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60楼】说: 谢谢德民;好久不联系,希望一切顺利。 ~无忧仙人 |
对【60楼】说: 谢谢德民;好久不联系,希望一切顺利。 ~无忧仙人 |
对【52楼】说: 不错,自己生病,让别人吃药,张先生真厉害。 ~无忧仙人 |
对【62楼】说:“自己病,让别人吃药”,多好的比喻啊!这不正体现神经系统的独立各异?没有实物的独立各异性,那里会有能量的一份份? 我想:无忧先生很快就明白这个道理。 光速不变与能量的分立其实就是冲突的概念。 |
对【63楼】说: 求求你了张先生,到此为止。当一个人无视与自己的理论直接相矛盾的最重要的实验证据时,我相信真理对他已经不再重要,包装、宣传、兜售自己的成见与偏好才是他的第一要务。有鉴于此,我百分之百地相信,与张先生的任何交流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意义。 你有宣传自己观点的权力,但是别人也有拒绝你的观点与不受打扰的权力。再见。 ~无忧仙人
|
相对论为何"永远正确":(二)围绕相对论的第一次大争论(2) 在一个科学理论远远未被证实之前,媒体已经普遍而深入地介入了围绕它的争论,这件事看似普通,其实却传达了一些极不寻常的信息。首先,个别人或某个族群现在可以通过操纵媒体,比如通过简单压制一方而鼓励另一方的观点,把争论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从而误导大众乃至专家。其次,参与争论的科学家可能因为来自媒体以及它所代表的势力的压力而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心存顾忌。最后,被媒体误导的大众还可能与参与争论的科学家产生直接对抗。所有这些,都可能让科学争论失去应有的公正。 于是媒体的角色便是我们打开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现象之谜的第一把金钥匙。 让我们接着追寻爱氏与媒体不同寻常的关系。 如上所说,爱因斯坦与一家著名杂志的资深编辑保持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不仅如此,他还与多家大众媒体的记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事实上,有证据显示,爱氏并非一般人所倾向于相信的疏于世道的单纯的专家,而是一个很会与包括媒体在内的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公共关系老手。这样,他的记者朋友可以为他进行一般性的包装宣传,而他的编辑朋友又可以帮他在关键时刻与论敌的较量中搏得上手。其实,爱氏很清楚自己的相对论的理论缺陷与逻辑漏洞,所以在以包括专业杂志在内的公共传媒为平台的与对手的公开论辩中也只能借助于非常规手段免失颜面。比如,格尔克曾批评爱因斯坦的时间膨胀理论,指出这样必然导致时钟悖论;同时,格氏要求爱因斯坦对有关指责做出正式回应,然后把爱氏的答复与自己的批评文章一道提交《自然科学》杂志试图发表。但是在文章发表之前的最后一刻,编辑柏林奈把文章清样交给了爱因斯坦以征求他的意见。爱氏请求对出版之事予以压制,其理由据说是,"我完全反对本文的出版,因为在脱离了场合的情况下它可能导致思想混乱,尽管文章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正确性。" 这里特别提请读者注意,如果大约一个世纪之前以上对学术自由的压制事件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个案的话,那么请记住,当今对科学异见的窒息已经是完完全全的家常便饭。事实上,多年以来,对相对论的任何批评已经被主流物理学界视作科学领域最高形式的异端,只是一般人意想不到的是,被誉为科学"天才"的爱因斯坦正是通过这种手段来对付论敌的。 毫无疑问,格尔克有理由指责媒体的不公,而反过来,这件事也给了他进一步攻击相对论及其创立者的弹药,因为这样一来他便为支持自己以前的论断找到了实实在在的证据,那就是,相对论的成功不是源于它理论的正确性或学术优势,而是媒体宣传、误导甚至偏见的结果。 行文至此,一个自然而然的疑问便凸现在每一位读者的眼前:媒体的作用真的有格尔克所说的那么强大吗?其实,为了消除以上疑问与困惑,每个人可以试着自问:除非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专门思考,我又有多少能力分辨媒体宣传中相对论的是与非呢?对于来自媒体与其它渠道的信息,我真的有与生俱来的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或习惯吗?我平生又有多少时候在行使这种能力与习惯呢?我又有多少时间、精力与意愿,去核实自己所接触的一切信息呢?不用问,你的答案基本肯定要让你自己失望,不过这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除非你与生俱来独立特行,否则你无法幸免于媒体的偏见。 当然,对于相对论这样一个极具哲学思辨性质的理论,单单依靠几个编辑或记者,恐怕很难真正有效地宣传与推销它,当然更不可能有效抵御批评者的凌厉攻势。