"波密"其实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孤波"了,
可惜的是现在就光波的纵、横问题还无法很好的澄清,只好慢慢来吧,
在如何认识偏振的问题上还需要下些功夫,拿出些有力的实验证据来才好,
总之这些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一点突破,牵动全局,慢慢积累吧,还急不得,

 

 

 [71楼]  作者:马国梁  发表时间: 2008/01/23 08:47 

对【69楼】说:
地面引力场随地球自转的漂移速度是464米/秒,可它随地球公转的飘逸速度却是30千米/秒,随太阳运动的漂移速度是250千米/秒……难道这些也可以忽略吗?要知道:迈-莫实验是“在一年四季的白天和黑夜,用各种光源(包括星光源)进行了观察,却始终没有看到干涉条纹移动”的呀!无视这一事实所建立起来的理论能有多大价值呢?再说若没有这一事实我们还有必要建立新的时空理论吗?请刘先生再思!
 [72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1/23 13:29 

现在光纤网络技术已经很发达了,我国铺设了7横8纵的光纤骨干传输系统,
各分支线路更是多如牛毛,而且各地的时钟同步在网络信号传输中一直被认为是很重要的,
就此问题有不少专门论文可以查找,但就我目前查找到的资料里都没有提到过sagnac时差的问题,
不知这是怎么回事?是否有这方面比较专业的朋友给解释一下?

国家授时中心在网上也搞了网络授时业务,
但是对于全国的远距离、大范围网络信号传输而言,
各种误差的累积较大,所以目前网络的授时精度一般只能到毫秒级的水平,
但是对于一些专线专用的光纤网(比如军用)的授时精度估计会很高的?
也许会有这方面的论文资料可以参考?

我国很早就在各地的高地上建造了很多微波通讯站,这些站点之间就是利用的微波直线传播特性,
在以前没有卫星转播时期,都是靠着这种山上的微波站把中央台的电视信号传播到各地的,
(不过高精度原子钟的应用也许要晚一些?)
所以按说早就应该有相关的sagnac时差问题的讨论了?可是有谁见过呢?
为什么一直到利用同步卫星后才出现这样的探讨呢?
虽然同步卫星的高度很高(36000公里),但是其在赤道面上的投影距离并没有多长,
量一下西安到东京的直线距离就知道了,比从成都到上海的距离长不了多少,

资料显示卫星站转发设备的双向传输不对称误差小于1纳秒,sagnac时差是87纳秒,
就是说如果东西向的地面微波站之间的传输距离是西安到东京的1/10(即200-300公里),
就可以测量出7-8纳秒的sagnac时差了,而误差不会超过1纳秒,
难道真的就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可查吗?
也许大气层以内的微波传输速度受到一定的干扰,双向传输速度误差比较大?
那么光纤呢?200公里长的光纤不用中继放大也可以了吧?
双向传输误差会比微波大吗?








 [73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1/23 16:11 

对【72楼】说:

    光纤或微波站的信号传播时差问题,具体由我论文中的第(40)式计算,只有两地在东西方向存在经度差才会出现时差,计算结果表明,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往返不足3ns,我国城市东西向相距最远的上海到乌鲁木齐之间也仅约3.5ns。由此可见,“资料显示卫星站转发设备的双向传输不对称误差小于1纳秒”是意料之中的。

    我曾看到过一个“光纤传输Sagnac效应实验”,没有说明光纤传输方向,长度仅为25公里,你说这样的实验能测到时差吗?从上海到成都的弧线距离是1425公里,上海到乌鲁木齐的弧线距离则是2326公里,如果在这种距离上测不到时差才会威胁我的引力场以太理论。

    更正在第47楼中“所谓的Sagnac效应,在经度相同而纬度不同时同样存在”的说法:光在地面形成回路的传播(例如迈-盖实验装置)是在平面进行的,而地面是一个球面,光在地面传播是找不到严格的“经度相同”传播回路的,所以在我的论文完成以前一直忽视了这个关键因素而事实上只能推导迈-盖实验Sagnac效应的一半值(这一疑难困扰了我两年多),后来由于龚益群对我首发论文的质疑才使我产生灵感完美解决了这一疑难。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74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1/23 16:26 

