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弦论 = 胡扯 + 八道 下一主题:正反王为民粒子的性质
 [151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4/29 11:41 

我发的贴哪儿去了?
 [152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4/29 12:12 

所谓守恒是指物质质量的总和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你举的例子既不能证明产生的新物质和原来物质的质量相等,也不能证明反应后的物质可以稳定存在,说明不了什么。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问题,有些湮灭反应直接湮灭了,有些湮灭反应可能在生成新物质后发生衰变(生成新物质的几率很小),最终结果都是反应前的物质不存在了,根本谈不上“守恒”。
不要把你的观点强加给别人的实验。北京实验室并没有因此宣布:“推翻了正反物质相互湮灭的论断”。
[楼主]  [153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1/04/29 13:34 

对【152楼】说:
北京实验室并没有因此宣布:“推翻了正反物质相互湮灭的论断”。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结果,也不敢确认正反物质的湮灭结果仅仅存在能量。
我所见到的教科书,没有那本教材敢给出“质能转换”结论(或定律)…
 [154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4/29 14:36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结果,也不敢确认正反物质的湮灭结果仅仅存在能量。】但可以确认“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
【我所见到的教科书,没有那本教材敢给出“质能转换”结论(或定律)…】不是事实。相对论作为正统理论走进课堂,是国家教育部的决策,表明了中国科学界承认相对论的主要观点可以作为物理学定律,包括质能关系在内。各个大专院校必须作为正规教材讲授,而不是供学生参考。我们虽然反对相对论,但我们应当知道反相并未成功,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仍然被全世界官方称为现代科学的两大支柱(比定律的规格还要高)。不论你读过多少不同观点的书,他们都没有成为“支柱”的资格。
[楼主]  [155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1/04/29 19:56 

对【154楼】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结果,也不敢确认正反物质的湮灭结果仅仅存在能量】但可以确认“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
  +++++++
  “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这是哪个部门确认的?确认者是谁?有相关资料吗?
 [156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4/30 07:00 

有。实验单位公布的实验结果表明:新粒子X1835”的寿命只有10的负23次方秒,最后消失了。
[楼主]  [157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1/04/30 09:49 

对【156楼】说:
“新粒子X1835”的寿命只有10的负23次方秒,最后消失了”
++++++++++++
     请确认,这种‘消失了’,究竟是相关仪器检测不到更细微物质微粒呢?还是相关仪器检测到X1835已经变成纯能量了?谁检测的?有相关资料吗?
 [158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4/30 10:04 

消失了就是不存在了。只要质量守恒,反应前后质量必然相等,反应前可以检测到,反应后当然可以检测到,而且质量绝对相等。物质不论化作多细的粉末,它的质量不会减少,这是基本常识。怎么可以认为消失了就是化成粉末了,而且检测不到。这样的论断是不是有失水准?
[楼主]  [159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1/04/30 18:40 

对【157楼】说:
①“消失了就是不存在了”。答:消失了≠不存在了
例子:高温下水变成水蒸汽在空中消失了,但不等于水的对应物质不存在了。
②“怎么可以认为消失了就是化成粉末了,而且检测不到”
答:物体细碎到某层次后,原有仪器将可能检测不到某些细碎微粒,这是逻辑。
例子:冰块化成水,水电解成氢气氧气消失在空中,某些仪器可能检测不到空中的对应物质。
 [160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5/01 11:30 

那是老百姓的习惯说法,不是科学实验的结果。在科学实验中:“高温下水变成水蒸汽”,水蒸气的质量和水的质量相等,绝对不会消失。“冰块化成水”“水电解成氢气氧气”同样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绝对不会消失。科学实验中的质量消失有严格的定义,它的评定标准,是不能按你主观结论为标准的。质量是否守恒的前提必须保证反应前后的物质完全收集。连反应前后的物质都不能完全收集,还谈什么质量守恒?质量不守恒时,消失的质量是指不存在,而不是指物质“逃遁”。这是基本常识。
[楼主]  [161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1/05/01 19:57 

质量不守恒时,消失的质量是指不存在,而不是指物质“逃遁”
++++++++++
能用具体例子去说明‘质量可以消失’吗?(勿扯其它)
[楼主]  [162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1/05/01 23:18 

