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搬掉科学的绊脚石 下一主题:新闻:地球正远离太阳,无法解释
范良藻: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的质量真是会随速度增加而无限增加吗?——点评季灏先生
[楼主] 作者:黄新卫  发表时间:2010/01/06 08:24
点击:12935次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报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qykx/content/2010-01/04/content_141753.htm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科学 > 按期别显示 > 第十二期      
大中小打印收藏论坛
建议与商榷 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的质量真是会随速度增加而无限增加吗?--点评季灏先生质疑质速关系的四篇实验报告
http://www.stdaily.com 2010年01月04日 来源: 前沿科学 作者: 范良藻
范良藻

(中国科学院)

 

笔者最近阅读了季灏先生在《中国工程科学》等刊物上发表的四篇实验学术论文[1-4]。论文的中心议题是用四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考证高速运动的电子是否符合狭义相对论的质速关系,本文以二个实验为例,作为对季灏论文的综述与点评。

1季灏设计了均匀磁场中六种不同能量电子的磁偏转实验

季灏用美国瓦里安2300C/D型加速器引出来的20MeV、16MeV、12MeV、9MeV、6MeV、4MeV电子束流,经10cm厚的铅铁组合准直器出来的电子束流,垂直入射到0.1210T的均匀磁场,实验装置如图1:


  
 

 

 

 

 

 

 

 

 

 

由电磁理论可知,当电子进入强度均匀、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子将在磁场中作半径为R的均速圆周运动。

                   (1)

 

其中,根据相对论,m0为静止质量,m为相对论质量。

                          (2)

 

其中受力F我们还是以传统的洛伦兹力(理论值)不受速度影响时计算。根据初始条件得:

                                                (3)

根据相对论,电子的能量为20MeV、16MeV、12MeV、9MeV、6MeV、4MeV时,对应的速度如表1。

 

表1  各种电子能量速度对照表

能量E(MeV)
 20
 16
 12
 9
 6
 4
 
速度(c)
 0.9997
 0.9995
 0.9992
 0.9986
 0.9969
 0.9908
 

 

由于v≈c,作用力近似为ecB,由式(3):

                      可得                       (4)

根据瓦里安2300C/D所提供能量值,由于,则可得能量与半径近似成正比关系。根据相对论理论,可得表2,能量与半径的一一对应值。

 

表2  0.121T电子能量--圆周半径理论值关系

能量E(MeV)
 20
 16
 12
 9
 6
 4
 
半径R(cm)
 55
 44
 33
 25
 17
 11
 

 

我们实验中实际测得的相对论电子能量和圆半径一一对应关系如表3

 

表3  0.121T电子能量--圆半径实测值关系

能量E(MeV)
 20
 16
 12
 9
 6
 4
 
半径R(cm)
 18
 18
 18
 18
 18
 18
 

 

季灏用X光胶片作屏幕,根据狭义相对论实验应该在X感光片上出现六个斑点。然而实验结果表明,底片上斑点只有一个。

2、季灏设计了《量热学法测量质速关系实验》。

根据1964年贝托齐实验的方法,并参照低能电子在介质中的射程[10],作者设计的实验中使用铅园台体的上底直径为2cm,下底直径为2.9cm,高为1.3cm。足够让入射粒子的95%能量沉积在台体中。作者作了附加测试能量穿透率为2%。

实验装置如图2。


  
 

 

 

 

                                

图2  实验装置

本实验利用直线加速器束流输出,能量和束流强度由仪表控制,实验中电流强度为1.26A,能量分别为15Mev、12Mev、10Mev、8Mev、6Mev,1.6Mev六个能量段,脉冲宽为5ns,频率为5Hz,电子束轰击铅靶120sec,这样靶接收到电荷总量为3.78×10-6(库),接收到电子总数为2.36×1013(个),根据相对论15Mev每个电子的能量相当15×1.6×10-6×10-7焦耳,则实验中2.36×1013(个)电子的总能量为:

Ek=15×1.6×10-6×10-7×2.36×1013=56.64焦耳

同样道理12Mev、10Mev、8Mev、6Mev,1.6Mev相当的能量分别为45.31焦耳、37.76焦耳、33.98焦耳、22.66焦耳、6.00焦耳。实验中使用的铅台体重70克,温度每升高1℃,需要的能量为0.031×70×4.18=9.0焦耳。实验中用CENTER305热电偶测温仪自动测量并记录温度,分辨率为0.1℃,误差为±0.1℃,对验证相对论精度是足够的。能量和温度的理论值和实验值如表4所示:

 

