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用自己的声音说话
用自己的声音说话
——从《望乡》扯开试述新诗的语言及意境取向 ○ 云逸
现在写诗的诗人们,大多会陷入民族遗留的温柔陷井。因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新思潮的沁透,使我们在追求新诗时有点无所适从。 作为新诗,发展至今充其量不外乎近百年,而我们跳跃的时间跨度还远远不足,所以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当前诗坛的探索者们,很多在体验的过程中也不自觉迷失在前进的路途中。在这里我们仅仅从意境及语言取向这两个方面来谈。如果说要对新诗进行一种划分,那么我个人觉得相对较难,至少来说,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明显的划分让人们承认并演绎。因此我只能以个人的说法:传统与反传统两个大范围来浅议。 所谓传统的新诗,也即是主张创建新格律诗的,这方面最早、最为明显的是新月诗派提出的“三美”(建筑、绘画、音乐)为基调的诗派。他们认为新诗必须有个规范,要有相对固定的结构、章法、韵律、意境等。另一种反传统的是自由诗,他们强调全新的感受,主张打破所有的格律,摧毁传统文化的固定模式,认为新诗要以全新的语言、意境及诗体来写现代诗,是先锋的现代意识。作为传统的新诗,其实也是诞生在打破中国固有的几千年的旧体诗的“新锋”,因而只是相对而言的的传统。 对于我自己划分的这两种不同分格的诗,觉得各有所长。我认为过分强调韵律、追求古典,即使写得中规中距,合乎韵律,也难免出现过于造作的缺陷,而且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思维,难以给人一种新的体验,也失去了新诗的意义(当时提出新诗革命的先行者,目的便在于打破旧诗的格律,强调个性灵魂的释放)。我个人相对偏向于求新,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应该拥有自己时代的声音,如果现在还强调韵律,那不如写古体诗来得更自然些。但这并非说要推翻所有的旧文化,作为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我们最值得骄傲的文化,足以与西方比美的正是古体诗歌。那精练的语言及奇妙的意境佳句,深刻的思想及韵味,是西方任何文学作品所不能相持并论的。说点题外话,在我们向西方学习新诗时,西方国家也正在悄悄向中国的古体诗汲取精华。 一首诗,必须有新意、有奇思妙句。我们处在新事物层出无穷的时代,如果没有新意,读者很快便会移情别恋,从创作价值来说也失去了表达情感、传达美感的意义。但并不反对从古典中汲取中华的精华文化,那是我们在世界文坛上引为骄傲的民族特色。因此,有选择的继承是一种智者的选择。另外一点是诗中要有闪光的句子。在此举个简单的事例说明一下。我们平时听流行歌曲,虽说不能记全整首歌,但往往能哼上其中最为有味的一两句,也就是因为对其中的一两句歌词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越来越对那首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因此逐渐理解整首歌的内在,这便是以点带面的功效了。但如果要求一首好诗来说,光凭上面两点还是远远不够的。 先说下关于新诗的继承。我们这里所说的继承,应该分两个层次:一是追溯至诗经楚辞的古文化,二是学习五·四新诗革命起的新格律诗。唯有从古代的传统精髓中汲取营养,才有民族特色,而既然要写“新”诗,便要创新,要有时代精神,时代声音,只有这两点的结合,才算是一首中国当代好诗的基础。说是基础者,意指这两点之外,还必须结合其它“配料。因为新诗毕竟源自西方国家,是粕来文化,对于人家走了几百年的路,自然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但我们并非要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要有选择地扬弃,要“拿来主义”!对于这层来说,我相对主张在写新诗时学习西方的结构技巧,而精练的语言及深远的蕴味则多从古文化中提练。但如果作为初学者,未能熟识掌握创作技巧时,我倒认为不可抄之过急,先掌握一些基本体验及技巧后再逐步向纵深学习发掘,否则常会出现半古不白、生硬晦涩、不伦不类的病态。说到底,要做到融古通今,西学中用这一点自然是极不容易物,否则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了! 而在所有的论调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有现代思维及理念。