对【73楼】说:
    补充一句:地面光纤传输系统的光速漂移信号时差是不受光纤折射率的任何影响的,这在我的论文公式推导中的第(14)式有明确的表达,光纤砣螺仪的这一特性是任何其他理论都无法解释的。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75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1/24 00:03 

上海到成都的距离1700公里,我自己也在地图上量了一下,另外参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78870.html?fr=qrl3
这个数值基本就等于在东西方向上的投影值了,所以sagnac时差为:
ΔT= [(L/c)v]/c = Lv/cc
=1700000*465/(3*10^8)(3*10^8)= 8.8纳秒
如果是双向时间比对就是17纳秒,

(一般只要记住:东西方向的投影距离每1000公里产生大约5纳秒的sagnac时差)


估计今后最有希望的是所谓的“罗兰C”(LORAN-C)长波导航系统,
我国的北京时间发布就是利用的这个系统,发射机在西安,
天地波联合作用可以覆盖大约3000公里范围,授时误差<1us,
“1980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座500KW大功率长波脉冲授时导航台;
1986年我国又研制成功第一座2000KW长波脉冲授时导航台”,
有关“长波授时”参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100298.html
http://www.time.ac.cn/jianjie/4.htm
http://www.time.ac.cn/jianjie/18.htm


“1905年美国首先实现了无线电授时,解决了大范围时间覆盖的问题,
其时间比对精度为毫秒量级。短波无线电授时持续了约半个多世纪。
1958年,罗兰 C(LORAN—C)导航台链开始工作,它的时间同步精度达到微秒量级。
但是,该系统覆盖范围有限,精度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科学研究和航天发展的需要。
自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利用卫星传输时间频率信号进行时间比对得到了广泛重视,
人们开始把目光注意到卫星时间频率传递上。

1960年,首次采用ECHO I卫星做单向时间传递试验,因时延无法准确测定,结果很不理想。
1962年美国海军天文台用TELSTAR卫星做了跨大西洋的时间比对试验;
1965年用RELAY II卫星做了跨太平洋的时间比对试验,当时的比对精度达到0.1一1 us。
随着扩频技术和伪随机码技术的应用,时间比对精度大大提高,
现在卫星双向时间比对(TWSTT)的精度已达到几百ps。
与GPS共视法相比, TWSTT的比对精度高约1个数量级,并且需要的观测时间短;
但是它的自动化程度低,操作比较麻烦,而且设备昂贵,因此很难得到广泛应用”

美国现在的“罗兰C”导航授时精度还没有找到,
不过既然1958年就达到了“微秒量级”,估计现在应该可以达到纳秒了吧?还不清楚,
我国目前的水平是小于1微秒,那么17纳秒的传输误差恐怕是可以忽略了?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大功率长波发射机只有一台(数千千瓦),放在授时中心,
就是说只能单向授时,无法双向比对,这样的话同步精度就很难提高了,
可能日本的长波发射机功率不够,覆盖不到西安?
种种原因吧,总之现在论述长波和网络授时、同步精度的论文里都没有考虑sagnac时差,
在计算公式里都是假设“双向传输时间相等”,只好以后再看了,

另外,光纤对光肯定是有拖动作用的,只是一般光纤陀螺(包括王汝勇实验)的线速度很小,
所以拖动效应才很难观测到,否则本可以用王汝勇实验来检验不透明物质在高速下对以太的拖动作用,
这只要把直光纤段放入一个密封的金属盒(铝或铅)内,另金属盒高速运动,
看看是否还能得到预想的sagnac时差,可惜那个实验难以做这种高速实验,






 [76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1/24 03:15 

对【75楼】说:

    不好意思,在信号时差问题上我按我的公式计算时少乘了角速度的2π值,3ns和3.5ns要相应地改为18.85ns和22.0ns,计算公式没有错。还可以通过光纤或微波站的线路拐弯增加传输距离而获得足够大的传输时差值的(与实际总传输路程成正比)。

