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浓装非高品,淡抹须留芬 浓装非高品,淡抹须留芬 诗,有两个误区:一是太显露,二是太晦涩。 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写诗与读诗者站的角落不同所致。 作为诗人,触觉比常人要敏锐得多。他会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中捕捉某一意象(也即是“灵光”),在瞬间先知先觉某种美或者哲理存在,并对之产生移情作用,延伸出枝叶,附上自己某种情感,在有限中的一瞬中提练出无限的空间与意蕴,达到传播这种美的过程。因而对于作者来说,每个意象都可触可摸,在写作时,就算胡添些枝叶,自己一点也不觉得难以理解。反过来,作为读者,他们却是通过诗人的描述,在诗人画出的图画中留下一个印象之后,才能对画中的景物进行深次层的挖掘与思考的。如果一看之下只看到一团墨,则无从理解了。由于这种写者与读者不同的出发点产生的矛盾,也形成了诗人两难的尴尬。要写出一首既有深度、而不流于直白浅显的诗,真如画一幅既能让人家感觉美,而又耐品的画一样,何其艰难! 在此,我想起当代一位诗人赵丽华的一首诗《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来浅议一下,有利于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个观点,原诗如下: 上面这首诗便深深说明了这个问题,写诗不求专做,不求浓装,不以华丽的词澡去哗众取庞,但又不流于直白,寓深刻的情感于朴素的外表中,蕴味十分深远,也即是淡抹而留有余芬。 其实,每首诗诞生之前,大都是诗人经过捕捉某一瞬间的一个意象,都有其产生的境。如果借景抒情的诗,则会更加明显。诗人先将那个景致描述,而在景在融合自己的某种心境,综合而成为一个有图像,有内含的画图。我们常说画如诗或者诗好画,便是一个例证。我以前听一位老师讲述一幅《破鞋僧》的画,那是一幅命题画。创作的要求要体现“山幽寺远”。当时那位老师拿出一本画集给我看,画面根本没看到寺院,只有一个和尚,手中提着一双双新鞋,脚上穿着的那双鞋的脚指露出来了,而他所走的路前方仍是弯弯曲曲的没有尽头。从这幅中,我们可以想像,这位和尚已走过不少山路,而他手中所拿着的新鞋便是为那些仍没走完的路作准备的。这种高妙的手法使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敬佩。画家不是画出一座座的深山,不是画出一道道长长的山路,因为那样太明显,太浮。即使再远毕竟还是在画面上看到了,既然能看到,当然流于一般化的远。这位画家的高明之处便在于以最简单的境来表达最深的思想。粗看之下似乎平淡无奇,便深思一下却理解到画的张力,也即意在笔外,画在画外,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
※※※※※※ 中华新潮文学网站 其实迷途,就是走在人们在走的路上…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也是其中之一…走在别人在走的路上,我是不需长个脑袋的…… |
任意好 | 710 | 04-04 16:35 | |||
---|---|---|---|---|---|
二、浓装非高品,淡抹须留芬[2楼] | 任意好 | 225 | 04-04 16:47 | ||
回复:新诗俺写不来,不过[3楼] | 清风笑烟雨 | 107 | 04-04 16:51 | ||
三、困惑的年代[4楼] | 任意好 | 172 | 04-04 16:57 | ||
四、用自己的声音说话[5楼] | 任意好 | 176 | 04-04 17:00 | ||
朵朵与阵风[6楼] | 任意好 | 166 | 04-04 17:03 | ||
回复:很赞同你的观点。[7楼] | 单纯女人 | 94 | 04-04 22:51 | ||
回复:任意啊,求你慢慢来好不?[8楼] | 单纯女人 | 133 | 04-04 23:30 | ||
那我等着学习了。[9楼] | 任意好 | 119 | 04-05 03:22 | ||
不敢当[10楼] | 任意好 | 148 | 04-05 03:22 | ||
来就是为了灌水,翻页了就是水转了[11楼] | 任意好 | 108 | 04-05 03:23 | ||
回复:我不懂诗,但我能感觉诗[12楼] | 一阁居士 | 111 | 04-06 15:26 | ||
一阁居士请进[13楼] | 任意好 | 119 | 04-06 21:44 | ||
回复:解说两句[14楼] | 一阁居士 | 141 | 04-07 12:22 | ||
请再听听我的观点。:)[15楼] | 任意好 | 113 | 04-07 1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