事实上,除了媒体方面的强大知音,爱因斯坦丝毫不缺专业同行作为其战友,而且他们几乎每一个都是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这里有相对论的顶尖专家弗洛茵德里奇(Erwin Freundlich,1885-1964)和施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有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波恩(Max Born,1882-1970),也有大数学家闵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1864-1909)等。有证据显示,这些人在编辑柏林奈的组织与领导下,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团结、高效的团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格尔克等对手指责相对论背离现实时,他们就以这个理论得到了数学家的高度认可来驳斥。相信今天的读者对这一论调同样也不陌生。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一直没有提及,柏林奈以及他的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的种族背景,那就是他们与爱因斯坦本人一样,是同属于犹太人的。如果有读者认为这是一条无关紧要的信息,那他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族群心理与族群意识,便是我们即将介绍的打开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现象之谜的第二把金钥匙。 下一个贴子:相对论为何"永远正确":(二)围绕相对论的第一次大争论(3) ~无忧仙人 |
对【64楼】说:无忧先生:我举得也是最重要的实验,迈莫实验、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你说的那些所谓月地之间光速问题、Gps信号问题,一方面存在对钟,一方面还有其它因素,一个好的观点需要自恰。张元仲《狭义相对论实验基础》为什么要提出“回路光速不变得狭义相对论?”,我国学者郑铨九零年出有书,把涉及光速不变的所有实验都用光速可变解释了! |
相对论为何"永远正确":(二)围绕相对论的第一次大争论(3) 考察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现象时需要关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犹太人的族群意识与心理。犹太民族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民族。自从公元66-135年期间他们针对罗马帝国的三次大起义被镇压之后,犹太人便开始流浪世界各地。丧失了祖国的犹太人或者出于自我保护,或者出于别的目的或因素,始终保持着很强的族群意识与自我认同感。另一方面,精于算计的犹太人又常常因为不讨当地人的喜欢而难于融入他们所客居的国家,因而世界各地迫害、排斥犹太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规模大的运动,光欧洲就有多次。无疑,这种被迫害与排挤的苦难历史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犹太人的族群意识与复国的愿望。 但是任何对犹太人的描述如果忽视了这个族群的一个非常独特的从业特点便不可能是深入全面的,这个特点便是他们悠远流长的发放高利贷的历史与经商的传统。也正是因为在欧洲正统的基督教国家里发放高利贷被视为是一种非法和不道德的行为,犹太人才遭受了格外的歧视。但是世界进入近、现代以来,开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其中一个是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坏境,另一个是现代金融业的诞生与合法化。这些新情况给了犹太人以前所未有的机会。于是在欧洲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印钞与贷款这个职业开始逐步为犹太人所垄断。对货币的绝对控制,再加上自身经商的传统与天赋,让犹太人在几乎一切挣钱的领域里如鱼得水。如此说来,犹太人对一战前后德国媒体巨大的控制与影响力便是可以预期与理解的了。 以上便是围绕相对论的第一次大争论的社会政治背景。它一方面解释了德国各主要媒体为何能够轻易成为爱因斯坦的挚友,另一方面又解释了为何爱氏在同论敌的论辩中从来不缺犹太人盟友的事实。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犹太了的族群意识与抱团行为也让德国本土白人把部分犹太人身上的特征或缺点迅速上升为对整个族群的指责。比如,在围绕相对论的争论中本土德国人便刻意将爱因斯坦的有背离现实嫌疑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称作"非德国的",并进行有力鞭挞。而反过来,爱因斯坦及其盟友所捍卫的自然也不再是什么个人行为,而是某种族群模式与尊严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何爱氏的某些犹太同事,不是把对相对论的批评看做一种正常的学术行为,而是称作反犹主义与行动了。至此,围绕相对论的争论已经不存在对错的问题了,因为它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政治。于是可以理解,只要犹太人对主要媒体的控制以及其它社会影响力还存在一天,那么相对论、爱因斯坦与犹太人的胜利便至少在表面上还会存在一天。 至此,相信读者已经能够初步理解,为何本章的标题是"相对论为何‘永远正确'"了。 但是围绕相对论的争论还有一个最让爱因斯坦本人头疼的问题,这便是爱氏所面对的抄袭指责。我们下回接着分解。 下一个贴子:相对论为何"永远正确":(二)围绕相对论的第一次大争论(4) ~无忧仙人 |