    关于计算两地距离的问题上,我是根据公式重复计算了纬度余弦投影值,实际应取两地纬度余弦值的算术平均数,上海到成都的距离应该是1662公里(按我查的经纬数据),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的弧线距离就是2961公里。

    "罗兰C"(LORAN-C)长波导航系统,所指的“覆盖范围:天地波结合为3000公里”,仅仅“可获得优于1μs的定时准确度”,这μs与ns可要相差三个数量级。其实我在一年前所看资料就知道长波授时只有微秒级的精度,这是由波长频率所限而无法进一步提高,只有厘米级的微波传播才有可能达到纳秒级精度(简单估算一下就知道了),当然在光纤通信中可获得更高的传输精度。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77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1/24 03:57 

对【75楼】说:
    再补允一句:事实证明光纤对光是不存在任何拖动作用的,我的论文于证明就是要澄清这种拖曳误解,你可以查找有关光纤陀螺仪任何功率的技术资料(可惜我曾经查看的没保留),我也觉得这是光纤陀螺仪制造技术中的常识,也没有任何资料显示需要考虑这一重要技术细节的。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78楼]  作者:马国梁  发表时间: 2008/01/24 10:09 

我看诸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殊不知在全球光纤通讯网络中还有许多信号处理设备,它们的时间延迟要远远大于路途时差。所以利用全球光纤通讯网络研究Sagnac效应没有意义!除非用专门线路设备。你们注意到电台和电视台对整点报时的时间差了么,足有一秒啊!
 [79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1/24 16:55 

波长是个问题,不过可能不是关键问题,
因为可以用长波的相位对比调整,精度估计也不低,
(一般天波比地波晚到30ms左右,有专门的软件可将其分开)
也许关键还是没有办法进行双大功率发射机的双向传输时间比对,
资料中有人提出用搬运原子钟到各处校钟的办法,
但是搬运大功率发射机到各地“双向校钟”几乎是不可能的,

卫星中继对发射机的功率要求较低,不过也还是难以到处搬运校时,
也只有国家之间做一点全球时间的同步校准,
西安距离东京大约2000多公里,估计日本的长波发射机功率覆盖不到西安?
另外海上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多变,也许会影响到测量精度?
至少现在看来他们还没有做过这个“长波实验”,总有原因的,
老黄有机会去“时间城”时,可否顺便打听一下原因?

光纤拖动的问题就不必争论了,你也知道不少早就有的相关实验了,
现在的陀螺不追求测量很高的角速度(线速度),而是追求能测量很低的角速度,
从陀螺的参数介绍就可见一斑?一般不会给出所能测量的最高角速度值?
衡量陀螺质量的关键参数之一就是灵敏度,
一旦有需要测量很高的角速度时,计算公式自然会做出“菲索修正”的,
也可以估算一下,看看出现足以需要修正的“拖动效应”对应的角速度是多少?
一般的光纤陀螺平均直径是3-6cm,



 [80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1/24 16:58 

对【78楼】说:
    这里应该说是从西瓜堆里拣芝麻,在西安国家授时中心的所有时间频率接收设备,每一次信号接收与传送的设备延误时间都要超过一纳秒,可是全球受时的同步精度却可以小于一纳秒,原因是时频信号传递是双向的,“我传给你”与“你传给我”不仅都要通过所有同样的设备延时,而且还要通过同样的空间距离及其变化的物理环境延时,例如经同步卫星过程的空气密度变化和高空电离层等等,这些变化毫不逊色于全球光纤通讯网络中许多信号处理设备造成的延时,所以时间频率传递同步技术其实比“从西瓜堆里拣芝麻”过程更细致得多。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81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1/24 17:27 

各种中继设备都有不小的传输时延t,关键不是要求t很小,
而是要求对于双向传输信号的t尽可能相等,
或者可以精确测量出双向时延误差也行,

光纤传输估计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现在无中继传输的光缆长度一般也就是70-150公里,
(特殊光纤可以做到数百公里)
中继放大器越多,稳定性就越差,是要有专门的实验线路和设备才好,
这方面可能还是台湾比较领先一些,以前他们在短距离内实验过了,
就不知他们现在的实验距离达到多少了?
估计会有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因为专用的双向光缆校时如果精度足够,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保密性强,而且抗电磁干扰,这些对军方很重要,
(这方面长波、短波、卫星、电缆都比不上光纤)
 [82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1/24 17:38 

另外光纤对温度、湿度、应力等很敏感,
长距离传输时,如果不对光缆外包层加特殊处理,
可能稳定性难以与微波空间传播相比?

