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和满、姗姗关于SR静质量不守恒的讨论让我感到相对论确实太难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一个环节。当然不是我的问题,而是SR为何不能被大多数人——包括物理专业的硕士——正确理解的问题。 相对论中动质量守恒也就是能量守恒(由E=MC2保证)。在完全非弹性碰撞中,两个动质量为m,速度分别为+v,-v的小球碰撞合为一体后静止,由质量守恒可知其静质量(动、静质量相等)=2m,而碰撞前每个小球的静质量m0 < m。显然静质量不守恒。这是SR中尽人皆知的结论(我以前这样认为,现在看来并非尽人皆知)。 静质量不守恒在微观上的表现形式,并非SR研究的范畴。和满与姗姗在接受SR的前提后,却不接受静质量不守恒这个逻辑结论,信誓旦旦地说“SR中静质量守恒”。 QFT解释了静质量不守恒的微观机制,恰恰证明了SR的力量。SR在完全不知道物质微观结构时预言了E=MC2,预言了静质量不守恒,预言了质量亏损,这不是SR的污点,而是SR的伟大力量。 至于爱因斯坦推出“运动物体温度降低”,完全是和满的误解(将运动物体的辐射频率变化毫无道理地看成温度变化。爱氏明确地提出了“温度变化”吗?),姗姗却加以附和。 至于我提出静质量在微观上体现为动质量和场质量,当然不是SR的范围,而是具体的物质结构理论的范围了。在理想气体模型中就没有场质量,宏观气体的静质量就是微观视角下质心系气体分子动质量和。温度升高,内能增加ΔE=nRΔT,质心系分子动质量和也增加Δ(∑m)=ΔE/C2=nRΔT/C2。这可以用SR严格证明,就不赘述了,除非两位接受该证明为判决性论据。 |