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郑重声明】 下一主题:3.2 “光粒子物质场”与“光的传...
[楼主]  [61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01 15:58 

续前
面也很有素养。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莫雷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他们的主要改进是:考虑了地球的运动对垂直臂光线路径的影响;经过八次来回反射,使光路长达十一米;将仪器的光学部分安装在很重的大石板上,再把石板浮于水银面上,使它可绕中心轴自由转动。于是,实验的精确度大为提高,根据计算,估计可以测得0.4个条纹移动。
但是,他们通过四天的观测,得到的结果仍然是零。在1887年11月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上的报告中他们写道:
“实际观测到的干涉条纹的位移肯定小于预期值的二十分之一,或许还小于四十分之一。由于这个位移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也许小于地球轨道运动速度的六分之一,肯定小于四分之一。”
他们对这一实验结果感到十分失望,原来打算在不同季节继续实验的想法也取消了。但他们却因这个实验创制了一个精密度达到四亿分之一的测长仪器,于是他们就运用这套仪器转向长度的测量工作。1907年,迈克尔逊由于在“精密光学仪器和用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的基本量度”的研究工作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这个实验后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地点多次重复过,结果总是一样:没有检测到“以太风”的存在。
(第一章第五节完)
[楼主]  [62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02 11:26 

第六节 狭义相对论的实验背景

十九世纪,以经典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和电磁学为支柱,物理学建立了一座宏伟而近乎完美的经典物理学大厦。以至于1900年物理学元老威廉•汤姆逊在迎接新世纪的科学讲演中盛赞物理学大厦的完美。那时对于各种常见的物理现象,都可以用相应的理论加以说明。机械运动,准确地遵从牛顿力学规律;电磁现象被总结为优美的麦克斯韦方程;光学有光的波动理论,最后也可归结为麦克斯韦方程;热现象的理论有完整的热力学的统计物理学。物理学的辉煌成就,使得不少物理学家踌躇满志、沉溺于欢快陶醉之中,产生了这样一种看法:物理学的大厦已告落成,今后物理学的任务只是进一步精确化,即在一些细节上作些补充和修正,使已知公式中的各个常数测得更加精确一点。
然而,人们又津津乐道地说:此刻在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却飘来了两朵乌云,第一朵便是迈克尔逊试验的零结果。正是这两朵乌云的产生,人们认为引来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暴风骤雨,使整个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朵“乌云”成为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革命的导火线,诞生了狭义相对论。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实验背景。
迈克尔逊试验太重要了,我们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再来重复一下试验的一些细节。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试验设计者和相时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对该试验的看法。
1881年,迈克尔逊正在德国柏林赫尔姆霍兹手下留学。由于在柏林无法完成实验,迈克尔逊把别人为他建造的整个装置运到波茨坦天体物理观测站进行实验。他所期望的位移是干涉条纹的0.1,但实际测得的位移仅仅是0.004~0.005,这只不过相当于实验的误差而己。
显然,否定结果(也称“零结果”)表明,企图检测的以太流是不存在的。迈克尔逊面对事实不得不认为:“静止以太的假设被证明是不正确的,并且可以得到一个必然的结论: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结论与迄今被普遍接受的光行差现象的解释直接矛盾”,“他不能不与斯托克斯1846年在《哲学杂志》发表的论文附加摘要相一致”。
不过,这次实验的精度还不够高,数据计算也有错误。1881年冬,巴黎的波蒂埃指出了计算中的错误(估计的效果比实际大了两倍),洛伦兹在1884年也指出了这些问题。因此,无论迈克尔逊还是其他人,都没有把这次实验看作是决定性的。迈克尔逊本人此后也将兴趣转移到了精密测定光速值,对1881年的实验进行改良的工作就这样搁置下去了。
1884年秋,威廉•汤姆逊访问美国,他在巴尔的摩作了多次讲演。到会听讲的迈克尔逊有机会会见了与汤姆孙一起访美的瑞利勋爵,他们就1881年的实验交换了意见。与此同时,瑞利也转达了洛伦兹的意见。瑞利的劝告给迈克尔逊以极大的勇气,他进一步改进了干涉仪,和著名的化学教授莫雷一起,于1887年7月在克利夫兰重新进行了实验,此时的迈克尔逊已是克利夫兰城凯思应用科学院的教授了。
为了维持稳定,减小振动的影响,迈克尔逊和莫雷把干涉仪安装在很重的石板上,并使石板悬浮在水银液面上,可以平稳地绕中心支轴转动。为了尽可能增大光路,尽管干涉仪的臂长已达11米,他们还是在石板上安装了多个反射镜,使钠光束来回往返八次。根据计算,这时干涉条纹的移动量应为0.37,但实测值还达不到0.01。
迈克尔逊和莫雷认为,如果地球和以太之间有相对运动,那么相对速度可能小于地球公转速度的1/60,肯定小于1/40。他们在实验报告中说:“似乎有理由确信,即使在地球和以太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它必定是很小的,小到足以完全驳倒菲涅耳的光行差解释。”
1887年实验的否定结果对于当时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迷惑不解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如故。人们并没有认为该实验是判决性的,就连迈克尔逊自己对他的结果也大失所望,他称自己的实验是一次“失败”,以致放弃了在实验报告中许下的诺言(每五天进行六小时测量,连续重复三个月,以便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不愿再进行长期的观察,而把干涉仪用来于其他事去了。
迈克尔逊并不认为自己的实验结果有什么重要意义,他觉得实验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设计了一个灵敏的干涉仪,并以此自我安慰。直到晚年,他还亲自对爱因斯坦说,他自己的实验引起了相对论这样一个“怪物”,他实在是有点懊悔的。
洛伦兹对迈克尔逊实验的结果也感到郁郁不乐,他在1892年写给瑞利的信中说:“我现在不知道怎样才能摆脱这个矛盾,不过我仍然相信,如果我们不得不抛弃菲涅耳的理论,……我们就根本不会有一个合适的理论了”。洛伦兹对1887年的实验结果依然疑虑重重:“在迈克耳逊先生的实验中,迄今还会有一些仍被看漏的地方吗?”
瑞利在1892年的一篇论文中认为:“地球表面的以太是绝对的静止呢,还是相对的静止呢?”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他觉得迈克尔逊得到的否定结果是“一个真正令人扫兴的事情”,并敦促迈克尔逊再做一次实验。威廉•汤姆孙直到本世纪开头还不甘心实验的否定结果。
1900年前后,迈克尔逊的“以太漂移”实验对洛伦兹等人的电子论却产生了毋庸置疑的影响。尽管学术界对该实验的历史作用仍有不同的看法,但迈克尔逊本人晚年仍念念不忘“可爱的以太”。直到1927年,他在自己最后一本书中谈到相对论己被人们承认时,仍然对新理论疑虑重重。
[楼主]  [63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03 08:41 