仙人这篇文章有不少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和独到的看法,可以投正式期刊。《中国科技成果》、《中国科技财富》、《格物》都可试。我可以推荐。 |
仙人这篇文章有不少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和独到的看法,可以投正式期刊。《中国科技成果》、《中国科技财富》、《格物》都可试。 |
现代的相对论与爱因斯坦的许多观点是不一样的。譬如以太,爱因斯坦认为没有以太不可思议,现代相对论却反复强调爱因斯坦最初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说过的以太是多余的,并把它改成以太不存在。爱因斯坦认为光速可以是c+v、c-v、c等值,而现代相对论认为只能是c。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认为这个c是重力波的速度,而现代相对论仍然认为是光信号。
同样在量子力学中,爱因斯坦认为上帝不会掷骰子,而现代量子力学却认为上帝会掷骰子。 这说明,现代相对论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而不是出于维护犹太民族、拥戴爱因斯坦。同为德国犹太人的马克思的理论并没有被主流的犹太人所认可。 当然,如楼上所说的出于抵制反犹而维相的行为也是存在的。 |
对【71楼】说: 也许是我没把问题说清,抱歉。当然,也不排除您的理解出了问题。 ~无忧仙人 |
对【71楼】说: 另:请问周先生找到了"证明了质子和中子均可以变成光"的出处了吗?如果找不到,那无忧仙人只好认为这是您自己的创造了。 (说明:无忧仙人找不到任何包含这一说过法的学术或科普资料,也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它是正确的) ~无忧仙人 |
来自百度:
反物质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在粒子物理学里,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与反物质的结合,会如同粒子与反粒子结合一般,导致两者湮灭并释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玛射线。1932年由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在实验中证实了正电子的存在。随后又发现了负质子和自旋方向相反的反中子。2010年11月17日,欧洲研究人员在科学史上首次成功“抓住”微量反物质。2011年5月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发现迄今最重反物质粒子——反氦4。2011年6月5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宣布已成功抓取反氢原子超过16分钟。 反物质目前还是处于假想的阶段,但是质子有反质子,中子有反中子,电子有正电子,它们都可以通过湮灭反映变成γ射线,应该是已经有定论的了。 |
百度:
我认为:无忧仙人所要求的关于所有物质都能够变成光的实验,我并没有在网上找到能够严格地证明的实验,但是 1.不能排除这一点。 2.更重要的是推动物质在非电磁场环境里运动的动能是由有质量的类光能量子构成的,其质量=hν/cc。在核爆炸中被湮灭的物质的质量m乘以光速的平方也正好等于发出的能量。 |
对【75楼】说: 尊敬的周先生: 这种不排除可能的事情最好还是先不要当做结论来说,可以吗? ~无忧仙人 |
1.我认为正粒子与反粒子的湮灭反应不会是空穴来风,由于我的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仅仅在网上找到有关存在湮灭反应的说法,却没有找到具体谁做的的实验,所以我在75楼并没有下这个结论。我也没有资格下这个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再次问我好吗还是不好吗是没有意义的。你最好还是去问物理界的众多学者,这不过是事实,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正电子与负电子有湮灭反应是肯定的,中子与反中子的湮灭反应有没有做过,质子与反质子的湮灭反应有没有做过,问一下核物理专业的人应该能够得到答案。
2.E=mcc肯定是客观规律,问题仅在于它是只是小范围地用于计算物体动能的质量,还是可以据此计算物体全部变成光的能量。 |
知错即认、有错必改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美德 警察A(对男子B):我们现在决定逮捕你,因为我们相信,你昨天杀了人。
男子B(惊恐中):不会吧,我可从来没有杀过人。您可以出示证据吗?
