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往事,我们都情非得已
——陶业人的江湖悲欢录 【情非得已】 【解释】指情况出于不得已。 本来并非所愿,但根据事物的发展及所处的环境等,不得不这样做。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62回:"适才躲避桌下,自知失仪露丑,实系情非得已,诸位姐姐莫要发笑。"
引子:七年之痒
我们的面孔不同,我们的微笑与泪水却似曾相识。身在苦中不说苦,身在甜中不知甜。 一梦七年。梦里不知身是客。 在梦圆之前,虽已破碎,但依旧百般地维系着一段梦,依赖青春光阴与人生理想,蹒跚前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我虽未老,却已经被一浪高过一浪的后来者,拍到了沙滩上。 事实上,青春就像卫生纸,看着挺多的,用着用着就不够了。 当狄更生在《双城记》中说道,"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也是一个愚昧的年代。"我,依旧在路上。 2003年初春,当凌晨五点钟,我独身一人走出广州火车站,接到佛山,面临着全新的环境,一切都是陌生的,并不知道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只是隐隐感觉到未来我的生命将与佛山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岂能无声无息地过着日子。 从那一刻儿起,我变成一个贪婪无比的人,大口地呼吸着佛山的并不新鲜的空气。是的,我们身为佛山的居客,无法逃脱掉这个宏大而沉重的命题。 全身扎入陶瓷企业,角色的转换看似轻巧,实则不轻松,更不华丽。身为现实生活中人,无法像一个舞者一样,完成一次次优雅的转身,更无法像众多媒体记者所描述的"蝶变"那样充满着修辞策略上的美感。 成功的收获与失败的负荷一样地重。陶瓷行业不仅仅有漂亮的展厅,更新换代的产品,更有众多陶业人的心酸与泪水,无论他们已经离开,或将要来到。上帝也许是真的存在的,并说出一个恰当的隐喻,每一片砖、每一条窑炉、每一座厂房、每一张办公桌,其背后都有着一部部令人百听不厌的奋斗史。 在家乡,当人们一提到瓷砖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佛山陶瓷,这让我激动不已。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佛山陶瓷的巨大成就,更是一代代陶业人拼搏奋斗的结果,他们中的每个人不应该被遗忘,应该载入佛山陶瓷,乃至中国陶瓷的发展史册上。 狗咬狗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我们并不缺少新闻,生活中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就是我们生命中的新闻。 可我们的书写与解读的心呢?依旧迷茫与荒芜。 人们常说,有情饮水饱。但是,现实中易拉罐拉环爱着易拉罐,可易拉罐心里却装着可乐。 就像对待自己的恋人一样,当彼此变得无比熟悉之后,并不是完全能让爱变得深刻,而是让感觉变得复杂起来,忽近忽远,忽远又忽近。2010年的初春,当我从哈尔滨的冰天雪地中,再次回到熟悉而陌生的佛山时,听到、看到的依旧是关于陶瓷。 我的感觉突然变得复杂起来,很难明确的界定我的内心是爱,还是恨。或许,小说里的小浪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小浪,身为陶业人,每一天都衣着光鲜,行色匆匆,为梦想而活,但内心却矛盾着,挣扎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里不仅有成功人士,更有着地火冲突般的草根力量。 这个行业从来不缺少故事,而且一些故事会更好看。于是,在七年之痒之际,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有点文艺情结人来讲,决定站在现实的角度,去写一写这里面的故事。我坚信,我写的故事会更好看。读一遍了解陶业,读二遍参悟人生。 套用一个笑话:我,论智商,10个脑筋急转弯马上能答对8个;论学识,10岁时,我已经读了8年的书;论文才,10分钟内,我可以写出8首诗歌;论记忆力,10个电话号码只报一遍我就能记住8个;论耐力,上午10点钟的尿,我可以坚持到第二天晚上8点才撒...... 这并非笑话,这就是人生。 就此打住,话题有点像小沈阳的苏格兰裙子跑偏了。 从心出发,跟着感觉走,以下文字,并非我所亲身经历,但全是来自于相当真实的现实生活。感同身受之时,别忘记了哥写的不是故事,是寂寞。 所有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谨以此献给全国陶业内千千万万的同行们。我的兄弟姐妹们,并希望以此记录下我们共同的青春与追梦的足迹!
继续阅读:
※※※※※※ 请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