[楼主]  [64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03 08:57 

但有人认为,洛仑兹理论是有问题的。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在电磁现象中,隐藏在麦克斯韦方程组中存在一个绝对静止的“以太”参考系,因而相对论原理不适用于电磁现象。但由上面的讨论结果可见,它本身却又导至了“以太漂移”无法测知,“光速在所有惯性系中都相同这样一个逻辑结论。”
在人们寻找以太的努力遇到困难的时候,爱因斯坦提出一个保持相对性原理,修改伽利略变换和它的基本时空观念,把牛顿的与速度无关的经典力学时空变换为随速度的增大而尺缩钟慢的相对论时空。即保持洛仑兹变换的所有公式,仅作出两条假设,1、物理定律对所有惯性参考系都具有相同形式。2、无论参照系如何运动光的速度在所有惯性系中都相同。
不难看出,狭义相对论和斐兹杰惹的运动方向上的长度收缩的假设完全是类似的,没有任何物理意义,只不过狭义相对论的假设要更加隐蔽和高明一些而已。狭义相对论以两条假设为基础,终于露出了其本来面目。
总而言之,狭义相对论就是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零结果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第一章第六节完)
[楼主]  [65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04 08:59 

第七节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新释
1887年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否定结果对于当时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迷惑不解的。按照菲涅耳的静止以太说,如果忽略地球自转和整个太阳系的运动,那么在平行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切线上理应存在每秒三十公里的以太风。“但是,与该结论相抵触的事发生了,地球大气中的以太相对于地球并不运动”,因为迈克尔逊和莫雷精心完成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该实验的结果可以保证是可靠的”,“无论在实验的设想方面或实施方面,我无法看出任何缺陷”。于是,从光行差现象的观测结果来看,地球是从“以太”中穿行而丝毫不带动“以太”;而从迈克尔逊——莫雷试验的结果来看,则地球又完全带动“以太”和它一起运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迈克尔逊——莫雷试验的零结果,这样一对尖锐的矛盾就产生了。
爱因斯坦也是由此完全滑入唯心的道路。他提出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两个假设,建立一整套狭义相对论,从而将物理学引入歧途。
请注意,洛伦兹对实验结果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迈克尔逊先生的实验中,迄今还会有一些仍被看漏的地方吗?”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设想方面真的无法看出任何缺陷吗?非也!下面就从另外一个没有人注意的以太的物理性质方面来剖析一下。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原理是把以太比作水,以太风比作水流,其中的垂直臂相当于A船的路线,水平臂相当于B船的路线,而光就好比小船。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小船在水中流动,光在以太中流动。于是以太对光呈流体。
我们知道,只有流水才能带动小船,如果是静水呢,船当然不会被水带动。特殊地,如果流水结了冰,再把小船换成在冰上行走的小车,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无论是沿着垂直河岸方向来回还是沿着平行河岸方向来回,只要距离一样,所花的时间也就一样,于是二者的时间差和路程差也就完全一样。如果以太风对光而言也冻结成了“冰”,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转动90度,光在二者路径上传播时间差和路程差也就完全一样,光的干涉条纹当然也就没有任何变化,此时光就不随以太而流动。
从光行差现象的观测结果来看,地球是从以太中穿行而丝毫不带动以太,以太风对地球并没有冻结。如果忽略地球自转和整个太阳系的运动,那么在平行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切线上当然存在每秒三十公里的以太风。
地球从以太中穿行而丝毫不带动以太,当然会产生以太风。但这种以太风对地球而言的,而不是对光而言的。虽然以太对地球等宏观物体呈现很稀薄的流体,但实验证明以太对光呈固体。
由弹性力学可知,振动可以在媒质中传播。在只能产生压缩形变的媒质(气体或液体)中,只能传播纵波;在既能产生压缩形变又能产生剪切形变的媒质(固体)中,则能传播纵波和横波。
从光是横波能直接推出以太对光呈固体的结论。因为传播横波的介质一定要切变模量才行,只有固体才有切变模量,从而对光来说,传播横波的以太一定是固体。因为流体没有切变模量,所以流体不能传播横波只能传播纵波。“以太风”显然是流体,因此“以太风”中是不可能传播光的。
光为什么是横波?这是试验的结果。如果让光垂直地通过两个平行的偏振片,以光线为轴转动其中一个偏振片,有一个位置光的强度最大。从这一位置开始,随着偏振片转动,光的强度逐渐减弱,恰好在90的位置可以完全遮挡光。偏振片的本质是很小的狭缝。这一试验证明,光是纯粹的横波,丝毫没有纵波的成分。如果光有纵波的成分,纵波部分就可以通过上述两个偏振片,不受偏振片转动的影响。
以太为什么对光呈固体?这是由光的特殊物理性质决定的。介质对它所传播的波呈现固体还是流体与波的频率和速度有关,也就是说与频率和速度的积有关。光的频率和速度都会使光对介质的作用变快。如果介质是流体的话,对介质的作用快到一定的限度,介质的流体特性还未体现出来,波对介质的作用早已完成。于是流体介质对频率和速度都很快的波可能呈固体。
人们总是这样认为,物质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固体就是固体,液体就是液体,气体就是气体。它们永远是不会变化的。这也是人们的常识。但是这一常识对光就是不对的。因为以太对地球等宏观物体呈现很稀薄的流体,但以太对光是呈固体的。以太对不同的物体显示了不同的状态。
有人作了这样的试验:在高山上的冰中打一排木桩,并对山上的岩石作一记号。一年后,发现冰中木桩竟然整个向山下流动了几十米!人们通过对冰川的研究发现,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冰川也可一泻几千公里呢!固体的冰川在漫长的时期中实际上是一种流体。
无独有偶,同一种介质水对低频的声波呈流体,对高频的超声波呈固体。这可是与以太对低速物体呈流体,对高速的光呈固体的道理是相同的。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米/秒,但20年前人们惊奇地发现,当声波频率达到几个T(1T=1012)赫兹时,这一频率下的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竟是1450米/秒的2倍多。多年来,科研人员试图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来揭示这一问题的本质,但都未获得成功。不久前,意大利物理学家通过实验最终以高弹性介质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一现象,解决了困扰物理学20年的难题。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学评论快报》上。
意大利物理学家已证明的超声波高弹性介质理论认为,超声波的频率越高,水的弹性越高并更难移动,成为一种高弹性介质,超声波在这种介质中的扩散就像在固体中传播一样,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要比在液体中快得多。
我们可以这样来类比:把光比作超声波,把以太比作水,水对频率达几个T赫芝的超声波呈固体,以太对频率达几千个T赫芝以上的光呈固体。
由于介质对它所传播的波呈现固体还是流体与波的频率和速度都有关,对于水中的超声波而言,由于速度慢,频率成为很关键的;但对于以太中的电磁波而言,由于速度极快,频率就成为无所谓的了。
[楼主]  [66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04 09:30 