这是当代写诗者最值得注意的。古人形容“风”这个意境时,很多地方都是以——“杨柳摆动”来形容,现在还有不少诗作中出现这种老掉牙的写法,令人读之毫无感觉。再如作为当代的诗人,如果见月亮还是“疑地上结霜落雪”,不仅仅算不得是好诗,还是一种浪费笔墨纸张的行为!我所想表达的是凡此种种老调的意境,都是极不足取的,毫无意义的。在此,我再举个小例说明一下。我读过当代两位位诗人形容“风”的两个意境:一位是赵丽华,他的诗叫《有风吹过》全诗仅仅两句:“我感觉柳枝摆动的弧度/有些过分”这个形像十分生动,而主要重心是用在“有些过分”上,因此还不失有所创新,也立体而独具新思维,这是一个汲取古典意境活用得相对较好的例子。而另一位诗人杨克的《风中的北京》则是这样写的“鼓涨的塑料袋/使我看清了风的形状”,这便是一个全新的创造,我觉得这种形像的写法,才是我们现在应该用的语言,既平实生动,易于接受而不陷于浅薄。 回到仙子的《望乡》中。《望乡》是首写乡思的抒情诗。从整首而言,格调清新明快却感情丰满,意境取材都显得适度,想像也达到空灵自如的高度,而且难得的是诗中不乏一些妙句闪耀着亮光,因此,这首仙子诗作中较难得的、成功的作品之一。作为抒情诗,不管底吟浅唱,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感情要真挚,人是感情的动物,凡能引起共鸣的感情自然能得到大家的喜欢,当然在此基础上是求新,因为发亲情的幽思者,从古至今已被无数人抒写过,所以要让人感受到另一种不同的味道。从技巧上来说,诗中大量的暗喻使诗显得别有余味,不流于浅白;大量的排比递进、反复吟咏及叠词的正确运用,如画家的层层渲染,使思乡情结浓得化不开;而回环的活用则对诗的意念回收起到呼应有章的功效。总之,这首诗是一首晶莹剔透的抒情诗,令我叹服。 诗一开始下笔便充足深情“无数次回望/回望故乡的方向/”。说是充满深情,体现在“无数次”这个词上,而同时,两个“回望”的反望的反复吟咏手法,陪增了作者对故乡眷恋的感情。接下来的“是乳名在村庄里来回奔跑/是童谣把原野星空唱响”更是生动。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乡思是“乳名”,是童年天真无邪的快乐,“来回奔跑更是神来之笔。读着这句时,我们可以想像作者小时结着小辫子,在村里快乐跳跃的立体图画,一种令人向往的童真跃然纸上。另外一句是“黑瞳在小溪里洗得晶亮”,这句将一个乌溜溜的可爱女孩的眼晴写活了!而且这可爱的眼神是村里的小溪洗涤得晶亮的,这便是令人颤粟的同一种感受,是一个极为高妙的移情物段,写得静而蕴味十足,有大家空灵之气。在第二节起首句“乘小鸟的翅起起落落”中的两个叠词“起起落落”也运用得很成功。在小鸟起落间,“我和庄稼一起成长”!——这又是一句极为干净精练的组句。思维放飞得十分自然,作者想像的延伸及变换概念的手法再次得到成功的演绎。 接下来两节:“故乡,那时的我/总依恋/ 你的衣襟/ 你的怀抱/ 你的乳香//故乡,我的乳名/总被你/ 含在口里/ 揣在怀里/ 暖在心上”中,节与节间并列,而在节中句与句排比,结构运用巧妙,都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涌动的思乡情感的热烈程度。诗的最后三节是回应诗主题的回环,收得较为有味,不浮于表面的表白,我便是这样理解作者对一首好诗的构成的。 如果这首诗还不是十分完美的,那么唯一可以从鸡蛋中挑点骨头的地方便是少了点新意境和新语言。在此向作者提个我个人的老观点作为建议:多以现代人的思维来说现代人的感受,现代语言才是带有创造性的,才是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要用自己的声音说话、写自己的诗。
任意好(浅见与仙子及诸位文友共同探讨)
2002/10/27/凌晨
附:原诗
《望乡》
无数次回望 回望故乡的方向 是乳名在村庄里来回奔跑 是童谣把原野星空唱响 快乐的小辫鬏翘上牛背 黑瞳在小溪里洗得晶亮
乘小鸟的翅起起落落 我和庄稼一起成长 喇叭花和叶笛一同吹响 氤氲的槐香里 乳音喊着:娘啊,亲娘——
故乡,那时的我 总依恋 你的衣襟 你的怀抱 你的乳香
故乡,我的乳名 总被你 含在口里 揣在怀里 暖在心上
当发辫刚刚垂髫 成小小的翅膀 你的目光延伸祈祷 放飞高高的希望 天涯展翅 次次惊蛰中 抚摩你温柔的模样 风中回望 年年雁南飞 驮满两翅惆怅
我思念的眸 扑着 你的泪光 我的乳名,你的期盼 你的牵念,我的归想 于无数的来来回回中 深情 对望
※※※※※※ 中华新潮文学网站 其实迷途,就是走在人们在走的路上…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也是其中之一…走在别人在走的路上,我是不需长个脑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