警察A:这个?让我们找找。
三天后。
男子B(对警察A):请问找到了我杀人的证据了吗?
警察A:还没有。但是我们相信肯定存在,要不然我们不会三天前决定逮捕你的。
男子B:既然证据存在,那为什么你们找不到呢?
警察A:这个嘛---你要有耐心。
六天后。
男子B(对警察A):您说的证据找到了吗?
警察A:仍然没有。不过我们依然对定你杀人罪有信心,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你要么没有时间与精力,要么没有意愿,去证明你自己是清白的。好了,这样吧,我们先决定对你免予起诉。等我们有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再说。
(于是事情不了了之。)
三年后。
男子B(对女子C):请你嫁给我吧,我们俩谈朋友已经两年多了,天下男女中没有比我们更般配的了。
女子C:我也一直是这样想的,但是我刚刚得到消息,说你三年前曾经杀了人,我可不能嫁给一个杀人犯。
男子B:别,那根本就是个误会,我可从来没有杀过人。
女子C:就算你没有杀过人,可是你不是还是有过杀人嫌疑吗?我可不能嫁给一个名声不好的人。这事就这样了,我已经下定了决心。拜拜。
六十年后。 男子B(病榻上,孤零零地):哎,我这辈子让一个传言给毁了。
无忧仙人忠告: 为了珍惜您自己的名声,也为了不葬送诸如故事中男子B的幸福,请言必有据,谨言慎行。 如果您曾经说过错话或做错过事,那么及时的认错改错可能会比固执己见更容易挽回可能的损失,更何况,一句真诚的歉意,不仅不会让您损失什么,反而会赢得大家的原谅与尊重。
~无忧仙人 |
对【69楼】说: 谢谢张先生。 等时机成熟,需要张先生帮忙时我会找您的。 ~无忧仙人 |
相对论为何"永远正确":(二)围绕相对论的第一次大争论(4) 前面我们曾经列举过格尔克针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所做的系列指责,这些指责尽管让爱氏应对起来十分吃力,甚至关键时刻不得不借助于压制对手言论自由的非常规手段以挽救潜在败局,但是格氏的批评到目前为止毕竟还是属于学术层面的东西。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爱因斯坦以及他所领导的相对论运动倍感挫折:格尔克于1916年著文声称,爱氏不是第一个导出水星进动(shift in Mercury's perihelion)的人。格氏断言,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推导出的水星进动公式其实与一个名叫Paul Gerber的体操教师于1898年所导出的公式本质上乃是同一个,然而Gerber的推导却要简单的多。但是最让爱因斯坦难堪的是,格尔克给出了爱氏知悉Gerber结果的证据,因为Gerber的公式可以在马赫出版于1904年的一本名叫《Mechanik》的名著中找到,而爱氏是读过这本书的。所以,爱因斯坦有抄袭他人的嫌疑。 那么爱因斯坦是如何回应以上抄袭嫌疑呢?他在1916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格尔克的指责是肤浅而无味的,我不想就这一指责进行回应。但是于四年之后的1920年,爱氏却又做出了如下表示: "......你可以使用Gerber的工作,因为他在我之前给出了关于水星进动的正确公式。现在专家们不仅一致同意Gerber的推导从前到后是错误的,而且他的公式根本不是他所做的假设的直接推论。所以Gerber先生的工作是完全无用的,那是一个不成功与充斥错误的理论尝试。我坚持认为,广义相对论才第一次给出了水星进动的真正解释。我最初没有提到Gerber的工作,是因为我在写水星进动文章时并不知晓它,而且即便我知道它,我也没有理由提及它。" 这里有几点需要我们注意。首先,爱氏这里不是有针对性地驳斥格尔克的证据,从而撇清自己,而是花大量篇幅贬低Gerber工作,这一做法只能让人感到他为自己辩白时底气不足,其次,爱氏为何不在最需要证明自己清白的四年前,而是现在对事件进行解释?再次,有证据显示爱氏的结果是通过改动他理论中一个常见系数凑出来的,而不是合法推导出来的,这显示他事先知道Gerber的公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爱氏无法否认他读过马赫的包括了Gerber公式的名著,因为这是平生对他影响最大的经典著作之一。 但是在爱因斯坦所涉及的抄袭嫌疑中,以上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甚至也不是最严重的一个。对此,我们将在《相对论究竟有多少原创的东西》一章专门论述。 下一个贴子:相对论为何"永远正确":(二)围绕相对论的第一次大争论(5) ~无忧仙人 |