有了以太对光呈固体这一物理特性,就会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有新的解释。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实际上是一幅这样的图景:太阳仿佛是“河岸”,漂移着的“以太风”类似于“河流”,地球相当于“小船”。地球在以太中漂移。如果身处地球,则地球上不停地刮着“以太风”。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中的光源最先通过半反镜,以后的光可以看是从半反镜中发出来的。以太对光呈固体,对从半反镜中发出来的光而言, “以太风”就类似于“河流”冻结成冰,在以太中以恒定速率传播的光波则相当于冰上的“小车”。
冰上的小车不象小船那样随水流动,第五节图二中的A、B小船的时间差的计算不再适用于小车。显而易见,A、B两束光,相对于地球以光速c传播,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装置的水平和垂直臂上不再有任何时间差,因为这两束光通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装置的水平和垂直臂上的时间都是D/c,从而转动90也不存在任何光程差,干涉条纹当然不会有任何移动。
这就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新解释。
试验的结果证明:光对以太的“以太风”不存在,因为以太仅仅对光呈固体。以太对地球和人等宏观物体仍然是非常稀薄的流体。地球上的“以太风”仍然存在,只是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根本不能测出这种“以太风”。
于是,光行差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不再有任何矛盾。
总之,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只不过证明了光对以太的“以太风”不存在,而不是证明地球上的“以太风”不存在。
实事证明,用以太对光呈固态代替以太对光呈流态就可以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提出新的解释,与光行差也不再有任何矛盾!此时就不再是以太被抛弃,而是斐兹杰拉德和洛伦兹的“收缩假设”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被抛弃。
以太是传播光的介质。人们对以太的物理性质并不楚。其实以太对光呈固态正好是以太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只是以前人们对这一物理性质有所忽视罢了。
在本章第一节中我们曾经指出,在物理学中,事物的物理本质是决定性的,数学方程并不是决定性的。因此人们要尽力把以太的物理性质弄清楚,而不能用纯数学假设去代替以太的物理本质。
最后强调一下,以太对光呈固态是有试验依据的:
1、光是横波而决不是纵波,从而以太对光是有剪切模量的固体。
2、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装置中的水平和垂直臂转动90,光的干涉条纹没有任何移动。光在水平和垂直臂上的传播没有任何时间差,这也是以太对光呈固态的唯一的物理解释。
因此,相对论是人们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错误解释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楼主]  [67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05 09:09 

【阅读材料1】
超声波水中高速传播理论分歧终有定论
(科技日报2006年12月18日讯)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米/秒,但20年前人们惊奇地发现,当声波频率达到几个太赫兹时,这一频率下的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竟是上述的2倍多。多年来,科研人员试图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来揭示这一问题的本质,但都未获得成功。不久前,意大利物理学家通过实验最终以高弹性介质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一现象,解决了困扰物理学20年的难题。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物理学评论快报》上。
  目前,科学家用两种理论来解释超声波在水中的高速传播。第一种是高弹性介质理论。该理论认为,超声波的频率越高,水的弹性越高并更难移动,成为一种高弹性介质,超声波在这种介质中的扩散就像在固体中传播一样,而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要比在液体中快得多。
  第二种理论认为,水是由极轻的氢离子与极重的氧离子交织组成的二元介质,在两个重量相差很大的二元介质中,经常存在一种特殊形式的超声波,该超声波的传播只在氢原子网中进行。由于该理论在二元气介质和金属合金介质中都得到了验证,因而认为超声波在水中的高速传播的现象适合这一理论。
  虽然上述两理论对超声波在水中高速传播现象的解释相一致,但在解释超声波由正常传播到高速传播的过渡方面却完全不同。意大利物理学家的实验成功解释了这一现象。
  进行这样的实验非常困难,因为,目前科学家还没有研制出能产生实验所需高频超声波的设备。为此,研究人员利用间接的方法来测量超声波的速度。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用中子流或者X射线辐射水。它们与水分子发生作用,在微小区域产生高速振动,同时发生能量与频率的传递。根据能量与频率这两个数据就可以间接计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
  在研究光波与紫外光子的散射过程中,研究人员观测了频率从1吉赫到100吉赫范围内声音的传播,首次得到了该频段声音传播速度的资料。实验准确表明,在逐渐增大频率(或者降低温度)的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也逐渐偏离『正常』速度,开始增大。将实验数据与上述两个理论对比后,研究人员认为,高弹性介质理论是正确的,二元理论则不成立,从而在实验上成功解释了超声波在水中的高速传播现象。
[楼主]  [68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07 09:05 