比如质量1公斤的铁球,你怎样让该铁球的质量消失?
 [163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5/02 09:23 

正常情况下绝对不可以。在我们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只有弱相互作用、湮灭反应才存在质量不守恒。如果你想让1公斤铁球的质量消失,除非你能制造出同样质量的反物质铁,进行湮灭反应,否则是不可以的。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结果就可以证明质量可以消失。
[楼主]  [164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1/05/02 11:05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结果就可以证明质量可以消失”
++++++++++++
是你猜测的,还是有相关作品?有作品的话,作者是谁?
 [165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5/03 07:28 

用不着猜。【新粒子X1835”的寿命只有10的负23次方秒】这是描述粒子弱相互作用的标准用语。粒子相互作用时既有守恒也有不守恒。正负电子对撞,在他们湮灭的同时(包括产生新粒子X1835”的消失),只产生两个或三个光子,最终全部消失,所以正负电子的湮灭反应不守恒。
[楼主]  [166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1/05/03 08:31 

对【165楼】说:
“正负电子的湮灭反应不守恒”
++++++++++
有相关作品吗?作者是谁?
 [167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5/03 18:54 

不相信,自己做个实验证明一下。不论是谁说了,也不如事实说了。
 [168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5/03 19:11 

正负电子的湮灭反应结果,在网上、教材上很容易查到,不知道你为什么不自己查一下?
[楼主]  [169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1/05/03 19:36 

  自己做肯定是不行的,道理应该不必细述了。教材上我没看到过“正负电子的湮灭反应不守恒”结论,网上嘛,你查个结果大家看看怎么样?
 [170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5/03 19:43 



正电子湮灭

近日,基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慢正电子强束流装置在高能所研制成功,慢正电子束流的强度、亮度和单色性能均达到国际同等水平,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什么是正电子?什么是慢正电子?什么是慢正电子强束流?它有何科学意义?它与加速器有何关系?一系列的问题使人很感兴趣。

20世纪初,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包括原子核和周围的电子。电子很轻,带负电,原子核较重,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1930年,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1984)(左图)用数学方法描述电子运动规律时,发现电子的电荷可以是负电荷、也可以是正电荷的。狄拉克猜想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种“反常的”带正电荷的电子,他从理论上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

1930年,旅美中国物理学家赵忠尧(右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生。他的博士论文的题目为“硬γ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在研究过程中,赵忠尧发现了γ射线通过重元素时的“反常吸收”现象,并发现强度各向同性、能量在0.5兆电子伏左右(相当于电子的质量)的γ射线辐射,他称之为“特殊辐射”。但当时赵忠尧不知道狄拉克预言正电子存在的理论。

与赵忠尧同时在加洲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Carl David Anderson,1905-1991)(左图)对赵忠尧的实验结果很感兴趣,两人在讨论中谈到应在研究宇宙射线的云室中做一做这个实验。但可惜这个想法未能实现赵忠尧便回国了。

1932年,安德森用威尔逊云室研究宇宙射线,他将云室置入一个强磁场,然后仔细分析通过云室的宇宙微粒运动的轨迹图片。在一幅显示宇宙射线径迹的照片上,安德逊注意到一种新粒子的迹象,他认为“只有假定存在带正电荷且质量与电子同数量级的粒子才能说明这个径迹”,以后他又发现了多条显示这种粒子的径迹。更精确研究表明,这种粒子的质量、寿命、自旋与电子完全相同,其它物理量符号相反,这与狄拉克对自然界存在带正电荷的电子的预言一致,安德森把它称为正电子。由于这一重要发现,安德森荣获了1936年的诺贝耳物理学奖。

正电子不能长久存在,它刚出现不久就会与邻近的电子碰撞,从而结合成光子,这就是“湮灭”现象。实际上赵忠尧是世界上观察到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现象、给出正负电子对湮灭后光子能量正确结果的第一人。