相对论为何"永远正确":(二)围绕相对论的第一次大争论(5) 在格尔克同时给相对论及其创立者爱因斯坦以重挫之际,诺贝尔奖得主雷纳尔德感觉时机成熟,于是也亲自加入了批评相对论以及爱因斯坦的战斗。但是同格尔克相比,雷氏的批评要小心谨慎得多,而且主要集中于学术的对错问题与学术方法问题,而不是涉及相对论创立者的品格问题。雷氏的主要目的是,在指出广义相对性原理不能成立的同时,试着建立一个基于以太概念的重力理论。 具体地说,雷氏通过分析爱因斯坦所常用的火车车厢刹车的瞬间车内物品顿时被向前抛出的例子,揭示出相对性原理的错误在于违背健康的理性,这是因为关于究竟是刹车的缘故还是包括车厢在内的外部环境突变的缘故而导致了车内的混乱,可以根据其反直觉的特点而排除后一可能。他进一步说道,如果由于车厢非惯性运动的原因而使车内一片狼藉,但是车外一切却完好如初,那么任何思维健全的人都会得出结论,是车厢因为刹车的原因而改变了运动状态而不是外部环境使然。 雷纳尔德不同凡响的身份与地位迫使爱因斯坦不得不对雷氏的指责作出正式回应。但是显然雷纳尔德与格尔克均不为这些解释所动摇,不仅如此,格尔克还指责爱氏因不断改变自己的观点而涉嫌学术欺诈。比如,爱因斯坦在1905年所发表的狭义相对论的文章中曾声言以太是多余的,但是到了1920年,他又声称以太的概念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围绕相对论的争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针对同一问题,爱因斯坦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可能对它持有不同的看法,如前面所说的以太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处于任意运动状态的观察者所测得的光速究竟是c还是c±v的问题。于是,当批评者批评爱氏其中的一个观点时,某些相对论的捍卫者便拿出爱因斯坦的另一相反观点做挡箭牌,从而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即不管爱氏说某物是黑还是白,爱氏总是正确的。 我们接着说德国的反相的运动。 反相运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终于在1920年达到了高潮,其标志性事件有以下几个:1、反相运动的政治化,标志为以Paul Weyland 为代表的右翼活动分子的加入,2、反相运动的组织化,标志为"德国自然科学家保持纯洁科学执行协会"(Working Association of German Natural Scientist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Pure Science)的建立,3、反相运动的规模化,标志为安排在柏林音乐厅的一个颇有影响力的系列反相演讲,4、反相运动的白热化,标志为两个阵营的领袖雷纳尔德与爱因斯坦的公开对质,还有最后,5、反相运动的种族化,标志为这个运动明确无误的种族分裂痕迹。我们这里不想详细描述这个运动的更多细节,但是我们显然有必要对这个运动做出更一步的评论。 事实上,至此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德国的拥相与反相运动从来不是一场单纯的学术活动,而是集学术对错、学术方法、学术态度、学术道德、族群意识与心理、族群政治与利益于一身的综合而复杂的运动,只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提及的是,爱因斯坦之所以被推为拥相运动的核心人物与精神领袖,不仅是因为他写了大量的相对论文章,而且是因为他的政治见解极其符合它所代表的族群的愿望与追求,这就是千年以来回响在犹太人心中的复国希望。所以,至此,爱因斯坦已经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一位新的社会与政治秩序的总代表。于是便不难理解了,为何近百年来,由犹太人所控制的世界主流媒体总是不遗余力地宣传爱因斯坦的成就与智慧,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一个关于他的完全正面的形象;同时也不难理解了,为何一个有着如此明显错误与漏洞的理论却不仅屡批而不倒,而且越批越正确,同时越批地位越牢固。