第二章 相对论的错误原理
第一节 对光而言相对性原理是错误的
1905年6月30日,德国《物理学年鉴》接受了爱因斯坦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同年9月的该刊上发表。这篇论文是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它包含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狭义相对论所根据的是两条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他坚信相对性原理。对于一切惯性系,运用该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所表达的物理规律,它们的形式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相对性原理,严格地说是狭义的相对性原理。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出了光速不变这个大胆的假设。他从同时的相对性这一点作为突破口,建立了全新的时间和空间理论,并在新的时空理论基础上给动体的电动力学以完整的形式,以太不再是必要的,以太漂移也是不存在的。
爱因斯坦之所提出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完全是为了解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这样做的本质不是从以太的物理性质上下功夫,仅仅是从数学上作假设。
相对性原理是说对于一切惯性系,运用该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所表达的物理规律,它们的形式都是相同的。在这里,爱因斯坦只不过把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稍许作了一点推广而已。
相对性原理最先是由伽利略提出来的。1632年,伽利略出版了他的名著《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书中有这样一段刽制人口的千古名言:“把你和一些朋友关在一条大船甲板下的主舱里,让你们带着几只苍蝇、蝴蝶和其他小飞虫,舱内放一只大水碗,其中有几条鱼.然后,挂上一个水瓶,让水一滴一滴地滴到下面的一个宽口罐里。船停着不动时,你留神观察,小虫都以等速向舱内各方向飞行,鱼向各个方向随便游动,水滴滴进下面的罐中,你把任何东西扔给你的朋友时,只要距离相等,向这一方向不必比向另一方向用更多的力。你双脚齐跳,无论向哪个方向跳过的距离都相等。当你仔细地观察这些事情之后,再使船以任何速度前进,只要运动是匀速,也不忽左忽右地摆动,你将发现:所有上述现象丝毫没有变化。你也无法从其中任何一个现象来确定,船是在运动还是停着不动。即使船运动得相当快,在跳跃时,你将和以前一样,在船底板上跳过相同的距离,你跳向船尾也不会比跳向船头来得远。虽然你跳到空中时,脚下的船底板向着你跳的相反方向移动。你不论把什么东西扔给你的同伴时,不论他是在船头还是在船尾,只要你自己站在对面,你也并不需要用更多的力。水滴将像先前一样,滴进下面的罐子,一滴也不会滴向船尾。虽然水滴在空中时,船已行驶了许多柞(距离单位),鱼在水中游向水碗前部所用的力并不比游向水碗后部来得大,它们一样悠闲地游向放在水碗边缘任何地方的食饵。最后,蝴蝶和苍蝇继续随便地到处飞行,它们也绝不会向船尾集中,并不因为它们可能长时间留在空中,脱离开了船的运动,为赶上船的运动而显出累的样子。”
后来人们把这条大船称为“萨尔维蒂”大船。它道出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真理,即从船中发生的任何一种现象,你是无法判断船究竟是在运动还是在停着不动的。现在称这个论断为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萨尔维蒂”大船就是一种所谓的惯性参考系。就是说,以不同的速度匀速运动着而又不忽左忽右摆动的船都是惯性参考系。在一个惯性系中能看到的种种现象,在另一个惯性参考系中必定也能无任何差别地看到。在这种意义上说,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平权的、等价的。我们不可能判断哪个惯性参考系是处于绝对静止状态,哪一个又是绝对运动的。
相对性原理当然是正确的。但是相对性原理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实际上相对性原理只是对指定物体适用。
对于宏观物体来说,不是每一个宏观物体都适用于某一系统的相对性原理。只有被该系统带动的物体才能使用该系统的相对性原理。例如对“萨尔维蒂”大船来说,只有被该船带动的一切物体和生物才能适用“萨尔维蒂”大船的相对性原理;对火车来说,只有被火车带动的物体才具有火车的速度,才能适用火车的相对性原理。而天上的飞机,地上的汽车,海里的轮船就不具有火车的速度,也不适用于火车上的相对性原理。所以,某一系统的相对性原理的使用条件是:物体能被该系统完全带动。以某种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整体也叫做惯性系。
同样地,某一惯性系中的光能适用于相对性原理的条件也是:该惯性系能带动光。从前面所述的光行差现象我们曾有这样的结论:地球不能带动光。因为如果地球能带动光,从天顶恒星射来光在地面上看就不会向后偏一个20.5“的角度。
既然地球不能带动光,那么,因为飞机呀、火车呀、汽车呀、轮船等比地球小得多的物体也就不能带动光。于是我们的结论是:光好象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与地球、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的运动不发生任何关系。也就是任何惯性系都不能带动光。
一个严重的问题发生了,狭义相对论正好是把光放入各个惯性系中的,也就是说各个惯性系是能带动光的。
有人认为,光在各个惯性系中的运动是惯性运动,它不是被惯性系带动的。什么叫被带动? 如果被带动,就应该受力。光根本没有受力,被带动了吗?
火车加速减速或转弯,光也加速减速或转弯,火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光也和火车一起做惯性运动,这就叫被带动.光在火车加速减速或转弯时可是要受力的。我们不能仅考虑光在惯性系中的运动,也要考虑一下光从惯性系变到非惯性系中的运动。这样惯性系带动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我们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光在非惯性系中的速度是多少呢?如果光速仍然为c,就说明非惯性系不能带动光,如果光速不为c,那么光速不变原理就不正确了。
为什么光不能被惯性系带动呢?很简单,因为光的本质是一种波。波任何时候都有加速度,因此光所在的系统一定是非惯性系,光根本就不符合相对性原理适用的条件。光的传播媒质是以太,要想光被带动,必须使以太能被带动,在“真空”中,没有什么能带动以太。所以,光不能被惯性系带动。
归根到底,在狭义相对论中,光是不适用于相对性原理的使用条件,相对性原理对光而言不过是一个错误的原理。
[楼主]  [69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07 15:45 