能量

温度
 1.6Mev
 6Mev
 8Mev
 10Mev
 12Mev
 15Mev
 
理论值
 0.67
 2.52
 3.36
 4.20
 5.03
 6.29
 
实测值
 0.97
 1.0
 1.03
 1.03
 1.03
 1.03
 

表4  能量和温度的理论值和实验值

 

从表2、表3和表4所列数据可以看出,根据狭义相对论质速关系计算出的理论值,不符合季灏先生给出的实验值。那么巨型高能加速器能量把带电微观粒子加速到预期的巨大能量就应引起实验核物理学家高度关注,并对此作出解释。

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牢牢掌握尖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这是再一次向我们指出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但5年过去了,我们的科技政策还是以文章取人,以文章引用率来衡量人的学术水平,并作为褒奖的依据,而唯独在体制上如何保证科技创新,如何鼓励非共识研究,如何改正科技资源为少数人垄断的局面,很难听到中肯的声音。在这种状况下,科技人员为了生存,忙着交差、交账,谁还有勇气去作什么非共识研究呢?能像季灏先生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去攻克自己心中的疑惑,并最终从实验上弄明白了质速关系并不符合这一普遍被公认的形式,实在是难能可贵,毫无疑问季先生的研究是属于"叛经离道"的非共识研究。而在我国刚刚起步的非共识研究理应得到高度重视。

那么什么是非共识研究呢?

令人侧目,令人惊奇,与过去的科学共识相背、相左的研究称其为非共识研究。科技创新就是不断从非共识走向新共识的认识过程。它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自然科学在永不停顿的发展,因此,自然科学是一座永无尽头的长河,也是一座始终处在建造过程中的永不完美的大厦。如果一切都完美了,岂不一切都完结了吗?自然科学还怎么发展呢?所以,当我们还不能鉴别哪些非共识研究能成就科技创新,哪些非共识研究属于无效劳动之前,科技界对涉及非共识研究的人和事要宽容,切不可横加指责。从非共识到共识,这本来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因此,对非共识研究,国家要鼓励更多的人去沙里淘金。季先生的实验取得成功就证明了非共识研究决不是盲目的,只要攻克的目标选对了,人们的研究工作等于成功了一半。关键在于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科学思考的指导下,理论先行,实验跟上,大胆怀疑,小心就证,乃科枝创新,应普遍征循的大要之道。

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的历史时刻,还没有引力波的概念,也不像今日有那么多加速器。不像今日把电子加速到0.999~0.9999c这么方便,因此也不可能有人去作什么实验去论证是否正确。

目前把电磁场作为原动力来加速电子,由于电磁场的传播速度为c,因此电子运动速度有极限,无疑不能超过光速c。何况由于电子在高速运动状态,在其旅途中各处电磁场的作用力,无法全部加在一个V速度和光速几乎接近的带电粒子上,受力大小要大大地打一个折扣。

对牛顿型的粒子而言,粒子接近光速时质量没有改变,但对相对论粒子而言,速度即使有些许改变,质量的增加也会非常可观。因此,在X光屏幕上必然是6个暗斑,但是事实不是如此,6个和光速几乎接近,但又略有不同的带电粒子,必然还是6个暗斑,但是拥挤在一起,而无法分辩,根据季灏先生的《量热学法测量质速关系的实验》,不同的能量使铅块升高的温度是不一样的,但实验数据表明从8Mev到15Mev升高的温度几乎是一样的。难道我们就能说明了狭义相对论的质速公式得到应验的证明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季灏先生说狭义相对论的质速关系错了,错了就错了,毛主席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说石头和木头同时落地,说统治了学界2300年的亚里斯多德错了,不失亚里斯多德先哲的历史地位。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同时也不断纠错中前进的知识体系。至于质能关系的导出和质速关系的导出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庞加莱和罗仑茨不都是独立导出质能关系了吗?任何一个理论体系永无完美,有对的,也允许有错的部分。对和错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因为物理学最后的审判官是物理实验结果,是让物理数据说话。今天的问题在于季灏先生从事的四项实验是否有误,如果季灏先生的实验人人皆可重复,那么爱因斯坦在天之灵也会含笑九泉。讲科学,首先要讲真,失去了真,就是伪善、伪美,又何来真善美呢?