反过来,不存在丝毫的疑问,犹太人这个族群也从爱因斯坦以及相对论现象中获得了无法估量的利益,不论科学的还是政治的,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遗憾的是,这个不属于我们本书的讨论范围,所以到此打住了。) 本节小结: 对有些人来说,相对论不仅一直是"正确"的,而且还将永远"正确"下去;知情者当然了解,这不是因为这个理论本来正确,而是因为它不得不正确。相对论与爱因斯坦现象代表了犹太人获取世人认可与尊重的不屈的努力,也象征着这个族群脆弱的自尊;它一方面折射了犹太人对科学的重视,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这个民族以科学为名义对利益的攫取;它寄托了这个民资复兴和复国的希望,但是也会让这个民族因为弄虚作假而最终背负上沉甸甸的道义包袱。 下一个贴子:相对论为何"永远正确":(三)学术压制,捍相者制胜的法宝 ~无忧仙人 |
复制55楼:
∥楼主:无忧仙人:你真像世外奇人,看问题看得清。你说的话都把我说的话都说完了,我不想说了。支持你! ∥,绝妙的真言! 楼主的话也都把我说的话都说完了!ok! 我佩服哦!!! |
笑斥15楼周宪:
∥光子与原子、电子等一样是实物粒子∥? 如光子与原子、电子等一样是实物粒子,那其携带动量Mc就会击碎一切物体,还有我们吗。这是连幼儿都懂的事。 |
对【83楼】说: 谢谢陆先生来捧场。 无忧仙人看了陆老师所发的贴子,感觉思维缜密,颇中肯綮,说服力强。科学真理的大厦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切实付诸努力,为它增砖添瓦。 与先生共勉。 ~无忧仙人 |
相对论为何"永远正确":(三)学术压制,捍相者制胜的法宝(1) 在人类科学史上,用压制对手学术意见的方法来取得自己辩论胜利或优势地位的做法一点也不罕见,更远的不说,单说黑暗的中世纪,想必大家对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火烧布鲁诺、囚禁伽利略的恶行仍然记忆犹新。但是除非有亲身经历,我们中的多少人又意识到了,我们所处的同样是一个自己的学术自由可能被随时剥夺的时代呢?请注意,当代学术压制的做法当然不会仅仅局限于相对论一个领域,但是透视这个领域中所发生的窒息学术自由的故事无疑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同其它领域相比,相对论领域内的学术压制事件有其鲜明的个性与独特背景。 前面我们讲了一战前后的德国围绕着相对论所发生的一次大辩论及其政治背景,我们还特别指出,族群意识与心理,是深刻认识这次大辩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但是我们却没有提及,英国与美国的媒体与公众其实对爱因斯坦1919年日食科考之后的一夜成名有着更积极的反应以及更大的热情,于是也不难理解,相对论在美国、英国的学术地位的确立为何要比在德国容易的多。但是,凡事皆有两面,以美国为例,对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的异乎寻常的欢呼,显然也为清洗学术异见创造了条件。以下便是美国最著名的反相组织全国哲学联盟(National Philosophy Alliance)的一个会员在1960年前后接受物理领域的研究生教育时听他的导师所讲述的故事: 这位导师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忽然有一天,他得知整个加州大学系统的相对论的批评者正在受到清洗。在"不换脑子则换人"的法西斯指挥棒下,那些不愿改变想法的人被告知应主动辞职,凡未主动辞职的,则被解雇,罪名是反犹主义。那么这次清洗行动的根本动机是什么呢?给出的说法是,整个学校系统应在政府有关科研基金评审部门面前形成一个团结的统一战线,以便得到最大的资助金额。 而全国哲学联盟创立者、首任主席查普尔(John Chappell,Jr. 1933-2002)则讲述了以下他所亲历的故事: 自从上世纪20年代的学术大清洗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便一直存在着针对相对论的批评者的异乎寻常的恶意氛围。