【阅读材料2】
选自《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爱因斯坦》

5.相对性原理(狭义)
为了使我们的论述尽可能地清楚明确,让我们回到设想为匀速行驶中的火车车厢这个实例上来。我们称该车厢的运动为一种匀速平移运动(称为“匀速”是由于速度和方向是恒定的;称为“平移”是由于虽然车厢相对于路基不断改变其位置,但在这样的运动中并无转动)。设想一只大乌鸦在空中飞过,它的运动方式从路基上观察是匀速直线运动。用抽象的方式来表述,我们可以说:若一质量M相对于一坐标系K作匀速直线运动,只要第二个坐标系K’相对于K是在作匀速平移运动,则该质量相对于第二个坐标系K’亦作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上节的论述可以推出:
若 K为一伽利略坐标系,则其他每一个相对于K作匀速平移运动的坐标系K’亦为一伽利略坐标系。相对于K’,正如相对于K一样,伽利略-牛顿力学定律也是成立的。
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推论作如下的表述,我们在推广方面就前进了一步:K’是相对于K作匀速运动而无转动的坐标系,那么,自然现象相对于坐标系K’的实际演变将与相对于坐标系K的实际演变一样依据同样的普遍定律。这个陈述称为相对性原理(狭义)。
只要人们确信一切自然现象都能够借助于经典力学来得到完善的表述,就没有必要怀疑这个相对性原理的正确性。但是由于晚近在电动力学和光学方面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经典力学为一切自然现象的物理描述所提供的基础还是不够充分的。到这个时候,讨论相对性原理的正确性问题的时机就成熟了,而且当时看来对这个问题作否定的签复并不是不可能的。
然而有两个普遍事实在一开始就给予相对性原理的正确性以很有力的支持。虽然经典力学对于一切物理现象的理论表述没有提供一个足够广阔的基础,但是我们仍然必须承认经典力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真理”,因为经典力学对天体的实际运动的描述,所达到的精确度简直是惊人的。因此,在力学的领域中应用相对性原理必然达到很高的准确度。一个具有如此广泛的普遍性的原理,在物理现象的一个领域中的有效性具有这样高的准确度,而在另一个领域中居然会无效,这从先验的观点来看是不大可能的。
现在我们来讨论第二个论据,这个论据以后还要谈到。如果相对性原理(狭义)不成立,那么,彼此作相对匀速运动的K、K’、K”等一系列伽利略坐标系,对于描述自然现象就不是等效的。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相信自然界定律能够以一种特别简单的形式来表述,这当然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能做到,即我们已经从一切可能有的伽利略坐标系中选定了一个具有特别的运动状态的坐标系(K)作为我们的参考物体。这样我们就会有理由(由于这个坐标系对描述自然现象具有优点)称这个坐标系是“绝对静止的”,而所有其他的伽利略坐标系K都是“运动的”,举例来说,设我们的铁路路基是坐标系K0,那么我们的火车车厢就是坐标系K,相对于坐标系K成立的定律将不如相对于坐标系K0成立的定’律那样简单。定律的简单性的此种减退是由于车厢K相对于K0而言是运动的(亦即“真正”是运动的)。在参照K所表述的普遍的自然界定律中,车厢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必然是起作用的。例如,我们应该预料到,一个风琴的大小和方向必然是起作用的。例如,我们应该预料到,一个风琴管当它的轴与运动的方向平行时所发出的音调将不同于当它的轴与运动的方向垂直时所发出的音调。由于我们的地球是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因而我们可以把地球比作以每秒大约30公里的速度行驶的火车车厢。如果相对性原理是不正确的,我们就应该预料到,地球在任一时刻的运动方向将会在自然界定律中表现出来,而且物理系统的行为将与其相对于地球的空间取向有关。因为由于在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的方向的变化,地球不可能在全年中相对于假设的坐标系K0处于静止状态。但是,最仔细的观察也从来没有显示出地球物理空间的这种各向异性(即不同方向的物理不等效性)。这是一个支持相对性原理的十分强有力的论据。

请注意:爱因斯坦在这里谈到的是匀速行驶中的火车车厢,完全没有谈到波和光。由经典物理学知道,波是不适用于相对性原理的,从而光也不适用于相对性原理。波仅仅是对一个特殊参照系而言的,这个特殊参照系就是介质静止参照系。对于光而言,就是以太静止参照系。 (本书作者)
[楼主]  [70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08 17:00 