季灏先生的实验一旦被学界确认,形成共识应该是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质量在运动时是否在变,是变轻,还是变重,究竟怎么一个变法,这个问题并未因此得到最终解决,这是一个基础物理学问题。季灏先生的实验结果,大大激发了人们探讨这一基础物理问题的热情。笔者最近的物理实验结果表明,物体在注入能量,使内能增加时质量变轻,物体在放出一部分内能时,质量会变重,这说明了世界上没有一个理论是终结的理论,这就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季灏.电子洛仑兹力和能量测量实验.中国工程科学:2006(10)

[2]季灏.量热学法测量质速关系实验.中国科技成果.2009(1)

[3]季灏.不同能量的电子在均匀磁场中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国科技纵横.2009(6)

[4]季灏.不同能量的电子在均匀电场中受力实验的研究.中国科技纵横.2009(6)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214829.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搬掉科学的绊脚石 下一主题:新闻:地球正远离太阳,无法解释
 [2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10/01/06 13:06 

【笔者最近的物理实验结果表明,物体在注入能量,使内能增加时质量变轻,物体在放出一部分内能时,质量会变重】

该描述是不对的,物体在注入能量,使内能增加时质量一定是增加的,这个存在更广的实验基础,老冯的实验发现的是重量减少而非质量减少,由于该实验能量变化量不大,质量的增加是非常微弱的,几乎不可测量.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具有以太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3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10/01/06 13:09 

季灏老师的实验意义非常大,可惜无法立竿见影,建议就此实验与中科院开展一次PK。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具有以太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4楼]  作者:冯劲松  发表时间: 2010/01/06 14:01 

我的实验结论是:物体的温度升高,其重量减轻;物体的温度降低,其重量将增重。我的实验是证明:万有引力与温度有关系。同时,根据我的《宇宙相对论量子力学》原理和我的单光子理论,我认为:物体升温后其质量是增加,因为升温是运动电子吸收了光子;物体降温后其质量是减小,因为降温是运动电子释放了光子。
 [5楼]  作者:刘武青  发表时间: 2010/01/06 14:45 

称量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前后

刘武青 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 发表时间:2009-07-11

称量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前后@刘武青$重庆桐君阁股份公司!重庆渝中区解放西路1号5楼400012<正>电容器是储能元件,充电前后是物理现象,没有化学反应产生。电容器有充电前与充电后两种状态,电容器充电后,电容器的温度可以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在室温中放置一定



※※※※※※
刘武青
 [6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0/01/06 15:30 

    某系统物质有质量变化情况发生时,必定是该系统已经发生了物质得失现象,速度原因导致的质量变化至多只能是间接原因而不可能是直接原因!!

    能量是不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的,因此,向某系统注入能量后,该系统必定要发生质量增加现象而不是质量减少现象。范良藻冯劲松‘能量增加质量减少’的相关实验肯定是有问题的,他们认为称量的数据就是质量(没有注释是重力),这本身就犯了刘武青的称量病(如刘的沙漏实验一类都是站不住脚的)…

     ———质量和重力是两码事!!…

 [7楼]  作者:冯劲松  发表时间: 2010/01/06 18:46 

陈诚先生:我的实验结论就是:你不要搞错了!
“我的实验结论是:物体的温度升高,其重量减轻;物体的温度降低,其重量将增重。我的实验是证明:万有引力与温度有关系。同时,根据我的《宇宙相对论量子力学》原理和我的单光子理论,我认为:物体升温后其质量是增加,因为升温是运动电子吸收了光子;物体降温后其质量是减小,因为降温是运动电子释放了光子。 ”
 [8楼]  作者:冯劲松  发表时间: 2010/01/06 19:23 

在同一地点,用电子天平称量物体的重量时,是假设其重力加速度(g)是不变的,所以,才用所称量的重量读数值换算成为此物体的质量的。现在,我的研究表明:物质的重力加速度是一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数值,并非常数。因为物质的温度变化其实质就是原子核外运动电子吸收光量子(光子)后电子被迫加速,从而导致分子膨胀,物体表现出温度升高。所以,我一直都认为:重量与质量是不同的物理概念。我认为:电子天平只能称量出重量(等于地球对此物体的万有引力减去此物体所在处的地球自转时的此物体的离心力)值,而质量是一个换算值。希望网友们不要误解我的实验结果和我的解释!
 [9楼]  作者:冯劲松  发表时间: 2010/01/06 19:28 

最近,我们针对季颢先生的实验进行了五种理论解释。结论是:一是用牛顿力学理论计算结果,实验值与理论值偏差很大;二是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计算结果,实验值与理论值偏差仍然很大;三是用华棣的《新相对论力学》理论计算结果,实验值与理论值偏差也很大;四是用华棣先生在冯劲松《广义宇宙相对论》理论的启发下进行了适当理合的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实验值与理论值较为接近;五是用冯劲松的《广义宇宙相对论》理论和《宇宙相对论量子力学》直接计算结果,实验值与理论值偏差最小,实验值与理论值更接近。其论文将投相关杂志!
 [10楼]  作者:冯劲松  发表时间: 2010/01/06 19:33 

我的《广义宇宙相对论》理论和《宇宙相对论量子力学》是一种能研究多体分子系统的理论,对单体经对季灏先生的实验的分析,仍然是有效的,适用的。请大家关注!科学无止境!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
 [11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0/01/06 19:53 

   范良藻不是很看重你的理论吗?主帖末尾“使内能增加时质量变轻,物体在放出一部分内能时,质量会变重”是什么意思?

