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28楼】说: 弹性介质中任何一点与其周围相邻各点间都有弹性力的联系。介质中任一点的振动将直接引起邻近各点的振动。因而在波的传播中,任何一点都可以看作新的波源。1690年惠更斯在建立光的波动学说时,提出了一条原理即惠更斯原理。它的内容是:介质中波到达的各点都可以看作发射子波的波源,在以后任一时刻,这些子波的包迹就是新的波阵面。惠更斯原理对任何波动过程都是适用的,不论是电磁波或是机械波,也不论这些波通过的介质是均匀的或是非均匀的,各向同性的或各向异性的。 由惠更斯原理可以知道波动经过的媒质分子次波源,成为次波源的媒质分子接受次波,具有接收器的功能。成为次波源的媒质分子还发射次波,具有波源的功能 |
对【28楼】说: 将媒质分子分为接收器和次波源之后,本来由波源、媒质分子和接收器的整个空间就只有波源(或次波源)和接收器组成,其余空间都是真空,波动在波源(或次波源)和接收器之间顺次传递。 |
对【28楼】说: 为什么说次波源与波源的功能完全相同? 让太阳光照在迈克尔孙莫雷实验的那面镜子,并从那面镜子中辐射出来。如果太阳与那面镜子相对静止,那面太阳光与那面镜子反射的光完全相同。镜子由玻璃介质分子组成,它既是太阳光接收器,又是太阳光次波源。 |
对【28楼】说: 将媒质分子分为接收器和次波源之后,本来由波源、媒质分子和接收器的整个空间就只有波源(或次波源)和接收器组成,其余空间都是真空,波动在波源(或次波源)和接收器之间顺次传递。 现在我们考察波动在波源(或次波源)与接收器两者之间的传播,要么波源运动,要么接收器运动。两者之间有一个相对速度。根据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无论何者运动,只要波源(或次波源)与接收器两者之间的速度差相同,它们就是等效的。所以无论是波源运动还是接收器运动,波动传播的多普勒效应应该服从同一个公式,而不是两个公式。 |
对【27楼】说: 如果只保留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中的一个正确公式,就可以很自然的推导出波动在媒质分子中传播,只有净的红移,没有净的蓝移。这一点在本人论文中有详细推导。 |
中国学术论坛QQ群已经成立,望老师您一起加入探讨。
----中国学术论坛QQ群(200326177) |
一般的声波多普勒效应
(任意波源速度、任意观察者速度) 我通过email发给彭先生。 请彭先生复核检查我的独立推导“一般的声波多普勒效应”。 多谢! 沈 |
对【38楼】说: 沈教授: 您的email已经收到,我会认真研读的。 |
对【38楼】说: 沈教授:很想请您在光源与接收器之间充满介质情况下,移动光源所产生的多普勒效应所对应的公式与移动接收器所产生的多普勒效应所对应的公式是否有不同。 |
对【41楼】说: 如果您所做的推导成立,那么就能通过测定光波的频移来确定光源还是接收器,那一个在做绝对运动? |
对【41楼】说: 沈教授: 您认为波源的运动,接收器静止同波源静止,接收器做反向同速运动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适用两个不同的公式,会得到两个结果。 |
对【42楼】说: 我研究的是声波,不是光波。
至于光波,它的c=(rP/rho)^(1/2), 始终是一个常数(无论真空介质怎么“运动”),所以也测不了绝对运动。 |
对【43楼】说: 对,“声波源相对媒质静止、观察者相对媒质运动”与“声波源相对媒质运动、观察者相对媒质静止”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有不同公式。
但是,对于真空光波,它们是一样的情况。这点要注意。这是因为真空介质特点决定的。不过,媒质中光波,“光波源相对媒质静止、观察者相对媒质运动”与“光波源相对媒质运动、观察者相对媒质静止”,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有不同公式。 |
对【44楼】说: 我已经通过惠更斯次波原理证明了媒质分子既是次波源又是接收器。将媒质分子分为接收器和次波源之后,本来由波源、媒质分子和接收器的整个空间就只有波源(或次波源)和接收器组成,其余空间都是真空,波动在波源(或次波源)和接收器之间顺次传递。机械波与光波都是如此。 您认为波源的运动,接收器静止同波源静止,接收器做反向同速运动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适用两个不同的公式,会得到两个结果。 |