利用正电子进入物质后遇到电子会发生湮没的特性,可用核谱学方法探测这些湮没产生的辐射光子,从而得到有关物质微观结构的信息。正电子湮没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物质结构(材料表面及内部缺陷)和电子状态(电子动量分布)的无损伤的灵敏核分析手段,常规正电子湮没技术通常包含两种广泛应用的实验方法,即测量湮没寿命及多普勒展宽谱。正电子湮没技术在材料科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研究淬火、氢损伤等在材料内部造成的各种缺陷,研究材料中的各种相变过程等。这种实验方法被称为正电子湮没谱学(Positron Annihilation Spectroscopy, PAS)。

正电子湮没技术之所以能在材料科学中得以迅速发展和应用,是由于它具有的独特优点,一是它对样品的种类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凡是涉及材料的电子密度及电子动量有关的问题,原则上都可以用正电子湮没技术来研究;二是它对样品中原子尺度的缺陷极端敏感。实验证明,正电子湮没谱学是研究金属、半导体、高温超导体、高聚物等材料中的微观结构、电荷密度分布、电子动量密度分布极为灵敏的工具,它在材料科学,特别是缺陷研究和相变研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常规正电子实验方法利用放射源发射正电子,其能量一般较高,且分布很宽,因此只能研究块状材料体内的平均信息。随着半导体技术不断发展,材料的尺寸已越来越小,由三维发展到两维、一微甚至零维。如何研究材料微区的结构信息已变得极为重要。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慢正电子束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表面和界面结构。高能正电子通过慢化体慢化后,再将其加速至所需要的能量,并利用电磁聚焦,这样就可以得到单能慢正电子束,其能量在0~几十keV的范围内连续可调。如果对慢正电子进行二次慢化和再聚焦,即可得到正电子微束,进行扫描后可得到材料的三维结构信息。利用这一方法研究的材料研究领域已由金属、半导体扩展到聚合物。

慢正电子束流装置按正电子源的产生机制不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正电子,优点是投资相对少,缺点是受放射源强度限制束流强度偏弱。左图为高能所建立的22Na慢正电子束流装置,现已全面对外开放,它是我国目前唯一正常运行并向用户开放的慢正电子束流装置(右图为它的数据获取系统)。

另一种是利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打靶(钽或钨)产生正电子,经慢化过程使之成为单色、能量可调的慢正电子束,优点是正电子源强度大,对发展新的实验方法提供有力支持,但条件是必须挂靠加速器。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有条件的实验室纷纷建设基于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慢正电子束流装置,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基于加速器的强正电子束流装置就有将近10台之多。

199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建立一台基于加速器的高强度的慢正电子束流装置,使我国可于21世纪初在慢正电子技术方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之列,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院和高能所的共同支持下,一个高强度的慢正电子束装置于2003年10月研制成功,它依托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直线加速器(左图),利用其完成注入后的剩余时间,产生高强度、高亮度、低能单色正电子束流,应用于材料科学尤其是材料表面特性的研究(右图为基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强流慢正电子束流装置)。

该装置的慢正电子强束流系统总长15.6米,加速器高能电子打靶产生的脉冲正电子经慢化体慢化之后,在超高真空中通过100高斯均匀轴向磁场的约束引入慢正电子实验厅(右图)。脉冲慢正电子束流强度达到6x105个/秒;预计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后,束流强度可达108个/秒;正电子能量0~30kV范围内连续可调,脉冲慢正电子束斑的直径小于15毫米。

该装置的建成弥补了我国现有的基于放射性同位素的慢正电子束流装置正电子强度较弱的不足,拓展了慢正电子束设备在材料科学和微观核探针方法学中的应用领域,填补了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内的空白,并为进一步建立慢正电子湮没的寿命测量、正电子诱导俄歇电子能谱测量以及低能正电子衍射和正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奠定了基础(左图为该装置的控制台)。

(高能所科研处制作 内容摘自核分析室提供的材料)

Webmaster@www.ihep.ac.cn

本主页由高能物理研究所所办公室、计算中心维护
北京市918信箱 邮政编码:100039
电话:(010)88235007 (010)88236027
IE5.0浏览器,800X600分辨率
数据最后更新日期 03-10-22

 [171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5/03 19:44 

我给你发两次,都被小精灵拦截,没有办法。
 [172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5/03 19:48 

大学物理:见【基本粒子的一些特性和规律】。
[楼主]  [173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1/05/03 23:33 