 可能的情况,或者范良藻跟你冯劲松的观点有本质区别(果如是,那便是在这个问题上我误解了),所以,你的7楼才有“物体的温度升高,其重量(不是质量)减轻;物体的温度降低,其重量(不是质量)将增重…      

 [12楼]  作者:冯劲松  发表时间: 2010/01/06 20:17 

他对实验的解释与我是不一致的。别搞误会了!
 [13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0/01/06 20:34 

 关于季灏实验,我至少认为其在否定爱相对‘质速关系’的大方向上没错…
 [14楼]  作者:冯劲松  发表时间: 2010/01/06 20:46 

是的,季灏实验在否定爱相对‘质速关系’的大方向上是对的。
 [15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0/01/07 09:02 

    赞同“‘单光子理论’认为:物体升温后其质量是增加,因为升温是运动电子吸收了光子;物体降温后其质量是减小,因为降温是运动电子释放了光子”。

     应该说,‘单光子理论’至少存在可取之处,比如,‘光量子’由‘单光子’组成就可取(当然‘单光子’跟‘一个光子’的意义有一定冲突,称呼上宜作适当修改)…

 [16楼]  作者:逆子  发表时间: 2010/01/07 16:06 

范良藻先生讲的很有道理,带电粒子都是用电磁场来加速的,电磁场的传播速度为光速,带电粒子加速超不过光速这是很为自然的法则,并不是什么质量增大引起的结果。狭义相对论的三个效应是经不起推敲的,季灏老师用实验来证实相对论质速关系的荒谬。


※※※※※※
逆子
 [17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10/01/07 16:37 

我一贯认可季灏的实验结果。但是此实验并没有涵盖较低能量的电子。现今证明质速关系的实验恰好都是用这类较低能量的电子做的,而且很精确。
与许多真理一样,质速关系也有其相对性、范围性。超过一定范围不正确是很自然的。
就像人吃饭,重量与时俱增是对的。但是你能够说人的重量能够无限制地增加下去吗?
飞机的发动机越多飞的越快,但是一个飞机上能够装无限多的发动机吗?
在低速时的许多电磁规律,在亚光速时可能被破坏。这就是季灏实验的结果至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明的原因。
范良藻先生热情推荐季灏老师的实验值得称道。但是我希望能够谨慎一些,不要把话说死。现在很需要一条从低能到高能的大致连续的实验曲线,尤其是从1000电子伏特到4兆电子伏特的曲线。
 [18楼]  作者:rela001  发表时间: 2010/01/07 20:27 

在这些问题上,相对论者就像科盲,数学方面的理解力和对正确,谬误的判断能力极差。比如,他们就根本不理解时空,坐标系中静系,动系x;x';t;t'; m ;m'... 代数符号的数学,物理含义。具体地说,他们不明白,x; t; m一定是在相对静系中的观察和测量值。而x’; t’; m’ 一定是在相对动系中的观察和测量值。而且,在所谓的静系观测的值,一定是不带撇,不管被观测的物体是所谓静的或动的。同样,在所谓的动系观测的值,一定是带撇的,也不管被观测的物体是所谓静的或动的。
相对论的所谓运动物体质量增大的所谓“验证试验”都是不折不扣的伪证而已!这些实验都是在实验室这个相对静系中的观察值。他们把这个静系的值当做了动系的值忽悠大家,让世间自认为懂相对论的人大出洋相!
如果看了我这个贴,依然俨然充个学者来说教,那我们只能对他嗤之以鼻。

“相对论是数学错误和实验伪证下的谬误” 在本论坛可以搜索作者tongzr 或者 rela001的原文
 [19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10/01/07 21:49 

童正荣先生:
您左一个观测,右一个观测,实际上还是在按相对论的思路思考。
洛伦兹变换中的光速c究竟起什么作用?它是光信号作用于人眼的速度,还是物体自身发出的波的速度?
我认为是后者。地球的重力波作用于静止物体时,用不带撇的x和t;作用于运动物体(所谓运动,是对物体所在重力系有相对速度)时用带撇的——x'、t'。
 [20楼]  作者:rela001  发表时间: 2010/01/07 21:57 