还有光脉冲的失真变形等问题,这些都太专业一点了,
我们只要关心其实验结果就是了,可惜不知还要等多久,呵,


这是地面静止的实验,还有运动中的太空实验,
比如张崇安说的美国计划的太空“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哪里有介绍呢?查不到呀?
地面的“迈莫实验”是早就已知结果的,
现在又已知太空(36000公里)的以太肯定是与地球不同步旋转的,
那么如果美国的太空“迈莫实验”一旦有所获,
不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吗?

只是希望美国不要只用这一个实验的结果来下结论,
还是要多试几种方法才好,特别是一些可能出现的直线sagnac效应实验,
这类实验是“一阶效应”,比较可靠一些,






 [83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1/24 18:38 

对【79楼】说:

    现在的技术水平的确是太奇妙了,美国的先锋号“轨道异常”,居然是把同一个返回电磁信号波“切割”为很多“时间频率段”分析出来的结果,所以波长对精度要求有限制却不是关键因素,不过长波时频传递精度现在只停留在微秒级可能无法分割到纳秒级。

    八十年代以前的卫星校时方法都是把光速当常数,后来发展用“GPS共視法”(简单实用)仍然把光速当常数,只有近年发展起来的TWSTFT才把光速当变量,精度提高到纳米级以内,如果再用长波作为时频传递可能有点倒退的感觉。

    西安距离东京大约是3000公里,比上海到乌鲁木齐远不了多少,假如有人能主持这种实验(经地面微波站和地下光缆都行)是用不着其他方法校钟的,从上海或乌鲁木齐向对方双向发出时频信号本身就是一种与卫星双向传递同样有效的校钟技术,至于有不有光速漂移时差,就可以按照我的第[49楼]方法验证,重复几次实验就可获得足够高的校时精度。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84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1/24 19:13 

对【82楼】说:
    迈-莫实验装置是测速度比平方的“二阶效应”,其实验精度能达几何?假如在同步卫星轨道范围以内存在每秒几十公里的漂移速度,那将会对TWSTFT系统的校时精度造成多大的搅动?到时如果他们又得到太空“迈-莫实验”的“零结果”将是一个多么“伟大成果”?相对论光速不变的“伟大真理”又得到进一步的实验验证!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正急于要到爱因斯坦那去领赏呢。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85楼]  作者:219.154.47.*  发表时间: 2008/01/25 11:04 

黄先生,我们要乘胜追击!厉风已经抛出了如下言论:

Sagnac效应是纯粹的波动效应,不论相对论是否成立,该效应都成立。用经典光学也能解释,同时不违反相对论,它根本没涉及到真空光速变不变的问题。

作者: 厉风 2008-1-19 23:10   回复此发言
------------------------------------------------------------------
只要我们再逼他一步,他就会说:迈莫实验与相对论无关!


作者: 进化的力学 2008-1-25 10:00   回复此发言

--------------------------------------------------------------------------------

 [86楼]  作者:219.154.47.*  发表时间: 2008/01/25 11:05 

SAGNAC效应虽然是在地球表面作的,

[[[[因为地面光速各项同性,仪器相对地面旋转时就出现了SAGNAC效应,该实验证明:在地面系光速是C,在仪器系光速不是C,厉风错了。但厉风狡辩说,因为仪器内部是真空,所以在仪器系光速才不是C,不过我想了个办法可以打死厉风!按照厉风的观点,地球上不是真空,因此地球(在运动)上的光速应该不是C!哈哈哈,厉风错了!]]]]

但通过卫星反映出的西安与东京双向时间差问题,也是由SAGNAC效应引起的.