第二节 错误的光速不原理
有人把光速不变原理理解成在真空中光速不变,这是不对的。应理解成在任何惯性系中真空中的光速都是C。例如对于同一给定的光而言,在火车上测量的光速是c,在路基上测量它的速度也还是c。
如果在任何惯性系中的光速都是C,应这样理解:第一步,首先惯性系必须带动光和它一起以速度v运动。第二步,光在这个惯性系中再以速度c运动。但惯性系不能带动光,也就是第一步不对,任何惯性系中的光速都是C的假设当然也不对了。
我们讨论一下光速不变原理为什是不对的。
仿照光速不变原理的说法,假设火车的速度是v,在火车的运动方向上有一人以速度u运动,无论火车系还是路基系,所测量到该人的运动的速度都是u。人在火车上运动,人就得具有火车的速度,所以火车系认为火车带动人。但路基系认为火车没有带动人,因为人不具有火车的速度,人与火车没有关系,火车怎么带动了人?这样就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是由假设产生的,所以无论火车系还是路基系,所测量该人的运动的速度都是u的假设是不对的。同样的推理,任何惯性系中的光速都是c的假设当然也不对。
不难看出,人在火车上运动,人就得具有火车的速度,所以人的绝对速度为v+u,这正好是相对性原理。在路基系上不管火车如何运动,测量到该人的运动的速度也是u,这可以称为“人速不变”原理。于是相对性原理和“人速不变”原理是矛盾着的。同样的推理也可以证明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也是矛盾着的。
爱因斯坦作出了两个假设:运动的相对性和光速为常数。这两个假设是相互矛盾的。第一个假设说,所有匀速运动都是相对的,没有参照物,我们无法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运动;第二个假设说,光的运动例外,它是绝对的,没有任何参照物,也能确定某一个光子是以光速运动着的。
所以爱因斯坦的挚友,物理学家埃伦菲斯特(P.Ehrenfest)指出,还隐蔽着第三个假设,即这两个假是不矛盾的。
这样一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申明,不是说恰证明了这两个假设是矛盾着的吗?其实爱因斯坦明明知道,为了建立狭义相对论,他在《狭义与广义丰对论浅说》一书中把它说成是“光的传播定律与相对性原理表面抵触”。
我们知道,理论力学中有这样一个公式:绝对速度u=牵连速度v+相对速度r,如果火车的牵连速度是v,人在车上走的相对速度是r,人对地面的绝对速度是u,就有:
绝对速度u=牵连速度v+相对速度r
即u=v+r,这也就是牛顿力学中的速度合成法则。
同样的道理,火车的速度是v,光在车上的速度是c,光对地面的速度是u,根据相对性原理:所有惯性系中的力学定律是相同的,如果火车和人、火车和光同为惯性系,
所以u=v+c,而不是光速不变原理中的u=v+c=c!
我们的结论是: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是矛盾的。
有人会振振有词地说,你这不过是伽利略变换,光的运动是高速运动,它是适用于洛仑兹变换不再适用于伽利略变换。人的运动和光的运动是不能相比的。
人和光是不能相比的。但人和光在运动属性方面应该是没有本质区别。从雨行差和光行差的相似性就可以判断光和雨点的运动属性就没有本质区别。所以无论是运动的火车系还是静止的路基系,所测量到光的运动的速度都是c的说法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光速不变的说法不可能成立。
也有人这样认为: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任何观测者所测量到的光速都是c,或者说所有惯性系中测量到的光速都是c。无论你承不承认、理不理解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你在方向和速度不同的火车上做过了光速测定试验吗?至少要有前进、倒退和停止三种不同状态的!如果没有任何试验,就说所有惯性系中测量到的光速都是c,这是不负责任的!
[楼主]  [71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09 08:12 

根据光速不变原理能推出一个非常不符合情理的奇怪现象。
人们知道:一般情况下,一束光可看成是从某一点发出的球面波。
我们选择一个惯性系S,在它的原点O有一束发出球面波的光,这束球面光波的波前中心也就是始终原点O上。也就是说惯性系S上光的波前中心是在自己原点O上。
我们选择两个惯性坐标系,它们分别是S系和S’系,它们的坐标轴x和x'重合,y、y'和z、z'相互平行。开始时,S系在前S’系在后,S系是静止的,S'系沿x-x'轴以速度u作匀速直线运动。当S'追上S且它们的原点O'和O重合时,两坐标系的钟的读数分别为t=0和t'=0。就在O'和O重合时,这一重合点发出了一束球面光波。
根据光速不变原理,两参考系上的观察者都将看到光以同样的速度c向外传播,换句话说,每一个观察者采用他们自己的坐标系,都看到波前是以自己的原点为中心的球面,于是
这一束光就分裂为两束光,每个惯性系的原点一束。
同样地,我们选择N个以不同速度运动的惯性坐标系,某一时刻,在它们的原点全部重合,就在它们原点重合时,这个重合的原点发出了一束球面光波。
根据光速不变原理,这N个参考系上的观察者都将看到光以同样的速度c向外传播,换句话说,每一个观察者采用他们自己的坐标系,都看到波前是以自己的原点为中心的球面,于是这一束光就分裂为N束光,每个惯性系的原点一束。
同一束光自动分裂为两束乃至N束光是不可能的事。光没有分身术。所以光速不变原理是完全不可信的。
大于光速的例子倒是有一个。我们知道,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否定光速不变原理,现在我们就来列举这个反例。
下图是光行差现象示意图。
[楼主]  [72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09 08:51 