对【45楼】说: 对【44楼】说:我已经通过惠更斯次波原理证明了媒质分子既是次波源又是接收器。将媒质分子分为接收器和次波源之后,本来由波源、媒质分子和接收器组成的整个空间就只有波源(或次波源)和接收器组成,其余空间都是真空,波动在波源(或次波源)和接收器之间顺次传递。机械波与光波都是如此。 您认为波源的运动,接收器静止同波源静止,接收器做反向同速运动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适用两个不同的公式,会得到两个结果。 |
对【46楼】说: 我这里只对宏观的媒质讨论,不讨论单个分子。宏观媒质才有压强和密度,才可以计算得到波速c,这是我的推导做法。
但是,我的结果与你的单个分子(次波源)不矛盾。你所引用的I,II,III(或者我的推导)都有一个共同点,即“f/(1-v/c)=公共数”。所以,看起来,I,II,III有三种情形,但是其共性却是“f/(1-v/c)=公共数”,所以,它们不同中有相同点,在单个分子层面,其实只有一个结果。
总之,对于宏观的媒质讨论(你所引用的I,II,III),你的批评是不成立的。对于分子层面的“次波源”讨论,你的讨论或许没有错,但是你得到的那个结论(只有红移、没有紫移),是不成立的。
我们不管什么宏观媒质、还是围观分子层次,无论如何,无论从那个角度(甚至哲学、物理直观角度),都没有一个机制得到那个结论(只有红移、没有紫移)。宇宙射线中,除了康普顿散射外,还照样有逆康普顿散射。原子蒸汽内的多普勒效应(我从事原子蒸汽的量子光学研究),红移、紫移各占一半,这些我熟悉得很。
|
对【48楼】说: 单从宏观层面是无法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因为当运动的波源将波动传给第一个媒质分子(次波源)的时候,波动的频移已经发生,而不是其后才发生的。 这一点可以从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镜子可以发现。在地球上放置100面镜子,当太阳光照在第一面镜子上时,光子已经发生频移,而不是照在第二或其后的某个镜子才开始频移的。 |
对【48楼】说: 宏观的媒质由无数个媒质分子组成,而媒质分子总在做杂乱无章的热i运动,这就是造成多普勒红移的原因。 |
对【48楼】说: 沈教授: 非常感谢您对论文的审评,看了您的意见,我就能大概知道我的论文若想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审稿人所给出的意见了。 |
对【38楼】说: 沈教授:您好! 您的推导有一个严重的错误》。伽利略变换不能简单的套用到在媒质中传播的波动;因为在介质中,波动的速度不是相对于波源的速度,只有在波动从波源传向第一个媒质分子时,波速才是相对于波源的速度,波速才可以与源速叠加。从第二媒质分子起,波速都是波动相对于次波源的速度。次波源是波动经过的媒质分子。 以媒质为静止,波动从波源传向第一个媒质分子时,波速才是相对于波源的速度,波速才可以与源速叠加,波动的和速度为C+V(源),而不是C. |
对【38楼】说: 以媒质为静止,波动从波源传向第一个媒质分子时,波速才是相对于波源的速度,波速才可以与源速叠加,波动的和速度为C+V(源),而不是C.在媒质中,因为假设媒质分子都是静止的,所以波动的速度恒为C. |
对【38楼】说: 为什么在波源与介质都不动,而接收器运动的情形下,伽利略变换在波动又成立呢? 因为在波源与介质都不动,而接收器运动的情形下,波动的速度从波源开始到进入媒质中,包括在媒质中传播,直到进入接收器中,波速一直是恒定的,一直为C,以媒质为静止情况。 |
换个角度考虑,可以看到机械波远距离红移存在的可能性不大。
假设一端是机械波源,以每秒N个波的频率发出机械波,一直持续下去。 如果在远距离处存在红移。则在另一端,每秒只有N-A个波出来,同样一直持续下去。 结果意味着,在两端之间,每秒要有A个波消失。问题是消失的哪里去了?为什么只消失这些个波? |
对【55楼】说: 你是说不存在多普勒效应? |
对【56楼】说: 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是相对运动。减少的波消失在增加的距离中,距离增加多少个波长,出口端就会减少多少个波。 |
对【57楼】说: 可距离红移也是由多普勒效应导致的。 |
对【59楼】说: 可以看看本人的论文“多普勒效应与哈勃频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