[[[对!如果我们站在卫星上,当然可以测量地球的自转速度。]]]

根据物质作用论的观点,地球能带动地球周围的光介子随之“公转”,但几乎不带动地球表面的光介子自转(可能只有非常薄的一层)。

[[[“可能只有非常薄的一层”就已经足够了!因此您在一楼的问题可以解决了吧。因此在地面上,还是无法测量地球的速度。但在仪器上可以测量仪器相对地球的速度,厉风错了!!]]]]]


作者: 进化的力学 2008-1-22 11:39   回复此发言
 [87楼]  作者:219.154.47.*  发表时间: 2008/01/25 11:07 

伽利略告诉我们,在封闭的船舱内,任何“力学”实验无法测量出船的“速度”;

我《进化的力学》有这样的观点:在地球上一封闭的房间内,任何“力学”、“光学”、“电磁学”实验都无法测量出地球的“速度”和“加速度”。

但是,黄德民先生一直与我有不同观点,黄先生的观点是:在地球上无法测量出地球相对太阳“公转”的“速度”和“加速度”;但可以测量出地球“自转”的“速度”和“加速度”。黄先生提出了许多“证据”,比如:地球的赤道比两极鼓、克里奥里力、柯傅摆等等。

我当然知道地球在自转,这是客观事实,我只是说在地球上一封闭的房间内,无法测量出地球“自转”的“速度”和“加速度”。我并没有说地球不自转!

黄先生所谓的证据已经违法了“游戏规则”!如果违反了游戏规则,我会比黄先生的“证据”更多!比如:

我们站在岸边可以测量出伽利略船的速度!
我们站在月球上可以看到地球的赤道比两极鼓!

我们走出封闭的房间,到一个很高的塔上向下仍一石头,会发现石头不会落到正下方,而是落在偏东的方向!
我们走出封闭的房间,向东和向西以同样的速度抛出俩石头,当向东的石头成为地球人造卫星时,向西的石头却落到了地面!

于是黄先生与我约定,咱们都回到“封闭的房间内”比武吧。我当然是奉陪到底了。

黄先生说,在北半球的房间内,我们向正东方向抛一石头,该石头会受到克里奥里力的影响,当它砸到墙上时总要向南偏一点儿。我们可以测量该“南偏”的距离,就可以“测量”出地球自转的速度!
我会反驳道,你这不是“测量”,而是“计算”,因为你必须事先知道“房间所在的纬度”、必须事先知道“东南西北”、必须事先知道“地球的半径”等等这些不应该被“封闭的房间内”的人知道的信息才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自转速度!
如果谁把我们的房间偷偷移到了赤道上,或者南半球,你的“测量”(实际上是计算)结果将是错误的!
如果黄先生的上述行为也算“测量”的话,我甚至可以测量出伽利略轮船的速度!在船舱内,当船静止时,我向东跳,假如我可以跳一米远,当船向东运动时,由于我的重量减轻了,我再向东跳,我可以跳的比一米远。这样不就可以“测量”出轮船的速度了吗?
由此可见黄先生虽然人到了房间内,但还是违反了游戏规则,他事先知道了他不该知道的外部信息。

同样道理,企图用柯傅摆来测量地球自转的速度同样要违反游戏规则,而且还得另外偷偷把手表带到“封闭的房间内”。通过这只手表可以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时间内手表会转24圈!

总之一句话,黄先生企图发明可以测量地球(自转)速度或加速度的速度计或加速度计!这是注定要失败的!
 [88楼]  作者:219.154.47.*  发表时间: 2008/01/25 11:08 

地球的自转会影响地球上光的速度吗?