本人于1985年便不幸遭遇了它,这正值我在这年的科学史国际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上宣读我关于存在绝对同时性的文章。在我讲完之后,主持人给听众以提问的机会。这时,坐在会场后面一组大约4个年轻的物理专业学生的其中一个,立刻对我发起了口头辱骂与攻击。他先是指责我的分析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他说我的分析是对Melbourne Evans观点的简化,"既然Evans错了,那么可以肯定你也错了"。然后他进一步指责我,在他的享有如此盛名的学校里讲给大家这样一个有缺陷的推理实在是过分了。当我开始问他,"那么你又如何解释......",他大声地打断我,道,"我不需要解释任何东西。"其余的听众感到被这件事如此打扰,以致整个提问环节实际上已被毁掉。 另外一个对异见不容(intolerance)的有名例子如下: 1947年,哈弗大学的一个物理本科生在对1919年的日食科考实验做了研究之后,把研究结果呈给了自己的导师。该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证明,广义相对论的这个所谓证明其实是可以用牛顿物理来解释的。接下来,没有任何人试图批驳学生的观点,但是他被告知需要改换专业。于是他进入了地质物理专业,并随后在采矿股票上挣了大钱。不过,在经历了足足20年之后,他终于在自己作编辑的一个重要刊物的一个专刊上如愿以偿地发表了自己的证明。 小结: 物理领域的既得秩序如此不择手段地压制不同意见,恐怕不是因为相对论已经像他们所声称的那样得到了完全的证实;恰恰相反,他们如此疯狂地对付异见者,正好暗示他们似乎在害怕或者担心着什么,要么干脆就是有什么东西让他们感到了内疚。事实上,相对论之所以显得如此正确恰恰是因为主流物理学家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于是学术压制乃是为了确保这些异见人士根本无法掀起大的波浪。 下一个贴子:相对论为何"永远正确":(三)学术压制,捍相者制胜的法宝(2) ~无忧仙人 |
相对论为何"永远正确":(三)学术压制,捍相者制胜的法宝(2) 让我们继续讲述相对论领域内的学术压制事件。 如果有人认为这种压制只是针对个别人的或者只是一种个别现象,那么本作者要明确的告诉他,这是一种可怕的错觉。 正如我们前面看到的,围绕相对论的争论往往发生在那个时代最优秀或者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重量级人物之间。所幸的是,在相对论早期的历史上,针对异见者的压制行为并不多见或者并不公开,但是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情况开始急转直下,因为此时一个人的地位或者名誉,不管它如何显赫,已经不足以保护他免于学术压制乃至迫害了。中国人常言,"猛虎难敌群狼";想必英国顶尖相对论专家丁格尔(Herbert Dingle,1890-1978)与现代原子钟的发明者、杰出物理学家埃森(Louis Essen 1908-1997)对此会有比一般人更深刻的体会与感触。不过,在我们讲述两位物理学家的故事之前,我们提醒读者,当这个世界上最出色的狭义相对论专家(之一)被指责为不懂相对论的基本概念时、当现代精确测时方法的奠基人被指责为不懂时间概念时,那一定是世界上最荒唐的一幕。但是反过来,当理性被大面积的成见与偏见所取代、当真理被对利益的执著乃至不择手段的追逐所左右时,学术权威又可能有多少分量呢? 丁格尔早在上个世纪初便开始学习和研究相对论,他于1922年写了一篇《一个针对所有人的相对论》;而他于1940年又写了专著《狭义相对论》。长期的相对论学习、研究与教学实践无疑使丁格尔比一般人更清楚地看到了相对论的问题。于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丁格尔开始得出自己独立思考而来的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结论,尤其是关于它的双胞胎悖论。丁格尔的做法引起了爱因斯坦的不满,但是丁格尔本人直到爱氏1955年去世之前却一直是对他怀有敬意的。 但是在接下来的将近二十年里,丁格尔却陷入了相对论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大争论,丁氏便是这场争论的反方主角。 在这场争论中,丁氏所面对的第一个对手便是著名物理学家波恩,这就是那位在围绕相对论的第一次大争论中与爱因斯坦并肩作战的他的犹太人同胞,不过,现在他已是享誉世界的人物。