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社区文学社区游戏中心西陆现代城论坛申请论坛导航西陆空间帮助中心
[楼主]  [2楼]  作者:任意好  发表时间: 2003/04/04 16:47

二、浓装非高品,淡抹须留芬

浓装非高品,淡抹须留芬
——关于诗的两个误区

● 云逸
 



 诗,有两个误区:一是太显露,二是太晦涩。
  太显露的诗,如一朵有色无香的花。表面看去红得发紫,而走近细赏时却毫无香味可言。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暴露无遗,毫不给读者留下想像回味的空间,一目了然。明则明矣,难免有浅薄如水的感概。而反过来,有的诗则如一个正处在青春亮丽的少女,硬是涂脂抹粉一样。本来是一张清新活跃的脸孔,却故意画一道狐眉,再着上一幅色彩斑阑的画在脸上,如即将上台演出的演员,躲躲藏藏,整个面容变得含糊不清,混浊难辩,连毛细血管都无法正常呼吸。人家半抱着琵琶半遮面,它却是披着面纱还戴个面具,里里外外裹得严实,任你千唤万唤也不肯露出本来面目。我读诗时觉得,浅白的诗作自是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白白浪费纸张,但读者至少不会因此而头痛,那些晦涩的则大是不同,有些读者一遍遍研读,仍是看不清,摸不透,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是隔着一层雾,戴上老花镜,再来透视镜,最后还得上医院检查眼晴是否存在问题!

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写诗与读诗者站的角落不同所致。

作为诗人,触觉比常人要敏锐得多。他会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中捕捉某一意象(也即是“灵光”),在瞬间先知先觉某种美或者哲理存在,并对之产生移情作用,延伸出枝叶,附上自己某种情感,在有限中的一瞬中提练出无限的空间与意蕴,达到传播这种美的过程。因而对于作者来说,每个意象都可触可摸,在写作时,就算胡添些枝叶,自己一点也不觉得难以理解。反过来,作为读者,他们却是通过诗人的描述,在诗人画出的图画中留下一个印象之后,才能对画中的景物进行深次层的挖掘与思考的。如果一看之下只看到一团墨,则无从理解了。由于这种写者与读者不同的出发点产生的矛盾,也形成了诗人两难的尴尬。要写出一首既有深度、而不流于直白浅显的诗,真如画一幅既能让人家感觉美,而又耐品的画一样,何其艰难!
     对于这种两难的尴尬所造成的矛盾是否能得到克服呢?在此不妨先听下先贤们的指引。古人论诗时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我觉得这观点不仅仅适用于古诗,对于新诗而言,同样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所谓难写之“景”,并不是指景物,而是指意境。也即是说写诗时作者构思出一个境,在境中隐含作者对某些事物的某种理解,或者说营造一个境为作者抒发某种感情。而我们要营造这个境的目的便是抒发情感,所以境宜显,情宜隐。境显则能给人留下清晰的立体画面,轮廓分明正如根须顺畅自然,言未至而读者早已心领神会,如欣赏一幅轻灵的山水画一样清爽,产生共鸣。而倾诉感情时则宜隐,能将表达的诗思情感隐藏于“境”中,则有含蓄幽远的妙处,令人一次次咀嚼而逾觉余味绕梁。正如戴望舒所说的:“诗是吞吞吐吐的艺术”,一方面要吞,将想说的话藏于境中,而境必须负起“吐”的任务,能表达诗人感情或者观点的功能。

在此,我想起当代一位诗人赵丽华的一首诗《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来浅议一下,有利于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个观点,原诗如下: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全诗只有短短四句,十三个字,描述了诗人一个人来到田纳西,举目无亲,做起自己往日喜欢吃的家乡馅饼,活生生地构筑了一个十分立体的“境”,抒发了一种客居他乡的孤独状味,嗅到一种浓烈深刻的思乡情思,令人读完觉思良久,倍感心酸。本诗的题意是“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是十分平实的语言,而诗中的词句,同样朴素自然。诗开首第一句是“毫无疑问”,诗人以冷静而斩钉截铁的一个下定义的手法,让人不容置疑相信她的这句话,是最真实的,是发自诗人内心世界的呐喊。而第二句说“我做的馅饼”,强调是“我”,是诗人本人做了(家乡的)馅饼,并不是路边小滩买来的,可以想像诗人人处他乡,想起家乡的往事,馅饼在这里已包含着整个家乡情结在里边;到了最后两句“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更是强化深刻了主题。因为她是“一个人”来到异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没人能给她做喜欢吃的家乡馅饼,只有她一个人会做,当然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全诗便是通过几句直白的语言,成功地写勾划了一个立体的境,通过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想到在寒冷的冬天里,诗人在屋里对着满天飘雪,做着家乡的馅饼,在热气腾腾中乡愁随烟雾缭绕,边吃着馅饼边深深地把亲人思想……

上面这首诗便深深说明了这个问题,写诗不求专做,不求浓装,不以华丽的词澡去哗众取庞,但又不流于直白,寓深刻的情感于朴素的外表中,蕴味十分深远,也即是淡抹而留有余芬。

其实,每首诗诞生之前,大都是诗人经过捕捉某一瞬间的一个意象,都有其产生的境。如果借景抒情的诗,则会更加明显。诗人先将那个景致描述,而在景在融合自己的某种心境,综合而成为一个有图像,有内含的画图。我们常说画如诗或者诗好画,便是一个例证。我以前听一位老师讲述一幅《破鞋僧》的画,那是一幅命题画。创作的要求要体现“山幽寺远”。当时那位老师拿出一本画集给我看,画面根本没看到寺院,只有一个和尚,手中提着一双双新鞋,脚上穿着的那双鞋的脚指露出来了,而他所走的路前方仍是弯弯曲曲的没有尽头。从这幅中,我们可以想像,这位和尚已走过不少山路,而他手中所拿着的新鞋便是为那些仍没走完的路作准备的。这种高妙的手法使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敬佩。画家不是画出一座座的深山,不是画出一道道长长的山路,因为那样太明显,太浮。即使再远毕竟还是在画面上看到了,既然能看到,当然流于一般化的远。这位画家的高明之处便在于以最简单的境来表达最深的思想。粗看之下似乎平淡无奇,便深思一下却理解到画的张力,也即意在笔外,画在画外,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
    至此,我想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新诗的同样不需要华丽的外表,同样要有深远的余味,并非浓装淡抹总宜,而是“浓装非高品,淡抹须留芬”的。

 



※※※※※※
中华新潮文学网站
 其实迷途,就是走在人们在走的路上…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也是其中之一…走在别人在走的路上,我是不需长个脑袋的……

任意好71004-04 16:35
  任意好 22504-04 16:47
  清风笑烟雨 10704-04 16:51
  任意好 17204-04 16:57
  任意好 17604-04 17:00
  任意好 16604-04 17:03
  单纯女人 9404-04 22:51
  单纯女人 13304-04 23:30
  任意好 11904-05 03:22
  
不敢当[10楼]
任意好 14804-05 03:22
  任意好 10804-05 03:23
  一阁居士 11104-06 15:26
  任意好 11904-06 21:44
  一阁居士 14104-07 12:22
  任意好 11304-07 15:57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064968824386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