  我要的是“正负电子的湮灭反应(质量)不守恒”结论,而不是跟“(质量)不守恒”无关的长篇大论。

  关于“正电子湮灭”
  什么叫做‘湮灭’?如果某物质消失也可以叫做‘湮灭’的话,1公斤汽油燃烧后‘汽油这种物质’消失了,算不算汽油‘湮灭’了?…

 [174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5/04 13:23 

汽油燃烧是化合反应,不是湮灭反应。反应过程只是物质的相互转化,质量守恒。(你是把看不见误认为是消失了,看不见和消失了截然不同,正负电子我们的眼睛也看不见,它确实存在)
【正电子不能长久存在,它刚出现不久就会与邻近的电子碰撞,从而结合成光子,这就是“湮灭”现象。】正反电子是湮灭反应。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正反电子湮灭生成光子,光子的静止质量和电子的质量不相等,出现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
【实际上是世界上观察到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现象、给出正负电子对湮灭后光子能量正确结果的第一人。】  实验室对正负电子湮灭反应有详细的实验报告,有关资料有论述,但不详细。可查阅原始报告。报告中,计算反应后生成的光子能量时,就应用了质量缺失,能量增加的计算。

 [175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5/04 13:57 

我所以要把那篇文章全文粘贴,是因为陈老师曾经问过我:【如果正负电子对撞结果是‘毁灭(消失)’情况,那么,国家还有必要花大量资金去制造、改良对撞机和观测仪器,并去进行无聊观测么?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这篇文章不仅可以证明正反电子湮灭后生成光子的结论,而且解释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用途。
 [176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5/05 07:55 

能做正负电子湮灭反应的实验室都是世界上顶尖级的实验室,能做正负电子湮灭反应的科学家都是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如果没有新的实验结果证明,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他们的实验结论。
 [177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5/09 10:15 

宇宙无限论是牛顿根据物质化合反应“质量守恒”得出的结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已经大大的超出了牛顿时代人们对物质的了解。最新的天文观测结果表明,宇宙中74%是暗能量,4%是普通物质,22%是暗物质。立足于对普通物质研究得出的结论,显然不能代表宇宙变化的规律。停留在牛顿时代对物质的了解,只相信局部的肉眼观测,坚持原始的朴素的感观认知,不仅是思想僵化的表现,而且严重影响科学的发展。
[楼主]  [178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11/05/09 17:19 

  “坚持原始的朴素的感观认知,不仅是思想僵化的表现,而且严重影响科学的发展”
  ++++++++++++++++
  ‘原始朴素的感观认知’有它的可取之处,不能一概而论,2+1=3够原始了吧,十进制中,什么时候这个结论都不过时,相反,某些所谓的原理,恰恰违反了这类原始东西,所以荒谬(如C+V=C,荒谬)…
 [179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5/09 18:35 

【2+1=3够原始了吧,十进制中,什么时候这个结论都不过时......】
你已经发现了它的局限性,并非普遍规律,在其它进制中它就不适用。盲人摸象得出的结论之所以错误,并不是因为脱离了事实依据,而是因为它的结论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客观地认识问题。对于超越人直接感知的领域,朴素的原始的感观认知,产生盲人摸象的错误,不足为怪。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探索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不要因为科学发展过程中和某些理论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拒绝接受所有的新理论。

 [180楼]  作者:申书亭  发表时间: 2011/05/11 15:54 

物质在某些反应中出现的质量不守恒证明了物质的可灭性、可生性和有限性。
空间不空,宇宙的物质性证明了宇宙的有限性。
在有限的宇宙中存在两种作用力:
(1)、引力。引力是物质的相互作用力,是凝聚力,可以长期作用。引力因物质而存在。
(2)、膨胀力。膨胀力是物质运动的惯性力,是扩散力,是推动物质运动初始力,只存在于推动的瞬时。如此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推动宇宙所有物质膨胀,只能产生于宇宙“大爆炸”,别无其它解释。膨胀力因大爆炸而产生。
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和物质质能相互转化为宇宙大爆炸提供了能量源。
哈勃望远镜20年的观察,证明了宇宙产生于大爆炸。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016479969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