[楼主]  [73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09 08:54 

自从狭义相对论被人们广泛接受之后,有不少人试图对“光速绝对原理”提出反驳和证伪。有消息报道说,美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的科学家分别发现了“超光速现象”。
例如有一则报道说,德国科隆大学的尼姆茨研究小组宣称,试验中的微波(光的一种)穿过波导管的禁区时,以4.7倍超过光速。他们不仅测量了微波的超光速,而且还用超光速信号发送了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穿越了12厘米的空间。
中国旅美科学家王力军和他的研究小组作出的最新实验也是如此。实验采用的是一种新方法,他们用激光将通常为16种量子状态下的铯原子置于仅一种量子状态之下,组建了一个长6厘米的铯原子气室。在气室入口和出口分别放置了探测器,然后将一束持续时间3.7微秒的激光脉冲射向气室。观察到在气室出口的探测器相比于真空状况下提前62纳秒测到了同样形状的光脉冲。这表明,强烈的反常色散使得脉冲顶在进入气室之前就已离开了气室。光脉冲在铯原子气体中的群速度为光速的310倍,脉冲能量及波形在介质传播中无较大改变。最新一期美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有关他的“超光速”实验的论文,引起了世界物理学界的关注。美国各家电视、广播、报纸争相报道。
最近,瑞士实验显示量子信息传输速度远超光速。在2008年8月14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瑞士的5位科学家公布了他们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的描述,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无论相距多远,都能“感知”和影响对方的状态。几十年来,物理学家试图验证这种神奇特性是否真实,以及决定它的幕后原因。其实,我们可以运用形象化的说明来解释这种现象。被纠缠的物体释放出某种不明粒子或其他形式的高速信号,从而对其伙伴产生影响。此前,已有实验证实传统物理学领域中某种隐藏信号的存在,从而打消了人们对于这种隐藏信号的种种疑问。但是,仍然有一个奇怪的可能性没有得到证实,即这种未知信号的传输速率可能会比光速还要高。
为了证实这种可能性,瑞士科学家开始着手对一对相互纠缠的光子进行实验研究。首先,研究人员们将光子对拆散;然后,通过由瑞士电信公司提供的光纤向两个村庄接收站进行传送,接收站之间相距大约18公里。沿途光子会经过特殊设计的探测器,因此研究人员能够随时确定它们从出发到终点的“颜色”。最终,接收站证实每对相互纠缠的光子被分开传送到接收站后,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纠缠关系。通过对其中一个光子的分析,科学家可以预测另一光子的特征。在实验中,任何隐藏信号从此接收站传送到彼接收站,仅仅需要一百万兆分之一秒。这一传输速率保证了接收站能够准确地检测到光子。由此可以推测任何未知信号的传输速率至少是光速的10000倍。
中国有一位研究员级的资深专家黄志洵教授也认为光速可变,并写了《超光速研究》和《超光速研究新进展》两本专著。人们对超光速的相信由此可见一班。
由于光速不变原理的可证伪度极高,所以难免总有一天会有光速可变的试验出现。这才真正是狭义相对论的软肋。
总而言之,相对论不顾光是波从而不遵循相对性原理这一事实,强行要光遵循相对性原理;也顾不得光和所有物体没有分身术一样,强行要光具有不可思议的分身术,并美其名曰:光速不变原理。狭义相对论完全是在这两条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楼主]  [74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10 08:59 

【阅读材料3】
选自《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爱因斯坦》
7.光的传播定律与相对性原理的表面抵触
在物理学中几乎没有比真空中光的传播定律更简单的定律了,学校里的每个儿童都知道,或者相信他知道,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以速度c=300,000公里/秒传播。无论如何我们非常精确地知道,这个速度对于所有各色光线都是一样的。用力如果不是这样,则当一颗恒星为其邻近的黑暗星体所掩食时,其各色光线的最小发射值就下会同时被看到。荷兰天文学家德西特(De Sitter)根据对双星的观察,也以相似的理由指出,光的传播速度不能依赖于发光物体的运动速度。关于光的传播速度与其“在空间中”的方向有关的假定即就其本身而言也是难以成立的。
总之,我们可以假定关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恒定的这一简单的定律已有充分的理由为学校里的儿童所确信。谁会想到这个简单的定律竞会使思想周密的物理学家陷入智力上的极大的困难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困难是怎样产生的。
当然我们必须参照一个刚体(坐标系)来描述光的传播过程(对于所有其他的过程而言确实也都应如此)。我们再次选取我们的路基作为这种参考系。我们设想路基上面的空气已经抽空。如果沿着路基发出一道光线,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这道光线的前端将相对于路基以速度c传播现在我们假定我们的车厢仍然以速度v在路轨上行驶,其方向与光线的方向同,不过车厢的速度当然要比光的速度小得多。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光线相对于车厢的传播速度问题。显然我们在这里可以应用前一节的推论,因为光线在这晨就充当了相对于车厢走动的人。人相对于路基的速度W在这晨由光相对于路基的速度代替。W是所求的光相对于车厢的速度。我们得到:
w=c-v
于是光线相对于车厢的传播速度就出现了小于c的情况。
但是这个结果是与第5节所阐述的相对性原理相抵触的。因为,根据相对性原理,真空中光的传播定律,就象所有其他普遍的自然界定律一样,不论以车厢作为参考物体还是以路轨作为物体,都必须是一样的。但是,从我们前面的论述看来,这一点似乎是不可能成立的。如果所有的光线相对于路基都以速度c传播,那么由于这个理由似乎光相对于车厢的传播就必然服从另一定律——这是一个与相对性原理相抵触的结果。
由于这种抵触,除了放弃相对性原理或放弃真空中光的传播的简单定律以外,其他办法似乎是没有的。仔细地阅读了以上论述的读者几乎都相信我们应该保留相对性原理,这是因为相对性原理如此自然而简单,在人们的思想中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因而真空中光的传播定律就必须由一个能与相对性原理一致的比较复杂的定律所取代。但是,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伦兹对于与运动物体相关的电动力学和光学现象的理论研究表明,在这个领域中的经验无可争辩地导致了关于电磁现象的一个理论,而真空中光速恒定定律是这个理论的必然推论。因此,尽管不曾发现与相对性原理相抵触的实验数据,许多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还是比较倾向于舍弃 相对性原理。
相对论就是这个关头产生的。由于分析了时间和空间的物理概念,人们开始清楚地看到,相对性原理和光的传播定律实际上丝毫没有抵触之处,如果系统地贯彻这两个定律,就能够得到一个逻辑严谨的理论。这个理论已称为狭义相对论,以区别于推广了的理论,对于广义理论我们将留待以后再去讨论。下面我们将叙述狭义相对论的基本观念。

(请注意:光的传播定律与相对性原理只是表面抵触吗?由于这种抵触,为什么不能放弃相对性原理对光不适用?相对性原理不是对波不适用的吗?)
 [75楼]  作者:schrodinger  发表时间: 2008/09/10 09:10 