地球的公转对地球上的光速没有影响,迈克耳逊实验已经明确证明了这一点。1、地球公转速度是30km/s,迈克耳逊实验的精度足够;2、不论春夏秋冬,迈克耳逊实验结果都是相同的。各位在上述观点上都已达成了一致。

但是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上的光速有影响吗?大家观点并不一致。物质作用论近日对此提出了疑点。他提出了两个疑义:
1、地球自转速度是0.46 km/s,迈克耳逊实验的精度不够;
2、Sagnac效应表明在转动的参照系中的光速会改变,地球也在转动,因此地球上的光速可能会与地球的自转速度有关。

对上述第一点,我不敢反对,对于地球的自转速度0.46 km/s来说,迈克耳逊实验的精度的确不够。

但对上述第二点,我不敢苟同(这句话不具有因果必然关系)。这就好比:因为用加速度计可以测量出“旋转水桶”的加速度,所以用加速度计也应该可以测量“地球”自转的加速度。
事实上我们知道,这句话是错误的,加速度计并不可以测量地球(自转)的加速度,这并不是因为加速度计的精度不够!而是因为仅仅当水桶相对“地球”转动时,才可以反映在(固定在水桶上的)加速度计的刻度盘上!而(自转的)地球相对“地球”是静止的!!(固定在地球上的)加速度计读数必然是零!

同样道理,Sagnac效应仅仅是仪器相对“地球”转动时才可能出现的“效应”;Sagnac实验的精度远远优于迈克耳逊实验的精度!Sagnac实验装置的转动速度远小于地球自转的速度0.46 km/s。然而人们并没有发现Sagnac效应与纬度有关系!也没有发现白天和夜晚的Sagnac效应有何不同!

总之一句话,地球上的光速C是相对地球的,地球上的任何光学实验无法测量出地球的速度和加速度。


作者: 进化的力学 2008-1-15 16:20   回复此发言
 [89楼]  作者:219.154.47.*  发表时间: 2008/01/25 11:08 

退一步说,即便黄先生“测量”(实际上是计算)出了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这也不能成为“绝对空间存在”的证据。 

地球究竟在相对谁自转?是在相对绝对空间自转吗?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是相对绝对空间的吗?假如地球不自转,这时地球的“向心加速度”是零,难道地球相对绝对空间的加速度就是零吗? 

因此牛顿错了!牛顿错误的认为,其牛二定律计算出来的加速度值是相对绝对空间(或经典惯性系)的。牛顿错了,麦克斯韦才跟着错了,相对论是错上加错! 
 
 
 作者: 进化的力学 2008-1-17 12:28   回复此发言  
 
 [90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1/25 18:56 

同步卫星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6.6倍,所以线速度也是465m/s的6.6倍,
也就是大约3000m/s=3 公里/秒 ?
卫星内的情况就很难说,现在并不知道在相对以太3000m/s的速度下,
卫星外壳对以太的拖动作用有多大?
这也是很多人都担心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迈-莫实验”这种二阶效应的实验,
我们以前说过的“熊猫耳朵实验”就是这个意思,总希望激光能在卫星外面运动,
总之感觉这个事恐怕不会一帆风顺,
不过这样也好,等我们有条件了,首先攒出个玩意来,呵,

查到一些资料,看来日本的长波发射功率很有限,因为日本本土范围不大,
发射功率太大了可能是一种浪费?
各国RCT技术使用的时间编码及发射频率:
①、中国的长波授时编码标准为BPC。目前该长波授时的时间编码还未正式公开,
其专利由西安高华实业有限公司持有。同时该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台长波授时电波钟的开发者。

②、美国的长波授时编码标准为WWVB,发射基站位于Colorado州的Fort Collins。
由于美国只建有一个长波授时的发射站,因而在距离发射站较远的地区信号较弱,
对接收芯片的灵敏度要求比较高。

③、英国的长波授时编码标准为MSF,发射基站位于Teddington的Rugby。
由于英国本土面积较小,一个长波授时发射站就可以覆盖英伦三岛,时间编码信号较强,
对接收芯片的灵敏度要求不高。

④、德国的长波授时编码标准为DCF,与MSF类似。20世纪50年代末,
德国就在Frankfurt建立了长波授时中心。德国国土面积较小,
且DFC的长波授时信号发射站功率很强,是RCT技术中对接收芯片的灵敏度要求最低的,
因而比较容易开发。

⑤、日本的长波授时编码标准为JJY。由于日本地形狭长,
在本洲福岛的40kHz(JJY40)发射机不能覆盖日本全国。
日本通信综合研究所于2001年10月在九州富冈新建了60kHz的授时发射站(JJY60)。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049410343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