作者:周宪: 讨论相对论的实验和相对论的时空变换,难道来讨论你的什么“地球的重力波作用于静止物体时。。。”!牛头不对马嘴!
 [21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10/01/08 12:24 

如果您相信有什么时空变换,就是上了相对论的当。
物体由静变动是需要能量的,而根据普朗克的研究,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具有粒子性和质量。所以高速物体的质量必然比它静止时大。重力系不断与物体相互通过重力波做功,当然质量大的力大。做等量的功,动体需要的时间就少,具有光速的能量子通过的距离也就短。哪里有什么长度变短、时间变慢的时空变换!
 [22楼]  作者:魏恩庆  发表时间: 2010/01/09 09:51 

[4楼] 作者:冯劲松 发表时间: 2010/01/06 14:01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我的实验结论是:物体的温度升高,其重量减轻;物体的温度降低,其重量将增重。我的实验是证明:万有引力与温度有关系。同时,根据我的《宇宙相对论量子力学》原理和我的单光子理论,我认为:物体升温后其质量是增加,因为升温是运动电子吸收了光子;物体降温后其质量是减小,因为降温是运动电子释放了光子。
==================================================================================================
不符合逻辑.
 [23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10/01/09 12:25 

[22楼]

你认为不合逻辑只能证明你还没有掌握真理,这些已经不是推理,而是实验事实。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具有以太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24楼]  作者:屋里学大师  发表时间: 2010/01/09 13:12 

“物体在注入能量,使内能增加时质量变轻,物体在放出一部分内能时,质量会变重”是用词不当还是逻辑混乱?质量只有多少或大小之分,没有轻重之分,轻量指的是引力重量。如果说在物体中注入能量而不增加质量反而减少质量,那么这“能量”究竟是个什么东东?按范的这种说法不仅违背常识也与相对论不符,所以说是逻辑混乱。

※※※※※※
牛 东
 [25楼]  作者:屋里学大师  发表时间: 2010/01/09 13:23 

按照冯的观点,如果说物体的温度升高质量增加其重量减轻,那就应把牛顿引力理论推倒重来,是不是意味着太阳要比地球轻而恒星都得围绕行星转?相关的重量增减“实验”根本就不值一提。

※※※※※※
牛 东
 [26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10/01/09 14:18 

按照普朗克的发现,能量越大质量越大。按照冯劲松的发现,越热,重量越小。
我认为引力质量即重量与许多其他因素有关,譬如物体受热膨胀,使其在空气中的浮力加大,称出来重量当然轻。万有引力系数也可能受到热的影响。
 [27楼]  作者:冯劲松  发表时间: 2010/01/09 15:18 

周先生:
我的实验已经排除了空气浮力和表面吸附。
 [28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10/01/09 15:29 

老冯的实验与季灏的实验具有一定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与外界的作用力越小,因此,才导致4M电子伏特与20M电子伏特的电子具有近似的能量与速度。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具有以太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29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0/01/09 20:00 

      关于“物体的温度升高,其重量减轻;物体的温度降低,其重量将增重”,好像有人说,“‘室温-加热-室温’重量不能恢复到初始值”,不知是否确有其事?如果确有其事,怎样解释?…
 [30楼]  作者:拜建军  发表时间: 2010/01/10 17:24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与外界的作用力越小,因此,才导致4M电子伏特与20M电子伏特的电子具有近似的能量与速度。
此动议牵强!4M电子伏特与20M电子伏特的电子,按非相对论理论解释质量是守恒的,这一点季灏先生的实验具有说服力。即电子的质量在近光速区域亦是不变的常数---而地球与电子的引力相互作用由于不在数量级别范畴,因而可疏忽不计。因而4M电子伏特与20M电子伏特的电子具有近似的能量与速度的成因,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与外界的作用力越小”无关---
这些意见请冯先生与朋友们注意,理论上的解释不应为了“数据而套数据”而牵强附会!
夏烆光先生的广义时空相对论发现的变量系数与季灏先生通过实验计算所得的数据吻合,这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的问题是,相对论的实验证据要较以上情景多得多!不错,这些所谓的证据是可以通过哲学逻辑来翻案的,而不是依靠数学逻辑所能解决的问题!
这一切需经过一个同“经验接近”的崭新实验设计来完善,理论上是将标量场统一化规范和广延性推广,得出相对运动参考系之间的运动规律,
这一些工作黄志询与马青平二位先生的洞察力具有方向上的正确性---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155048847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