最新一期美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有关他的“超光速”实验的论文,引起了世界物理学界的关注。美国各家电视、广播、报纸争相报道。
最近,瑞士实验显示量子信息传输速度远超光速。在2008年8月14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瑞士的5位科学家公布了他们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
---------------------------------------------
还是西方自由

※※※※※※
我是百度相对论吧的小吧主。我喜欢乱删帖是因为我变态,我喜欢封号(脱别人衣服)是因为我有窥阴癖。我仇恨民科是因为民科妨碍了中国的性解放进程!我仇恨中国人是因为他们不学习美国“先进的”三权分立。我的博客:http://hi.baidu.com/physicsmaster/profile
[楼主]  [76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10 16:09 

还是西方自由
让所有民科都死光,是我的远大理想。让所有中国人都崇洋媚外,是我的宏伟目标。
%%%%%%%%%%%%%%%%%%%%%%%%%%%%%%%%%%%%
我看也不一定呢!布鲁诺伽利略自由吗?
民科是永远死不光的,你的远大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大多数中国人不会崇洋媚外,你的宏伟目标更没有实现的可能。都七十好几的人了,还是一个共产党员呢,仅一个小吧就喜欢乱删帖,一幅小人得志的样子,何苦来呢?
[楼主]  [77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10 20:16 

【阅读材料4】
瑞士实验显示量子信息传输速度远超光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5日 07:49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5日消息,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道,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对任何超光速的说法都予以驳斥,但事实很可能会表明这是他一生中犯下的为数不多的错误之一。瑞士科学家日前称,他们在实验中证实,处于纠缠状态的亚原子粒子,它们之间信号传输的速度要远远超出光速。
在8月14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瑞士的5位科学家公布了他们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瑞士科学家表示,原子、电子以及宇宙空间其他所有的微观物质都可能会表现出异常奇怪的行为,其行为规律可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传统的科学规律完全背道而驰。比如,物体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或多个场所;可以同时以相反的方向旋转。这种现象也许只有通过量子物理学来解释。量子物理学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可能存着某种特定的联系。发生于某一物体之上的事件,可能同时对其他物体也会产生影响。这种现象称为“量子纠缠”。不管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同样存在“量子纠缠”的关系。
爱因斯坦坚决反对“量子纠缠”理论,甚至将其戏称为“遥远的鬼魅行为”。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的描述,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无论相距多远,都能“感知”和影响对方的状态。几十年来,物理学家试图验证这种神奇特性是否真实,以及决定它的幕后原因。其实,我们可以运用形象化的说明来解释这种现象。被纠缠的物体释放出某种不明粒子或其他形式的高速信号,从而对其伙伴产生影响。此前,已有实验证实传统物理学领域中某种隐藏信号的存在,从而打消了人们对于这种隐藏信号的种种疑问。但是,仍然有一个奇怪的可能性没有得到证实,即这种未知信号的传输速率可能会比光速还要高。
为了证实这种可能性,瑞士科学家开始着手对一对相互纠缠的光子进行实验研究。首先,研究人员们将光子对拆散;然后,通过由瑞士电信公司提供的光纤向两个村庄接收站进行传送,接收站之间相距大约18公里。沿途光子会经过特殊设计的探测器,因此研究人员能够随时确定它们从出发到终点的“颜色”。最终,接收站证实每对相互纠缠的光子被分开传送到接收站后,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纠缠关系。通过对其中一个光子的分析,科学家可以预测另一光子的特征。在实验中,任何隐藏信号从此接收站传送到彼接收站,仅仅需要一百万兆分之一秒。这一传输速率保证了接收站能够准确地检测到光子。由此可以推测任何未知信号的传输速率至少是光速的10000倍。
爱因斯坦不仅不接受“量子纠缠”的思想,而且还坚持认为不可能存在比光速还要快的信号,任何比光速快的“鬼魅似的远距作用”都是不可思议的。根据1905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认为没有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超过光速。爱因斯坦解释说,光速属于自然界的一个基本常数:对于空间内所有的观察者来说,光速都是一样的。同样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说,当物体加速时,物体本身的质量增加,而加速需要能量。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加,维持速度所需的能量也更多。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行时,爱因斯坦经过计算说,它的质量将达到无限大,所以要使得物体继续运行的能量也要无限大,而要超过这一极限是不可能的。
而科学家们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既可以反驳爱因斯坦的“错误”观点,也可以用来解释同一事物同时出现在不同地点这一奇异现象。爱因斯坦都无法解释的奇怪行为,正是量子物理学的魅力之处。(刘妍)
[楼主]  [78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10 20:31 

 [79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08/09/10 21:24 

"量子纠缠"我喜欢,我不但能够推翻相对论,而且也能用新波动说解释光电效应。理论里就需要这种是光速10000倍甚至是无限快的反应速度。不然,我的理论就不合理了。
[楼主]  [80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11 08:48 

量子纠缠"我喜欢,我不但能够推翻相对论,而且也能用新波动说解释光电效应。
%%%%%%%%%%%%%%%%%%%%%%%%%%%%%%%%%%%%%%%%%%%%%%%
我也是这种观点,愿闻其详.
[楼主]  [81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11 08:48 

[楼主]  [82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11 15:41 

续前

[楼主]  [83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11 15:43 

[楼主]  [84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11 16:14 

[楼主]  [85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12 08:25 

[楼主]  [86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12 15:28 

[楼主]  [87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12 15:45 

[楼主]  [88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9/12 16:33 

 [89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08/09/12 23:47 

对【80楼】说:

理论有点长,这里讲不清楚。

 [90楼]  作者:fuj0  发表时间: 2008/09/13 10:22 

叶波也算反相的化石及人物了。怎么连干涉条纹移动是如何产生的都搞不清楚。

虽然是反相浅说,也不能反相胡说呀。

你87楼的试验,杆缩的再厉害,正反两束光走的距离始终是一样的,到达屏幕的时间差始终是0,根本不会有条纹移动。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000060081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