丁氏与波氏的第一次交锋发生于1963年的3月。在此之前,丁氏寄给波恩自己发表于1962年《自然》杂志上的一封信的复印件,这封信引述爱因斯坦道,"一个移动的时钟肯定要比一个静止的时钟运行得慢。"于是,根据爱因斯坦(本作者注:因为运动的相对性),两个时钟中的每一个都比另外一个走得要慢,我的问题是,根据相对论,如何确定哪个是运动的时钟,哪个又是静止的时钟?丁氏还在信的复印件上写到:"致以最诚挚的问候。(这是)测试科学家正直品格的例子。" 波恩的答复发表在1963年3月30日的《自然》杂志上,在这篇答复里,波氏不仅完全忽视了丁格尔的问题,并且反过来指责丁氏对相对论的反对不过是个人思想糊涂与肤浅表述的结果。对此丁氏反驳道,"我认为,声言一位批评者应该去问他不曾问过的问题,并且指责他因为省略了某些细节而‘表述肤浅',这明显不是对某种批评的合法答复。"丁格尔的反驳发表在同一期的《自然》杂志上,紧跟在波恩文章的下面。 丁格尔以后还同相对论的其他捍卫者有过激烈交锋,这里我们不再描述细节了。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在所有这些辩论中,回避问题的实质似乎是所有捍相者的共同特点,或者说通病;不过最令人悲哀的是,有证据表明这并非一种纯粹的偶然。 接下来我们着重讲述丁格尔在辩论中所受的遭遇。 下一个贴子:相对论为何"永远正确":(三)学术压制,捍相者制胜的法宝(3) ~无忧仙人 |
我完全理解81楼爱因斯坦的话"......你可以使用Gerber的工作,因为他在我之前给出了关于水星进动的正确公式。现在专家们不仅一致同意Gerber的推导从前到后是错误的,而且他的公式根本不是他所做的假设的直接推论。所以Gerber先生的工作是完全无用的,那是一个不成功与充斥错误的理论尝试。我坚持认为,广义相对论才第一次给出了水星进动的真正解释。我最初没有提到Gerber的工作,是因为我在写水星进动文章时并不知晓它,而且即便我知道它,我也没有理由提及它。"
爱因斯坦的水星进动计算是脉络清晰,体系完备的。而其他方法,都不会这样。根据量纲分析,任何人都可以构造出(猜测)出水星进动角位移公式(利用水星轨道半径和周期等),然后再来编出一个松散的理论。Gerber的工作大概应该属于基于牛顿力学的包含一些松散假设的工作,因此比起爱氏的完备体系,自然不值得一提。这有点类似河南的靳瑞敏先生的引力理论,他导出了一个粒子受力轨迹公式,类似施瓦希度规,不过他的理论中假设太多,提出了诸如“动引力场”等几个新引力场概念,逻辑上显得松散。还有数学上的错误是他混用了能量p^2/2m和mc^2,有时用mc^2,有时用p^2/2m,显得不一致,目的是为了能构造出施瓦希度规。 爱因斯坦上面评价Gerber的话,我认为非常客观。而不是无忧仙人所说的“大篇幅贬低Gerber工作”“为自己辩白时底气不足”。我认为这个底气非常足。Gerber的工作肯定基于牛顿引力,那么在牛顿引力之上,还有什么空间去解释水星进动最后那个剩余值呢?除了引入一些松散的假设,估计绝对没有可能了。 至于“有证据显示爱氏的结果是通过改动他理论中一个常见系数凑出来的,而不是合法推导出来的”更是不可能。这里脉络清晰,这又不是工程学科理论,有什么可以改的空间呢? |
tech.sina.com.cn/d/2008-07-24/18582349374.shtml 在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持怀疑和反对的天文学家中,美国坎普贝尔教授最有代表性。但他是一位相信“观测事实是判断理论是否正确的”的科学家,参加过多次以检验爱因斯坦理论为目的的日食观测,他的怀疑也是因为他自己没有找到“证据”。1922年,他又一次为观测日食来到澳大利亚,周密地准备使观测精度有了提高。得到了1.72±0.11角秒的结果。坎普贝尔曾经公开表示,爱因斯坦理论是错误的,但是当他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立刻承认他的过失,决不再反对广义相对论了。在人们的心目中,坎普贝尔仍然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应该说,爱因斯坦关于“太阳的引力可能引起恒星光线偏折”的预言的正确性是以坎普贝尔1922年的观测和承认才使科学界完全信服。 |
对【88楼】说: 连时刻与时间、坐标值与位移都分不清楚,还爱因斯坦的水星进动计算是脉络清晰,体系完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